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体现
       近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诊断技术日趋完善,全息理论这一新兴边缘学科也正逐步走进医学的殿堂。“全息”一词源于激光照相,利用激光感光后的底片形成的全息照片破碎成小块,而每一小块碎片仍能再现物体原来的完整影像。也就是说,每一碎片都是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体的全息信息⑴。全息观点提示了生物体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 部分之间似乎有这样一种辨证关系:①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整体都有对应关系;②在结构模式上整体相同,是整体的比例缩小;③两个相邻的相对独立的部分之间存在着对称关系。
       全息现象普遍存在,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任何疾病都或多或少的具有整体性的变化。在解剖和实验未充分开展的情况下,中医对身体内部疾患的诊断一贯是借助外部信息来推断,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这种“司外而揣内”“有诸内必形于外”的法则正是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应用。
       1面诊全息观
       “首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中医认为面部能比较灵敏的反映全身的健康状况。《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中医将面部划分为若干区域,分属于不同的脏腑,据《内经》有关论述具体分候方法有两种:
      1.1《灵枢·五色》分候法庭(额)一首面,阙上(眉心上)一咽喉,闕中(眉心)一肺,阙下(鼻根)一心,下 极之下(鼻柱)一肝,肝部左右(鼻柱旁)一胆,准头(鼻尖)一脾,准头以下(鼻翼旁)一小肠,方上(鼻翼)一 胃,中央(颧骨下)一大肠,挟大肠(颊)一肾,准头以下(人中)一膀胱、子处。
      1.2《素问·刺热》分候法额头候心,鼻鄂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额部候肾。中医面部与脏腑分属关系——“脏属于内,象属于外”恰与全息理论中“相对独立的部分能够不同程度的反映整体的变化信息”之论相似,也正是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体现之一。
      2眼诊全息观
      目为肝之转,心之使,为肾精之所藏,为血之宗,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眼与五脏六腑密切相联。古人将眼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灵枢·大惑论》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精,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而归纳“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水轮;黑睛属肝,称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血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眼睑属脾,称肉轮。古代医家认为,观察五轮的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疾病,这种以目诊而知脏腑的诊断观恰是全息理论的完美体现。
      3舌诊全息观
      舌为心之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舌 ……在窍为舌。”而舌虽为心之主,但与其余四脏皆有关。《世医得效方·舌之病能》曰:“心之本脉系于舌 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循阴器系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五脏通过经络与舌相系,在舌上亦有一定的代表位置。古籍有不同的划分记载,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病变,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病变,舌根多反映下焦肾之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病变。另《伤寒指掌·查舌 辨证法》有“舌尖候上脘,舌中候中脘,舌根候下脘”之说。故脏腑之病皆可显现于舌,临床上全息理论在舌诊上的应用也最为广泛。
      4耳诊全息观
      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手足少阴经络布于耳, 手足太阳经和足阳明胃经也分布于耳或耳周。《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 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故曰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廓 上的一些特定部位与全身各部有一定联系,其分布大 致像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颅在下,臀足在上。 其大致规律为: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周,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 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 甲[。当身体的某一局部发生病变时,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可以出现变色、变形、丘疹、血管变化、脱屑等色 泽或形态改变的“阳性反应物”。医者可以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在自然光线下查找以助诊断。这种以耳廓诊断而知脏腑疾病的方法也正是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体现之一。
       5手诊全息观
       “手为人身一太极”,中医经典的手诊即为手象, 具体分为指象和掌象。
       5.1指象指象中脏腑的配置部位为:拇指左侧为胃,右侧为脾,食指左侧为胆,右侧为肝;中指左侧为小肠,右侧为心;无名指左侧为大肠,右侧为肺;小指左侧为膀胱,右侧为肾。
       5.2掌象掌象的脏腑配置部位为:食指根部一起源区,中指根下方一头颈区,与之对应的腕部一性区, 手掌心(头颈区与性区之间)一消化区,消化区桡侧大鱼际一心区,大鱼际 下方(心区与性区之间)一下肢区,无名指及小指根一胸背区,小鱼际上部一腰腹区, 小鱼际下部一生殖区。
       手诊在临床上应用颇为广泛,也充分体现了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理论体系虽未明确提出“全息”概 念,但是,全息理论的精髓和实质却早已渗透到中医理论中,尤其在中医望诊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临床上许多具有全息异常的患者大多还未有临床症状,这是现代诊断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而现代检测手段诊断的阳性患者,大多数疾病已发展到中晚期阶段,尤其是肿瘤患。全面掌握全息理论的诊疗方法,相 当于架起了直接观察疾病的桥梁,也是对中医望诊的更深领悟。因此,熟练而正确的把全息理论应用到中医望诊的诊断中,对疾病的早期预测、防治均有重要临床意义。透彻的把握全息理论,能使医者真正做到“望而知之”,成为“治未病”之“上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生知识(转载)_不怕 不悔
李氏全息舌诊与用药(二)
全息舌诊脏腑对应图
看的懂学的会,综合望诊
舌象好看的人,到底有多健康?
(21)人体构造,神乎神(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