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于汤液经法图“五味十法”的《伤寒论》方药运用规律研究
【摘要】:本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文献综述、基于汤液经法图“五味十法”的《伤寒论》用药规律探讨和基于汤液经法图“五味十法”的《伤寒论》组方规律探讨。 1文献综述 首先,对“四气”、“五味”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考释,以期厘定其本原涵义并梳理其古今演变轨迹,乃为进一步研究之基础。经过考释发现:“气”,谓质性,“性”指万物之性质、特性。具体到中医学之“四气”,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特指药物与生俱来所秉承之“温、热、凉、寒”等四种性质。而“四性”之名,则始于寇宗爽,乃为避免与“香、臭、臊、腥”等“四气”相混淆,故改称“四性”。“味”,指滋味,最早见于《广韵·未韵》,特指“酸、苦、甘、辛、咸”等五种滋味。具体到中医学之“五味”,则最早见于《素问·宣明五气篇》,而涵义亦同。通过对历代本草学代表著作中“四气五味”相关论述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古代医家对药物“四气五味”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逐步完善升华的过程。当代中医学者则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从多角度对“四气五味学说”进行了不同于古人的研究,并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 其次,对基于《本经》四气五味的经方用药规律研究近况进行了梳理归纳,并概括为:《本经》所载药物之气味主治乃经方用药规律的基石,而药物之性味理论则是《本经》与经方用药的关联点。仲景在《本经》与《名医别录》的基础上,对组方用药规律有更进一步的发挥与拓展,并剔除了《本经》中药物的神学迷信成分,使之更切合于临床实际。此外,仲景将药物的性味融会贯通于临床组方用药之中,创立了许多性味配伍法,如辛甘配对、辛苦配对、辛酸配对及酸甘配对等,都独具特色。因此,从“四气五味配伍”的角度,结合《本经》所载药物之气味主治,可以更好地认识并探明仲景组方用药之规律。 再次,对《伤寒论》与《汤液经法》及《辅行决》的传承及相互关系研究近况进行了考据分析,并得出结论:《本经》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汤液经法》标志着经方派的形成,而《伤寒论》的蓝本即是《汤液经法》。虽然《汤液经法》业已失传,但《辅行诀》却收录记载了其部分内容。是书言简意赅,首次展示了《汤液经法》中的古方概貌,如桥梁一般,将《汤液经法》与《伤寒论》联系起来。因此,《辅行诀》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与临证价值,对研究《伤寒论》与《汤液经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对基于《辅行决》的经方用药规律研究近况进行了梳理概括:《辅行决》所载的五藏病证诸方独具特色,尤其以药物“五味”的五行属性进行方剂配伍的方法则更是精妙绝伦。现代有关《辅行诀》中经方用药规律的研究,从药证、药对配伍、方剂组成原则等不同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突出了《辅行诀》一书独特的组方用药理论,对《伤寒论》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基于汤液经法图“五味十法”的《伤寒论》用药规律探讨 首先,对基于《本经》、《别录》的《伤寒论》87味用药按“四气五味”进行分类。其中:1.甘味药又分为甘滋、甘渗二类;2.有气而无味者,如鸡子黄、鸡子清、猪胆汁及人尿等,归入其他类;3.两书所载之气味不同或药味相兼者,则以《本经》为主、《别录》为辅,并参合《辅行决》五行五味分类法分别载录之。此外,分别从基于《本经》、《别录》所载药物的“四气”、“五味”两个方面对《伤寒论》用药味数和出现频次进行统计,以作为进一步基于“五味十法”研究之基础。其中,关于“四气”的统计结果显示:在《伤寒论》中,仲景用平性药及温性药较多,而寒性药之使用则相对较少,盖伤寒本自伤于寒邪之故。其中,尤以用甘草、大枣、桂枝、生姜、芍药等药之使用频次为最高,均在30次以上,似可作为仲景临床善用桂枝汤及其类方之数据支持。关于“五味”的统计结果显示:仲景组方用药以甘味药、辛味药及苦味药者使用为多,而酸味药与咸味药之使用则相对较少。甘及辛苦,三味相配,则分别成辛甘法、辛苦法及苦甘之法,而《伤寒论》113方中,本辛甘法、辛苦法者约占大半,而以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黄芩、柴胡、半夏、人参等为主,似亦可作为仲景临床善用桂枝汤及其类方与小柴胡汤及其类方之数据支持。 其次,从五味入手,结合《内经》关于气味阴阳之相关论述,对“汤液经法图”中“五味互配”而成之“十法”进行初步探讨。其中:辛甘之法,具化阳、温通、发散之效,如麻黄汤、四逆汤之类;酸甘之法,具化阴、除痉、缓急之效,如芍药甘草汤、赤石脂禹余粮汤之类;辛酸之法,具敛散、调卫、和荣之效,如桂枝汤、小建中汤之类;辛苦之法,具开降、除痞、解纷之效,如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之类;酸苦之法,具涌泄、除烦、清热之效,如栀子豉汤、瓜蒂散之类;苦甘之法,具祛湿、清热、坚阴之效,如葛根芩连汤、栀子柏皮汤之类;酸咸之法,具通里、清热、肃降之效,如大柴胡汤、麻子仁丸之类;苦咸之法,具泄热、攻实、开结之效,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之类;咸辛之法,具软行、除滞、通瘀之效,如桃核承气汤、牡蛎泽泻散之类;咸甘之法,具软缓、除燥、润枯之效,如调胃承气汤、猪肤汤之类。 最后,对《伤寒论》常用药对按“五味十法”进行分类,并首论各法大意,次从药量对比及功用药力等方面对各药对进行简要介绍,并制作成表,总结探讨,以期从“五味十法”及配对药物之功用主治等角度揭示仲景药物运用之规律,并为下一步组方规律的探讨打好基础。 3基于汤液经法图“五味十法”的《伤寒论》组方规律探讨 首先,依“十法”体例,以味成法,以法统方,复以方辨药,以药论法:每方之下,首列方证,次论该方方证之病因病机,继则参合《本经》、《别录》之气味主治,详论方中主药,以明各方气味和合之法,并期从“五味十法”及各方药物之功用主治等角度深入探讨并揭示仲景组方用药之规律。 其次,详考诸方所含之法,将各方按“五味十法”及其相兼之法重新归为21类,制作成表,并进一步探讨各法大意及其所含方剂之病因病机及主要方证,以期更好地掌握《伤寒论》组方用药之规律,并便于临床运用。 最后,以六经为纲,以“五味十法”及六经各方之病因病机为纬,初步讨论并总结基于“五味十法”的六经病组方用药规律。其中:太阳病篇以用辛甘法、辛酸法、辛酸甘法、辛甘苦法及辛甘酸苦法者为多,而纯用酸苦甘法及涉及咸法者则较少,盖与太阳病主为在表,虽或兼里证,但仍当以辛散为要之故;阳明病篇以用苦咸法、酸咸法、酸苦法、苦甘法及酸苦咸法者为多,而纯用甘法及涉及辛法者则较少,盖与阳明主里主实,虽或兼表证、虚证,但仍当以酸、苦、咸味相合之法以涌泄通下而为要之故;少阳病篇以用辛苦甘法及辛苦甘咸法为多,而纯用甘苦咸法及涉及酸法者则较少,盖与少阳病主在半表半里,病多虚实夹杂,虽或须酸敛,但仍当以辛苦开降解纷并配合甘补或苦咸泻下而为要之故;太阴病篇以用辛甘法及辛甘苦法者为多,而纯用辛酸甘苦法及涉及咸法者则较少,盖与太阴病主为在里,病多虚寒,虽或兼表证或里实证,但仍当以辛甘温阳祛寒并配合苦甘祛湿坚阴而为要之故;少阴病篇以用辛甘法者为多,而涉及酸苦法及咸法者则较少,盖与少阴病主里虚寒甚,虽或兼表证或里热证,但仍当以辛甘温阳祛寒而为要之故;厥阴病篇以用辛甘法、辛甘苦法、辛甘酸法及酸苦辛甘法者为多,而纯用酸苦甘法及涉及咸法者则较少,盖与厥阴病主阴尽阳生,虚实寒热错杂,虽或有纯寒、纯热或纯虚、纯实之证,但仍当以酸苦辛甘诸法相配以治纷繁错杂之证而为要之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打开经方之谜的钥匙
传统医学历代医家只有东汉张仲景据自然科学规律精准靶向用药治病
经方之迷
投稿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探析
《辅行诀》与《伤寒论》组方及证治规律相关性探讨
《伤寒论》的源头古书,揭开方剂配伍之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