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六经之我见(之五)
(续前)
    (三)以指导临床为旨归,当拓展六经
通过以上脉络梳理,我们认识到,六经以八纲为核心,同时涵盖脏腑、经络。
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六经辨证又涵盖了脏腑、经络辨证。大抵而言,六经病中,三阳病表示正气盛、抗病力强、邪气实,病情一般呈亢奋状态,因而三阳病多属热证、实证,概括为阳证。三阴病表示正气衰、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一般呈虚衰状态,因而三阴病多属虚证、寒证,概括为阴证。就六经的表里而言,一般而论太阳属表,其余各经病变均属里。
具体图示如下:
表阳证——太阳病——麻黄汤、桂枝汤
            太阳、太阴合病——桂枝汤、桂枝人参汤
表阴证  
太阳、少阴合病(或叫少阴表证)——麻附辛汤、麻附草汤
                  里实热证——白虎汤、三承气汤
里阳证——阳明病
                  里虚热证——竹叶石膏汤
               里实寒证——外台走马汤、三物备急丸、桔梗白散
       太阴病  
   里阴证          里虚寒证——四逆汤、理中汤
少阴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小柴胡汤、四逆散
               少阳、太阴合病——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柴胡桂
半表半里阴证                      枝干姜汤  
               厥阴病(少阳、少阴合病)——乌梅丸
通过以上图表,可以发现,作者与胡氏观点之不同,具体在于:
1、少阴病不属于表阴证。所谓表阴证之麻附辛汤、麻附草汤,只是少阴病与太阳病合病之格局。仲景有言: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病既属阴证,自然无发热之理,所以仲景用“反发热”,来说明此并非真正少阴证,乃少阴与太阳合病,故用麻附辛汤温少阴阳衰,解太阳之表。
同理,表阴证还包括太阴病与太阳病合(或并)病之格局,代表方为桂枝人参汤。《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即是因太阳病误下陷入太阴,而呈太阳、太阴并病。
另,为何桂枝汤亦为太阳、太阴合病代表方?仲景有言:“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说明太阴病出现脉浮者,是可以用桂枝汤治疗的。以作者之见,此实为太阳、太阴合病。即既见太阳自汗、恶风、脉浮之表虚,又见太阴之下利不渴者。观《经方实验录》中桂枝汤证验案四可知。[1]故曹颖甫曰:“盖桂枝汤一方,外证治太阳,内证治太阴”,真是一语中的。为何桂枝汤独有此特能?关键在于桂枝一物,《神农本草经》谓其 “味辛温”,故可发汗解表,又“补中益气”而能扶正补虚。故解表、补虚两擅其能也。
故桂枝汤、桂枝人参汤皆为太阳、太阴合病代表方。太阴虚不甚者,用桂枝汤;太阴虚寒明显者,用桂枝人参汤。二者里虚有程度之不同。
2、少阴病与太阴病,皆属于里阴证,不同之处在于少阴之正气虚衰程度明显严重于太阴,所以少阴篇多见死证。若以脏腑功能解释,太阴大致属于脾阳虚,少阴大致属于肾阳虚,亦未不可。但若拓展六经范围,难道太阴病仅限于脾阳虚吗?难道心阳虚不能归入太阴吗?比如:桂枝去芍药汤治疗脉促、胸满,以脏腑辨证分析,正是心阳虚,而以六经分析,则属于太阳表虚与太阴里虚合病无疑;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则心阳虚更进一步,或者出现了肾阳虚,六经分析则属太阳、少阴合病。又如:甘草干姜汤方证当属太阴,能温脾阳,但因其能治肺痿,难道不能温肺吗?可见,太阴病,实质不仅限于脾虚证,也包括了诸如心虚、肺虚等脏腑的虚证。仅把太阴看成脾(阳)虚是远远不够的。同理,仅仅把少阴病看成肾阳虚亦不够,如前所述之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则既可能有肾阳虚,亦可能有心阳虚。
3、里虚寒证属太阴,里实寒证呢?《伤寒论》六经提纲并未提及,但有具体条文及方,如:“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五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其三物白散方,即治里实寒证,包括《金匮》中的外台走马汤、三物备急丸,皆属此类方。然该归入何经?这就需要我们拓展六经范围。有医家认为当以虚实定阴阳,实寒属阳,虚寒属阴,此论并非恰当。理由是:其一,因为虚证、实证之划分,乃本《内经》:“邪气盛为实,正气夺则虚”而来。实证,强调的是邪气的盛,并非言正气不虚。《内经》又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里实寒证,强调的是在里的寒邪太过强盛,正气虽无明显虚,但亦无足够能力御邪外出,而呈急剧胶着状态。治当急以温性之巴豆攻下。因其寒,故不用寒性之大黄。但如果邪气太盛,需合用大黄猛攻,则必配干姜以制约大黄的寒性。可见,选择温性药,即有扶正之考量。其二,因为仲景早有明训:“无热恶寒者,发于阴”。里实寒证,绝对是恶寒而无热,故当属阴证。故以六经来看,当归属太阴。故拓展六经后,太阴病既包括里虚寒证,亦包括里实寒证。
4、里实热证属阳明,里虚热证呢?同样,《伤寒论》六经提纲并未提及,但有具体条文及方,如:“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此阳明病后期,胃中津液已伤,虚热上炎而气逆欲吐,予竹叶石膏汤主之。很明显,此应归入阳明。
但是否所有里虚热证都归属阳明呢?不一定,临床尚有合病、并病情况,典型者如黄连阿胶汤方证,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此肾之真阴衰极,心火炽盛之格局。传统认为属少阴热化证,所谓热化,实则从阳明热化,不可能从太阳、少阳热化。因太阳在表,少阳半表半里,阳明主里,而少阴亦主里,故从阳明热化,形成少阴、阳明合病格局。
故可知,里虚寒者,据其阳气虚衰程度之不同,而分太阴、少阴;里虚热者,据其阴津虚衰程度之不同,而分阳明、少阴(阳明合病)。
5、半表半里之阴证,并非全是厥阴病,还当包括少阳、太阴合病之格局。其理亦如表阴证。因在里之阴证,以正气虚衰程度不同而有太阴、少阴之分,故若少阳虚衰不甚,陷入太阴,则为少阳、太阴合病;若少阳虚衰严重,陷入少阴,则为厥阴病。二者皆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病,而有虚衰严重程度之不同也。
诗云:“华佗化鹤烬遗篇,仲景传书日月悬。祧子万家宗一脉,纷纷井底各言天”。 历代多少医家在《伤寒论》上费尽一生精力与心血来研究、探讨与发挥,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与不少独到的见解。[2]笔者不才,仅是沿着前人的路试作进一步探索,不敢说对《伤寒论》六经认识有何创见,所论仅是“井底之言”,今不揣鄙俚,试作抛砖引玉之论,见笑于方家。


[1]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页4

[2] 如徐灵胎在《伤寒类方》序中自述道:“乃探求三十年,而后悟其所以然之故……篡集成帙之后,又复钻穷者七年,而五易其稿,乃无遗憾”。个中艰辛,可见一斑。《徐灵胎医学全书》,刘洋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页163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钦安医书阐释》全本 五
【转载】小柴胡汤宗阳明而治——中医界千古之秘+《伤寒论》中阳明病诸虚证之探讨+《伤寒论》中咳喘的辨证与治疗
论伤寒辨证的十大关系
《伤寒论》辨汗
《伤寒》六经辩势方证“结构联络图”(1)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70讲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 六经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