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癸未2003年5月16日
    
    
    中藥的臨床架構
      前面所講的經絡是利用人體天生的可調系統來,藉助針也好,灸也好,按蹻也好,電針等辦法,去刺激它,就可以達到治療的效果。練功本身也是利用身上的經絡系統來達到調整的目的。由於現代的人普遍只認識到有形有相的血管、神經、骨骼、肌肉等組織,不認識還有一個更基本的溝通組織存在,以致不認識,甚至否定有經絡系統的存在。可是實際上,這套系統實在非常好用。不管用推拿或藥物還沒有辦法完全消除身上的疾病時,回過頭來用自己熟悉的功法,把心力、放鬆、呼吸三者綜合起來,去調節身體,它的效果是立竿見影,只是這種辦法很少有人可以做得很好,因而也就少有人知這才是簡便而又徹底的調節。
      譬如說,我們在練〈氣功九式〉的「陰升陽降」,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事實上做對了之後,身上的經絡就像電阻絲一樣的會發熱。如果你的感覺更靈敏一些的話,你就可以感覺到,你身上的經絡隨著你的意念會疏通到某個地方。只要這樣做,它的效果比任何方式都來得更有效。只是很多人覺得這種調節方式是虛無縹緲,不曉得自己這麼想到底是想對了,還是想錯了,自己先懷疑自己,於是就亂掉了。亂掉了,當然就不會有效果。
      像現在SARS那麼猖獗,如果能夠把自己的身心加以疏解,把身體想像成處在一種很自然的情境,那麼你的身體很自然的就會被你調到另外一個頻段,和SARS病毒不相應。過去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老是把自已想像成藍天,只是覺得把自己融到藍天裡面,就感覺到自己很舒服。過了很多年之後才知道,藍天是藥師佛的顏色。我才知道那個想像藍天的動作是和藥師佛相關。一個人需要什麼,在他的本能上就會趨向於那些情境,或事物。可是我們又有太多社會化的行為和事務,常會根據社會化的思維而表現出習慣性的行為,常常適得其反,想要的要不到,不想要的卻接連著來。
      如果懂得運用身體這套經絡系統,在中醫裡面,還可以往外追求一些東西,最具相的就是中藥,藉助於藥物來調整身體。這已是「外求」。練功、調整經絡氣脈等方式則是「內求」,「反求諸己」。現在的醫療體系是以外求為主。中藥的運用就是在「外求」之外所得到的經驗累積。
      中藥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不是藥本身,而是要看藥和人產生互動之後,才來界定那個藥的特性。和我們現在對藥物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現在的藥學講究裡面有什麼成分和在生理上的一些反應。它不會注意到藥和人互動之後的感覺。中醫因為一直是宏觀的發長,始終和人體保持一個互動的關係。而這個互動是一個宏觀的生命經驗,它的描述也是宏觀的,沒有辦法用定量的方式,至於定性是有的。
    首先來看看中藥的臨床架構。而不坏是中藥的生化組成。第一個要講的是藥物的性能。
    1, 藥物的性能
    「性」就是「性味」,有它的「屬性」和「味道」。這在日常生活經驗裡都有的。「能」就是「功能」或「藥理作用」。
    
      根據陰陽五行,又分成「四氣五味」,性味又稱之為氣味。它的功能又有「升、降、浮、沉」,這四個字平淡無奇,而實際上藥物在身上就是發生這些作用。「升」就是指「藥力往上升」。「降」是「藥力往下降」。「浮」是「藥力跑到表皮」,。「沉」是「藥力往身體裡面走」。從生命體來看,就很清楚。升的藥用得太多,頭會發脹,上半身都不舒服。如果用的藥是往下走的,走得太過頭了之後,上半身會有氣不足的現象,而下半身卻出現長痘子、氣太過的異常現象。升降浮沉不是含糊籠統的描述,在身上確實發生作用。
      譬如說,現在大家害怕肺裡面有痰。在中醫裡面對痰的發生有一個詮釋:脾經的水分代謝功能不好,於是水就往上走,走到肺裡。在肺裡積了太多的水,就化生成痰。為什麼肺裡面積水會化生成痰呢?第一,肺是氣體交換的地方;第二,它是與外界直接相通的地方。一個呼吸就是把外面的氣吸進來,把裡面的氣送出去。水分多了,在這裡就很容易渾濁,化生成痰。當你為了化痰,就用一些健脾的藥,讓水往下降。當你一降之後,有時會發覺降得太低了,連呼吸都有困難。這麼說,也許你很難想像,可是當你碰上一次,你就知道,中藥的升降浮沉很有力量的,一下子就表現出來。一個人的氣本來就已經上半身不足了,你又用錯藥,把氣往下一降,那就危險了,可能會出人命。藥裡面毫無毒性,可是機能的調節用錯了,就會出事。中藥的藥性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以出錯。
      根據陰陽五行,還可以去談「藥性歸經」。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有些醫書上寫成「藥物歸經」。不是全然的錯,但是不貼切。藥性歸經是說,藥物的信息循著某些經絡特別容易傳導。換句話說,這個藥物對某些經絡比較容易起共振。這個概念在現代藥學裡面沒有,可是古人根據他們的經驗知道藥性是會歸經的。
      現在就有一些對信息稍為敏感的人,他們會發現,當某個藥物靠近他時,他身上某一些,經絡系統就特別有感覺。每一種藥都有它相對應的經絡系統。像大家最熟悉的人蔘,就走肺經和脾經,是補氣的。有些藥的頻譜很寬,很多經絡都可以走,像甘草,可以走十二經。也就是說,甘草這味藥的特性頻譜很寬,很多經絡都跟他相應。有些藥物的頻譜很窄,就只走一兩條經絡。這就是「藥性歸經」。
      也因為藥性歸經,那些藥物也特別容易沿著那些經絡走動。如果是一個很唯物觀的人就常常把它講成是「藥物歸經」。它不是錯,只是不是最原始的、最基礎的。
    2, 藥物性能的運用
      剛開始的時候當然是用單味藥,用了以後,發覺不夠,就把幾味藥組合起來,就變成複方。根據什麼來組合呢?當然是根據搭配的關係。這個搭配的關係是從經驗裡面去摸索。什麼是升,什麼是降。中醫的藥方裡面,升的藥方也常放一些降的藥。譬如:柴胡這味藥是往上升的,可是往上升了之後,頭不就是會脹脹的?於是有兩種平衡的方式,一種是劑量不要太大。一種是在藥方裡加上降的藥,形成有升有降。於是就有陰陽的調節作用。柴胡是先降後升。另外一味是前胡,它的藥性是先升後降。這兩味藥擺在一起,一個是先降後升,一個是先升後降,是不是形成一個循環?中藥裡有時候需要用到這樣的一個循環機制的思維。用了柴胡,卻不會受到柴胡藥性過度的強勢的傷害。如果只用前胡,劑量大一點,就會發現整個人的氣往下拉,整個人就很不舒服,呼吸時無法把氣拉上來,呼吸也就變得短促;更因為氣不足,血流通過大腦的流量不太夠,於是頭就會昏沉、疼痛,人也就有氣沒力,有點心煩氣燥。
      當你認識了四氣五味、升降浮沉、藥性歸經之後,然後尋求藥的配伍,誰作主角,誰作配角,互相搭配。在中醫裡面稱之為「君、臣、佐、使」。搭配對了以後,患者吃了這服藥才會有效。身體在調節的過程中,要互相平衡、互相補助,身體才受得了。像現在SARS流行,剛開始的時候,好多人從各種新聞報導,說是要用板藍根、金銀花、大青葉、連翹等。這些藥很寒,多吃一些會胃痛的。有些人體溫比較高,可以用這些藥,但是光用這幾味藥是絕對不行的。有些人到藥房買這些藥,熬成水,大家喝。這是會傷胃的。寒性的藥進到胃裡面去,脾胃受不了。怎麼辦?改善的辦法就是放一些薑汁。喝下去,還是有清熱解毒的效果,但是那個薑汁就可以讓你的胃不致於受不了那些藥的寒氣。
      中藥非常講究這些搭配的關係。剛開始的時候也許是靠一點記憶,可是到後來就會發現經驗非常的重要。因為只有從真實的臨床經驗裡面方才可以知道升降浮沉、君臣佐使的分寸、節度在那裡。那不是一個呆板的法則,因為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狀況,要採取靈活的處置。
      它還有一些禁忌。有些藥是不可以放在一起,如果放在一起,它會互相抵消,或者產生更不好的藥效。
      用的劑量是多還是少。像小柴胡湯是一個很好的藥方,黃岑用得不少,人參也用了一些。這個藥不可以吃多,也不可以常吃。吃多了,人會燥,因為它會去濕。如果氣候不好,或人很勞累,兩邊的脅肋、肝膽不舒服的話,只要吃一小杓,過一個鐘頭,就好了。因為濕氣很快被帶走,人也就舒服。不要多吃。因此,用量是要相當注意的,尤其是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生理、病理條件,有男女、老少、胖瘦、各種身體狀況都要注意。
      還要講究到劑型。這個藥是要水煎,還是要做成丸劑、散劑。各式各樣的藥有不同的目的。有些藥是要在口腔裡面含得久一點,有些要直接進入腸胃,有些是要慢慢的融解以保持長效。
      中藥是根據上面各種的考量,以形成一個複方的方劑。這個方劑的意思是指藥方本身是有結構的,是有特性的,是有它的目的,互相之間相生相尅,陰陽平衡的。不是把一些藥堆在一起而已。複方的意思只是告訴我們,這個藥不是只有單一的藥味。它是從單一到多味。在西方的同類療法裡面,經典的醫療概念還是單方,只用一味藥。還有很多西洋人堅持只用一味藥。因為同時用幾味藥,他就抓不住藥的概念來。西方的同類療法要從單方發展到複方,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可是中藥,老早就是複方了。所以從方劑裡面可以看到許多文化的影子在裡面。它是很奇妙的文化濃縮。
    3, 用藥的準則
    
    用藥的準則是根據診斷而來。如果沒有診斷就隨便用藥,就像現在的人隨便用成藥一樣,或者自己吃了有效,逢人就勸他吃這帖藥,就不是中醫的用藥。和古早以前的嘗試錯誤是差不多的。
      一定要根據診斷。診斷是為了辨證。要做辨證之後,才能從證裡面來論治。這時方才有了治則。在前面已經講過,這種辨證而來的治則一定有「執簡馭繁」的特性。如果沒有這種特性,只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話,就根本不是中醫。對中醫來說,頭痛不過是證裡面的一個症狀而已,一個證裡面可以有好多個症狀。中醫要治療的是「證」,而不是「症狀」。因此,去看藥方的治則,要看它是不是能執簡馭繁。如果是,那就對了。可是現在的人已經不再認識中醫這樣的精華。
      我在前面說過,這樣的診斷一定是一個系統的思維方法,才能看得懂生命這個系統的機制是什麼,它的基本精神是什麼。像現在對抗SARS就不是從辨證入手.只是在辨症,越看越可怕,所以很恐慌。
    1, 治病求本
      中醫治病化繁為簡,找出一個法則,然後再根據這個法則去治療。中醫治病一定是求最根本的機制,找出到底是什麼原因,不能只看表面的症狀。這些症狀只是提供你在整理生理圖象時的坐標而已,而不是要你去治療那些症狀。治病求本就是像你處理事情可以拿捏到它的關鍵。如果我們從小就接受這樣的訓練,那不得了,這樣的教育是非常的精彩。很可惜,現在的教育不是這個樣子,書是越讀越大本,腦袋是越讀越呆。真正的教育是頭袋要越讀越空,越讀越清明,越讀越清鬆。在面對事情時,一下子就可以切入到問題的核心。治病也是一樣,面對一大堆的症狀,有時候有些疾病表現得非常的急迫,有些又很難纏。這些都要用心去找出對付的辦法。
    2, 扶正驅邪
      要扶持身體正常的機能,有時候也要替身體排除一些外來的干擾,或者是不當的一些信息。扶正驅邪是雙管齊下。有時候,連邪都不需要驅,只要扶正就好。在身體正常機能恢復之下,就可以把身上的疾病治癒。在治癒的過程中,會有身體入在經驗的累積。有了這種內在經驗的累積之後,一輩子也許都可以免疫。因此,要讓身體學到這一點。像小孩出麻疹,不能一開始就替他降溫,讓身體缺少了抵抗的經驗,反而沒有學到東西,麻疹就出不全,終生都受害。有些時候需要適度的驅邪。
      生命體都是在各種干擾之下學習、成長,累積經驗,慢慢的演化。每一種生物都是這麼演化的。不是所有的邪通通都把它去掉就好了。我們在教育下一代的時候,明明知道小孩子走過去會摔跤。可是你必需要讓他去摔一跤,他會有有經驗,而記起來。很多事情如果事先都替他防範了,他就不會知道有危險性,結果有一天自己走,走到這個地方就栽觔斗。這一栽說不定這一輩子就結束了。我小學的時候,就聽到一個例子,有一個小孩天天都是祖母帶著上學,有一天他的祖母有事,沒有帶他上學,結果那一天他就被火車輾掉了。他每天都是祖母牽著他過平交道,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該怎麼過平交道,火車來了,還不知道要停下來,結果就出事了。這種愛護反而害了他。同樣的道理,扶正驅邪的「驅邪」不是除惡務盡。到現在對抗SARS還是想要把SARS病毒完全殺個精光,各式各樣的消毒用品拚命的嘖灑。那會引起二次公害。像現在流行用光觸媒來殺菌,光線照不到就不會起反應,可是你有那個東西存在,那些微生物處埂那個環嬈之下,他就學習到了一些東西,他以後就會演化成不怕光觸媒的新品種。我們總以為做一次就可以完全達到效果,那是錯誤的想法。
    3, 調和陰陽
    在治療的法則上要去調和陰陽。這是多麼的抽象。可是你要感覺到何謂陰陽,辨明他生命系統偏向那個方向,你要有感覺。中醫師的訓練是很不容易的。在過去,完全要靠他自己,沒有任何儀器可以輔助,唯一可以的辦法就是手指把脈,耳朵聽,眼睛看,鼻子聞,也就是「望聞問切」。連量血壓也是很晚近來發明的儀器。現在有了各式各樣的儀器,當醫生反而不需要用到生命的本能,越來越依賴儀器和數據,當那一天醫院停電,那就完蛋了,所有的醫生立刻都不會看病。只會你看我,我看你,牛衣相泣而已。
      如果中醫師當久了之後,就不會這個樣子,走到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出許多資訊。光是看一個人的坐姿、走路、站相,就知道這個人有什麼毛病。中醫師如果真的很用心,他的知覺不斷的在他的生命裡面重整,更何況都是系統化的重整,於是他越來越精通,不成名醫也難。
      有了治則以後,怎麼樣去實現這個治則,就有幾個辦法:有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像按蹻就是屬於物理的辦法;針灸部分屬物理,部分屬化學,因為有時候會用艾草,就有些揮發性的東西進入身體。湯藥主要是一些化學的反應。
      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有一位王鳳儀,用「講病」的方式替人治病。他跟你聊天,觀念被他改變了之後,身上的疾病也就跟著好了。這是利用「信息」來治病。像同類療法裡面那些高勢強(high potency)的藥劑,也是屬於信息的療法。在你覺得苦悶的時候,找朋友或親戚朋友聊聊,身體狀況就會好轉。
      常喝優酪乳,就是生物療法。讓一些智能比較低的人去接觸海豚、抱抱小狗都是有所改善。我還在崔玖教授那邊看到另外一種生物療法。有一位從俄國移民美國的材料工程師,他發現人體的免疫T細胞,經過一番處理之後,變得非常的活潑,就把這種T細胞注射到血管裡面去,就可以幫助你清除血管各種毒素和腫瘤。這位工程師做了好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有些敢講,有些不敢講,因為講出來很駭人聽聞。我也在顯徹鏡下看過那個T細胞。
      他是怎麼發現的呢?因為有一天他去做身體檢查,發現身上有腫瘤。他想到可以把身上的免疫細胞活化之後,應該對身體會有一些效用才對。他不敢直接用在自己的身上,他家有兩隻貓,都很老了,都患了白血症,也就是血癌。他就把活化了的T細胞注射在貓的身上。過不了多久,這兩隻貓的白血病好了。他覺得可以,於是就把T 細胞打在自己的身上,結果他的腫瘤也不見了。他就用這種方式非正式為人治病,有人去找他,他就為他們打T細胞,治好了不少的人。
      有一個年輕人在手臂上長了一個像拳頭大小的腫瘤,打了T 細胞之後,那個腫瘤就慢慢的萎縮,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完全不見了。他一共治好了三百多個病例。但是他始終不肯公布。因為有許多大藥廠要想買這個專利。他知道大藥廠買這個專利不是為了推廣,而是要把它冷凍起來,繼續賣他們原來的藥。他不肯賣。於是就有人開始要追殺他,他就到處搬家,住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在德州的沙漠地帶。這個人真是個天才,在沙漠裡照樣種蘋果樹。
      我九一年在北京參加一次國際會議,和崔教授一起去,見到他們夫婦兩人,一看,他的眼神炯炯有光,年紀六十多了。難怪他可以有這樣優異的表現。
      在顯微鏡下看T細胞的活動很有意思。那個癌細胞有時候長得像樹根一樣,分很多枝椏。T細胞就像螞蟻一樣的湧到癌細胞的枝椏上,一下子就把枝椏吃斷了。繼續吃進去。那個T細胞也很好玩,剛開始的時候是一個小點,越吃就越肥,像河豚一樣,等一下就裂開,跑出一大堆小T細胞來。它可以行有性生殖,也可以行無性生殖。視環境條件而定。當T細胞增加,吃得就更凶。腫瘤越大,T細胞的繁殖越快。注射進去之後,四到六個小時不能離開,因為身體會發熱發燒,會覺得不舒服。要耽在醫院裡面作觀察。
      我發現這個治療雖然很有效,但是不能應用在癌症末期者的身上。因為腫瘤太大,T妯胞的糧食太充足,他的繁殖也就相當驚人,身體裡面到處都是,反而會擾動身體的系統。他吃下來,一定會有一些殘羹剩菜,血液也就會被污染,如果肝功能不好的話,全身到處是毒素,那就沒有救了。所以,如果能夠有煞車的機制,叫它繁殖到某個地步就慢慢的來,不要形成一大群,那倒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只可惜還沒找到這種機制。
      要養這些小生物,很簡單,只要找一個人咳嗽,用棉花棒沾一下,就可以提供這些小生物的糧食了。這是我親眼看到的生物療法,真是精彩。不過我不會想去做這方面的嘗試,因為眼看著它繁殖,在幾分鐘之內,從幾個繁殖到千萬億個,糧食越多,腫瘤越大,它就繁殖越快。當腫瘤吃完了,它是不是會去吃正常的細胞呢?不會,它分辨得出來。沒有糧食了,它就一個個的消失,最後剩下幾個,做種,隨著血液在身體裡面流走。等到再有糧食的時候,又會活化過來。一輩子會都有。
      我們自己的身體本來就有這樣的免疫細胞。可是受食物、藥物的影響,把這些免疫細胞壓得沒有什麼活性。他就是把這些缺乏活性的免疫細胞拿出來,在低溫的情況下,加以活化。後來他做成粉末狀的結晶,只要拿來和免疫細胞一起養,那些免疫細胞就活化了。他給了崔教授一些樣本。這是真正的生物療法。
    用藥的方法
    1.汗法:就是發汗,把身上的熱和多餘的水分排掉。
    2.清法:就是清熱解毒
    3.下法:就是讓身上的東西往下走,
    4.和法:就是調和。
    5.溫法:身體偏寒的,就要加溫,讓體溫上升一點點,讓經脈的流動順暢一點。
    6.補法:太虛弱的,就要補。
    7.消法:食物不消化,堵塞在那裡,就要用消的辦法。
    8.開竅:有時候感到沒有味口,就是脾胃經有些呆滯,就需要開竅。
    9.固澀:有些東西在身體裡面留不住,就要想辦法讓它留得住。
    10.鎮納:有時候攪動到神經系統,變得不安穩,有些人晚上睡覺常常做夢,弄得一個晚上好像都沒有睡覺的樣子,就要設法讓它安穩下來,讓他吃一點含鈣質的食物,要不然就吃一些含膠質的食物。中醫有一些養心安神的藥:遠志、茯神、酸棗仁、柏子仁、龍眼乾。
    治法:要採取什麼方式來達到治則的目標,要去創造一套用藥的系統。例如:溫法,是要怎麼溫?溫的過程中,不要擾動什麼?要到達那個地方?要達成什麼效果?這些問題都要考量,於是幾味藥之間就有了結構。這個結構就形成了方劑。因此,方劑可說是有結構的用藥小系統。所以研究方劑,可以瞭解古人的思維方式,也可以看到整個系統運仍的效果。
    藥物的性味
    
    藥物的性味分成四氣五味。先講四氣。四氣就是從從藥物作用於人體的反應中所認識的藥性。那四個氣呢?就是寒(大涼)、熱(大溫)、溫(微熱)、涼(微寒)、平。平就是不溫不熱不涼不寒的藥,像茯苓。我常用茯苓之類的平藥,因為現在人的身體不太經得起衝撃。以前的人筋骨勞動,可以承受得起衝撃,現在的人不太勞動、強健,稍為用一點寒熱的藥就夠了,因為他身體的系統不是那麼穩定。
    用法原則
    寒涼(陰藥):清熱瀉火、解毒養陰的作用,用來治療溫熱證。一定是陰陽制衡。當你身上有熱的時候,才要吃寒涼的藥。身上沒有什麼毛病的時候,就不要去吃什麼板藍根、大青葉之類的藥,本本好好的身體,給你這麼一吃,吃成偏寒的狀態,機能減弱了,何必?有一些藥能清熱泄火,有一些藥可以養陰。
      寒藥有以下各種:石膏、知母、梔子、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板藍根、蒲公英、胖大海等。梔子有山梔子和水梔子,用來泄三焦的火,也就是內分泌有一些過度亢奮,有時候需要泄一點掉,人才會正常。不過要小心,用藥的劑量要少,用到兩錢,他就會拉肚子拉得很厲害。只能用一錢,或是半錢。
      黃岑具有去水濕的作用,主管去上焦的水氣。黃連主管去中焦的水氣,有時候口臭,就需要吃一點黃連。黃柏主去下焦的水氣。板藍根通常用來降血壓,吃多了,人會懶洋洋的。蒲公英去火,甲狀腺機能亢進或身體偏熱,就用蒲公英。胖大海通常用來泡水喝,可去喉嚨的濕氣,或治身上長一些疔瘡。
      有一次看電視賣東西的廣告,是在賣化裝品。臉上長了很多的發炎痘痘,用一個小匙挖了一點出來,置於玻璃片上,放到顯微鏡下去一看,看到有一條虫子在那裡蠕動。稱之為「軟蟎」,和在地毯上的蟎一樣,只是它是長條狀的。所有走過的人只要臉上有一些東西,都叫來檢查,大家都驚訝不已。主持的那個女孩自己也來檢查一下,一樣有一條軟蟎。我們臉上會長一些粉刺狀的東西,紅紅的,那是寄生蟲在那個上面繁殖、產卵、吃肌肉組織。不要以為一張臉乾乾淨淨就沒事了,其實多得是寄生蟲。有時候就會拿一些寒涼的東西來敷臉,讓寄生蟲不容易繁殖。,但是很難,因為我們的身體也是別的生物很好的生存樂園。
    涼藥有:白芍、連翹、射(ㄧㄝˋ)干、玄蔘、丹皮、蘆根、決明子、西洋參等。
      射干是用來治喉嚨痛。丹皮就是牡丹皮,可以治療骨蒸,就是骨頭熱。有些人的熱是打從骨頭裡熱出來,其實是那一層膜在熱。夏天常犯。決明子有些人拿來明目,但是不可以吃太多,太多了,腎臟會受不了。
    熱溫(陽藥)可以祛寒助陽、溫中通絡,治寒涼證。
      熱藥有附子、肉桂、補骨脂、仙靈脾、仙茅等。附子的熱性很強,又帶有一些毒性,我很少用。肉桂只要多吃一點,小孩子就容易流鼻血。補骨脂、仙靈脾、仙矛都是補腎的藥。這些藥都可以把一個寒性的身體變成熱性的身體。有一點要注意,把身體變熱性有一個副作用,就是身上的水分會散失得比較多。因為機能變得比較亢進。要記得,用熱性的藥時,要增加身體的水分供應或保留,也就是同時要用一些滋潤的藥,像麥門冬等。用寒的藥,一定會出現「水濕停滯」的現象。水和濕氣會停在身體裡面,因此,同時要放一些健脾利濕的藥,像茯苓、白朮。用藥不能不考慮水分。
    溫藥:人參、當歸、熟地、黃耆、川芎、白朮、杜仲、續斷、益智仁、菟絲子等。
    人參是大補元氣。當歸是活血的藥,熟地是養血的藥,其實是在補腎。因為腎主骨,幫助骨髓的代謝。而骨髓又是造血的地方,因此,補腎就是在補血。黃耆、川芎都是補氣。白朮是健脾利濕的藥。和茯苓放在一起,是提升脾胃功能很好的藥。杜仲是補肝滋腎很好的藥,可以去濕,可以強化腎的功能,溫性,又不會太燥熱,產婦在生產過後常用杜仲來滋補。續斷,在台灣又叫六汗,大陸上不用這個名稱。就是可以把斷的東西接起來,骨折的時候很有用。安胎、肌肉鬆垮的時候都可以用。有很多人怕老了以後,臉皮鬆掉,這個續斷就可以讓鬆掉的臉皮變得有彈性一些。它是幫助骨骼的代謝機能和結締組織的穩定。益智仁,顧名思義,它可以幫助頭部的血液循環。菟絲子是補腎的藥,常用於不孕症。
    平:可配用在熱證或寒證
    平藥:黨蔘、茯苓、蓮子、山藥、黃精、甘草、阿膠、牛膝、枸杞子等。
    黨參是相當常用的藥,尤其用在甲狀腺機能有一些亢進的人身上。因為這種人不可以用黃耆。黃耆是屬於溫性的藥,本身已經亢進了,再用一些溫性的藥,那是不是更往上衝?所以,要用平性的黨參,就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茯苓有淡滲利濕的作用。意思是說,讓細胞膜的通透性變得比較好。不曉得大家能不能感覺到它的重要性。細胞膜的通透性比較好,每一個細胞的代謝就正常。反之,就不正常。在我的了解裡,茯苓是很好的藥。在家中要進補的時候,勸大家在補藥裡面加一點茯苓。因為要補就要補進去,當然希望細胞膜的通透性要好,才能吸收。我猜它不是去改變細胞膜的本身,而是去改變水分子團的大小。讓水分子團變小一點,就可以隨時進出細胞膜。我很喜歡用茯苓,而且可以大量用。
      黃精也是補腎很好的藥,不熱不寒,又可以大量的用,比熟地好。因為熟地有一些熱性,又因為經過九蒸九曬,已經變成膠質狀,吃多了,血會比較黏稠,人會有一點發脹。
      阿膠就是山東阿縣的井水所熬的驢皮膠。有安胎的作用。有滋陰、煞車的作用。讓身體不會太亢奮,尤其是肺有一點乾咳,就可以用阿膠來治。
      牛膝,簡寫作牛七。顧名思義,牛的膝蓋是多麼有力量。膝蓋沒力氣的時候,可以用之。它本身可以強健關節的作用。也有把藥力往下帶的作用。桔梗是把藥力往上提。牛膝是屬於「降」的藥,桔梗不僅能往上升,而且還有浮的作用。現在的人關節常不好,下半身往往沒氣,頻尿、痔瘡等,都可以用牛七,為得是把藥力往下引。頻尿者通常用黨參,以補氣。用一點牛膝可以把氣往下帶。光是補氣還不行,我還會用續斷,讓他的肌肉、結締組織變得比較強化。因此,治頻尿要用三味藥,一個是黨參,以補氣;一個是牛膝,往下引;再用續斷。這三結義用好了之後,再搭配一些其他的藥,效果就很好。我每天早上看電視廣告,針對遺尿所作的廣告。它是在賣成人用的紙尿布。那是沒用的。如果把牛膝、續斷加黨參三味藥用上,就可以治遺尿。人上了年紀,肌肉組織很自然的就鬆了,就會有遺尿的現象。練功可以用提氣的方式。可是有的人來不及練功,就只好用藥了。
    五味
      五味是甘(土)、酸(木)、苦(火)、辛(金)、鹹(水)。苦屬火,很奇怪吧?有一些生活經驗就知道古人這麼歸類不是亂掰的。民國七十一年,頭一次出國,去到德州的達拉斯機場,要轉機去奧斯汀。因為去一下廁所出來,我要搭的那班飛機跑掉了。那時聽英文又很吃力,到櫃台去結結巴巴的詢問可不可以換下一班,換好了,要去找飛機。達拉斯機場又很大,又不敢隨便搭車,生怕搭錯車,飛機又跑掉了。剛好有一位華人和一個黑人一起走過來,我就用很奇怪的英文去問路,那位華人居然聽得懂,他是香港人,就開車送我去搭飛機,繞了一圈,方才到得搭機處。等到進去之後,才發現口腔苦得不得了,因為心裡著急嘛。心火一上來,嘴吧一定是苦的。早上醒來,嘴吧很苦,就要想是不是有什麼煩惱的事讓你的心火太旺了。
    
    辛、甘、淡是陽性。酸、苦、鹹是屬陰性。
    在用法上,辛是用來發汗、理氣、散結。有人吃麻辣火鍋,吃得一頭大汗,就是辛有發汗的效用。凡是受了風寒,要發汗所用的藥一定是屬於「辛」的藥。荊介、防風都是屬於「辛」的藥。它又可以理氣,發的同時可以理氣。又因為一發,原來瘀結的氣就被發散掉,因而可以散鬱結。最常用的是生薑。薄荷、紫蘇也都是香香的,有發散的作用。在鄉下,小孩有一些溫熱,就可以喝一些用紫蘇煮成的水,加一點糖和生薑。醃梅子的時候,放一些紫蘇葉,就是為了調和陰陽。
      陳皮就是橘皮,屬辛。沙仁是一粒一粒的,打碎,就有香氣跑出來。香水也有散的作用。木香是很強的藥引,用兩錢,會胃痛,只能用五分,最多一錢。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走的力量很強。陳皮也是用一錢半、兩錢就夠了。
      當歸、川芎、乳香都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川芎的力量很強,可以幫助全身的氣血循環。不能用太多。我看過有些人去藥房裡抓藥,劑量都太大,四錢、五錢的用,其實是不好的。用對了,四兩撥千斤。用不對,千斤也撥不動四兩。而且還把1身體搞得亂七八糟。
      乳香是一種樹汁,很不好吃,可以活血化瘀的效果很好。通常和沒藥一起用。沒藥行氣的力量比較強。
      甘美的藥有補養、和緩的作用。人參、黃耆、黨參有補氣的作用。這三味藥放在嘴吧裡吃,都有一點甜味。我通常在吃湯藥後,把黨參整根拿來吃掉。
    熟地、麥冬、鉤藤都是養陰的藥,也就是打底用的藥。用在治高血壓。因為高血壓常常是陰不足而後陽亢。用板藍根,只是能把陽亢拉下來,要穩定,就要滋陰,用鉤滕、連翹。
    甘草、飴糖、大棗都能甘緩和中、調和脾胃的作用。不能多吃,緩到太緩之後,脾胃就呆滯了。因此,甜食不能吃多,吃多了之後,就沒胃口。也就是緩得太多了。甘草有作用的部分是它含有植物性的類固醇。不可以多吃。
      酸的藥有收斂、固澀的作用。想到酸味,口水就跑出來了。因為酸有收斂的作用,一酸,唾液腺就會有反應。訶子、烏梅用來治久痢脫肛。五味子、金櫻子能止虛汗、治遺精。五味子是五種味道都有,以酸味為重。吃了以後,會斂肺氣。因此不可以多用。用的劑量大一些,肺就被抓得緊緊的。
    
    
    
    苦的藥有燥濕、瀉下的作用。苦的藥用得太多之後,就有泄的作用。所謂「泄」,就是水分被擠走了。一苦之後,水分就被去掉,跑到腸胃道去,就形成泄肚子的狀態。黃連、黃柏有燥濕、瀉火的作用。黃連去胃火,黃柏去腎火。黃柏只能用一點點,除非那個人很亢奮的樣子。腎常是陽不足,很少要去泄。
    大黃有瀉熱、通便的作用。它的特性是幫助腸子蠕動,在治療便泌上,是很重要的藥。
    蒼朮又比白朮在燥濕、健脾的力量更強,不能多用。我常用的是厚朴,力量沒有那麼強。我很少用蒼朮,除非這個人真的濕氣很重。它去濕的力量實在太強了。身體所有的機能都要靠水分才能發揮,如果水分不足,全身的機能就有轉不動的現象。身上要有那麼多的水分,一定是有道理的。不能隨便亂去濕。
      鹹的藥可以軟堅、潤下。牡蠣可以用來治痰核、瘰癧。痰核是痰太乾了,結成一小塊圓圓的,黏得很緊。瘰癧是身上長得一片紅紅的,不是癬,是濕氣在那個地方,微生物也就在那裡繁殖,皮膚有點鼓起來。像癩痢狗的皮膚。現在很少看到。以前人和所飼養的動物都住在一起,環境不良,常容易有皮膚病。芒硝可以通便、潤燥、瀉下。它可以使小腸的腸壁容易分泌黏液。堵在小腸的食物,由於有了黏液,變得滑溜,就會往下走。大黃是作用在大腸。使大腸蠕動。如果要讓大腸分泌黏液,就要用皂角和皂角刺。不能用多,一用多,改變腸道裡的微生物生態,就會泄得很厲害。
      淡的藥有滲瀉、利竅的作用。這就是我剛才講的,細胞膜的通透性變好了,可以淡滲。至於利竅,是該有的通路都暢通。茯苓、通草、滑石都有滲濕、利小便的作用。通草是梧桐的心,一整根,雪白的一長條。可以切成很薄的薄片。本身是淡淡的味道。我小時候,隔壁人家就是切通草的。可以切得很薄很薄。摸起來很舒服。
    性味
    
      氣味又稱性味。它的描述方式是先味後性,就像唸化學符號CaCO3,唸起來就要倒過來唸成碳酸鈣。人蔘:甘微苦溫。黃耆:甘溫。當歸:甘辛苦溫。三七(川七、田七、金不換):甘微苦溫。生薑:辛微溫。薄荷:辛涼。
      由於SARS的關係,從下個星期起,把課作一些調整,禪修課也改到教室裡來上。禪修是自己回家練的,不是在課堂裡一個星期上這麼兩堂課就會有什麼大幫助。都是要自己練習的。剩下來的兩節課,一節講禪修,一節講中醫學概論。我想,再上兩次,就提早結束這學期的課程,在這種疫情嚴重的時候,大家跑來跑去的上課,總是有所不便。好吧,就上到這裡,下午在學舍上課。
    
    
    
    
    57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婁紹昆:解構四逆湯
妻子的空位:一篇很值得分享的故事
病毒雖聰明,但不是學霸 | 邱莉燕 | 遠見雜誌
腳底按摩
【開課公告】「臨床實習教練課 + 第二次龍帥江老師搾汁會」蘇州五日班
水果酵素的原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