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经方本草溯源

               
    上古之人服药不用汤剂,而是和吃饭一个样,那时候叫“呋咀”。这个方法沿用了很久,以至于连《金匮玉函经》都不忘了爱心提示一下“茱萸、椒之类不呋咀”云云。
  
    后来有个人把这个现状改变了,此人正是成汤亚父——伊尹。说起伊尹,本来是侍奉君王饮食的厨子,汤剂的诞生,据学生推测就是伊尹根据烹饪的经验大胆创制的,这就是古人说的“伊尹以滋味说汤液”。
    什么是方?方者,方也。不是这些药,而是这个法,用药之法即是方。观天下第一方桂枝汤,五味药中三味都和做饭有关。古时候肉桂和桂枝是不分的。郭璞云:“今人呼桂皮厚者,为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肉桂、大枣、生姜,能炒盘菜了。再一翻《金匮要略》,更完了,“百合鸡子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学生刚才都忍不住弄夜宵去了。药和食,真的是同体同源。还记得小时候嘴馋拿山楂丸当糖吃,没听说谁饿了扎一针的。当然了,学生说的不是绝对的,药还是有毒的多,要不还要我们医生干嘛。总之医经和经方,就是明显的两条脉络。
  
    三世医家,在汉代还各有传人。如华佗以针灸杂科显世,仓公长于诊法,唯有仲景秉经方之学,善以识证遣药济世活人。
   
    仲师以伤寒立法,也是有其用意。盖因百病之中,以外感最为凶险;外感六淫,又以伤寒最为暴戾。仲师之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也正是《伤寒杂病论》的横空出世,经方派才算到历史书那报了趟到。
  
    此后历代,不乏医经、经方兼擅者。如北宋钱仲阳善以五脏辨证,法取于《素问》而不离乎六经。其论“循衣摸床”一证,言“其热在肝”,而仲师却责之阳明,且云:脉弦者生,涩者死。二者看似相悖,实则殊途同归。盖缘肝热必犯胃,胃为阳明燥土。脉弦则肝平,木不克土,后天戊己敦土不绝,乃可全生。钱氏本有《伤寒论指微》五卷传世,后散轶,其法每能得见仲景之遗风。
  
    然而医经与经方并行的传承方式,到了宋代就结束了。古今针灸,唐宋一变。宋代尚科举,于是一个应考试需要而生的针灸铜人与其创制者王唯一得以青史留名。一个历来起于草野的医书,终于如一些人所愿得以起于庙堂之上,真不知道是福是祸。
  
    王唯一在排列穴位的时候,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把皇甫谧、孙思邈等前贤从四末向胸腹的向心布穴方式统统给“整齐划一”了,改成了十二正经首尾顺次相接循行布穴的方法。
  
    以前取穴施针的方法,讲穴而不讲经,井水不犯河水,且以手足四末为根本。察国学国术,多重稍节。内家拳讲究点重身松,惊起四稍。风水堪舆之学亦同。如果把墓安在天安门广场,没几分钟就踩平了。此种地方人马川流不息,杀伐之气太重,不利于荫泽子孙。稍节则较之根节灵秀,明代皇帝陵墓舍太行山主干而偏取其支脉,即是此意。
    有些事过于规范就是不行,尤其是医学。然而宋代“规范”成了风尚,不光针灸,就连方脉一术也在劫难逃。《和局方》颁行了,官制丸药也到街上卖了,于是百姓方便了,医生也方便了——放下现成的方书不用,谁还去研究晦涩古奥的《神农本草经》!
    既然不用研究《本经》就能行医,于是一大批医学的优秀人才诞生了……说句不好听的,倘使西医,倒是人人都能学得,而中医,决不可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徐灵胎就说过,“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泻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以救人之死。”倘若没有大根器,是无法承载医道的,勉强也无益。然而丸药出门便有,《局方》一书在手,还有什么可怕的,粗通文墨咱就敢开方下药。什么经方不经方的,统统闪一边去。这不,老百姓都编出顺口溜了——男用六味,女用金匮。金匮肾气丸好好一个经方就这么给糟践了。
    金匮肾气丸来源于仲景《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其中肉桂一物仲师取其化气之用。肉桂温养营血之功人人尽知,而能化气,何也?时方派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基本上回答都一样“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其实估计也就能解释到这了。
  
    化气这个工程,有赖于肾水的充足,心肾相交,心火蒸动肾水,遂能化气。肾气丸中八味药:地黄、山药、丹皮、茱萸以生水;同时必以苓、泽利水,遂成生化之势;水有了,就必须完成心肾相交,于是以附子振动肾阳,用来升举肾水;心火下移的重任,就交给了善于营养心阴的肉桂,化气这个工程也就完成了,肉桂之妙用即在于此。然而整个过程不是如时医一般气虚补气,血瘀活血,而是依靠三焦气化。郑钦安前辈尝言:“‘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之真机。”由此得之。
    前者提过,方者,方也。肾气丸不如说肾气法。然而宋代医生在大的方向脱离《本经》去研究《伤寒》,也就没有了法。有的仅仅是这个药清肝明目,那个药托疮生肌。朱肱,庞安时又提出了前人从未敢于碰触的“六经传变”。这个状态下去运用经方,其每每失效也在意料之中。
  
    既然不管用,咱就不用!
  
   “君慎勿滞仲景纸上语。”金元四大家的张从正,寥寥数语,字字振聋发聩。张从正之前的时代,由于官制丸药大行,百姓服药成风,大多补益过度。于是张从正大胆投之以寒凉,一改前人习气,不泥于古方。其大胆创新,灵活应变,令人叹为观止。
  
    四大家继张从正之后即刘完素。刘氏接过寒凉大旗,并且上升到了理论——六气皆从火化。
  
    学生一直很纳闷有个人为什么没被收到“几大家”里,那就是李杲的老师——张元素。他才是最终结束经方时代的人。
  
    话说刘完素晚年不巧得了伤寒,可他使了浑身解数,就是没个治。按理说他火得比寒大,因为对于一位屡起沉疴的名医,最上火的就是这个事。以至于身为后生的张元素登门自荐的时候,刘氏向隅而坐,不与答言。
  
    可老天偏偏还是让张元素成就了,不仅漂亮地治愈了刘氏的病,还引得其连连大呼“后生可畏”!你说这样的一个人,怎么能不让他名噪京师。
  
    张洁古的医术,来源于医经一脉。有个故事,说张元素学《素问》学得刻苦,有回做梦就梦见有人把他的肚腹剖开,放进去一部医经,从此术业大进。张氏在很大方面继承了《中藏经》,《中藏经》为华佗所传。相传华佗创制“九针之喜”以考验弟子术业,即以古制九针逐一刺入公鸡之身,必令针柄尽末而鸡不得稍痛。如此刺满六针,华佗方准其下山行医而不辱门庭。
  
    医经之学本于针道,张洁古将针灸的思路,大胆用在了识证、遣药上,果然出现了不同寻常的效果。于是方脉一途终于也可以脱离本草汤液的根基而另立门户。
  
    然而张元素更大的动作,在于其创造了“药味归经”理论。“药味归经”的出现,标志着经方时代的结束,而新的方脉流派得以现世——时方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派与时方派,非常痛快的论述
576-医经国小
【藥】《神农本草经》桂枝解
桂枝
关于桂枝临床应用的探讨 中药桂枝多方详解
肉桂———为诸药先聘通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