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和抗病毒药物设计的一个新策略*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  扶正祛邪是中医临床一个常用的治疗法则,无论在外感还是内伤性疾病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中医学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在感染或内伤性疾病的特定阶段(中医临床辨证属正虚邪实者),按照扶正祛邪治则配伍组方治疗,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分析了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的理论渊源、应用和现代研究现状,接着研究了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免疫学、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抗病毒药物研究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从病毒和病毒免疫学相互关系出发的抗病毒新药设计的新思路。

【关键词】  扶正祛邪;预防;治疗;抗病毒新药;药物设计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reinforcing health qi and removing

    pathogenic factors

    feng qianjin,dou zhifang,geng zhao,zhang yazhong,he jinyang,yan juanli

    (shanxi college of tcm,taiyuan shanxi 030024)

    abstract   tcm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reinforcing health qi and removing pathogenic factors is widely applied in both interior and exterior diseases. long clinical practice of tcm shows good results on infectious or interiors disease at some stage with tcm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reinforcing health qi and removing pathogenic factors. the origin of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reinforcing health qi and removing pathogenic factors,application and modern research are analyzed. the difficulties in virus infected disease,virus immunity,and the modern researches of anti-virus are analyzed. then tcm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reinforcing health qi and removing pathogenic factors is put forward to for new medicine of anti-virus.

    key words   reinforcing health qi and removing pathogenic factors; prevention; treatment; new medicine of anti-virus; medicine design

    扶正祛邪是中医临床一个常用的治疗法则,无论在外感还是内伤性疾病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中医学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在感染或内伤性疾病的特定阶段(中医临床辨证属正虚邪实者),按照扶正祛邪治则配伍组方治疗,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关于中医病理学的正邪相争理论和扶正祛邪治则及其方药备受现代病理学(发病学)和治疗学研究的关注。之前,我们已经基于免疫系统的非线性模型对中医学的正邪相争理论及其扶正祛邪治则给出了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的诠释[1]。由此我们设想,中医学关于正邪相争的病理学理论和扶正祛邪治则及其方药能够为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新的策略,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

    1   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的理论渊源、应用和现代研究

    1.1   扶正祛邪治则源于正邪相争的病理学理论,这为我们认识疾病提供了一种具有聚类和模式识别意义的删繁就简的分析方法

    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的理论渊源于《内经》 中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正邪相争理论。按照这一理论,虽然疾病的种类繁多,其发生也具有多种不同的和复杂的病因及机制,但都可以高度概括为“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的阴阳变化失调和升降失常、外来或内生邪气的存在以及正邪间的动态相争是疾病发生共同的和基本的原因和机制。如果将中医学这一认识疾病的方法和理论放在数理科学的框架内,则不难看出,他提供的是一种删繁就简的分析方法,更有聚类分析和模式识别意义。如果我们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可以视为一种控制的话,那么,简单的分析方法则会更有效。在现代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背景下认识到疾病的无限复杂性的时候,中医学病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的意义便从此重现出来。

    1.2   外邪分“六淫”和“疫厉”,这概括了所有的生物性致病因素。中医学的外邪病因论揭示了一种新的关于生物病原感染和传染性疾病的生态病因学和生态流行病学理论

    对于外邪,中医学有“六淫”和“疫厉”之说。“六淫”和“疫厉”是对所有生物性致病因素,特别是细菌和病毒的高度概括。有关“六淫”和“疫厉”的致病性、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其“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的具体论述,在许多中医学的文献中都能找到,此处不加赘述。我们在这里要提出的一个颇有意义的问题是:对于现代生物医学关于细菌或病毒致病性的研究,中医学的外邪病因论能引导出什么新的研究方向?

    在讨论中医学的外邪病因论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中医学对于“六淫”或“疫厉”致病性的认识,始终是从自然和人相互作用的角度加以理解的。风、寒、暑、湿、燥、火本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在常时便称之为“六气”,这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五气更主,各有所先,当其位则正。”只是在这些气候发生异常变化或人体对气候的适应能力降低的条件下,“六气”才演变为“六淫”或“疫厉”而成为致病因素。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和《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六气“至而未至、未至而至、至而太过”和“至而反”则为六淫,六气“至而甚则病,至而反则病,未至而至则病,阴阳易则危。”中医学这种认识外邪病因的思维方法和理论为我们今天对细菌和病毒致病性的研究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的认识方法,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在现代生物医学中,虽然有关病毒(或细菌)致病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迄今为止的所有研究都是局限于病原体本身进行的,而很少从他们与自然和人体的生态学相互作用的角度展开。而实际上,细菌和病毒的流行及其对人体的致病性并非只是由细菌和病毒本身决定的,存在于病毒(或细菌)、自然气候和人体之间的生态学的相互作用才是决定这些病原体的流行及其致病性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我们基于中医学的外邪病因论提出的关于细菌和病毒感染性疾病发病的生态病因学和生态流行病学。我们认为,这是生物病原性感染和传染性疾病的一个全新的病因学和流行病学理论。一方面,生态病因学和生态流行病学理论是从中医学的外邪病因论和现代微生物学及病毒学的相互比较研究中产生出来的,从中医学的外邪病因论中得到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另一方面,这一新理论也能够为人们寻找预防和治疗病毒(或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更有效的方法提供许多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1.3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盛于正则病进,正盛于邪则病退。扶正祛邪是治疗病毒(或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根据中医学的外邪病因学理论,“外邪”能否致病,与人体的“正气”状态有很大的关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中医学从发病学的意义上对正邪相互作用的认识。根据中医学的外邪致病理论,外邪致病,不仅在发病起始取决于正邪的相互作用,而且整个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同样取决于机体正气与外来邪气的相互作用和消长,从而在临床上表现出虚、实、正盛邪退、邪盛正衰等不同的病机和证候。中医学的扶正祛邪治则就是根据正邪的相互作用和消长理论建立起来的。据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从发病学的环节运用扶正的方法使机体获得抵御外邪侵入的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而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又可通过正确辨别正邪的相互作用和消长状态,灵活运用扶正祛邪治则及其方药,使疾病朝着正盛邪退的方向转归。大量的研究和中医临床实践表明,正确运用扶正祛邪治则,对于病毒(或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4   扶正包括了分属于不同脏器的补精、益气、滋阴、养血、温阳等方法,祛邪包括了发汗、涌吐、攻下、清热、利湿、消导、祛痰、活血化瘀等方法,在临床上应辨证论治,灵活运用

    根据中医学理论,机体的正气包括了精、气、血、阴、阳等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生命物质,所以,扶正也就包括了分属于不同脏器的补精、益气、滋阴、养血、温阳等不同的内容。相对于正气,根据邪气的性质和来源的不同,邪气可分为内邪和外邪。内邪有寒、热、食、湿、痰、瘀血的不同,外邪有“六淫”“戾气”的区别,所以,祛邪也就包括了发汗、涌吐、攻下、清热、利湿、消导、祛痰、活血化瘀等不同的方法。无论扶正、祛邪单用,还是扶正祛邪配合使用,在临床上都应辨证论治,灵活运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1.5   扶正祛邪治则组方对肿瘤和变应性鼻炎治疗作用的研究:对于那些具有正邪相争病理机制的疾病的临床治疗,扶正祛邪治则不仅对于中药的配伍使用是有效的,而且对于化学或生物药的配伍使用也是有意义的。扶正祛邪治则为这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治疗模式

    在传统中医学有关扶正祛邪治则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基础上,近代,有学者通过肿瘤和变应性鼻炎这两个具有典型正邪相争病理机制的疾病对中医学的扶正祛邪治则进行了一些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颇有启示意义的研究结果。

    1.5.1   现代肿瘤免疫学研究与传统中医学有关肿瘤正邪相争病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按照中医学理论及其临床实践经验,肿瘤是一种具有典型的正邪相争病理机制的疾病。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包括了机体正气虚衰以及基于正气虚衰而导致的气血瘀阻、痰湿壅遏和内毒等邪气积聚及正邪相争病理机制的存在[2~3]。现代肿瘤免疫学的研究证明,由于肿瘤细胞有许多肿瘤抗原(tsta、taa、afp、cea、dna和rna病毒性抗原、组织特异性肿瘤抗原等)的存在,所以,肿瘤可作为一种抗原刺激物引发机体一系列的免疫应答反应(抗体应答、ctl应答、nk细胞应答和巨噬细胞应答以及基于肿瘤细胞表面mhc蛋白表达的的免疫监视机制等),由肿瘤细胞的抗原和机体的免疫抗体以及免疫细胞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贯穿了整个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的nk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而经过根治术后血中的nk细胞数量明显升高[4]。还有研究表明,外周血nk细胞数的显著降低和肿瘤的复发转移有相关关系,并且可以将nk细胞活力的大小作为判断肿瘤转移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细胞学指标。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学有关肿瘤发生及发展的正邪相争理论和现代医学有关肿瘤免疫学的研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一方面,可以把肿瘤作为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研究的一个理想的临床模型,另一方面,基于中医学的扶正祛邪治则也有助于我们找到预防和治疗肿瘤的新方法和新药物。

    1.5.2   扶正祛邪与肿瘤抑制和肿瘤的免疫调节

    正因为肿瘤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正邪相争的疾病,所以,在临床上通过正确的辨证对肿瘤和机体正邪相争的状态进行识别,并灵活运用扶正祛邪治则对肿瘤进行治疗,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有临床研究报告表明,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则组方(升麻、黄芪、青黛、薏苡仁、百花蛇舌草等)结合放化疗治疗肝癌、肺癌、乳腺癌、结肠癌、卵巢癌、子宫癌、直肠癌、食道癌、鼻咽癌、白血病、胫骨黏膜瘤等癌症,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放化疗的副作用[2]。另有一项放化疗结合扶正祛邪和单纯放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对照研究表明,经放化疗结合扶正祛邪中药治疗的患者,其3年生存率、生存时间以及肺癌灶转移率都优于单纯放化疗治疗[5]。与此相应的实验研究表明,在荷瘤小鼠,基于扶正祛邪治则组方具有抑制肿瘤细胞、消除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加强淋巴细胞转化应答、提高nk细胞活性、提高淋巴细胞对l-2的反应指数等综合作用[6~8]。这些研究表明,在肿瘤疾病的条件下,按照中医学的扶正祛邪治则组方可以有效调节机体肿瘤免疫功能和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从而达到扶助机体肿瘤免疫功能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治疗目标。

    1.5.3   变应性鼻炎也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中医学典型的正邪相争病理机制,可用作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研究理想的临床模型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基本的发病机理是在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失调的基础上,由于受到外来的特异性变应原的刺激,诱导机体发生ⅰ型变态反应(ige是主要的诱导介质),从而引起鼻粘膜发生血管扩张,腺体分泌亢进,嗜酸细胞浸润及组织水肿等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病基础是本于肺肾两虚,又受到风寒外邪的侵袭。所以,在中医学的角度看,变应性鼻炎也是一种具有典型正邪相争意义的疾病,同样可用作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研究理想的临床模型。

    1.5.4   以扶正祛邪治则(温阳疏风)组方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有较好疗效

    一项临床研究显示按照扶正祛邪治则(温阳疏风)组方(附子、细辛、辛夷、乌梅)治疗季节性和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取得了较好疗效[9~10]。另有一项实验研究采用2,4-二异青酸甲苯酯造成豚鼠的超敏性鼻炎模型,在该模型上证明,按照扶正祛邪治则的组方可以显著减少实验动物喷嚏、鼻痒、流涕症状的积分值,减少鼻黏膜的组胺含量和肺组织及血中的p物质含量,表现出对ⅰ性变态反应良好的抑制作用[11~12]。这些研究也同样表明,在变应性鼻炎疾病条件下,按照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组方可以有效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与外来特异性变应原的相互作用,以达到抑制机体变态反应的治疗目标。

    从以上对肿瘤和变应性鼻炎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正邪相争机制的疾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有外邪(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和异种细胞等;物理化学性因素如各种变应原等)侵入,机体内存在正邪相争的病理机制条件下,采用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组方,可以起到祛邪、扶正以及调节正邪相互作用状态的综合作用,从而对这类疾病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认为,中医学的扶正祛邪治则不仅对于中药的配伍使用是有效的,而且对于化学或生物药的配伍使用也是有意义的。中医学的扶正祛邪治则为这类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模式,值得深入研究。

    2   基于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从病毒和病毒免疫相互关系出发的抗病毒新药设计

    实际上,中医学的扶正祛邪治则不仅为我们治疗那些具有正邪相争病理机制的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模式,而且也为这些疾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策略。我们以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设计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2.1   病毒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身体健康的疾病。据统计,大约有60%的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迄今,人类发现的病毒大于3 000种,2002年8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病毒学大会上,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提出的第7份报道收录的病毒有3 600多种,其中能使人致病的有1 200多种。不仅如此,由于人类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对生物链造成的扰动等原因,从而加快了已有病毒发生变异和新病毒的出现速度,原来寄宿在其他动物体内的病毒也转而寻找新的宿主,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上世纪80年代人类发现的hiv和本世纪初发现的sars就是例证。

    要有效地对付病毒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威胁,我们除了需要小心翼翼地对待和精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之外,寻找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仍然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目前,人们对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大多活跃在3个领域,一个是人工合成的抗病毒药物,另一个是在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生物合成药,再一个就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和中药的临床使用经验从中药中筛选、提取、分离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活性物质或者将其作为抗病毒药物筛选的先导化合物。

    2.2   病毒免疫学

    机体对于病毒侵入的反应,存在两种类型的免疫应答,一种是天然的,另一种是特异性的。前者包括病毒刺激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ⅰ型ifn和nk细胞溶解病毒感染细胞,且两者之间存在有协同关系,ⅰ型ifn能促进nk细胞溶解受染细胞的能力。后者包括病毒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以ctl为主的细胞免疫。

    根据现在的研究,有两种抗体在抗病毒免疫中发挥作用,一种是中和性抗体,该抗体能够结合到病毒外壳或包膜蛋白上,有阻止病毒与宿主细胞吸附和进入宿主细胞的作用,另一种是调理素性抗体,该抗体可以促进病毒颗粒的吞噬清除。另外,分泌性iga对于中和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的病毒具有重要作用,激活的补体也参与由抗体介导的病毒免疫。因为针对病毒的抗体免疫只有在病毒进入细胞之前是有效的,所以,对于病毒感染来说,机体仅有抗体免疫机制是远远不够的,生物进化必定还让机体选择了另外一种免疫机制,以对付随时可能发生的病毒入侵,这就是以ctl为主的细胞免疫机制。

    ctl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监视病毒入侵,并且通过溶解受染细胞、刺激降解病毒基因组胞内酶的产生和分泌具有干扰素活性的细胞因子等机制对于非细胞致病变性病毒产生特异性免疫。随着分子免疫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知道,大多数ctl是cd8+t细胞,该细胞能够识别在任何有核细胞上与mhcⅰ类分子相连的内源性合成的病毒抗原,其完全分化需要cd4+辅助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或受染细胞表达的共刺激分子,cd4+辅助细胞识别内源性合成或脱落的与ⅱ类分子相连的病毒抗原。

    在病毒免疫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从正面看到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免疫作用,而且还必须要从反面认识到与此密切相关的以下两个问题:一个是病毒对机体免疫的逃逸机制。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生命进化不仅赋予了机体监视和消除病毒入侵的免疫系统和机制,但同时也赋予了病毒逃逸机体免疫的生物学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包括病毒抗原变异、抑制mhcⅰ类相关的胞质蛋白质抗原的提呈、针对机体的免疫机制产生抑制性因子和直接感染正常的免疫细胞。另一个是病毒免疫可能对正常组织细胞造成的损伤。一方面抗体可以对病毒入侵发挥天然的非特异性免疫,但另一方面也可以与病毒抗原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而导致机体组织的损伤。ctl能够识别、监视和消除病毒感染,但在一定的条件下,ctl也可以失去精巧的识别能力而误溶解正常的宿主细胞。由此看来,就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学治疗来说,针对病毒免疫系统中的某一部分作为靶点寻找或抑制或增强的药物可能是危险的,而利用中医学的系统、整体和模糊的治疗模式寻找调节式的药物才真正是有意义的。

    2.3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

    2.3.1   人工合成抗病毒药物

    人工合成的抗病毒药物包括蛋白质类药物和以核酸为靶向的核酸类药物。前者如由99个d-型氨基酸残基构成的hiv蛋白酶就是一个例子。有专家预言,在今后的年代里,随着体内肽活性物质的不断发现和肽合成技术的进步,以病毒核酸复制相关酶为靶向的肽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将是今后这一领域的重要方向。在以病毒核酸为靶向的核酸类药物的研究方面,主要包括了①与病毒dna或rna核酸序列互补的反义rna或dna,具体就是指一段人工合成的。能与病毒核酸特定基因某一区域互补,并进行正常或化学修饰的寡聚脱氧核苷酸(oligode-oxyribonucleotides,odn)。②核酶(ribozyme,rz),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一种rna小分子。核酶rna分子能在特定位点裂解rna和dna的核苷酸序列,以阻断病毒特异性rna的作用,同时,该分子又能以酶的高效催化作用自动解离,并与新的靶rna结合并将其裂解,如次循环往复而发挥抗病毒作用[13]。目前已经得到研究的小型核酶主要有锤头型核酶、发夹型核酶、肝炎δ病毒(hdv)核酶和vs核酶[14]。③脱氧核酶或dna酶(deoxyribozyme,drz;dna enzyme)。drz具有聚核苷酸激酶和dna连接酶样活性,可定点剪切rna和dna分子和催化卟啉金属离子化,兼具rz和反义寡脱氧核苷酸的作用特点,所以可以同时发挥直接杀灭病毒rna和dna及对底物rna或dna的反义抑制作用,并且可以反复利用。因此,drz的发现被认为是继rz发现以来生命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15~17]。在今后的研究中,如果人们解决了将drz导入细胞和促使其在细胞内有效表达、稳定性、结构设计及其进一步提高活性等问题,dnz将是一类很有前途的抗病毒药物。

    2.3.2   天然生物合成药:lpdzymes

    lpdzymes是一种将抗病毒细菌组合菌株(avbs)经组合发酵后从中分离制得的一种低分子生物活性物质[18]。该物质能够裂解或剪切多种病毒颗粒的表面和内部的结构成分,且易于进入靶细胞内,与人工合成的反义核酸、核酶等抗病毒药物需要导入细胞内表达后才可发挥抗病毒作用相比,有很大的优点,所以是一类很有前途的广谱抗病毒的天然生物合成药。

    2.3.3   基于中医药理论和中药的临床使用经验从中药中筛选、提取、分离制得的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活性物质

    近代,人们基于中医药理论及其中药的临床使用经验从中药中筛选、提取、分离抗病毒活性成分或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大量研究表明,有许多在中医学看来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或中药复方均表现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其中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的二类活性成分或组分就是中药多酚和中药多糖。

    多酚作为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与多种蛋白质可以发生结合反应,其强烈的涩味具有使植物免受动物嗜食和微生物腐蚀的天然作用,是植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药物科学将其作为抗病毒药物研究和利用的基础。目前已经知道许多植物中药中的单宁成分均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效果。例如,贯众中水解单宁、二聚鞣花单宁马桑因和仙鹤草素、老鹤草素、地榆素、月见草素、虾子花素、石榴素、柯子酸、1,3,4三倍酰奎尼酸、3,5二倍酰莽草酸、3,4,5三倍酰莽草酸以及苦味叶下珠总多酚等。对于中药多酚抗病毒作用的机制,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是通过多酚与病毒复制有关的酶(例如rna反转录酶)的结合以及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表面的吸附两种机制发挥作用的。

    另有研究表明,中药多糖类成分或组分在抗病毒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与中药多酚类活性物质的直接作用于病毒发挥抗病毒作用的机制不同,中药多糖类活性成分或组分是通过调节机体的病毒免疫功能而产生抗病毒作用的。例如,已经知道,在特定条件下,机体细胞可以合成β-化学素,而β-化学素的受体是hiv感染cd4+细胞所必需的辅助受体,有许多中药多糖能够通过增强细胞生成β-化学素而产生抗hiv的作用。

    基于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临床使用经验的有关中药或中药复方及其多酚类活性物质抗病毒作用的研究,为我们寻找自然界天然生物合成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的先导化合物。

    2.4   抗病毒药物研究遇到的困难

    虽然抗病毒药物无论是基于现代医学和药学的研究还是基于中医药学理论的研究都取得了许多进展,但由于以下的原因,使得人类在这一领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①有很多病毒的核酸信息在宿主细胞的dna中整合,使得病毒核酸可以不断地随着细胞的复制而复制,从而产生大量的新的病毒颗粒;②病毒在g0细胞中隐藏,使得病毒能够逃逸抗病毒药物的攻击;③在抑制病毒核酸复制的同时造成对宿主细胞和机体其他正常细胞的损害,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④病毒酶靶点因药物作用而变异导致病毒的耐药性和变异病毒的产生。由于以上原因,给病毒性疾病的有效治疗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也为人们研究设计抗病毒药物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2.5   新型抗病毒药物设计策略

    为了解决在抗病毒药物研究方面遇到的巨大困难,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抗病毒药物设计模式和策略,并据此研制全新机制的抗病毒药物。这种新的抗病毒药物设计策略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个是基于中医方剂学的配伍理论和方法,将具有调节机体病毒免疫功能的药物和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并基于现代药物科学的制剂技术研制复方抗病毒药物,另一个就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载体,在药物的分子水平上设计新的抗病毒复合物或接合物。

    上世纪末以来,由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dds制剂技术的进步,有关以高分子为载体的药物-高分子接合物(drug-macromolecule conjugates,dmc)的新药物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19]。例如,关于抗肿瘤药物mmc-dextran接合物,以plga为分子骨架的维生素k高分子接合物的研究等。研究表明,依据高分子物质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高分子接合药物具有与普通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有着良好的研究开发前景。

    据此,并根据以上和先前我们进行的理论研究,我们认为,基于中医学的正邪相争理论和扶正祛邪的治则,从病毒和病毒免疫学相互关系出发,无论是基于中药的研究,还是基于化学和生物药物的研究,在分子水平设计抗病毒药物对于克服目前抗病毒药物研究遇到的困难和研制全新的抗病毒药物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菌多糖食用价值有多少
董晨院士:生物计算与医学问题的广泛结合,是药物研发和科学进步的下一个重要生长点
中医用药真谛解说(二)
这些疾病无法根治?预防为主,不要走弯路
哪些疾病只能控制,但终身“医不断根”的?
伏邪理论 慢乙肝的中医认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