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学习笔记

桂枝汤起源于厨师?

想起炖肉的“锅料”,其中桂枝、生姜是必不可少的。我知道的一种锅料里有白芍,八宝粥里有大枣。由此想到,桂枝汤作为第一方的地位,除了在伤寒论中列在第一以外,是否在“汤液经”里也是第一方?皇甫谧说“仲景论广汤液”,而汤液经据说是伊尹所著。伊尹贵为宰相,出身于高级厨师。固然有师承,也是自己有心。遇到有人受凉感冒,或者饮冷腹痛,拿桂姜草枣之类,制作一碗汤,病人喝下去,居然好了。自然也有不效者,只好重新调和几味试试。就这样,加加减减,试来试去,最终捣鼓出来一个千古名方也是可能的!似乎治大国如烹小鲜、用药如烹调、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上,都与此有关吧。因为伤风最常见,桂枝汤五味药也最常见最常用,所以就写在了第一?

还有个中药的性味问题。早年学中药,死记硬背功效主治,对于四气五味,总觉得有点儿玄。成千上万的中药,仅仅四气五味,总是那几句话,哪有这么简单,很不以为然。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才觉得性味是高度的概括,调配是最难的技巧,小看不得。比如说做个鸡蛋汤、豆腐汤,一星半点儿的油盐酱醋,口感就大有不同。至于桂枝汤或者后世之大方的性味变化,其难度就可想而知啦。所以科学发展到现在的程度,于中药与方剂的研究仍然是力不从心。复杂也得用,化繁为简,高度概括,性味是起码的常识,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

 

先以郝老讲稿为基础整理如下:

 

一、太阳中风表虚证。   21295

主证:发热、自汗、恶风、脉浮缓。

次证:鼻鸣、干呕。

病机:阳浮而阴弱。  

阳浮而阴弱,有两个含义,一是脉象特点,轻取即得,重按松弛柔软,是浮缓脉的另一种说法。我认为更重要的,这是病机特征的简要概括。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几个主证都可以用这个病机特点来理解。

阳浮---风阳伤卫阳,引发卫阳病理性亢奋,故发热、脉浮。风主疏泄,卫外失司,故自汗出。

阴弱---发热耗津,汗出伤液,营阴不足,故脉缓。汗出肌疏,腠理开泄而恶风。

几个主要脉证表现反映的是:卫阳外浮的同时有营阴不足,卫强营弱的病理特征。而这五个字,阳浮而阴弱,简洁明了,容易记忆。

发热   特点是"翕翕发热",热势表浅的样子。

自汗   自,不因动作而汗。有的说是,时出时不出。有的强调出而不透。

恶风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就是微恶风寒的样子。郝老讲到,恶风与恶寒,病人的感觉都是怕冷。现代临床上,把怕冷的重证,深居密室,关门闭窗,加衣覆被,怕冷不减的,叫做恶寒。把怕冷的轻症,"当风则恶,无风则缓”,有空气的流动就感到冷,没有空气的流动就不感到冷的,叫做恶风。郝老特别提醒:“在《伤寒论》里,恶风和恶寒这两个词常常混着用的,它区别不是太严格的。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该用恶寒的,他有时候也用恶风。对于桂枝汤的适应证,该用恶风的,他有的时候也用恶寒,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当注意。”

脉缓   不指脉搏速率的快慢,指脉管的紧张度,相对紧脉而言,重按松弛柔软。

鼻鸣、干呕   病机解释不同。   《讲义》“鼻鸣、干呕”“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则见干呕。”   郝老说:“鼻鸣是指的鼻塞,呼吸不畅,也包括打喷嚏,鼻流清涕。这些症状,都是风邪袭表后,风邪上壅,肺窍不利的表现。---至于干呕,不是风邪犯胃,而是体表有邪,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导致里气升降失调的一种表现。   “肺窍不利”与“肺气不利”比较,意思相同,表述更为准确。郝老强调,干呕“不是风邪犯胃”,指出风邪没有侵犯到胃,也没有干扰到胃。病位在表,仅仅是正气抗邪于外表,导致里气相对不足、不和。不从邪的方面,是从正的方面解说,对于认定病位很重要。

表虚   郝老说:“伤寒,无汗、表闭,把它叫做表实;中风,有汗,营阴不足,所以把它叫做表虚。是为了和麻黄汤证的表实相对而言,并不是真正的表气虚的证候。这个表虚,并不是"精气夺则虚"的虚证。如果是虚证的话,应当用玉屏风散。”

 

桂枝汤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配伍  一组辛甘化阳  辛味桂枝生姜 + 甘味甘草大枣   助卫阳

                    桂枝生姜是辛温解表药          祛风散寒

      一组酸甘化阴  酸味芍药 + 甘味甘草大枣       养营阴敛汗液

功能  助卫阳,散风寒,养营阴,敛汗液。

特点  发汗祛邪而不伤正,敛汗养营而不留邪,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既可以助卫阳,又可以养营阴。既可以祛邪气,又可以保正气。养正力大,发汗力弱。

 

二、太阳病,对症用方。   第13条。

前提  太阳病

四症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

第12 条,是典型的太阳病的中风证,既辨病又辨证。

第13 条,只辨病不辩证,不必要一定是太阳中风证。

它扩大了桂枝汤的使用范围。不管这个病原来是中风还是伤寒,是否经过治疗,当前也难以确诊是中风还是伤寒,只要对着这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汗出,怕冷,就用桂枝汤“主之”。这叫"抓主症,对症用方"。症状的症。

 

三、表证见轻度里虚者。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前提  太阳病

问题  表证未解,脉见浮弱。

病机  表证仍在,正气轻度不足。

太阳病,或中风或伤寒,表证仍在。脉浮,提示了正气还能抗邪于表;但浮而弱,提示了正气已经有轻度的不足。属于表证兼轻度里虚,如果是完全里虚的话,得了表证脉浮不起来,那就根本不能用桂枝汤。

这个时候的表证,不管是中风还是伤寒,不管是有汗还是无汗,统统用桂枝汤。这种情况,即使是无汗的表证,也不能够用麻黄汤,因为麻黄汤毕竟是一个纯辛温的方剂,它发汗力强,发汗多它就容易伤正气。现在已经有了正虚的苗头,它的脉是弱的,所以我们就选择养正力大,发汗力弱,驱邪而不伤正,养营血而不留邪的桂枝汤来治疗。

 

四、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邪未解者。   第57、15、45条。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病史  伤寒表实,麻黄法汗后已解。

脉证  半日许复热,脉浮数者。

问题  已经汗法,正气轻度受挫。再现发热表证,仍须汗解。

这是个太阳伤寒表实证,发了汗以后,风寒表实证已经解除了。过了半天的样子又出现了烦热、发热,这显然是余邪未尽,又重新聚集起来所造成的一种证候。汗后,病证没有完全解除,怎么办,看脉,"脉浮"主邪气在表,也主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脉数"主发热。

病人有复烦,有发热,主正气还能抗邪于表,那就可以再发汗。因为它毕竟有过一次发汗,发过一次汗以后,正气轻度受挫,再汗的时候,就不能用麻黄汤了,那么只适合用桂枝汤。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病史  太阳病,用过下法。

脉证  表证仍在----据其气上冲和仍使用桂枝汤来推测。

问题  已经下法,正气受挫,表证仍在。但正气有向外向上的趋势,因势利导,助以汗解。

其气上冲的困惑?

郝老说:注家比较困惑的是,"其气上冲"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肺气的上逆,肺气的上逆不就是咳嗽和喘吗,咳嗽和喘单用桂枝汤可以吗?不可以。有人说是胃气的上逆,胃气的上逆不就是恶心、呕吐吗?恶心、呕吐单用桂枝汤行吗?也不行。所以我们讲的"其"是代表太阳,"气"是代表太阳的阳气,"上冲"不是一个病证的表现,可以理解为一种病机,什么样的病机呢?就是太阳病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还可以向上向外,抗邪于表,上冲是和下陷相对而言的,所以我们姑且把"其气上冲"理解为太阳阳气能够向上向外抗邪于表的病机的概念。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那就是在表的邪气没有解除,表证仍然存在。这也是正气下陷受挫,而表邪未解,仍然可以用桂枝汤的一个例子。如果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言外之意,表邪就会乘虚内陷,证候就会发生变化,当然就不能再用桂枝汤。

悟道:郝老用了“姑且”二字,自然是自己也不满意的解释。  冉老也说不是病理,是正气,是病机。   姜老说:“这条没有说上冲于何处,旧注有谓腹中之气上冲者,有谓表气上冲者。”引丹波元简说,“盖此谓太阳经气上冲,为头项强痛等证,必非谓气上冲心也。”大意与郝老释义相同。   可见各家有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表气上逆、上冲心胸,上冲头项等多种说法。

在金匮的腹满、咳嗽篇还有“瘦人绕脐痛---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即痞。”、“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与茯苓干姜汤治其冲气。---冲气即低。”、“---气上冲者,加桂心。”再结合奔豚等条文,可见仲景使用“气冲”、“冲气”之类术语的地方很多。说是病机,不是表现,总觉得不满意。

《讲义》的词解:“气上冲是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仲景以症状代表证,借气上冲、不上冲,说明表证仍在或表邪内陷。”    这里,虽然也说是病机,却又说“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以症状代表证”,这就明确地说是自觉症状。这是什么症状,为什么不做解释?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病史  太阳病,已经汗、下。

脉证  表证不解,脉仍浮。

问题  已经汗下,正气受挫。表证在外,仍须汗解。

太阳病应当汗解,如果先用了发汗的方法,表邪没有解除的话,也许是病重药轻,也许是这个人的特殊的体质,一汗不解,你可以再汗。结果一看一汗不解就着急了,你反而用了下法。这个脉浮病不好,是病在表的缘故,浮为在外,你反而用了下法,当然这个病就不会好了。在这种情况下,脉浮,病在外,要解表的话,还能用麻黄汤吗?57条,汗后不解,不得再用麻黄法,本条是既汗又下,当然不能再用麻黄汤,只能用桂枝汤啦。

 

五、表证兼里实者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若头痛者,必衄。

病史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

脉证  头痛,发热,多日不大便,小便清。

病机  表证兼里气不和。 

辨析  表里同病,宜先解表。此条病位在表不在里,不大便是表病兼里气不和的“里实”,但不是兼里实证

这个伤寒是一个广义的外感病,临床表现有六七天不大便,有头痛,有发热。可以是阳明里实证,也可以是太阳表证。

阳明里实,燥热阻结当然可以不大便。阳明燥热内盛可以有发热,甚至有日晡所发潮热。阳明燥热循径上扰清窍,可以有头痛,特点是脑门痛,额头疼。

太阳表证,风邪在表,经气不利,可以有头痛,特点是后头部疼痛,伴有颈项部拘紧不柔和。太阳表证可以有发热,或者风阳伤卫阳,卫阳出现病理性的亢奋而发热;或者寒邪闭表,阳郁而发热。

太阳表证可不可以有不大便呢?当然也可以。当体表受邪的时候,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常常会里气升降失调,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轻的一种是食欲不振,饮食减少,感冒了之后没有食欲。有的病人表现了干呕、呕逆,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证的时候,有干呕,有呕逆。有的病人脾气不能升清,甚至脾气下陷而出现了下利。还有的病人,胃气不降浊,所以一天不大便,两天,三天、七天、八天不大便,得了感冒也有这种人,他胃肠不蠕动了,或者胃肠蠕动得非常慢,就出现了不大便。

因此,头痛、有热、不大便,可以是里实证,也可以是表证。怎么鉴别?观察小便。如果是燥热内盛,必然伤津耗液,化源不足,而出现小便短赤,应该用承气汤来治疗。如果小便清长的,那这种证候它是表证,而不是里实证,应当发汗。

"发汗宜桂枝汤"。为什么这种证候,没有说有汗,也没有说无汗,就一口咬定用桂枝汤呢?

因为它毕竟有腑气不能很好的通降,有不大便,你这个时候发汗呢,还是用温和的,用发汗力弱,用既有发汗力量,又有养阴敛营的桂枝汤为好,而不要用麻黄汤这个纯辛温的药,就可能使大便干燥。

 

前五条,都是由于外邪所引起的病证在表的一些证候。

第六条,是非外邪所致的营卫不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学习笔记23
桂枝汤条文总结
伤寒论 第44条诸家解说
“边读书,边临证”有感之四——解表法治疗里证(赖海标)
傅元谋论脉撷英百条11~15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