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视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的研究

   
  方证相应中“方证”之辨析,既要遵循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不能拘泥于常规的理法。与方证相对应的内容是具体的方剂,包括用药甚至剂量,这就不同于常规的理法辨证。理法辨证,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或气血阴阳辨证,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和概括性,与之对应的则是笼统的治则和治法,未必具体到方药。在论及治疗时,往往会出现一证多义、一证多方和一证多药的情况,不同医者有相同的辨证结论,但用药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疗效也大相径庭。因此,同病类证研究,既要抓方证(疾病)的主证,辨兼证,析类证,又要在此基础上,确立治疗的主方以及类方加减原则。
   
  我们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实践中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代谢综合征患者有的表现为单纯的中心性肥胖,有的合并血糖升高、血脂异常或脂肪肝等。这一人群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是形体肥胖、肢体困重、气短乏力、自汗以及脘腹痞满,但不同患者还有各自的临床表现。从现代医学观点看,这些患者的共同特点是因胰岛素抵抗而出现代谢紊乱,吸收的营养不能转化成精气,蓄积于腹部,出现中心性肥胖;停留于脏器,造成脂肪肝;积滞于血液,成为高血糖、高血脂。传统中医对这一类病变没有详细论述,需要我们从中医基本理论出发,来分析其病因、病机,确立治则、治法,制定方药,这也正是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发展中医的契机。中医认为人体吸收营养转化成精微物质的过程有赖于气化作用,这些病变是气化功能障碍造成的。张景岳将这种气化障碍引起“不化不行,有所阻隔”的病证归于“积聚”门类。《难经·五十五难》认为“积”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聚”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因此积为有形之癥坚阻隔,属血分病变;聚为可聚可散无形之邪,属气分病变。若加以细分,这样的气化障碍应属聚证。《杂病源流犀烛》在分析其成因时指出:“正气不足……邪气留着,而后患此。”因此聚证属虚实夹杂之证。针对其病因、病机,我们创制了益气散聚的治疗方法。在长期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精选黄芪、黄连、蒲黄等药物,推动枢机,促进运化,清利湿热,促进血运,从而使邪去聚散,运化复常。我们以益气散聚方作为主方,针对代谢综合征的主证聚证进行治疗,对于不同的患者再根据其兼夹证作适当加减。如有些血糖升高的患者常有口干、舌质偏红、大便偏干结等郁热兼证,可加一些养阴清热的药物;有些合并高脂血症或脂肪肝的患者有舌体偏胖、苔腻等湿浊兼证,就加一些燥湿化浊的药物。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都有明显好转。机制研究表明,益气散聚方有明显的胰岛素增敏和抑制炎症反应作用,而这些作用正是其治疗不同临床表现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药效学基础。实践证明“同病类证”的思想能指导临床抓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有利于疗效的提高;也有利于阐明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例如通过对代谢综合征聚证类证的治疗,至少使我们认识到聚证“不运不化”的本质之一和现代医学的胰岛素抵抗有关[510]。

  7  结语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当前临床中西医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同病类证是病证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病类证观点的提出是对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的病证结合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在中医方证相应和类证证治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同病类证观点,加强同病类证证治规律的研究,对于临床疗效的提高和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亦是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visceral manifestation laboratory, shanghai first medical college. the same diseas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methods and the different diseases treated with the same method. ke xue tong bao. 1961; (10): 5152. chinese.

  上海第一医学院藏象专题研究组.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科学通报. 1961; (10): 5152.

  2 lin j. on theory of correspondence of prescription and syndrome in tcm. zhongguo zhong yi ji chu yi xue za zhi. 2000; 6(7): 911.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西医结合防控“糖脂代谢病·瘅浊”
症?证?病?综合征?这些都有啥区别?
日常饮食指南——“干燥综合征”患者的饮食推荐来袭!
中医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原因之九:辩证和辨病
《中医脏腑理论实例讲解》(五)主水液代谢
马红薇《科学控糖 平安度夏》中西医|治疗|糖尿病|酸中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