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略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

略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

 

林宇春1,赵宏杰2张学斌3

1.四平市中心医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2.吉林市中医院 吉林 吉林 132011

3.辉南县中医院 吉林 朝阳镇  135100

 

摘  要:藏象实质研究是关系中医药发展的大问题。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把内环境或自稳态作为藏象的生物学基础。结合藏象学说,阴阳学说和气血学说,和藏象现代研究的各种学说和数据、现象,对阴阳、五藏象、病、证进行了有效的解释。

关键词: 藏象实质;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藏象的生物学基础;证;疾病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藏象的生物学基础又可以称为藏象实质,是关系中医药发展的大问题。已经有多位学者,结合现代科学提出了多种假说。在此,我们提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把内环境的自稳态作为藏象的生物学基础。

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的学科,其要点在于稳态和调节。稳态是生理学核心概念,生理学研究的主题,从整体水平解释生命现象和机体的行为。自稳态:正常机体主要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在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能够维持各器官系统机能和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的动态稳定性,这就是自稳调节控制下的“自稳态”,或称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已经有侯灿等学者,把自稳态看做是沟通中西医的关键点。我们这里把这个观点进一步深化了。

1 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对阴阳的认识

赵国求认为,中医阴阳平衡等价于人体复杂巨系统的最佳自稳态。[1]刘成源指出,自稳平衡思想是气化理论的核心。[2]王春燕:阴阳自和蕴含着中医稳态理论。张克家:西医和中医都认为,人或动物体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调控而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西医称之为“自稳态”,中医称之为“阴平阳秘”。[3]金光亮:稳态学说的发展,与《内经》对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有关认识愈来愈接近。[4]

从现代生物学角度上看,自稳体系是多层次的,也是多元的。它的多层次,表现在整体水平,器官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无论在哪个水平,都是自稳结构。而中医的阴阳五行认识恰恰是最高的一层--整体层次以及整体层次的细分,一分为二,为三,为五……。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认为内环境自稳态可以比较充分的反映中医阴阳的内涵。

2 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对五藏象的认识

已经有多位学者探讨了五脏与稳态的关系。刘成源指出:人体中的稳态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系统之间以生克乘侮关系达到稳态。[2]李梢依据五脏促进、制约的相互作用,机体在生理状态的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较大幅度的稳态机制,并实现五脏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性质,从而阐发中医整体观以及机体稳态的控制论机理。并开展了基于控制论的中医学四时五脏系统稳态性能仿真研究。[5]

余如瑾,郭霞珍提出,五脏调控系统与现代医学的一些理论有相通之处。[6]严灿进一步提出: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五脏调控系统的调控机制可以在细胞、细胞间识别及大分子信息物质的研究水平得到不断深入的揭示。[7]

把内环境的自稳态作为藏象的生物学基础,就为这些观点找到了完整、坚实的基础。

2.1生物节律是自稳态的定性与定量化描述

生物节律(biorhythm)从生理指标到整体机能都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匀速运动,往往表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在生理学中,把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即按一定的时间重复出现、周而复始的功能活动变化节律叫做生物节律。自稳态的调定点是有节律性波动的,所以,我们认为,生物节律是对自稳态的定性与定量化描述,生物节律也就是对人体状态或者功能态的定性与定量化描述。

2.2藏象理论把人体功能态划分为五个阶段和环节,并对其功能定性

中医藏象理论把机体功能态依时间次序划分为五个单元,在这五个单元里面依次功能旺盛的部分也有五个,他们被分别命名为肝心脾肺肾五藏,共同组成了整体。这就是中医由功能确定结构属性的方法,由于这五藏对应于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他们互相之间作用和影响的时候遵循生克制化乘侮等规律。应该说这是对阴阳的细化,也就更加实用。而且是在整体这个水平上的细化。

而西医目前对自稳态研究的细化,主要表现在向器官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细化。缺乏在整体水平上的横向细化。

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从内环境自稳态这个角度认识和划分五藏象,根基于中医传统观念对五藏象的认识而区别于西医。

2.3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为五藏象把人体功能态划分为多个层次,找到了生物学基础或者生物学表现。

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对人体功能态划分是由生理到病理的次序。

3 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对疾病、证本质的认识

西医的研究进展表现在其疾病观与中医日趋接近。具体表现在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疾病观念日趋一致。

3.1新的疾病观

《病理生理学》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外界致病因素和体内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中,居首位的是自稳态调节功能紊乱。

3.2自稳态与证本质

从自稳态角度解读证本质的观点日渐增多。《中医基础理论》:“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8]鲁兆麟教授说:“中医是一门注重综合的状态医学,其描述的对象是病人的整体状态。”

马晓燕这样理解证,中医学正确地把有序稳态的保持或破坏理解为健康或疾病。把体内多种多样的运动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的有序稳态称为“阴平阳秘”是健康的表征,反之阴阳偏盛或偏衰则导致疾病,是体内多种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的不正常过程的综合反映。[9]

申维玺从细胞因子网络指出,中医证发生的机理是由于细胞因子网络调节系统自稳态平衡破坏的结果,是一类细胞因子网络“功能态”的失常。细化了对自稳态与证的认识。[10]

3.2.1证的一个定义

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把一个完整的日、年等时段内的自稳态划分为若干个单元,一个或者几个自稳态单元的调节功能紊乱就是证。

3.3中西医的区别已经缩小,即西医已经向中医大幅靠拢

   通过对比自稳态与阴阳平衡,证与西医疾病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医的区别已经缩小。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中医独特的优势。

中西医比较研究,在本质上,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起参照系的作用。它帮助确定中医对自身的定位,以及确立中医现代化的目标。这一工作的严重滞后,当然会造成严重后果。

过去,我们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一大特色,现在西医已经可以简单的辨阴阳证了,我们就需要改为各种辨证体系是中医学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一大特色。

过去说西医是结构观、还原论指导下的结构医学或实证医学,中医是运动观、系统整体论指导下的过程医学或状态医学。现在也要修改了。

4 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与指纹图谱、模式识别

庄永龙、李梢开展了基于控制论的中医学四时五脏系统稳态性能仿真。结果发现依据五脏促进、制约的相互作用,机体在生理状态的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较大幅度的稳态机制,并且能够实现五脏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性质,从而提示了机体五脏功能系统及四时五脏相互作用的控制论机理。[5]

由于西医传统思维上的惯性和在科学上操作难度极大, 西医自稳态的研究方向主要表现在向器官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细化。

   但是,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促进了西医研究方法中系统、整体和信息方法的发展。生物节律,时间生物学的提出和应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理论的提出和应用。蛋白质指纹图谱、代谢指纹图谱方法的提出和应用。细胞信号转导方法的提出。生物模式识别的广泛应用。……

这些与中医取象比类的整体性方法日趋接近。

基于信息技术的指纹图谱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使利用指纹图谱工具研究自稳态节律已经呼之欲出。

王永炎院士主张:1. 将生物信息学切入到中医研究,主张用字符数学图表达,但是中医许多东西信息学目前尚解决不了,如“神”的问题。2. 中医证候的研究很重要。既要看到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也要看到两者在理论层面的趋同性。3. 中西医现都已认识到,人体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应该是非线性的,而且应是用自组织自调节自稳态的一个系统来切入研究。新世纪,中西医朝向着真正在理论层面的结合变为可能,但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运用信息学方法,以证候为主体,探讨与疾病、方剂的相关性。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香山科学会议第219次学术讨论会纪要

    笔者一直认为中医的弱项是技术工具而不是理论和方法,近50年来现代医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医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技术工具现代化,汉字输入输出现代化之前,汉字落后论花样百出何其堂皇,80年代基于电子计算机的汉字输入法五笔字型开发成功以后,谁还相信汉字落后的观点。

所以,中医现在最需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实现自己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具体说,就是笔者的,基于系统生物学、中医药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这一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新方法。

这一方法实际上已经找到了,中医研究技术工具的现代化,或者说,现代技术工具的中医化。[11]

由此,可以看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为藏象的现代研究开辟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是保持了中医特色的,坚持了中医理论自身规律的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国求,童忠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困难[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2):10.

[2]刘成源, 罗红艳. 气化理论及中医学的自稳平衡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 6 (3): 4-6.

[3]张克家.兽医中药的科学发展观[J].中国禽业导刊,2005914-17.

[4]金光亮,贾鸿宾.《内经》阴阳消长理论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7-9.

[5]庄永龙,李梢,李衍达.基于控制论的中医学四时五脏系统稳态性能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3,15(7):922-924.

[6]余如瑾,郭霞珍. 五脏调控系统与现代医学理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56-7.

[7]严灿,吴丽丽,徐志伟.中医五脏调控系统与机体稳态[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19-10.

[8]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86

[9]马晓燕.系统观认知方式与中医学认知方式之比较[J].医学与哲学,20009 41-42 .

[10]申维玺,孙燕.论中医证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和肽及证本质的分子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1696-698.

[11]赵宏杰,雷钧涛.以代谢物组学为参照介绍血液指纹图谱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方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091903-1904.

作者:林宇春(1970-),女,吉林四平人,主治医师,医学学士,从事中医临床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051-216463.html
上一篇:四行体液学说与五行藏象理论及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的关系
下一篇:中医系统生物学研究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中医和古西医的区别大吗?
中医学的传统特征和理论特色
老中医连续剧引起全民中医,中医知识收藏版!为中医文化点赞!
中医评论之二: 中医中的阴阳五行论, 到底是什么?
谈谈中医
国医大师邓铁涛百岁访谈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