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象数易学 (评论: 易学入门)
《易传》:“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观象系辞,圣人则之。”“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易学是通过专门研究各种事物抽象或具体的形、象,来了解及掌握书物的规律的。
  
  “象法”是学习、掌握、分折、研究易学内涵的最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易学应用水平高低的先决条件,是“易学基础知识”能否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及灵活汇通的熟练程度。
  
  “象法”:八卦之象、互卦、上下卦、本之卦、连互、半象、反与对象、上反、下反、上下反、反对之象、交易卦等。
  
  易学“求同存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思想。
  
  
  
  『一切事物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关系中,没有任何一个孤立存在的事物。必须能“知变”、“应变”、“适变”,才不会被无时不在发展变化的客观时空规律的变迁所抛弃。这种时空对应规律叫做“对应统一规律”,而不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只是事物“对应”关系中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其全部。』
  
  
  要建立一种从微观到宏观、长远的整体观。顾全大局、局部服从全局的思想。
  
  六十四卦(六爻卦)就其整体来讲,是表示一个大的周期规律;其每一个卦(六爻卦)就是这个大周期规律中的一个局部规律(也包括六爻卦中的每一个三爻卦);每一爻又是这个局部规律中的一个个体规律。
  
  无处不太极。不管看什么问题,观察什么事物,总要与其周围的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区分。根据具体情况、范畴、范围、层次、角度等来选择参照系(坐标系)。
  
  观察问题及事物的时候,尽量要做到客观、唯物;尽量减少或不带有主观臆想和唯心成分。只有这样做,才容易找到事物的真实、本质的规律。而易学就是一种表述一切事物客观规律性的学问。
  
  在观察分析事物之前,大脑思维中无任何唯心成分的干扰。自己的脑场稳定,当外界事物相对你在运动的时候,你就能感悟到它有(差异性)规律性所反映出的客观规律。这同时也是一种感性(形象)思维的强调。因为感性(形象)思维是一种客观思维方式,但这种感性(形象)思维不只是靠眼睛来识别,还要靠“悟性”来感“悟”,靠眼睛识别,往往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
  
  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之前,先将我们曾具有的一切“旧”观念、“旧”概念、“旧”思想等放到一边。专心致志地去观察事物、了解事物。它是什么状态及规律就承认是什么状态及规律。再经过反复的实践、修正、充实、提高,得出切合实际的正确结论。然后,再将这结论与过去我们掌握的”旧”概念,“旧”规律,“旧”理论等进行比较,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易传:“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就是要根据时空关系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成不变的,先人为主地用固定的模式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否则,一定会犯错误的。
  
  要学好中医,首先得先是个哲学家,在这些哲学原则不变的前提下,人、经络、穴位、药物,药性、种药、采药、制药、诊断、治疗等,都按这些原则类比、分类、归纳。只要在不违背这些原则的前提下,可以随意发挥——怎么用都可以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治。也就是说,要学好中医,首先不只是以学其具体针对性技术为目的,而是以学习其思想方法为根本目的。
  
  古人“形而上”的追求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掌握一种既简单明了又是高层次,大内涵的思维方式。
  
  
  
  『易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的、变化的;化繁为简、抓住事物的主要(共同、共通性)矛盾;“对应统一规律”是不变的。』
  
  易学是各行各业、各个学科和领域都能使用和通用的一种知识。易学包含的主要思想有“变易”、“易简”(有的书中称作“简易”)和“不易”这三大思想体系。
  
  变易:
  一个事物产生本卦的同时,预示了它的变化(变卦,有的叫之卦)和终结(对卦,有的称错卦、旁通卦)。一个事物终结的同时,其变卦又预示了新的事物的产生。事物就是这样不断地发展、转化着。
  
  易简(简易):
  就是复杂问题简单化。抓住事物的主要(共同、共通性)矛盾。易简的另一个意思是简捷之意。再复杂的事物,用易学的思想方法,就能很简单地找到其规律并得到结论。《易传》:‘’易者,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功则可大。”
  
  不易:
  世间的一切事物,虽然看起来是错综复杂和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但是不管它的系统再大或再小,其变化的基本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应统一规律“是不变的。《易传》:“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大象”,实际上主要是指:乾为天、坤为地、兑为泽、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所反映的内容。
  
  要了解任何一个六爻卦的含义,必须得先了解每一个三爻卦的抽象及具体的意义。
  
  宋代易学大家邵雍所著《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下》:“知‘易’者不必引用讲解,是为知‘易’。孟子之言未尝及‘易’,其间‘易’道存焉,但人见之者鲜耳。人能用‘易’,是为知‘易’。”
  
  
  
  『一个八卦经就能生成八种结构状态(三爻卦),一共可以生成八八六十四中结构状态(六爻卦),这就是六十四卦的一种生成过程和其易学思想基础。』
  
  阳爻其表示刚、硬、热、向上、明、天、动等积极上进、充满活力的主动性事物。阴爻其表示柔、软、冷、向下、暗、地、静等消极待动、缺乏活力的被动性事物。
  
  由阳爻为基础,生成乾、兑、离、震四个经卦。由阴爻为基础,生成了巽、坎、艮、坤四个经卦。这八个经卦分属于五行属性的五种态。乾兑属金,坤艮属土,震巽属木,离属火,坎数水。
  
  以八经卦各自为太极(基础),再生六十四卦。这样生成的六爻卦,一般被称为重卦,又叫别卦。 P39
  
  由于不同的事物,参照系中所选择的太极(对比基础)不同,最后所形成的规律和状态也是不一样的。
  
  《易传》:“乾坤易之蕴邪”。“乾坤易之门户”。乾坤生六子。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P43
  
  按《易传》中的规律,“阴卦多阳,阳卦多阴”。则震、坎、艮为阳卦,表示阳(男)性事物,名少阳(7)。巽、里、兑为阴卦,表示阴(女)性事物,名少阴(8)。乾为老阳(9),坤为老阴(6)。老变,少不变。9、6表示变爻,7、8表示不变爻。这是古代产生”数字卦“的数理基础之一。9、6表示了变的意思,六十四卦中,哪个爻变了,才是该爻”爻辞“所表达的意思。
  
  《易传》中说:“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阳爻除了整体表示1以外,还可以表示3,阳爻本身有”含三为一“的状态。阴爻则表示2。阳爻含有0+1、1+2的奇素数内容,阴爻含有1+1的偶素数内容。
  
  一般卦的排列与爻题。P46
  
  按“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易学原则成卦 P47
  
  
  
  
  
  ----------------------------
  【爻象与卦象】
  ----------------------------
  
  
  
  
  易学思想主要是靠易卦及卦爻之间的构成和变化来反映的。因此,易学的思想和方法论的内涵,全都体现在其“象”(卦、爻之象)的变化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卦,是表述大的或较大范围内的整体变化的】。卦中的【爻是表述整体中局部具体变化的】。局部具体的“爻”变了,整体卦的结构状态—
  “卦”也就随之改变了。“卦”变了,随之的“象”所表述的内容也就随之改变了。“象”变了,所对应的数理关系也随之改变了。这就是易学中,卦、爻之间不可分离的对应关系。事物不在大小,都能对大局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关键是取决于它在整个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状态。
  
  
  
  『每个爻所反映的是一定(特定)时间条件下所对应的具体事物的特定位置和状态等,时间变了,所对应的爻位(时空位置)也往往有所变动。所表述的意义也就有所不同。』
  
  《易传》:‘“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爻表示和仿效大下变化的事物的。“爻也者,效此者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天下各种事物的变化和变动,都可以由爻的变化及状态来表述。“爻有等”爻在卦中不同的位置上,其表示不同或相同类型和不同或相同范畴、范围、领域、性质、层次、状态等的事物。 “六交相杂,唯其时物也。”每个爻所反映的是一定(特定)时间条件下所对应的具体事物的特定位置和状态等。时间变了,所对应的爻位(时空位置)也往往有所变动。那么,所表述的意义也就有所改变。 “发挥于阴阳而生爻”。爻的变化,是通过它所处在卦中不同位置的“阴阳”性质来体现的。在不同位置上的“阴爻”或“阳爻”,或者是在相同位置上的“阴爻”或“阳爻”所表述的内涵内容和意义常常是大不相同的。“八卦相重,爻在其中焉。”上下两个三爻卦相重—重叠在一起,组成一个六个爻的卦。故,《周易大传》系辞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焉。“ 相重的目的是使卦的表述系统增大。
  
  看到卦后,首先想到的是爻的变化,其反映的具体内容,是对应于一定时间条件下的那个具体事物的。这就是问什么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间,不断地提出这个问题时,运用易学方法进行推导或判断,会出现得出各种不同答案的原因。
  
   “八卦以彖告,爻象以情言。”一个六爻卦的总体结构意义,是以组成该卦的“八经卦”所反映的“彖”象的变化来反应它的变化的,并以“大象”的形式反映其规律。通过感知、感觉、感悟“大象”的含意,来反映事物内涵的细微变化及具体情况。【疑问: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易》”系”曰:“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学易是学习一种“知变”且灵活“应变”“适变”的活性知识。只有以变化的眼光,具体事物(问题)必须具体来看待、对待它及它的规律。这才是最适宜地观察、分析、认识、研究、掌握事物及其规律的根本方法。
  
  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把大自然(事物及事物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始终放在研究任何事物的首位,始终注意事物这种整体性的研究。按易学“易简”思想的启示,借以找出事物的共性或共通性特点,即始终抓住及掌握事物的主要矛盾趋势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大范围之内来研究事物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易》“系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说卦”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二爻多誉,三爻多凶,四爻多惧,五爻多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六爻卦的结构分布原则: P61
  
  卦能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任何范畴、范围、条件、环境、层次等系统中,进行对应性反映及表述。
  
  爻位之间的关系:“承”、“乘”、“比”、“应”、“据”、“中”、“正”
  
  ‘’则非其中爻不备”延伸来的“互卦”、“连互”、“半象”等等这些“爻象”、“爻变”、“卦象”、“卦变”的规律。
  
  六个爻组成的六爻卦,又称六画卦、重卦、别卦等。
  
  
  1、六画之象(六爻之象)P67
  
  
  ----------------------------
  
  
  
  
  爻位特性
  
  六个画(爻)处在不同的爻的位置上,它所表示的事物的性质、特点、吉凶、悔吝等是不一样的。在“易经”中并没有“祸”“福“之辞,”祸福”是人们平时算卦中常常使用的词。“易经”经文中可没有提到过这些词。
  
  
  【正】
  
  易学思想认为,一切相同或不同的事物都应该处在自己应该处在的位置上。如爻位的”正”、 “不正“、“当位”、“不当位”。
  
  阳爻越靠近五爻越好,五爻是“‘多功”之位,它是卦中六个爻之中最好的一个爻位。阳以升发为好,故而越阳越好;阴以沉降凝聚为好,故而越阴越好。
  
  [上卦」(三爻卦)表示一个事物的外部及外部的事物
  [下卦」(三爻卦)表示一个事物的内部及内部的事物
  
  “阴”性事物由外(上卦)向里(下卦)发展,这叫凝聚(收缩、集中等),所以越聚越好;“阳”性事物表示一种活力及能量,它是由内(下卦)向外
  (上卦)发展的,这叫扩展(扩大、发散、施放等),所以越扩大越好。将事物往外发展的过程和向内积聚的过程,通过一个六爻卦就全部反映出来。
  
  【承】
  
  “承”有承上启下、支撑、帮助的意思。
  
  1、卦体(六爻卦)中,若阳爻在上,阴爻在其下,此阴爻对于上面的阳爻来说,称为“承”。见到“初承二”之辞,就可以知道二爻是个阳爻,初爻是个阴爻,阴爻在阳爻的下面,而且是二者都“不得位”,都“不得正”。还有如三承四、五承上。
  
  2、卦体(六爻卦)中,若是一个阴爻在下,接连数个阳爻在上。则下面的这个阴爻对于上面的数个阳爻来说,均可称“承“。如初承二等。
  
  3、卦体(六爻卦)中,一个阳爻在上,数个阴爻接连在其下,则下面的这数个阴爻对于上面这一个阳交来说,均可称“承”。如初承三等。
  
  
  【乘】
  
  “乘”即乘虚而入的意思。在卦爻以及易学概念中,认为是不正常、不太好、不吉利、不顺利的等状况。
  
  1、卦体(六爻卦)中,若阴爻在上,阳爻在下,则此阴爻对于下面的阳爻来说,称作“乘”。如上乘五,指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和承的意思相反,但都是一种性质,两者都是阴爻对阳爻来说的。
  
  2、一卦(六爻卦)卦体中,接连排列的几个阴爻都在一个阳爻的上面。则这几个阴爻对下面这一个阳爻都可称“乘”。如四乘三等。
  
  对于一个阴爻在数个阳爻之上的,暂定为“不可乘”。
  
  
  
  【比】
  
  比有一种对比、比较、亲密的意思。还有一种相亲近的关系。
  
  “比”在汉《易》是:在一个六爻卦的卦体中,其相邻的两个要,若是有一种相亲近的关系,它们之间就可以称之为“比”。这是指的相亲近、相邻的两个交之间的一种关系。只有相邻的两个爻才会有比较亲近的关系。它们之间才能相互比较。离得远的爻,它们之间的关系(中间隔着其他的爻)也就远。同时,亲近的程度也就差了些。“比”起来,也就困难些。所以“比”者之间越近越好比。因为越亲、越近的事物,越容易了解、理解与沟通。越远的事物越不容易看清楚。故而也越不容易了解、理解与沟通。
  
  “比”的原则: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也是符合易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辩证原则的。
  
  在卦内“比”的过程中,只要观察六爻卦中,阴阳爻之间的阴阳属性与位置关系,就能知道它们之间亲密的程度如何了。最重要的是四爻与五爻之“比”。这是由于五爻是尊贵的“君王”之爻,而四爻是困惑的“多惧”之爻。三爻是六个爻中最不好的位置之一,三爻多凶。
  
  二者同性,应该是相合与共振的。但是由于它们各自都需要寻找异性相吸者而达到均衡与稳定。故而二者必然会分离而去。
  
  如果将“正”“不正”位、“相应”、“敌应”、“得”“不得”中位、’‘承”、“乘”等各种易象规则加进“比”的过程中来,一个爻的好坏的程度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因此,在分析“爻位”的状态时,有一个通盘整体的考虑过程。
  
  
  【应】
  
  “应”有一种“相应”的意思。即相互呼应、相互支援、互相闻风而动之意。在六画象(六爻卦)中,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之间有一种相互互应的关系。这种关系被汉代易学家称做“应”。
  
  另外一种情况是,爻之间隔两个爻位而“应”。某个主体爻叫做“世”爻,相应的另一个对应爻就叫做“应”爻。“世”“应”爻之间相隔都是两个爻的位置。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爻与其他多个爻相应,即在一个六爻卦内,阴阳爻中哪种爻少就应哪个爻(因为阳爻数多是阴卦,阴爻数多是阳卦)。如地雷复、地水师、水地比,火天大有、风天小畜等。
  
  相应的过程中,也要符合易学“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相应)”以及“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原则。
  
  
  【中】
  
  《易传》“系辞:“二爻多誉”、“五爻多功”。第二爻和第五爻的爻辞大都是好的爻辞。二爻是在下卦(三爻卦)的中间位置。下卦以二爻为核心、为对称中心。五爻处在下卦(三爻卦)的中间位置。上卦以五爻为核心、为对称中心。五爻是易卦中阳数之爻中,“阳极”之位置,所以五爻的这个位置又被称作“王位”、“君位”、“尊位”、“至尊之位”等,在六画(爻)卦中是最好的位置。
  
  一般来说,在六爻卦中间,一个爻不管是阳爻还是阴爻,只要处在下卦的中间位置或上卦的中间位置的这种情况,就叫“得中“、”处中“、”中位“等。
  
  如果,上卦的中爻(五爻)与下卦的中爻(二爻)阳阴相应,而且上卦的中爻(五爻)又是个阳爻,为阳爻处在“阳”位之上。这就行成了既“得中”又“得位”的极好状态。往往这种极好的状态又被称做“大中”。
  
  比如阳爻处在二爻的位置上,本是不当,但因为占据了中位,还有五爻作为后台,并且二爻和五爻相呼应,那么即使有比较大的困难也容易逢凶化吉。这就是“爻位之象”的性质特点。如地水师
  
  此外,如果二爻是“阴得中位”,那就最好了。比九二爻“阳得中位”更好。“阳得中位”处在第五爻的位置上最好。比阴爻得五交的“中位”要强。也就是说,在好的里面还要有最好、更好和次好之分;坏的里面还有最坏或不太坏之类的区分。好坏之中,还存有好坏程度的不同。这都要靠卦、爻之间所处的位置和变化来综合分析、判断后确定。
  
  初(一)爻为下位,上(六)爻位上位。
  
  所以说,如果处在卦的“中位”上,相对来说就是特别好的。“中位”“得正”就更好。“中位”“得正”又得“尊位”、“王位”最好。
  
  火风鼎卦分析 P91
  雷山小过卦分析P 94
  
  事物之间的关系总是错综复杂的。分析起来,表面上看它只是六个画(爻)。实际上它的里面内涵着一整套辩证分析的哲理。其组合起来,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所以,《易传》:“易者易简,简则易从。“把一个复杂事物的规律、结构及状态,通过简单的几个画就给表示出来了。
  
  
  【据】
  
  “据”有根据、占据、居高临下、应该处的位置等意思。 “据”与“承”、“乘”不同。‘’据”是阳爻相对阴爻来说的。“承“与“乘”是阴爻相对阳爻来说的。
  
  一个六爻卦的卦体中,一个阳爻位于一个阴爻之上,则此阳爻对于其下面的这个阴爻来说,称作“据”。与“承”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说法。如二据初,四据三,上据五。如火水未济。
  
  一个六爻卦的卦体中,若是只有一个阳爻,其余的爻都是阴爻。而此阳爻的位置在卦体中又比较靠上。则此阳爻对其余的所有阴爻皆可称“据”。如地雷豫。
  
  
  凶、悔、吝、咎、不利有攸往等辞,表示的是坏的不同状况及程度。元、亨、利、贞、吉、利、利有攸往等辞,反映的是好的不同状况及程度。
  
  
  ----------------------------
  
  
  
  
  2、八卦之象 P101
  
  卦象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三个爻和六个爻的卦。三个爻的卦是基础卦,被称为“八卦之象”,又叫“八卦经”、“八卦”、“基本(础)卦”。
  
  “八卦之象”一般表示的是事物的大象、广象、具体的形象等,它们是表示任何事物的抽象及具体意义的表述符号。所谓“大象”指的就是:乾为天、坤为地、兑为泽、艮为山、震为雷、翼为风、坎为水、离为火之意义的卦象(卦意)。“大象”就是三爻卦象在较广大意义上的象意。
  
  除了根据《易传》"说卦"的象意外,主要靠我们这些八卦象意作为基础,去发挥、去联想、去类比。联想它们的形象、形态、色彩、质地、结构等等。
  
  
  ----------------------------
  
  
  
  
  3、方位之象
  
  所谓“方位”,不仅指的是东西南北,还包括上下左右、前后左右、内外左右等分布表述系统。易学中的这些“方位”结构分布状态、关系及排列顺序等,其各种分布结构状态在各自适应的任何环境条件下,其分布【总是固定不变的】。
  
  “方位之象”从传统的易学结构分布状态中,主要分为7种状态:’‘河图分布方位”、“洛书分布方位”、“先天八卦方位”、“后大八卦方位”、“连山方位”、“归藏方位’‘、“孔子方位”分布状态。现在在只有“先大八卦方位”及“后天八卦方位”这两种分布结构状态是主要且经常使用得到的。最最常用的是“后天八卦方位分布”。
  
  『先天八卦』 P110
  
  上南前(乾1)、下北后(坤8)、左东(离3)、右西(坎6)。左上兑(2),右下艮(7),右上巽(5),左下震(4)。对面两数相加为9。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的方位分布结构图,不管其是什么系统、什么表述状态,它应该【都是一种立体的表述模式】。适用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任何系统。
  
  易学的思维方法将每一个“经卦”都对应于一个简单的个位数字,使其整体分布结构能构成一个立体的数理表述模式,借以表述其事物各自及整体场(卦)结构之间的立体数理关系。传统易学中将这些数叫做“卦序数”,不但反映了各场(卦)之间的数量构成、场性、场态及(“五行”)属性关系,而且还反映了各(卦)场之间的排列顺序。所以【知道卦就知道
  数,知道数就知道与其数所对应的卦;知道卦就知道与其对应的场,知道场就知道与其对应的卦;知道场就知道与其对应的数,知道数就知道与其对应的场。它们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数、卦、场之间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对应体系】
  
  “先天八卦方位分布结构”反映的【是一种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其各方面的力,在系统(内部)中间地运动中,相互抵消,以达到整个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根据其“卦序数”的分布传递顺序(由1到2、2到3、3到4、4到5......7到8、8再回到1),表述的是一种内部呈波动性事物
  的结构分布规律。
  
  
  
  『后天八卦』 P114
  
  上南前(离9)、下北后(坎1)、左东(震3)、右西(兑7)。左上巽(4)、右下乾(6)、右上坤(2)、左下艮(8)。五土居中(5)。对面两数相加为10。这些数字构成一个三阶幻方。 从“后天八卦”排列的序数传递上看:由1到2、2到3、3到4.....8到9,再由9回到1,所构成的是一种【粒子性】的“碰撞”作用及其力的传递运行过程。它内部如此运行与碰撞传递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后天八卦方位分布”系统的整体平衡与稳定。这也是在传统预测学中最常用一种推断模式。
  
  “左青龙(震)、右白虎(兑)”、“南(前)朱鹊(离)、北(后)玄武(坎)”。是通过“后天八卦方位分布”所表述的【一种场的分布结构状态】。
  
  
  
  『先后天八卦的异同』
  
  它们所反映的是不同时空中间的规律。由于空间内部的结构不同,同一时间条件情况下,不同结构的空间中的同一事物或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的规律是大不相同的。
  
  先天八卦表述的是事物高维存在形式的分布规律。同样的事物,在后天八卦的分布系统位置中,处于不同的位置上。即在天成象的位置和在地成形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两者有角度的变化。先天八卦必须转化为后天八卦才能为一般人所感知。
  
  先天八卦感知四维空间结构及其中间的事物的构成,只有象(场),而无实体。在此空间中看到的象,在三维空间中,落实到实体,就是后天八卦。后天八卦在实际应用中都是以我为核心,或者说以所判断的目的事物为核心。
  
  【一个事物必须立体地来看待,才能将其观察分析得真切与全面。】要竖直上看一看、纵向看看、横向看看、上下看看、前后看看、左右看看、内外看看等,从各个方面的分布、结构、状态上来观察分析一个事物或事物。这实际上,也又说明了易卦的分布思维方式、方法,是表述了一个立体结构的空间模式。
  
  【整个宇宙及其一切事物都是遵循同样的全息性。】由此可以及彼,由彼也可以及此;由表及里,由里及表;内外相系,如影随形。
  
  【有什么样的场,就对应有了什么结构存在形式】。
  
  只要注意力集中在哪里,气就会达到那里。掌握一定的正确姿势,可以帮助你调动自己的元气和内外气,对调动自己的生理功能是有益的。
  
  “先天”方法是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而“后天”方法是从【局部上】解决问题。
  
  
  ----------------------------
  
  
  
  
  4、像形之象
  
  “像形之象”就是说,六爻卦其卦的本身就与某事物的具体结构、形象和状态相一致的。一个六爻卦,很形象地表述着一个事物的总体与具体结构。这也是根据某个具体事物的形象结构,套到卦象上—对应套出来的一种卦象。
  
  火风鼎卦解 P128 山雷颐 P129 火雷噬磕 P130 水泽节 P130
  
  了解了’‘像形之”之后,就可以根据其所描述具体事物的卦形,来联想并描绘出这个具体事物的形象。这需要熟练地掌握了易学中卦、爻“象”的各种规律、状态后,才能做得到。在学习、研究易卦过程中,“像形
  之象”与“八卦之象”联系起来统一考虑某一个(多爻)卦时,这个卦及卦中的具体结构、形象就很容易地表现出来。具体形象看出来后,就非常容易理解卦、爻象的意思了。这是研学易学最根本的基本功。
  
  
  ----------------------------
  
  
  
  
  5、爻位之象
  
  在一个六个爻的易卦中,处在不同的爻的位置上,其所表示的是不同状态下的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事情;也可以表示为同一事物或同一事情的不同位置、不同的过程或不同的状态等。它可以表示任何一个系统中间的任何的一个(层次)位置。只要将这些事物能任意的分成六等份就行了。这种分析方法,爻不仅仅是表述一个局部的事物,而且也能表述一个事物的局部)可以表述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全部过程。
  
  爻由初开始向上六爻发展,实际它是表示一个事物的产生、发展、成长、壮大,一直到成功后,慢慢地衰老衰败,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消亡的全过程。一个卦(包括六爻卦在内)从下(爻)到上(爻)表示着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整个全过程。
  
  按易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适应性规律、方式及原则,在人身体的任何相应性部位,任选一个长度或部位(范围),并将其选择好的区域从长、宽、高(厚)(对应于卦中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面都把它分成六等份,并按卦中的对应比例,去寻找脏腑的对应部位进行针对性诊治。这种易卦的对应表述方法,就是“人体全息率”的一种表述方法。一个易卦也可以【把一个事物的好坏(程度)分成六等份(六种状态)】。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在《易经》六十四卦的卦爻辞中,第一个爻(初爻)的“爻辞”往往都是比较含混“难知”的。“易经”中,这个初爻的“爻辞”往往都是些不太被肯定的词句。事物发展到了上(六)爻的位置。这表示一个事物的全部过程、经历及结果都明显地摆在了这儿,其结论往往是非常清楚和肯定的。
  
  初(一)爻表示“变之始”;二爻表示“变之显(分)”,三爻表示“变之通”,四爻表示“变之动”,五爻表示“变之成”,六爻表示变之终。P140
  
  “降本流末”
  卦由外面(上爻)向里面(下爻)发展,从外部向内部去寻找过去的状况及原因。即由上爻向初爻发展。易学中将这种发展变化的分析方法叫做“降本”。因为初爻为事物之“本”。如果是去寻找终端,寻找将来的发展趋势,那么就得由卦的里(初爻)面向外部(上爻)去寻找、即由初爻向上爻发展。易学中将这种发展变化的分析方法叫做“流未”。因为上爻为事物之“末”的缘故。易学认为最下层、最基层、最小、最内层的状态,才是事物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动力。而最上层、最大、最外层的状态,则是事物最末了、最无能力、最浮躁、最终走向消亡的阶段与时刻。《易传》:“数往者顺,知来者逆。”,这也是易学中分析事物的一种原则。
  
  《易传》:“二爻多誉,三爻多凶,四爻多惧,五爻多功”,“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二其用柔中。”二爻和四爻同样都是相同的阴爻,但是它们各自所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其最重要的是得到下卦的“中位”为好,因为它们各自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反映的同一事物的好坏的程度也不一样。
  
  阴爻以向下卦的中间“二爻”的位置靠拢为好。离二爻位置越远越不好。“阳爻”则是离初爻越远,离“五爻”越近越好。阴阳爻之间的发展方向是不一样(相反)的。
  
  《易传》“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阴爻表示的好坏之意的程度,取决于阴交与“二交”之间的距离,离“二爻”位置越近越好。最好就在“二爻”的位置上“其用柔中”。 “其要无咎”是说阴爻最重要的表述意义是不要有什么过错,阴爻与阳爻相比都不是特别好的爻,只要是阴爻得阴位就好,能够保证没有什么大的过失和过错,或者有了过错马上就能改过就行了。从处世哲学上讲,处在阴爻上,自己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断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或少犯错误,乃至尽量不犯错误。“其用柔中”,最好是阴爻柔得中位,几个阴爻中,最重要的是二爻独居柔中。
  
  《易传》:“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其柔危”,假若“三爻”和“五爻”成了柔弱者的位置,即阴爻占据了这个位置,那就表示是一种危险、危机、危难的状态。 “其刚胜邪”,只有是刚健的’‘阳”性事物(阳爻)占据此位置,才能胜任此位置的需要(条件)。因此从整个的卦爻分布上说,“三爻”和“五爻”这个位置,应该是阳(“刚”)爻占据这些位置才能战胜任何邪恶的干扰。
  
  《易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上下(内外)(左右)卦 P147
  上下两卦重合,可以表示【事物的往来状态和往来的事物】,可以表示【事物的远近部分和远近的不同或相同的事物】,可以表示一个【事物的前后两部分或前后两部分的事物】,可以表示一个【事物的左右两部分或左右两部分的事物】。上下两卦可以表述一切【事物
  的全部及全部事物的对应过程、状态】等。
  
  只要能观察、捕捉到事物的任何的信息(无论信息量的多少、大小、比例如何)都能找到与其对应的卦。“卦”有了,“卦象”也就有了。因为“卦象”是表述一定时间情况下的具体事物的,那么事物的具体情况也就清楚了。
  
  “否极泰来”、“无平不坡”、“无坡不平”、“错综复杂”、“显微阐幽”、“见微知著”、“彰往察来”等语,都是由易学中的知识所启发来的辞。
  
  地天泰卦 P151 天地否卦 P154
  
  小结 P157
  
  《易传》“系辞”:“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要想看透一个复杂的事物,找到它本源的、本质的特点、规律以及共同、共通的特性规律,并且通过这些本质的规律性鉴别性质的好坏的时候,就必须不能忽视了分析研究各类“中爻“的作用。
  
  中爻分三种:1三爻和四爻;2五爻和二爻;3二三四五爻
  
  任何一个六爻的卦体,任何三个爻都能组成一个经卦(包括”包卦")。任何一个六爻卦,都是由四个相互之间有共同爻的三个爻的经卦组成(不包括”包卦")。
  
  乾为天卦、坤为地卦、水火既济卦和火水未济卦,称作易卦的“四个
  基本卦”。《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序中,以“乾”“坤”两卦开始,以“既济”“未济”两卦作为结束。而“先天八卦分布图”以乾坤两卦为“天地定位”。“后夭八卦分布图”以坎离两卦为定位的基础。
  
  读“易经”时,先学习掌握“十翼”(“易传”)的内容。“十翼”会告诉并指导你怎么样来鉴别卦、分析卦,以及卦爻之间有什么性质、有什么特点等。通过学习、研究、分析“十翼”,的各项内容,在世界观、思想、方法论上,打个好的哲学基础。并通过对这些易学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把卦、爻的性质及经文中的字、辞、句、章等内容联系起来搞清楚。
  
  
  ----------------------------
  
  
  
  
  6、互体之象***
  
  “互体之象”包括“互象”与“连互”之象。
  
  在传统易学内涵中,一般是指,一个六爻卦体中,二、三、四爻和三、四、五爻形成的组合(集合)卦体,又称作‘’互体”、“互象”、“互卦”等。也称其为“约象”。现在把古人的“互体之象”的‘“互卦”概念给延伸和发挥,将一个六爻卦中的【任何四个爻组成的卦体都看做是”互卦"】。
  把【只要有一个以上“共用爻“的联合卦体】,都称作是“互体之象”。即“互卦”,任何两个以上且有“共用爻”的三爻卦之间,都可以看做是“互体之象”。
  
  “上”卦是由“上”卦与“下”卦一点点的共性(共用爻)联系组成的。而“下”卦是由“下”卦与“上”卦一点点的共性(共用爻)联系组成的。:这样就把上下卦之间的联系沟通起来,分析起卦象来思路也就会更清晰。它们之间所表述的任何事物都有个联系及过渡过程,并且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各事物间的联系及过渡过程将它们融合在一起,使双方逐渐地向对方渗透,这在处世哲学上叫:“求同存异”,也是一种求稳定平衡的方法之一。
  
  以三、四两爻的中间,为起始点,由四、五、上(六)爻顺序和三、二、初(一)交的顺序向外发展,即由近(三和四爻)向远处(初和上爻)发展。这种分析事物的方法,在“易经”“经文”中也有所使用。这种思想概念【千万不要与以“上卦”为外,“下卦”为内的思想方法搞混淆】了。由易学思想方法来看同样一个事物,可从两种角度、两种侧面、两种方法来看待,但它们的着眼点是不同的(P171)。六爻乖体及其内部四个经卦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分得很清楚。由于观察分析事物的角度、层次、范畴等的不一样、某个卦所代表的事物的上下、内外的状态及结构、情形相对之间是有区别的。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任何事物如果要“相应”和“相求”或“相应”“相求”能到什么程度时,要看它们之间所存有的共“同”的规律、性质或特性的因素的多少如何了。这些事物到底是由什么原因把它们拴在一起的?这是“互卦”、“互象”、“互体之象”方法表述的内容及规律所造成的。
  
  ----------------------------
  
  
  
  
  连互
  
  把“互卦”之间的内涵,或者说深层隐藏的事物,通过“展开”、“放大”的方式,将其显露出来的一种易学分析表述方法,是一种将卦不断地相“互”将其层层展开的思维方法。
  
  1、四个爻之间的连互
  
  将四个爻的“互卦”中,中间的那两个爻一起重复使用一次(同时用一回,继续再使用一回),所形成的新的六爻卦体,就叫做原“互卦“的“四爻连互”卦体。火风鼎四爻连互分析 P174
  
  原来火风鼎卦六个爻中,只含有四个经卦,经过三种四爻连互之后,形成了十二个经卦(三爻卦)的组合(集合)系统,将它们按序排列起来形成了一个十数个爻的卦。如果将四爻连互出来的连互卦体,在运用”四爻连互“的原则继续连互,就形成了三三得九个六爻卦体,加上之前连互出来的三个六爻卦体,总共十三个六爻卦体。每个卦体包含四个经卦单元,一共五十二个经卦单元。其反映事物的情况相应的就更精细了。
  
   按“连互”的规律,同样一个卦,其中的“连互”次数最多也只能是“连互”上三次。因为“连互”第三次以后,往往得到的卦,基本也只能是乾为天卦、坤为地卦、水火既济卦和火水未济卦这四种状态了。‘’再一、再二、不再三。”—返本还原了。
  
  “四爻连互”是揭示【一对或两个事物】之间的矛盾内涵的一种易学思维方法的话,那么,“五爻连互”就是展(揭)示【三个事物】之间的矛盾内涵的另一种易学思维方法。
  
  2、五个爻的连互
  
  指在六爻卦体中,五个爻之间“互体”的一种“展开”、“放大”方式。火山旅卦分析 P181
  
  将其五个爻之间最中间的那个爻(不管阴阳性质如何)重复使用一次,连同原来五个交的“互卦”中,上面和下面没有动的那四个爻,共同组成一个六个爻的新卦体。这个新卦体就叫做“五爻连互”卦体。表面上看着是三个事物矛盾关系的群体,实际是,四个事物矛盾关系的群体。这样做以后,三者之间的内涵关系就看得比较清楚了。
  
  “五爻连互”只有两种情况,上面(二至上爻)的五个爻和下面五个爻(初至五爻)的“连互”两种情况。这样一来,原有的四个“经卦”,现在变成了八个“经卦”。把这些经卦之间的相互关系搞清楚。
  
  新形成的这两个“五爻连互”的新卦体内,还可以继续进行“连互”。想把
  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再搞得清晰一些时,还可以继续“连互”。除了五爻的“连互”以外,还可以进行“四爻连互”。无论是五爻连互还是四爻连互,新连互出来的六爻卦的上卦和下卦,与四爻、五爻的互体之卦的上和下卦是对应的。P185
  
  要想知道卦性的卦德(卦的主要特性)以及表述事物的个卦(二、三、四、五个爻组成的卦)在卦中的好坏,即“是非卦”,就必须掌握“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的思想。必须重视分析、研究卦中的中爻的情况,才能明了。把最中间的两个爻(四爻卦中,是二、三两爻。六爻卦中,是三、四两爻)看做是事物的中心、基础、起源或本质。因为事物往往是由中间向四外发展的,故而卦的中间位置又可以表述是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势。
  
  《易传》“系辞”:“乾坤易之蕴邪。”乾坤两卦蕴藏在(除了水火既济卦与火水未济卦外)所有的卦里头。任何的卦变化发展到最后,总是爻归本到乾坤两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坤两卦发展变化而来的。而总是以既济或未济两卦结束。P186
  
  “既济”说明事物发展变化已经达到了应有的结果、效果,或达到了成功、达到了目的等,但是事物的发展转化总是不会完结的。成功的内里还蕴含着其相反相成的结果。任何事物总是会向自己的反面发展转化的,事物的变化永远不会终结,“未济”状态。“未济”中(中间四爻),又内含着将来发展的成功状态,既济状态,事物总是这样不断地往复、发展、转化着。
  
  中间这两个爻所反映的是【事物将来发展的趋势及结果】,也说明了事物是由哪种基础本源发展来的,还说明了事物是不断地由内向四外发展壮大的(就像天文学中所说的“大爆炸”与“宇宙膨胀论”一样),永远不会停止其发展变化的,也是符合宇宙的发展变化的。最后,无论事物怎样变化、最终都要返归其木源的。
  
  水火既济卦分析 P189
  
  
  ----------------------------
  
  
  
  
  半象
  
  实际是变形(变象)的“互体之象”,假如,“连互之象”是将事物内部展开的话,那么‘“半象”就是将事物整体或局部收缩、压缩的一种方法。
  
  取三爻卦(“八经卦”)中,除了本身之外的其他两个“经卦”中的一个“经卦”的上两爻和另一个“经卦”的下两,上下重叠又组成的卦体,叫“半象”卦体。任何一个“八经卦”(三爻卦),都是由其他的两个“八经卦”的上两爻和下两爻组成的。坎卦是由兑卦的上两爻和巽卦的下两爻组成四爻的大过卦,合并其中的一个阳爻而得的。
  
  “半象”与“连互”思维方法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不可分割的连带关系。在分析卦爻结构状态时,可以根据需要将卦“连互”展开,同时又可以将卦爻压缩、归纳。【既可以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又可以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根据易学“易简”的思想,把复杂的事物压缩,将其共性的事物压缩、归纳后,能较清晰且容易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一解决,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这又是易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当然,这也是易学“易简”思想的最高体现之一。
  
  山雷颐 P195
  
  在易卦中,有时好像并没有什么“经卦”离卦。可是彖、象之词句中,往往会出现“大离”之意。这就是因为卦中,存有三个爻的“经卦”离卦、四个爻的颐卦、五个爻的颐卦或六个爻的山雷颐卦等“离类”之象的缘故。
  
  如果将“半象”像“连互”一样的展开,因为受“连互”概念的影响,这种展开叫做‘’连半象”。“连半象”的目的与“连互”的目的类似。这种易学方法是符合“易则易简,简则易从”的易学道理的。把复杂的事物使其简单化,归纳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或共通性的主流、主导规律性。
  
  
  ----------------------------
  
  
  
  
  像卦之象
  
  雷天大壮卦 P197 山地剥 P198
  
  
  
  ----------------------------
  
  
  
  
  7、反对之象
  
  “反对之象”分为“反象”、“对象”和“反对之象”三类情况。
  
  7.1反象
  
   “反象”又被称作“综卦”、“综象”、“覆卦”、“覆象”、“反卦“、“反易”等。就是把一个卦在竖直方向上倒过来看,所看到的卦象,就叫原来卦象的“反象”。反卦都是成对的。
  
  在传统64卦中,除了乾、坤、离、坎、雷山小过、泽风大过、山雷颐、风泽中孚8个卦外,其它56个卦都有其覆卦。一共是28对反卦。其中山雷颐和风泽中孚都是大离之象的离类卦。雷山小过和泽风大过都是大坎之象的坎类卦。大坎越大,过错越大。
  
  在观察分析事物的时候,不但要观察分析事物的正面情况,而且还要观察分析事物的背(后)面或者反面的情况。从正面看看,再从其反面看看,是这
  么一种观察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全面地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反象”是对一事物进行【纵向】分析的方法。我们把事物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等看完之后,再从这面看看,然后反过来,再从对面看看。这样一来,就可以将事物看得会更全面一些了。
  
  在互为“反卦”的一对卦中,两卦的内涵意义由于其结构状态的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一般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
  
  从不同的角度(180度)观察分析同一个事物,虽然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的特点及内涵,但是必定所观察分析的结果,还是有区别的。往往是从总体上来看,很相近或相似,可是从其局部上来看,又是有区别的。如水雷屯和山水蒙P201,天水讼和水天需P202
  
  “反卦”的变化形式,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来看清事物的本质。你站在我这方面看看,或我站在你那方面看看,观察分析同一件事物,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一样的。“反卦”规律,实际上是又为我们指出了一种观察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同样一个事物,只少要从两个对立(也是一种对应)面上去看待。
  
  “反卦”反映的是同一个事物状态(场)的不同侧面的表现形式。互为“反卦”的两卦之间的场性,有可能是同一的场性状态。即只是由“经卦”乾、坤、离、坎卦所组成的卦。其“经卦”正反都是原卦本身。其“反卦”两卦中,各自上下两卦数的总和(场)相同,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场性状态。即由“经卦”兑、震、巽、艮卦所组成的各种卦,其“经卦”本身正反两面是不同的状态。其互为“反卦”两卦中,各自上下两卦数的总和(场)不相同。如天火同人和火天大有P205,场性是木性(先天震4)的。山天大畜与天雷无妄P206,山天大畜(8)场性是土性(先天坤8),天雷无妄(5)场性是木性(先天巽5) 。所以说,从不同的方位、角度上看同一个事物,所得到的场性状态往往是不一样的。
  
  小结 P206 连互、半象、反象
  
  在“系辞”中,这种“反”“覆”之象特别多。卦既然“反”’‘覆”了,那么,一卦中的三四、二五、初上各爻也会相应的“反、覆”变化位置。虽然,其位置变化了,但往往它们之问还保留了某些共通的性质和内涵。
  
  
  7.2 对象
  
  对应位置相同,且阴阳艾性质完全相反的两个卦,称之为“对象”。又名“对卦”、“错卦”、“旁通卦”、“类卦”等。64卦中,每个卦都有自己的对象,共32对对象。
  
  对卦相遇,形成的场不一定与这两个卦的场是同性质的场。P213
  
  不管原来互为对卦的两个六爻卦总场性及状态如何,只要是两者互相“淹没”之后,都会余下兑卦之金性场态,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场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事物都是要向自己的反面发展的。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等哲理思想的易学依据。
  
  可以从【横向】(历史发展过程)上来看待及对待事物。看看过去(“本卦”)、看看现在(“变卦”)、再看看将来(“对卦”)。从长远发展变化上看事物的发展变化乃至结果。从而决定我们的取舍及行动准则。“对象”是事物本身将来(相互)发展的趋势与结果。为了决策当前的行动,必须要知道当前行动的结果(即将来的发展趋势及结果)最终是什么状况。那么,当前这个行动卦的“对象”(卦),就是你行动的最终结果的表述。
  
  ‘’对象”是表示一个事物从总体上(上、下两个“经卦”同时)发展到了与自己的状态完全不同的对立状态。但是,事物总不会一下子就发展到自己的对立状态去的。总是要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半对卦:上爻变而下爻不变(上半对卦)。下爻变而上爻不变(下半对卦)。如水雷屯P217。
  
  
  7.3 反对之象
  
  水雷屯的“反卦”是山水蒙。
  水雷屯的“对卦”是火风鼎。
  火风鼎的“反卦”是泽火革。
  泽火革的“对卦”是山水蒙。
  山水蒙的“反卦”是水雷屯。
  火风鼎的“对卦”是水雷屯。
  泽火革的“反卦“是火风鼎。
  山水蒙的“对卦”是泽火革。
  
  一个水雷屯揭示出了火风鼎、山水蒙、泽火革,一共形成4个相互”反“”对“的六爻卦。 这4个六爻卦中的每个六爻卦,都能够进行“四爻连互”和“五爻连互”。这样就会使这个系统的内涵变的更大、更复杂了。如果将“连互”的结果再进行“连互”的活,系统内涵就又会扩大数十倍以上。
  
  在64卦中,既有“反”又有“对”的卦,一共是28对,每一个既有“反”又有“对”的卦。“对象”是用做事物【横向】及【横向发展与联系】判断时,使用的思维方式。“反象”是用于【纵向】判断事物时,所使用的思维方式。
  
  在考虑一个问题或分析一件事物时,能从整体且全面的角度上,作出通盘细致的判定。不但有利的因素要考虑到,不利的因素也要考虑到;不仅要考虑到其整体的当前状况,还应考虑到其过去的状况以及将来向其相反方面转化的状态;不只是要考虑到事物整体的发展变化,而且还要考虑到事物内部局部性的变化——你不变我变,会形成什么状态;你变我不变,又会形成什么状态等等。从各个方面将事物分析清楚以后,就可以知道同一件事物,由于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的不同,其性质的好坏优劣也就不同了。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地存在着的,在不同的空间结构条件下,同样一件事物其对应的性质特点及规律也往往是不一样的。任何事物都对应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关系中。“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通过一些爻辞的共同特点,能发现这类卦变的规律。天泽履P224
   “易经”的卦爻辞根据有时往往从其“对卦”(旁通卦)中才能找到答案。这也是易学‘“系辞”中讲到的“旁通情也”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如果了解、掌握了易学“对象”之间的性质特点及联系,就能较轻易地知道某个卦、爻辞的来历及依据了。
  
  
  
  ----------------------------
  
  
  
  
  8、交易之象
  
   “交易之象”又名“交卦”。有交错、交换的意思。在一个六爻卦体中,将其下卦上移至上卦的位置上,又将其上卦下移到下卦的位置上后,组成的新卦体就是原卦的“交卦”。自然原卦也是此新卦体的“交卦”。
  
  天泽履P226 雷风恒P227 天地否P228 火雷噬磕 P229 雷地豫 P230
  
  合作的双方或者对应的双方,换一下位置,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什么局面、形成什么状态、有什么规律等。以便双方都能替对方着想,使合作与共处能选择到更佳的环境、条件与状态。
  
  内部关系在交相易位或双方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往往不但能改变白己的处境和状态,一且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双方共同的处境及状态。 这就是‘“交卦”帮我们寻找到的一种思维、判断方式及结构状态。
  
  易学中充满着辩证的哲理和辩证的哲学思想。学习、掌握这些哲理和思想,使我们在了解、判断、分析事物及其规律状态时,能从各个方面把一个事物尽量完整、全面地考虑分析清楚。然后,对事物再决定如何地去取舍。这样在处理、办理和解决起事情来,才能更合情合
  理、更稳妥、更顺利、更切合实际。
  
  小结 P231 反卦、对卦、交卦
  
  “错综复杂”,就是指的易学中,四种“卦变”所组成的系统而言的。“错”是指的“对卦”的变化系统。“综”是指的“反卦”的变化系统。“复”是指“重卦”及“复合卦”、“反卦”组成的变化系统。“杂”是指易学中打乱64卦的排列顺序的“杂卦”变化系统。
  
  《易传》:“当万物之数”、“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一个阳爻由36根蓍草所确定,一个阴爻由24根蓍草所确定的。即一个阳爻中内含36个事物的因素,一个阴爻中,内含着24个事物的因素。六十四卦中,每卦六个爻,一共是384爻。阳爻占一半,阴爻占一半。六十四卦中,阳爻可表示36×192=6912根蓍草(个事物),阴爻总共可以表示24×192=4608根蓍草(个事物);六十四卦所确定的总蓍草根数为:6912十4608= 11520根蓍草(个事物)。假如,六十四卦的每一个卦再加上它自身的反卦”、“‘对卦“、‘”半对卦”(“‘上半对卦”和“下半对卦”)、“交卦”、“连互”(“四爻连互”、“五爻连互”)、’‘半象”等卦形变化状态,这个系统内涵的内容(因素)非常之多,系统也非常之巨大。
  
  越是所谓的“巧合”和“偶然”的事情,【越是客观必然的】(不受人理性认
  识的状态和因素的影响)。
  
  易学不但能判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的规律,而且也往往能判断我们一般人所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的规律(“神无方,而易无体。”“游魂为变”)。《易传》’‘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些词句足以说明易学思想所追求的是一种高维层次的世界观。
  
  9、补遗
  
  9.1 半反之象
  
   “半反之象”就像“半对之象”一样,包括“上半反”“下半反”。除此之外,还包括一种“半对象”中所没有的“上下象同时反象”。六爻卦除了乾、坤、坎、离之外,其他各种半反象都是相互成对出现。
  
  同一事物状态中的双方,一方自行(当时)变化到了自己的反向状态,而另一方还保持着原来的状态。这样就又形成了一种新的事物(组合)状态。根据这种状态与原来状态进行的比较及分析的结果,在保证原来共性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借以确定我们的取舍。 小结 P247
  
  风雷益的上半反 P242 下半反 P245 上下反 P247
  水雷屯、天雷无妄、地山谦下半反P244
  山雷颐 上下反P246
  
  
  9.2 之卦之象
  
  和“爻象”中的“正”的意义有相同之处。即“不当位”之爻或(变为)“当位”之爻。这个“之卦”的概念应该是“变化”、“变爻”或“变卦“的意思。“之”已经不是指一个爻的变化。而可以是指一个、两个…乃至六个
  爻同时都变化的状态。这些卦爻所引起的卦的变化结果,就是“之卦”。换句话说,“之”就指的是变化后的“变卦”或“变爻”。
  
  
  9.3包卦之象
  
  指在一个六爻卦体中,用上下三个画(爻)中间包住中间三个画(与其上下三个爻性质相反的三个爻)。它是从互卦的规律推衍出来的。
  
  包卦的规律,是把一个六爻卦先分成两个三爻卦,再由这两个卦各自再分成两个卦。即一正一反两个卦,此两卦又分而得到了四个卦。它
  是按《易传》“系辞”中所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思想)规律来分的。
  
  泽山咸卦、雷风恒卦,都是坤“包”乾。
  此两卦的各自的“反卦”山泽损、风雷益,都是乾“包”坤。
  也可以:
  将泽山咸,看做是坎“包”巽
  将雷风恒,看做是坎“包“兑
  把山泽损,看做是离“包”震
  把风雷益,看做是离“包”艮
  咸、恒、损、益是乾坤两卦互交、互包,同时又像大坎、大离之象,所以咸、恒的卦序排在坎离两卦之后的下经之首,损益两卦排在下经第11、12卦序上。正好与泰否两卦相对应。由此可以看出包卦和互卦在易卦排序上的对应关系和规律。
  
  被“包”的卦及卦象组合,是由(取决于)二至四爻或三至五爻所组成的三个爻的“经卦”所决定的。
  
  
  9.4命卦之象
  
  ‘命卦”是在其爻所系之辞中,带有卦名的这种形式的卦。“命卦”的原卦自身的阴阳性质,决定着“命卦”中爻的阴阳性质。其原卦为‘’阳”卦,其中含卦名的那个爻,以“阳”爻论(当做是阳爻);原卦是“‘阴”卦,那么,其含有卦名的爻,以“阴”爻论(当做是阴爻)。如六爻乾卦的命卦是地山谦卦,或简称命谦。
  
  水雷屯 山水蒙 P254 震为雷 P255
  
  9.5 应声之象(略)
  
  9.6 消息之象
  
  指六爻卦体中,“阳长阴消,阴长阳息”的阴阳爻的一种渐序更替变化规律。
  
  十二消息卦(十二辟卦/十二月卦):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乾为天、天风媾、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坤为地。
  
  每个“辟卦”所表述的是与其对应的那一“节”的气候状态以及在此气候状态下事物所对应表现的状态。
  
  11月,大雪--冬至:地雷复
  “一阳初生’‘之时,即“天运初回”。
  12月,小寒--大寒:地泽临
  “阳气渐舒”,各种事物都开始“生机振作”。
  1月,立春--雨水:地天泰
  阴阳之气协和,事物欣欣向荣,充满生机。
  2月,惊蛰--春分:雷天大壮
  “阳德普施”,物物都已健壮结实。
  3月,清明--谷雨:泽天夬
  阳气亢胜,过于猛烈,事物
  的精华尽泄而分。
  4月,立夏--小暑:乾为天
  阳气运行到这个月,已经达到了极盛时期。
  5月,芒种--夏至:天风媾
  事物的生机开始逐渐的收敛。
  6月,小暑--大暑:天山遁
  阴气开始上长,阳气也已随着阴气的上长而退藏。
  7月,立秋--处暑:天地否
  万物生长受阻,相应开始凋零。
  8月,白露--秋分:风地观
  万物已经结果而内部空虚,只表现为其体魄。
  9月,寒露--霜降:山地剥
  阴过于亢盛,而万物生机衰退枝叶开始剥落。
  10月,立冬--小雪:坤为地
  阴气上升己达到了盛极之时。因此,阴气要开始消亡并向自己的反面(“阳”气)转化。
  
  中医、养生和道学中,将我们的脊椎(颈椎、胸椎、腰椎共24节)每一节都相应的对应于一个“节”气。人体气血,每个节气运行到一个相应的椎节上。每个椎节都与人体内相应的脏腑器官相联系。因此,就能知道人体脏腑器官在一年之中,不同时间、季节时期的正常、差异及状况。
  
  
    
    
    
    ----------------------------
    【太极】
    ----------------------------
    
    
    
  当系统的内部找不到头绪的时候,就跳出到此系统外,到更大的系统中去进行研究。
  
  “宇宙”定地泽临卦 P270
  
  
  
  
  
  ------------------------------------------------------------------
  
  火风鼎连互 P283 反、对、上下半对、交 P288
  
  平时所研究、考虑的事情往往都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连互”一次就够用了,最多再把各个卦之间的“反卦”、“半反卦”、“上下反卦”、“对卦”、“半对卦”、“交卦”等再运用一次,基本就够用了。
  
  
  用数码起卦 P321
  
  按照易学的道理:
  左为上,右为下;
  奇(单)数为阳数,偶(双)数为阴数;
  上为阳,下为阴;
  前为上,后为下。
  
  易学讲“唯其时物一也”。如果需要判断事物当时的情况和状态等,就必须加上当时对应的时间变量,才能准确地得到完全与时间对应的空间中的各事物的分布及其状态与规律。
  
  自定为“变交”在上下卦的哪一卦中,那个(三爻)卦就是“体”卦(类似于“世”)。与此卦对应的另一个(三爻)卦,就是“用”卦(类似于“应”)。也就是说,【“变爻”在哪个(三爻)卦中,哪个(三爻)卦就是“体“卦】。
  “体”卦【就是判断的主体事物或事物的主体】:
  “用”卦【就是与主体事物或事物的主体相对应(有关)的其他事物】。
  
  要根据判断事物的要求及“体用”之间的关系来判断事物的好坏与成败。
  
  “体克用”、“用生体”、“体用比合”这三种状态都是好的、吉的、成功的、可以的、允许的等。 “比合”在易卦判断过程中,指其上下两卦(三爻的经卦”)都是同一个卦或是“五行”属性都是相同属性的卦。
  
  “用克体”或“体生用”的“体用”关系就表示不行、不可以、不成功、不吉利、不应该、不能等,即本末倒置了。
  
  “生”着你,你就好,“克”着你,你就不好。
  你“生”着人家,你就不好;人家“生”着你,你就好:
  你‘“克”着人家,你就好;人家“克”着你,你就不好。
  你与人家“比合”,双方就都好
  
  按易学思想,任何事物总是要走向自己的反面的。“变卦”也是如此,它也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即“变卦”的’‘对卦”,就是“变卦”的反面(最终结果),其表示的是事物将来的发展及最终的趋势和状态。
  
  “本卦”反映和表示的是事物过去的状态和过去的事物。
  “变卦”反映和表示的是事物现在的状态和现在的事物。
  “对卦”反映和表示的是事物将来的状态及趋势和将来的事物与趋势。
  
  【起卦容易,分析卦难】因为卦一出来,就全凭分析卦象来针对性判断。卦象及其变化规律熟练掌握的程度和“体用”之间各种生克关系掌握的熟练程度如何,是取决于能否判断迅速与准确的主要因素。
  
  用数字起卦 P336
  
  基本原则 P336
  
  数字已不是【简单的量化符号】,而是【各种事物场的表述】。数已是场(卦)的统一内容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因为你是那么一种场,这种场正好与这个数码所构成的场一样。所以才“同声相应,同气
  相求”地被你得到了这个数。
  
  
  用文字起卦 P340
  
  学会运用易学的分析方法后,有时有些文字不认识时,可以通过易学中运用文字起卦的方法进行分析,基本就能了解其大概的意义了。
  
  “法于阴阳,合于数术。”’‘在数难逃”、“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只要事物存有数的概念(事物最基本的就是数),什么事物都可以把它变成数来进行分析解释。
  
  易学的设卦原则之一
  上卦可以表示左边的事物或事物的左边。
  下卦可以表示右边的事物或事物的右边。
  
  如果,要判断一个事物的结果,先分析大局(总体)的结果。大局(总体)上看,成。那就一定能成。大局(总体)上看,不成,那就一定不成。大局(总体)主要指的就是从“体用”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上进行分析判断的结果。
  
  易学设卦规律之一
  上卦表示事物的上部或上部的事物。
  下卦表示事物的下部或下部的事物。
  
  易学研究的是场效应状态,所以每一画,不管其笔画长短大小,只要方向一变,就算是一画,这与通常一般的笔画算法是不一样的。
  
  
  以两个字进行起卦的原则是:
  将前(左或上)一个字的总笔画数除以8,余数定上卦。
  将后(右或下)一个字的总笔画数除以8,余数定下卦。
  上下两卦重叠,组成六个爻的卦体。这就是事物状态的“本卦“。
  
  用三个字起卦的原则是:
  前(左或上)一个字的总笔画数,除以8。余数定上卦。
  后(右或下)两个字笔画数的总和除以8,余数定下卦。
  上下两卦重叠,组成六个交的“本卦”(“原来”)状态。
  
  用四个字起卦的方法
  前(左或上)两个字的笔画数的总和,除以8。余数定上卦。
  后(右或下)两个字的笔画数的总和,除以8。余数定下卦。
  上下卦重叠,组成六个交的事物的“本卦”。
  
  用五个字起卦的原则方法基本是:
  前(左或上)两个字的笔画数总和,除以8,余数定上卦。
  后(右或下)三个字的笔画数总和,除以8,余数定下卦。
  上下两卦重之,得六个艾的“本卦”。
  
  由以上用“字”起卦的例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原则:
  字的个数是【单(奇)数个】时,定上卦的字的个数比定下卦的字的个数总是少一个字。或者按易学“易简”的思想方法,不只是使用字的笔画数来起卦。如,由于11个字的字数分成了前5个和后6个。所以,直接用5和6来定卦。
  
  字数为偶(双)数个时,前后对半一分。如果不用其他的成卦法时(笔画、声调等),其所得到的“本卦”应该是上下卦都是同样的卦。
  
  一定要注重起卦之前当时自己的第一感觉,当时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千万不要犹豫!一犹豫,头脑中的主观意示就加进了客观的判断过程中去。往往就不符合客观场的本源状态。这样做往往就会使主观干扰了对客观规律性准确地判断。
  
  由易学场效应的规律中,可以了解到任何事物的任何量的大小变化,
  都能给事物的(大局)整体规律起到一定的促进与改变。所以说,易学的场效应规律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注重抓事物的主要矛盾,事物再小,只要处在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对全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近取诸身起卦法 P368
  
  “近取诸身”之意,就是用我们人身体上所显现的各种状态进行起卦。要想达到“近取诸身”的水平及要求,观察事物时就必须很仔细。不能放过任何细微的细节。这是易学“唯几、唯深、唯神”的“研几”思想的体现。
  
  乾为大赤(橘红、朱砂)色、为橘黄、为金色。
  兑为白色、银色、银白色。
  离为红色、花色、艳亮色。
  震为绿色、青色。
  巽为蓝色、碧色。
  坎为黑色、紫色。
  艮为棕色、棕黄色、咖啡色、褐色。
  坤为黄色。
  
  
  乾卦与坤卦,对应于老年段。其中
  乾卦一般对应于男子的老年段。
  坤卦一般对应于女子的老年段。
  震卦与巽卦,对应于壮年段。其中
  震卦一般对应于男子的壮年段。
  巽卦一般对应于女子的壮年段。
  坎卦与离卦,对应于中年段。其中
  坎卦一般对应于男子的中年段。
  离卦一般对应于女子的中年段。
  艮卦与兑卦,对应于青少年或幼年段。其中
  艮卦一般对应于男子的青少年或幼年段。
  兑卦一般对应于女子的青少年或幼年段。
  
  “远取诸物”起卦的时候,有个特别要注意的特点。那就是,一个事物,你只能当时起卦时使用一次。不要在同一时间内,反复地使用同一个事物且用同一种方法来起卦。
  
  易学推导原则是“不动不占,必须有时空动向。抓住事物的动向,才能与事物的规律相对应。没有动向的事物尽量少用它来起卦。易学讲:“变则通,通则久。”
  
  易学注重讲“研几”。通过事物微小、细微的变化动向,来判断事物的发展变化和趋势。因此,必须有动向才好起卦。因为动向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前“兆”,一般所说的“‘外应”‘,动向有大有小。不一定非得用大动向的事物起卦。有很小的一点动向就可以说明问题了。再大的事物动向都是由小动向发展来的。动向再大也要向自己的相反方面发展。动向发展地越大,越说明此事物在走向消亡。研究它也就越没有什么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惭愧学人 八卦
卦术
《易传》文白话解
易占中常见的术语,你知道多少
【引用荐藏】十句话让你读懂《易经》
张涛| 略论虞翻易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