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甲戌本《石头记》的历史价值
          谈谈甲戌本《石头记》的历史价值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即1754年完稿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第一个亲笔写本。它的历史价值将会越来越凸显出来。由于此抄本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后的第一个手抄本,故只要承认脂砚斋《石头记》或《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创作完成的,就会一致认同这个甲戌本是曹雪芹本人的手迹。除非新发现了在1754年之前的版本,方可推翻这一判断或论点。
  这里必须指出,之所以强调甲戌本的重要性,关键在于脂批的内容上。因为,甲戌本是曹雪芹本人的第一个手抄本,故存留在其中的脂批,无疑是初始地反映出曹雪芹创作完成作品时的同步心态真实想法。故甲戌本的脂批内容,其价值应该要高于以后抄本中脂批内容的价值。历史已经证明,甲戌本的脂批,是和通灵版《石头记》或《红楼梦》原作同时诞生面世的。无论如何,其整体的历史价值,应高于以后版本的脂批。尽管甲戌本仅是一个残缺不全的本子,仅遗存了十六回。但在刚完成书稿时,所留下的有关注释评语,应该是弥足珍贵的。
  这里还必须指出,脂批毕竟仅是脂批,并非是通灵版《石头记》或《红楼梦》作品本身。它不能单独流传。故相对而言,脂批仅是一个衍生产品或派生物,它必须依附于作品,服务于作品。但是,从一部小说作品的构思、主题、内容、情节、细节、语言、表现手法等等重要的组成要素及环节来分析把握,可以认定任何一部小说作品,都是或都应该是完全独立于所谓的注释、眉批、评语而存在的。如果不是这样,严格地说,就不能称之为小说作品了。这是由小说作品的文学形式、构思原则及创作规律所决定的。
  这里还必须指出,曹雪芹是大智慧的文人。这里暂且不去考证经他本人亲手脂批的到底有几个版本。但曹雪芹起码利用脂批这一史学中的专有技术,有选择有保留地应用于通灵版《石头记》或《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内容。他竟如此地横批竖评、运用自如,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种将注释眉批评语运用于小说的创作之中,在中外小说的创作史上绝无仅有。就小说创作的自身规律而言,若发现内容前后有明显出入,人物形象前后不一或主要故事情节前后矛盾等等情况,无疑,作者会重新进行局部构思,删减有关错误之处,重新整理或写作一番,根本无须在旁加注加批。可见,曹雪芹的脂批,并非是具有这种技术性补就的功效。具体地说,甲戌本或任何一个版本的脂批,其内容并不改变小说作品的创作初衷、构思原则、重大主题和主体内容,以上种种,已在前五回中就被曹雪芹粗线条构勒出来了,甚至和盘托出了。如,宝玉的来龙去脉会揭示出哪些主题?贾氏家族和四大家族的命运会如何演绎?大观园众多女儿的命运将会如何变化?悲金悼玉是指何人?中山狼是谁?芳魂又暗示了谁?何谓飞鸟各投林?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指谁?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是个什么关系?等等。我们看到,随着红楼故事的展开和发展,任何一个版本的脂批内容,均完好无损地保留和延续了以上清晰的写作思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同时,我们必须坚信,曹雪芹明明知道,婴儿一旦离开母体,就是独立的个体了,完全不需再靠“脐带”来吸收外来的营养了。通灵版的《石头记》或《红楼梦》也不例外,任何脂批,都不能代替世人们对完整作品的独立思考和鉴赏,可见,对于作品而言,脂批完全是多余的累赘,但对外部的人文环境而言,又是不可缺少的装饰物。脂批,是应运而生的产物。这里仅就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前五回,作一次相关的探讨,以阐明和证实本文的观点。
  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书名的理解。这里所谓的重评,是指何意?明明是刚刚创作完成了通灵版的《石头记》,应该属于初评或第一次评,如何就说成是重评了呢?重,很明白就是再的意思,起码是有第二次的含义在内。是曹雪芹疏忽大意弄错了或是在此评之前还有一个版本或原本的脂砚斋《石头记》不成?回答都是否定的。这个重字,已经明白暗示出曹雪芹所谓的评,是针对第二部“《石头记》”即被甄士隐通灵后、梦幻过的《石头记》而言的,也就是针对升华后重新创作的《红楼梦》而言的。而这个意思,就是全书第一回第一句的开场白。这句意味深长的开场白,不仅在甲戌本中,在任何版本或原本中都表露无遗。
  对“编述一集”的理解。曹雪芹在第一回中靠前的位置,就已经提到了“编述一集。”很清楚,这里并非是指大半集。如果这句话是针对前八十回而言,明白无误地就是一句错话。而且这句错话,竟在曹雪芹眼皮底下晃了足足十年整。不可思议!如果对一部一千集的作品而言,八百集也非全集。同样,对一百二十回的书而言,自然前八十回算不上一集了。相信曹雪芹不会用八十回来唬人,不会以偏概全。事实证明,曹雪芹没有唬人的习惯和记录。如在第三回中描写到,一个癞头和尚说黛玉如离开父母、哭哭啼啼过日子,便难以平安了此一世。这话很像是唬人的话,但果真应验了。如在第五回等若干章回中均有提到金玉姻缘会被木石前盟所代替,结果也确实如此。又如,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在席间说了一句玩话,宝玉当了真。第二天就派人去乡下验证了一回,原来确实是玩话。立即在故事情节中加以澄清。等等,不赘。故所谓“编述一集”已经示意是一百二十回,而非仅是八十回的一集。
  对“凡例”的理解。甲戌本在第一回之前有一个“凡例”。其中讲到《红楼梦》、《风月宝鉴》、《石头记》等书名,皆是可以混用或通用的。但内容全都是一致的相同的。其中还讲到,“此书不敢干涉朝廷。”紧接着曹雪芹再次强调“甄士隐梦幻识灵通”等。以上三层意思层次分明,目的清楚。就是书名不管是《石头记》、《风月宝鉴》、《红楼梦》,三者都是通用的。这为今后的手抄发行最终定名提供了多种选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句话,到时视情况再定下书名,从而可以有效地规避发行中的风险。“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单刀直入,几乎是直白表示,脂砚斋就是写给朝廷看的,就是精心设计的芦苇荡、沼泽地。并且再一次强调,甄士隐通灵版、梦幻版的《石头记》就是《红楼梦》一书。暗示了是一集,即一百二十回。
  正因为有了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问世和“传遍”,经过若干年的观察、观望,并没引起社会太大的反响,似乎朝廷对作者曹雪芹或对“抄录”的行为,没采取格杀勿论的行动。起码证明了曹雪芹的文字功夫和发行方法取得了初步成功。这就是,第一,在书中果断起用了“五大串客”,即起用了甄士隐、贾雨村、一僧一道和空空道人。将原始版《石头记》和新版《石头记》即《红楼梦》,有效地隐蔽了起来。如在原始版《石头记》和新版《石头记》中间,横着推出了空空道人和“情僧录”,孔梅溪和“风月宝鉴”,以隔断和模糊世人对前后两版《石头记》直接的联想联系。第二,用以讹传讹的“抄录”来代替旗帜鲜的创作。朝廷若不相信,那么,我曹雪芹为什么要为自己创作完刚出炉的小说去作批注呢?历史证明,绝大多数的批注,都是针对别人的书才去加评注、横批的。对吧?第三,采取了首尾分家的发行方式。即扣压下后四十回暂时不“传遍”。就既便朝廷追究责任,针对只有前八十回的小说而言,上钢上线也是够不上杀头的。因为结局部分统统“锁进”了后四十回之中。前八十回中,只死了一个晴雯,算是书中重量级的人物。晴雯只是一个丫头、仆人,算什么呢?
  历史表明,直到1759年即乾隆二十四年,才有了第二个己卯本脂砚斋《石头记》的出现。距离第一个抄本的“传遍”,相隔了五年整。接下去,相信曹雪芹对自己当初的判断和实施的各种有效措施,更加充满了信心。于是,他舒心地品着茶,晃晃悠悠地在悼红轩家中,依然横批竖评地“带着”官府的人们,不厌其烦地钻进钻出他自己精心设计的芦苇荡和沼译地。历史证明,曹雪芹是赢家。他唬住了朝廷,他唬住了乾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头记》是何时更名为《红楼梦》的,又是谁最早给其改名的
贾玉·甄玉·石头·神瑛05
【草根《石头记》研究】之霍国玲谈红学(第45期)
张昊苏 | 甲戌本抄成时代蠡测——以凡例辨伪为中心的考察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佚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小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重”字-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