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头痛证治

 

    头者,天之象,阳之分。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咸朝会于高颠。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之变、五贼之运,皆能犯上而为害,或蔽覆于清明,或阻遏其经隧,与正气相搏,郁而成热,则脉满而痛;若邪气积留,亦脉满而痛,是皆实也。若寒湿所侵,虽正气衰微,不与相搏而成热,然邪袭于外,则血凝而脉缩,收引小络而痛,故温之则痛减,是为虚也。

    因风而痛者,抽掣恶风,或汗自出。因暑而痛者,或有汗,或无汗,皆恶热而耳与额胀痛。因湿而痛者,头必重,遇阴雨尤甚。因痰饮而痛者,亦昏重而痛,愦愦而吐,绌急恶寒。因气虚而痛者,遇劳则甚。因血虚而痛者,痛连鱼尾,善惊惕,其脉芤,或沉数。

    一、通治法:

    1、痰多头痛:加味导痰汤;痰多宜导者:稀涎散,或栀子豉汤加葱白;痰水俱甚:滚痰丸。

    2、风毒头痛:消风散。

    3、火郁头痛:凉膈散加清酒,下之。

    4、上热头痛目赤、下寒足甚、大便微秘:既济解毒汤。

    5、头痛、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

    6、因发散太过,头痛转剧:小建中汤加当归、童便。

    7、风火相扇,额与眉棱骨俱痛:选奇汤加葱豉。

    8、头痛、耳鸣、耳聋,此肝风动:六君子汤加钩藤、羌活、防风、川芎、当归、甘菊。

    9、劳役动作而头痛,此气虚火动:补中益气汤加川芎、蔓荆子。

    10、胃热火炎、动作则痛、烦渴引饮、面赤便秘:川芎茶调散加酒黄芩、黄连、栀子、石膏;热甚脉实者:酒炒大黄15克,研不末,浓茶调服。

    11、疮毒发头痛,颐下左右如蚯蚓徐行入耳,顶上起疙瘩块,冷则痛:山牛汤;不应:作结毒治之。

    12、头痛胸中痛,食少咽溢不利,畏冷,脉左寸弦急:麻黄吴茱萸汤。

    13、头痛不已:清空膏加细辛(唯因血虚者不治);有痰:去羌活、防风、川芎、甘草,加半夏;偏头痛服之不愈者:减羌活、防风、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

     二、六经法

    1、太阳头痛。

    头痛之属于太阳经者,多见恶风寒脉浮紧,治宜:羌活、防风之属。

    太阳经病,伤寒病属于太阳经络者,若头痛发热、项脊强、身体痛、恶风自汗、脉浮缓者:以桂枝汤,解肌;若前证悉俱,恶寒、无汗、脉浮紧者,以麻黄汤,发表。

    太阳腑病,即伤寒病之在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者,必口渴尿赤)而涩,以五苓散为主方,若表证未罢,可与散剂同用。

    注:小肠分泌水液,以入膀胱,故口渴尿赤者,小肠亦必热。诸家论太阳腑病,但言膀胱而不及小肠,与论太阳经病之但言足经,而不及手经,同一误也。

    2、阳明头痛。

    此证系阳明之气,厥逆于腹,不得循人迎而上冲于头,故而兼自汗、发热,不恶寒,脉浮缓长实等证,治宜;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之属。

    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嗽水不欲咽、脉长之类皆是。因本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者,葛根汤为主方,不可误认为是腑病,而用清凉攻下之法。

    阳明腑病:伤寒病之在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者。邪既入腑,则有朝热、谵语、狂乱、不得眠、烦渴、自汗、便闭等证,治宜分别在胃或是在肠。

    病在胃者,则腹中不坚,大便不闭,但见脉洪大、蒸热潮热、谵语、燥渴自汗,或胃热发斑等证,治用:白虎汤,清之。

    病在肠者,则潮热谵语、便闭、绕脐而痛,为有燥屎之证,宜用:三承气汤,下之。

    注:前人论阳明病,皆沿伤寒论之谬,但知有胃,而不知有肠,于是误以为燥屎为胃中之物,误以便闭为胃实,误以为三承气汤为治胃之方,遂使理论与事实迥异,增出许多支节。

    3、少阳头痛。

    头痛之属于少阳经者,此证脉弦细,往来寒热,宜柴胡、黄芩之属。

    少阳经病:伤寒病之属于少阳经络者,如耳聋、胁痛、头汗、盗汗、舌滑、脉弦之类,但见一、二证便是,宜用小柴胡汤加减之法,而禁汗、吐、下法。若兼表兼里者,不拘此列。

    少阳腑病:伤寒六经之经病,太阳、阳明之腑病,太阴、少阴、厥阴之直中脏病,前人区别甚详,唯少阳腑病独缺。考目眩口苦,系胆火上炎,胸满呕吐,系胆火扰胃,寒热往来,系三焦不和,是少阳见证之目眩、口苦、胸满、呕吐、寒热往来五证,均属于腑,惟耳聋、胁痛为经络病。经病腑病,往往齐见而混合,故小柴胡汤一方,亦经腑合治而不分,并非少阳无腑病也。

    4、太阴头痛。

    头痛之属于太阴经者,此证痰多体重,或腹痛痰癖,脉见沉缓,宜苍术、半夏、南星之属。

    太阴经病:多见腹满嗌干等证,以大小柴胡汤为主方,若因误下内陷者,以桂枝汤加减之法。

    太阴脏病:伤寒病之直中太阴者,如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痛,理中丸主方。

    5、少阴头痛。

    此证因三阳三阴经不流行,致足寒气逆,脉多沉细。治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经病:多见口燥咽干而渴,或咽痛,或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硬,或下利、肠垢、目不明等证,可用承气法,下之。

    少阴脏病:伤寒病之直中少阴者,如脉微细、但欲寐之类。治宜温通其阳,经四逆、通脉为主方。

    少阴经、脏合病: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得之二、三日,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

    注:少阴病属脏,发热证属经,麻、附合用,是经、脏两顾法。

    6、厥阴头痛。

    此证项痛、或吐痰沫、四肢冷厥、脉浮缓,治宜:吴茱萸汤。

    厥阴经病:多见少腹满、舌卷、烦躁、厥逆、消渴等证,用承气法,下之。

    厥阴脏病:伤寒病之直中厥阴者,舌黑而润、吐蛔囊缩、脉沉细无力,治宜:乌梅丸主之。

    三、互参法   

    1、三阳头痛、97头痛之属于三阳经者,宜羌活、防风、荆芥、升麻、葛根、白芷、柴胡、芍药、细辛、葱白(连须)之属。

    2、直中三阴(三阴伤寒)。阳气素虚之人,始病无发热头痛,便恶寒倦卧,腹与少腹俱痛,自利厥逆,脉沉者,此为直中三阴经之寒证。

    太阴经有内寒而无外寒,多见胸膈闷、手足寒、脐上痛、下利清谷而不渴,必因办伤冷物所致。治宜:理中汤,甚者加附子,下利不止者,四逆汤。

    少阴经有中寒、中风之别。

    中寒者:四肢厥冷、吐利而渴、渴不能饮、恶寒倦卧、身体痛、当脐下小腹痛,此肾脏真阳不足所致,宜用:四逆汤;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

    中风者:但觉畏寒而不厥冷,自言腹满,而按之则软,大便秘,小便频,欲吐不吐,卧而欲起,恍惚多惊,心悬若饥,稍食则痞胀不宁,舌上灰黑,或淡紫带青,脉来弦细浮弱,症状颇似太阴,最难辨别,治宜:桂枝汤加干姜;下虚甚而面赤戴阳者,宜用:桂枝人参汤加葱白、生附;阴结不大便、胀满不能食者:四逆汤下金液丹,误用宽胀药必转剧,若攻下必死。

    厥阴经但有中风而无中寒,若其人胃气素虚者,则干呕吐涎沫,头痛,宜用:吴茱萸汤加桂枝;若肾气素虚者,则厥冷自利,少腹痛,宜用:四逆汤加肉桂。

    凡阴证多有阴极似阳,烦躁面赤,脉数疾无伦者,但躁过必畏寒,口渴不能饮,此不独真阳下虚,而阴气亦虚,不能内守,致虚阳扰乱而上泛外亡(回光返照),急宜:通脉、四逆、白通加猪胆汁,及益元汤。

    注:阴证受寒厥逆,虽阳气微而不至于剧,故止宜温经;若阴极似阳,为阳气衰微,不能制其浮火,宜兼温补,冬则白通、四逆之属,夏则大顺、浆水、冷香之属,总不离于“辛热”之法。

    3、气虚头痛。此证遇阴雨天寒则发,痛时悠悠,或畏寒,或饮食不甘,或倦怠,脉微细,宜:理阴煎、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属。

    4、血虚头痛。此证痛时自鱼尾上攻头脑,宜用当归30克,酒200毫升,煮取120毫升,饮至醉效;或用当归、川芎、连翘、熟地、地黄各10克,水煎去渣,入龙脑、薄荷末10克,鼻吸其气,候温即服,服后即安卧其效;或当归、川芎各15克,荆芥5克,煎服。

    5、伤食头痛。此证胸膈痞塞、咽酸嗳臭、畏食、虽发热而身不痛,宜:治中汤加砂仁5克。

    6、肝逆头痛。此证因怒气伤肝,且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治宜:沉香降气散,或苏子降气汤,下养正丹。

    7、痰厥头痛。此证眼重头旋,恶心烦乱,口吐清水,出气短促,心神不安,语言颠倒,目不敢开,如在风露中,头疼如裂,身重如山,胸满呕逆,四肢厥冷,两寸脉滑而弦者,宜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肥白气虚多痰之人,卒然头痛,四肢厥冷,痰响吐涎,脉沉细者。宜用:星香汤加生附子。

    8、痰湿头痛。此证呕吐痰多,发作无时,宜:导痰汤加减;或合芎辛汤尤妙;寒痰厥逆者:三因芎辛汤;头风攻注而属虚寒者:大追风散。

    9、风痰头痛。此证发时而颊青黄目眩,目不欲开,懒言体重,失治则成头风,宜用二陈汤加胆星、天麻、蝎尾。

    10、热痰头痛。治用:瓜蒌、牛旁子研末,每用15克,食后酒冲服。

    11、肾厥头痛。此证四肢厥冷,胸膈痞闷多痰,其脉举之则弦,按之则坚,宜用:玉真丸;或正元散入盐煎服;诸药无效,痛愈甚者:茸珠丹。

    12、阴证头痛。理中汤加姜、附之属。

    13、湿热头痛(湿中)。此证乃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风、痰、湿相搏,以致头重体痛,腿膝肿痛,身重浮肿,昏不知人,小便黄赤,脉沉而缓或沉而微细:清燥汤为主方。

    14、热厥头痛。此证因灸火热毒,或服热药所致,虽当严冬,犹喜风寒,略近温暖,其痛即甚,宜:选奇汤加川芎、柴胡、黄连、生地、当归、黄檗、知母、荆芥之属。

    15、真头痛。入连到脑者。脑为髓海,真气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不可治,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古方用黑锡丹,灸百会穴,猛进参附,可救十中之一,然天柱节、手足寒至节者,必死不治。

    16、雷头痛。头内如雷鸣,此为风邪所客,风动则作声,宜用:清震汤;痰火上升,壅于气道,兼之风动,有声,轻如蝉鸣,重如雷声,宜用:川芎、白芷、防风、甘菊、薄荷、甘草之属,水煎服;若不应,改用天麻、升麻各5克,新鲜荷叶一大张,水煎服;若不省人事,用地肤子同生姜捣烂,热酒冲服,取汗即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柴胡汤治疗偏头痛的理论基础
草根中医:漫聊头痛
《伤寒大白》
铁杆中医彭坚治疗头痛经验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
头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