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明病篇:湿热发黄证(11)

    (接上篇)我们不妨再回忆一下,湿热发黄,是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合而形成的证候。湿热互结,热不得越,所以见到“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湿热互结,湿不得泄,所以见到“小便不利”,小便少;湿热郁阻气机,见到“腹满”;湿热互结,津液不化,见到“渴引水浆”;湿热互结,郁热扰心,则见“心中懊恼”。

    最主要的是,湿热互结,壅遏气机,影响了肝胆的疏泄,使胆汁不能按照常规的道路来排泄,逆流入血,泛溢肌肤,而发为身黄。或者说湿热中阻,迫使脾色外露,黄发肌肤。由于这种发黄,热为阳邪,湿为阴邪,热大于湿,它就属于“阳黄”,是阳黄它就是阳证,因此它的黄色是鲜亮的,是鲜明的,如橘子色,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用茵陈蒿汤来治疗。

    茵陈蒿汤这三个药,要联合来用,有很好的利胆、摧胆、退黄、清热、利湿的效果。用它来治疗湿热发黄,要连续给药,一直到黄疸消退,不能中途停药。对于重症的黄疸病人,我们一天要吃四次药,也就是两付药。

    如果在用茵陈蒿汤治疗湿热发黄的过程中,因这茵陈、栀子、大黄这三个药必须联合用,可能有的病人会出现中气虚的表现,大便溏薄,一天三次四次以上,这个时候我们就改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退黄,兼以保护中气。

    如果有治疗湿热发黄的过程中,兼有表证,我们就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清热利湿退黄,兼以解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今天在临床治疗上,运用比较广泛。比如说治疗荨麻疹、小儿肾炎等等,这是一个比较好用的方子。

    好,阳明湿热发黄证我们就谈完了。在湿热发黄的后面,有一些与发黄相鉴别的证候,看259条:“伤寒发汗已,身目发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这是寒湿发黄。寒湿发黄属于阴黄。因为寒为阴邪,湿为阴邪,寒邪与湿邪相合,更属于阴邪了。

    所以,它属于阴黄。阴黄为什么放到阳明篇来讨论呢?这主要是和湿热发黄相鉴别,因为它们都有发黄。阴黄的基本病机,是寒湿阻遏气机。下面就和湿热发黄一样。湿热发黄,是湿热郁阻气机,或者迫使脾之本色外露,或者阻遏肝胆疏泄,下面的结果是一样的,只不过它的原因不一样。

    对于寒湿发黄来说,它的颜色应当是晦暗的,没有光泽的,与湿热发黄的身黄如橘子色相比较。由于这种晦暗,没有光泽,属于阴性的颜色,所以后世医家就把它叫做阴黄。治疗阴黄,张仲景259条没有提出具体的用方,但他提出了一个原则,说是“以寒湿中求之”。就是在治疗寒湿病的这些方剂中,来寻求治疗寒湿发黄的方法和方药。

    既然是发黄,我们就要用茵陈,如果这个证候是湿大于寒,那我们就用茵陈五苓散,以利湿为主,加一味茵陈来退黄。茵陈五苓散,是治疗湿热发黄的、湿大于寒的证候,利湿要用五苓散,有黄,就要加治疗黄疸的圣药——茵陈,这就是茵陈五苓散。如果是寒大于湿,这个时候我们考虑用茵陈理中汤,或者茵陈四逆汤。仲景所说的“于寒湿中求之”,那就是治疗寒证、湿证的所用的这些方子中来寻找。

    195条:“阳明病,脉迟”,这个脉迟,结合后面的症状来看,它是中阳不足,主阳虚有寒。在《伤寒论》中的脉迟,可以主阴血不足,我们在前面曾经谈到过“尺中迟者,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可以主阳气不足,我们这里谈的就是。“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因为它中阳不足,“食难用饱”,就是吃饭不能吃饱,“饱则微烦头眩”,因为中阳不足,水谷不化,这就导致了湿邪内郁,饮食停滞。水谷之湿郁,上扰心神,就出现了心烦;湿郁食滞,阻滞气机,就出现了腹满;上扰清阳,就出现头眩。脾虚,水谷不别,湿邪不能够从小便中排出,就出现了小便难。

    那么,湿郁食滞以后,同样的道理,阻遏气机,或者迫使脾之本色外露,或者迫使胆汁外溢,它当然可以出现黄疸。但这个黄疸,是由于湿郁食滞所造成,所以把它叫做“谷疸”,我们讲义上那个“瘅”,和这个“疸”字是相通的。

    饮食停滞,阻遏气机,所造成的这种黄疸,叫做谷疸。谷疸放在这里,它也是和湿热发黄相鉴别。这种饮食停滞,是由于中阳不足,运化无力所造成的。所以,它也属于阴黄。在治疗上也应当用温中、化食、导滞、祛湿的方法来治疗。

    这样的话,关于阳明篇的发黄证,我们就谈完了。我们主要所学的,是湿热发黄证治。后面提到了寒湿发黄的这种阴黄,和谷疸发黄的这种阴黄,放在这里,主要是和阳明湿热发黄相鉴别。 接下篇:血热证(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学习笔记128
第46 讲 阳明发黄证、血热证、阳明病辨证
第45讲阳明湿热发黄证(下)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46
20期资料之伤寒释疑
中医思维:但头汗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