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元御《长沙药解》(45)

豆黄卷《长沙药解》

【本经】大豆黄卷。味甘平。主湿痹,筋挛,膝痛。生大豆,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生平泽。

味甘,气平。利水泻湿,达木舒筋。

《金匮》薯蓣丸方在薯蓣。用之,以其泻湿而疏木也。

大豆黄卷专泻水湿,善达木郁,通腠理而逐湿痹,行经脉而破血癥,疗水郁腹胀之病,治筋挛膝痛之疾。黑大豆长于利水而行血,及其芽生而为黄卷,更能破瘀而舒筋,以其发舒通达,秉之天性也。黑豆芽生五寸,干之为黄卷。

大豆黄卷(出自《本经》),又名:大豆卷(《本草经集注》);大豆蘖,黄卷(崔禹锡《食经》),卷蘖(《食疗本草》),黄卷皮(《本草图经》),豆蘖(《纲目》),豆黄卷(《长沙药解》),菽蘖(《本经疏证》)。

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发芽后晒干而成,秋季采收,脱壳后放阴凉干燥处,备用。[1] 
药性甘,平;归脾、胃经。有清解表邪,分利湿热之功能。治湿温初起,湿热不化,汗少,胸痞,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湿痹,筋挛,骨节烦疼。

1药源相关编辑

来源

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Glycine max(L.) Merr.的种子,发芽后晒干而得。

炮制

通常在10月间种子成熟后采收。选择肥壮饱满的种子,于冷水中泡涨后,用湿布盖好,或放入麻袋、蒲包中,置于温暖处,经常翻动和洒少量的水,促其发芽。待芽长约1厘米时,用清水洗净晒干。
大豆黄卷:取黑大豆洗净,浸泡至外皮微皱,捞出,置竹箩内,上盖湿蒲包,每日淋水1-2次,促使发芽;至芽长1cm时,取出摊在内,先置有风处吹至半干(防止脱壳),再行晒干即成。制大豆黄卷:取大豆黄卷置锅内,加入用淡竹叶、灯芯草煎成之药汁共煮,至药汁吸尽后,取出晒干(每大豆黄卷100斤,用淡竹叶20两,灯芯草10两)。[2] 

2药性论述编辑

性味

甘,平.[2] 
  ①《本经》:"味甘,平。"
  ②崔禹锡《
食经》:"味苦,生温。"

归经

入脾、胃经。
  ①《
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气分。"
  ②《
要药分剂》:"入胃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用主治

①《本经》:"主湿痹,筋挛,膝痛。"
  ②《
录》:"五藏(-作"五藏不足"),胃气结积,益气,止毒(一作"止痛")。去黑?,润泽皮毛。"
  ③《
食疗本草》:"破妇人恶血。"
  ④《
纲目》:"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
  ⑤《
中药志》:"发表利湿。治湿热内蕴,汗少,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捣汁或入散剂。

宜忌

(1)用于湿温、暑湿初起,发热、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症。豆卷为发表之轻剂,外可透发表邪、内可化除水湿,用于湿热兼有表症者,常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
(2)用于湿热内蕴、发热烦燥、胸闷不舒、身重体痛等症。豆卷善于通达宣利,用于湿温、暑湿等湿热病症,每与茯苓、滑石、黄芩等配合应用。
(3)抑菌作用: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4)抗病毒作用:用于病毒性感冒、流感。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草经集注》:"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杀乌头毒。"[1] 无湿热者忌用。

临床选方

①治水病,通身肿满,喘急,大小便涩:大豆黄卷(醋拌炒干),大黄(微煨去皮)各-两。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临卧时,煎葱、橘皮汤调下,平明以利大肠为度。(《圣济总录》大豆散)
②治头风,湿痹,筋挛膝痛,胃中积热,大便结涩:大豆黄卷(炒)一升,酥半两。为末,食前温水服一匙,日二服。(《普济方》黄卷散)
③治周痹注,五脏留滞,胃中结聚,益气出毒,润皮毛,补肾气:大豆蘖一斤。炒香熟,为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空心,加至一钱,日三服。(《宣明论方》)
④治小儿撮口及发噤:以初生时豆芽,烂研,以乳汁调与儿吃,或生研绞取汁,少许与服亦得。(《圣惠方》)[1] 

各家论述

1、《本草汇言》:大豆黄卷,活血气,消水胀之药也。蓐妇药中多用之,有行瘀血之妙也;水肿方中多用之,有行水之功也。仰思前古治湿痹久着与筋挛膝痛,皆血与水气之所结也。《局方》牛黄清心丸,用此以去风痰,解烦郁,通心气,安神明昏乱,亦借此开通发越之意云。
2、《长沙药解》:大豆黄卷,专泄水湿,善达木郁,通腠理而逐湿痹,行经脉而破血?,疗水郁腹胀之病,治筋挛膝痛之疾。
3、《吴医汇讲》:周思哲曰:大豆黄卷,古人罕用。《本草》载其性曰,治湿痹筋挛膝痛,五脏不足,益气宣胃,破妇人恶血,除胃中积热,消水气胀满。即《金匮》虚劳门薯蓣丸于气血并补方中佐之。后之着方解者,有宣发肾气之论,亦未谓其发表也。近来误作表药者,其故何欤?盖因吾吴人喜服轻方,而昔之治病,俱于医家取药,有云马元仪预用麻黄汤浸豆发?,凡遇应用麻黄者,方开豆卷,俾病家无所疑惧,渠得药投中病,曲以两全,此心亦良苦矣。后医不明细底,竟认豆卷与豆豉同类,公然影射作为表剂,但肆中豆卷岂亦有麻黄汤浸发者乎?即以格致之理论之,豆得水而发?,或能些微宣湿,亦不能力通表药也。若用二、三钱之豆卷,即可表汗,世人以此为蔬菜者,每食盈簋,何不汗至亡阳耶?
4、《本经疏证》:夫湿痹而筋挛膝痛,湿闭于下者宜升,湿不闭则筋自舒,筋既舒则膝自不痛。舒筋之物,有薏苡、木瓜牛膝,何以独取大豆黄卷?夫木瓜治转筋,非治筋挛,薏苡治筋急拘挛,不治筋挛,牛膝治筋挛,能降而不能升。既治筋挛,又欲其湿升者,舍大豆黄卷别无物矣。所以者何?湿流关节,关节之大者如膝,而又最近于腹,湿既痹于此,势不能下,又不能升,与其逐而下之,仍无出路,莫若就近使上于腹,或从小便,或从汗出而解。仲景薯蓣丸治风气百疾,取此与柴胡桂枝、防风、白敛为伍,亦岂不以其能发耶?
5、《本草便读》:豆卷,即黑豆浸水中生芽者也,其性味功用,与黑豆大同。然其浸水生芽,则有生发之气,故亦能解表。至于宣风解毒,乃豆之本性,能舒筋者,亦因水湿所困耳。
6、张寿颐:豆黄卷,孟诜谓破妇人恶血,濒湖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则此药之性情效用,盖与豆豉大同小异,本不在发表解肌之例,但今之江浙市中,则亦以麻黄汤浸过,发汗又确有证验,是因制法之变迁,而药物性情,今非昔比矣。用药分量,随其人体质,酌量轻重,亦如豆豉之例。
7、其他:《本经》:主湿痹,筋挛,膝痛。《别录》:五藏(一作'五藏不足'),胃气结积,益气,止毒(一作'止痛')。去黑,润泽皮毛。《食疗本草》:破妇人恶血。《纲目》: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中药志》:发表利湿。治湿热内蕴,汗少,小便不利。
[2] 

3现代研究编辑

化学成份

天门冬酰胺胆碱黄嘌呤次黄嘌呤,另含等。此外,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1]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大豆黄卷

种子椭圆形或肾形,稍扁,长0.7-1.4cm,宽5-8mm;表面灰黄色、黑褐色或紫褐色,光亮,有横向皱纹,一侧有长圆形种脐,长2-3mm。种皮常裂开、破碎或脱落。子叶黄色,肥厚,胚根细长,伸出种皮之外,弯曲,长0.5-1cm;质脆易断。也有少数未发芽的种子,种皮完整。气无,味淡,有油腻感。以粒大饱满、有皱纹及短芽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白色或黄褐色。①栅状细胞顶面观呈长多角形,壁甚厚,孔沟明显;底面观胞腔内含棕黄色或棕黑色物;断面观呈长柱形,长48-102μm,直径9-10μm,壁自内向外渐增厚。②支柱细胞哑铃状或骨状,长26-170μm,宽20-73μm,缢缩部宽12-26μm,其顶面观呈类圆形,胞腔明显③糊粉层细胞形小,呈类方形,壁较厚。④种脐部位栅状细胞内侧的星状组织碎片少见,细胞类圆形、圆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较厚,有大型的细胞间隙。[2] 
药材鉴定

大豆黄卷

干燥种子呈椭圆形,稍扁,长0.7~1.2厘米,直径5~7毫米,种皮黑褐色或紫褐色,光亮,有横向皱纹或纵裂,多数破裂,露出黄白色的子叶。子叶两片,肥厚;胚根细长,伸出于种皮之外,长5~10毫米,扭弯,淡褐色,硬脆易断。气无,味淡,有油腻感。以粒大饱满、色黑褐、有皱纹及短芽者为佳。全国各地均产[1] 
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取样品粗粉0.5g,加70%乙醇7ml沸水浴上加热20min,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0.2mL,吸取20μl点样。以
脯氨酸亮氨酸天冬酰胺坡作对照,点于硅胶G(青岛)板上。展开剂:Ⅰ.正丁醇一醋酸-水(3:1:1);Ⅱ.酚-水(75:25)作双向展开,展距10cm。用1%三酮丙酮液喷雾后,于105℃烤5min。样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对应的位置上可见紫红色斑点。[1] 

4原植物编辑

形态特征

大豆,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粗壮,直立,或上部近缠绕状,上部多少具棱,密被褐色长硬毛。叶通常具3小叶;托叶宽卵形,渐尖,长3-7毫米,具脉纹,被黄色柔毛;叶柄长2-20厘米,幼嫩时散生疏柔毛或具棱并被长硬毛;小叶纸质,宽卵形,近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生一枚较大,长5-12厘米,宽2.5-8厘米,先端渐尖或近圆形,稀有钝形,具小尖凸,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通常两面散生糙毛或下面无毛;侧脉每边5条;小托叶铍针形,长1-2毫米;小叶柄长1.5-4毫米,被黄褐色长硬毛。总状花序短的少花,长的多花;总花梗长10-35毫米或更长,通常有5-8朵无柄、紧挤的花,植株下部的花有时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间;苞片披针形,长2-3毫米,被糙伏毛;小苞片披针形,长2-3毫米,被伏贴的刚毛;花萼长4-6毫米,密被长硬毛或糙伏毛,常深裂成二唇形,裂片5,披针形,上部2裂片常合生至中部以上,下部3裂片分离,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紫色、淡紫色或白色,长4.5-8(-10)毫米,旗瓣倒卵状近圆形,先端微凹并通常外反,基部具瓣柄,翼瓣蓖状,基部狭,具瓣柄和耳,龙骨瓣斜倒卵形,具短瓣柄;雄蕊二体;子房基部有不发达的腺体,被毛。荚果肥大,长圆形,稍弯,下垂,黄绿色,长4-7.5厘米,宽8-15毫米,密被褐黄色长毛;种子2-5颗,椭圆形、近球形,卵圆形至长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5-8毫米,种皮光滑,淡绿、黄、褐和黑色等多样,因品种而异,种脐明显,椭圆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3] 

生长环境

原产我国。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以东北最著名,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

地理分布

原产我国。以东北最著名。[3] 

栽培区域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3] 

营养价值

大豆含脂肪约20%,蛋白质约40%,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富含营养,除供直接食用外,可作酱、酱油和各种豆制食品;茎、叶、豆粕及粗豆粉作肥料和优良的牲畜饲料。豆粕经加工制成的组织蛋白、浓缩蛋白、分离蛋白和纤维蛋白可为多种食品,如人造肉、干酪素、味精及造纸、塑胶工业、人造纤维、火药等的原料。豆油除主要供食用外,并为润滑油、油漆、肥皂、瓷釉、人造橡胶、防腐剂等重要原料。榨油后的下脚料可提出许多重要产品,如用于食品工业的磷脂以及利用豆甾醇、谷甾醇为医药工业取得廉价的甾醇激素原料。大豆在工业上用途约有500种以上。此外药用有滋补养心、祛风明目、清热利水、活血解毒等功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野大豆藤的主治功效及作用途 中医药信息网
大豆黄卷
野大豆,见过吗?能治阴亏目昏、肾虚腰痛;藤治盗汗、劳伤筋痛
每天学一味中药,黑豆!
紫花棘豆
黄豆的做法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