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宋代校正医书局私改医书之弊 【转帖】[[试论宋代校正医书局私改医书之弊...]]
       试论宋代校正医书局私改医书之弊
黄龙祥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北京  100700)

与汉唐训诂义疏的传统不同,宋人比较注重考据,勇立新说,在文献整理方面取得了超于前人的突出成就,不少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但宋人考据时往往表现得过于自信。刻意求新,以致行篡改古书。对于宋人妄改经、诗、文集之例,前人已有详考。其实,宋人这种轻易改书的弊端在医书的整理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由于未经宋人整理的古医书极少流传下来,故人们对于宋人私改医书的作法以及这种做法给古医籍所造成的危害都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于在古医籍的研究中遇到许多困惑而不得其解,甚至出现计多失误而不自知。本文试就宋人改书的一般情况略加考证。

1  望新编次

早些年在研究《千金要方》等书时,常常发现原书中宋臣注文(关于现存宋校本医书中宋人注文的识别,另文详述)所注引文出处与实际不符,例如第二十九卷“大都”穴下注曰:“肝脏卷云在足大指本节内侧白肉际”;又“涌泉”穴下注曰:“肝脏卷云在脚心大指下大筋”。此二条文字均不见于现行本《千金要方》第十一卷肝脏卷,而见于第二十卷膀胱卷。待多读了几本书之后,所遇到的类似例子越来越多,颇令人费解。直至十余年前得见日本静嘉堂文库珍蘸的宋刻本《新雕孙真人千金方》影印本(见日本才?工?卜出版的《东洋医学善本丛书》第二辑)时,才解开多年的疑惑。该本未经宋人校改,与日本古抄本《真本千金方》及未经宋人校改的《医心方》、《太平御览》、《太平圣惠方》所引《千金方》文字多吻合,可见其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了孙氏《千金要方》的旧貌。以此本与宋臣校改本《备急千金要方》对照,发现宋臣校注时已将孙思通原书编次完全打乱,进行了重新编次。不仅是各卷的次序不同,而且将不同卷中篇目进行了重新组合,甚至各篇中的条文顺序也作了重新排列。而宋人在对该书乃至他书校注时所引《千金》之文往往校改编前的原书编次标注引文出处,自然令读者困惑不解。例如以上所引二条文字本见于原书第十一卷(肝脏卷)“治筋极第四”,宋人重编时将其移至第二十卷“膀胱卷”(此改动无理),而在第二十九卷引这两条文字出注时仍作“肝脏卷云”、这样的失误是不该出现的。今宋校本《千金方》中宋人注文所标引《千金方》卷数与校本不符者,多由此所致。同样,来人在校《脉经》、《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等其他医书时,也对原书的编次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从而出现了宋以前古医书引文出处与现存宋校本不符的现象。又如,未经宋人校本《千金方》第二十七卷“平脉法”(宋校本移至第二十八卷)各篇的条文顺序与北宋初《太平圣惠方》第一卷吻合;而宋校本《千金方》与原书大不相同,却与宋校本《脉经》的条文次序吻合,可见,宋人对《脉经》一书也作了相应地改编。

2  删改原文

宋人在校注《素问》之外的古医书时,对原文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写。其中将某些药名、度量衡名、文字改成当时通行的名称或写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改编则颇令人困惑。十年前我在校勘《甲乙经》时,发现一些《甲乙经》特有的文字出现在成书年代较早的《脉经》中。当时苦于资料不全,尚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这一现象,只好在校本中提出了问题,而未作具体分析。后来在读其他医书时也发现了不少类似的问题。通过对原书体例的深入研究,逐渐认识到:以上问题多由宋人校书时径改原书所致。待认真研究了未经宋校本《千金方》之后,对宋人私改古医书之例了解得更加具体。试以宋校本《千金方》为例如分析如下:

宋校本

何为三部?寸关尺也。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何为九候?部各有三,合为九候,上部天两额动脉……

――卷一?诊候第四

未校本

三部者,上部为天也,中部为地也,下部为人也。何为九候?部各有三,向为九候,上部天两额动脉

――卷一?诊候第四

宋校本

经曰:诊脉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末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乃可诊有过之脉(《脉经》云过此非也),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五脉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以此参伍,诀生死生之分也。

――卷二十八?平脉大法第一

未校本

经曰:诊脉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末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乃可诊脉,视其五色,察其精明,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以诀生死之要也。

卷二十七?平脉大法第一

宋校本

病先发于肝者,头目眩,胁痛支满,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二日之胃而腹胀,三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腰酸;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卷十一?肝脏脉论第一

未校本

肝病,头目眩,支胁痛,一日体痛,二日胀,三日腰脊背少腹痛,胫酸、十日死。若冬则日中夏则早食。

――卷十一?肝脏脉论第一

以上第一条文字,《千金方》原本是讲人体上、中、下九处脉诊法(《真本千金方》残卷同),宋人误以为是独取寸口诊脉法,故增“寸关尺也”一句,而使原文无法理解。第二条文字宋人作了较大的改动,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校《脉经》一书时对这段文字也作了同样的改动,并注有“《千金》同”字样。第三条原文,录自《脉经》,原文出自《素问》,类似文字又见于《灵枢》,皇甫谧编《甲乙对》时将《素问》、《灵枢》二篇之文合编成一篇。宋人校《千金方》时,以《甲乙经》之文为胜,便取以替代了《千金》原文,同时也替代了《脉经》中的相应文字。于是《甲乙经》中的文字特征便出现于成书较早的《脉经》一书中,令人莫名其妙。对于《千金要方》其他卷引录《内经》文字,宋人也多据《甲乙经》加以改写;对于腧穴部分,或据宋代王惟  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改写。

相对而言,宋人校书时删文较少,删除的文字多数为原文的注文,或内容与篇题、体例不合的文字,例如卷三十“孔穴主对法”是孙思邈以黄帝《明堂经》为主,并参考其他针灸书类编而成,其中引录原书针灸方时仍按针灸的形式直录原文,宋人校书时以此类文字与通篇体例不合,而将针灸方中的刺灸法文字删除,使之与黄帝《明堂》的腧穴主治文字在形式上完全一致。如果后人不察,而将这类文字也作为黄帝《明堂经》佚文而加以辑复,则又错上加错也。

3  增补

这里所说的“增补”,不是指原书有脱文,据其他的版本补缺;而是指原书本不缺,另据他书增补新的内容。例如宋人校《千金方》、《脉经》时,据《甲乙经》增补了大最文字,其中只有个别补文作了说明(但均未注明据何书补),更多的补文则未作任何说明,如果对原文的体例不作深入研究,又无未经宋人校改的相关文献可供参考,则很难识别这些宋人增补的文字。例如宋校本《脉经》卷七“重实重虚阴阳相防生死证第十九”篇中“右重实重虚部”之前的一大段文字均不见于未《千金方》、《圣惠方》,而与《甲乙经》卷七第六中的文字、文序完全吻合,体例也独与《甲乙经》同,显然是宋人所添补。因而类似的文字已见于《脉经》卷一“平虚实第十”篇,并见于末校本《千金方》及《圣惠方》,系宋校本之前《脉经》旧文(只是个别文字已经过宋人的改编)。宋人不察,于卷七第十九篇中据《甲乙经》补辑,因而文字特征与卷一第十《脉经》日文大不相同。正是由于宋人校《脉经》时,对原书改编、增补太多(参见宋臣“校定《脉经》序”),故该书卷首均题作“林亿等类次”,与别书题名不同。其实,宋人所校的医书,除《素问》外,均应作如上题名,或作“林亿等重编”,以免后人误解。

4  误改误注

除了重编、妄改、妄补外,宋人校书时还由于时间紧,校书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对所校原书的体例未能认真研究等原因,在校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较为严重的失误。考察分析宋人的校书错误,对于当前的医书整理工作很有借鉴意义。

4.1  不详原文出处而误校例

宋人校《素问》时,常以《甲乙经》一书作他校,而《甲乙经》主要是类编《九卷》(即《灵枢》古传本)、《素问》、《明堂》三书而成,原文多不注明出处。宋人疏于详考,而误以《甲乙经》录《九卷》之文校补《素问》,例

《素问?刺热》:热病始于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限,刺足少阳,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购胁满,刺足少阳、少阴。

类似文字还见于《灵枢?寒热病》,《太素?寒热杂说》、《甲乙经》卷七第一中。宋人误以为《甲乙经》此篇文字录自《素问》,故在校《素问》上述文字时,于“热病先身重骨痛”句前,据《甲乙经》补录了“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一条,并注曰:“按此条《素问》本无,《太素》亦无,今按《甲乙经》添入。”其实,此条文字,不仅王冰注《素问》本无,《太素?五脏热病》、《甲乙经》卷七第一上录《素问》之文均无,是《素问》本无其文而见于《灵枢》者也,不当补。类似的失误,还见于《阴阳离合论》、《刺腰痛》、《大奇论》、《针解篇》、《长刺节论》等篇。由于人们对宋人的校书过于信任,故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发现这些严重的失误。又如宋人校《甲乙经》腧穴主治内容时,以《千金方?孔穴主对法》卷三十相校(其实当以直接引录《甲乙经》的《外台秘要?明堂》出校)时,由于无此二书的“腧穴素引”可据,故所出注文多半有误。例如《千金方》卷三十曰:“身柱主癫疾,瘛?,怒欲杀人,身热狂走,调言见鬼。”此条原文分别见于《甲乙经》卷七第一、卷十第二,即“身热狂走,谚语见鬼,瘛?,身柱主之”;“癫疾,怒欲杀人,身柱主之。”宋人不察,于第二条后注云:“《千金》又云身热狂走,谵语见鬼。”同样,宋人在据《甲乙经》校《千金方》腧穴主治时也出现类似的失误。

4.2  不明体例而误注例

孙思邈编《千金要方》第三十卷“孔穴主对法”时,将黄帝《明堂经》及少量其他针灸书的腧穴主治内容重新编排,即将原书中主治症相近的数条文字合编为一条,但数穴下所列主治病症一般为第一穴的主治原文。例如“中冲、劳宫、大陵、间使、关冲、少冲、阳溪、天?主热病烦心,心闷而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浸淫,烦满,舌本痛”条中所录主治病症,实为第一穴“中冲”的主治原文,而“劳营”等七穴的主治症只与该条病症中某个或某几个病症相同或相近。这一体例非常特殊,故唐以后所有引录《千金方》该篇原文的医家无一人能识别,宋人也不例外,其在校《甲乙经》卷七“热病烦心,心闷而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浸淫,烦满,舌本痛,中冲主之”条时,于条末注曰“《千金》作天?”,显然系将上述《千金方》条文中的主症误作最后一穴所主。类似的错误在《甲乙经》校注中也不乏其例。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宋以前中医经典多数经过宋人的改编,而且由于宋代校医书是以林亿为主进行统校(即使有些书如《外台》、《伤寒》、《金匮》由他人分校,最后也由林亿统稿、修订),故对相关各书的改编是统一的,即改动某书文字的同时,也一并改动其他医书中的相关文字(这更增加了我们今天考察原书旧貌的难度)。所以,对宋代校正医书局的医书整理方法及其失误的系统考察,不仅关系到我们对宋以前医书的基本构成的正确认识,而且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天所进行的医书整理工作的质量,也可以说,研究宋人校书方式,考察现存早期医书的基本构成,是做好宋以前重要中医典籍整理工作的先决条件。以往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中医文献研究工作往往忽略了对古籍基本构成、体例的考察,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研究工作的科学性。今后应当注意借鉴宋人校医书中合理、科学的经验,并最大限度地避免重犯与宋人同样的错误,把医书整理工作做得更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古籍校勘的新思考与新探索
校勘记
北宋校正医书局将“枳壳”统一校改为“枳实”,真的有错吗?
跟博士学中医系列:《医学三字经》详解①-③
伤寒真蕴(一):《伤寒论》版本流传
黄龙祥:针灸文献的源流、种类、性质与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