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主题:补中益气汤 | 医源世界

升阳举陷的神奇药----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最初来源于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的《脾胃论》。该方由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炒白术当归柴胡陈皮升麻组成,大多属于补气药和升阳药。其功用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症见体倦乏力、食少懒言、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弱。可见于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崩漏等病症。该方药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其卓越的疗效,尤其针对脏器下垂方面的疾病,显示出了神奇的功效,在中医临床应用上经久不衰,至今仍然是治疗脏器下垂和补中气的主要方药。
    现代中医临床上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一些肌弛缓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子宫脱垂,胃、肝、脾、肾等内脏下垂,胃黏膜脱垂、脱肛等,以及原发性低血压、不明原因性低热、慢性腹泻、慢性肝炎、多汗症乳糜尿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习惯性流产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后毒副反应等中医辨证属脾胃气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者。尤其是在治疗慢性低血压病药物不多的情况下,补中益气方药是较好的选择。一些中老年患者感觉气虚疲乏,给予补中益气丸,服用上一段时间后,就可缓解疲劳。该药抗气虚型疲劳效果显著。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该药主要有调节胃肠运动、抗胃溃疡和抗胃黏膜损伤、影响消化液分泌、促进小肠吸收兴奋子宫、增强心肌收缩力、促进代谢、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抗突变、抗应激作用。为该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依据,使该方药治疗疾病的用途进一步拓宽,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口服荆、中益气方药治疗上述疾病时的剂量: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水丸一次6克,一日2~3次。该药空腹或饭前服为佳,亦可在进食同时服。
    补中益气制剂为OTC(非处方)类药物,容易在药店买到。需要提醒用药者注意的是,阴虚火旺实证发热者禁用;也不适用于有恶寒发热表证者;暴饮暴食导致脘腹胀满的实证患者不宜服用;因该方药有升高血压的作用,故高血压患者不宜应用;该药内含党参,忌与藜芦及含藜芦的方剂或成药同用;内含甘草,不宜与含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的方剂或成药同用。服药期间忌生冷饮食、荤腥油腻和辛辣刺激、不易消化的食物,戒烟酒,以防助湿化热,加重病情。
 
日期:2013年7月15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所创名方,方由黄芪、白术、陈皮、人参、柴胡、升麻、炙甘草、当归八味药组成。具有温中而不伤阴,干补而不呆滞之效…,为治脾胃气虚和气虚下陷而设。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该方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例举如下。

    眩  晕
    某女,38岁。患者咽“眩晕伴气短乏力2年余,加重2周”于2009年7月8日来诊。主要症见:头晕目眩,如立舟中,四肢无力,神疲,不思饮食,大便稀软,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辨证为脾胃气虚,清阳少升。治宜益气补脾,养血升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30g,白术25g,陈皮10g,党参20g,升麻5g,柴胡5g,当归15g,白芍10g,炙甘草10g,龙眼肉15g。连服7剂后病情好转,精神转佳,继服7剂后诸症悉除。后服用补中益气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复发。

    按:张景岳认为“眩晕之证,虚者占其八九”、“无虚不作眩”,并认为“上虚”主要是“阳中之阳虚”,应补气为先。本例患者乃由于气虚升举无力,且生血不足所致。补中益气汤方中加龙眼肉健脾养血;柴胡、升麻升阳举陷,引血上行于脑;诸药共奏益气补脾、养血升阳之功效。

    面神经麻痹
    某男,62岁。患者因“右侧面部肌肉麻痹5天”于2011年1月15日来诊。患者精神不振,形体瘦小,面色萎黄,倦怠少言,右侧面部肌肉平坦呆滞,口鼻歪向健侧,右侧眼睑闭合不严,右侧鼻唇沟变浅,曾针灸治疗5天效果不明显。来诊时主要症见:右侧面部麻木,感觉迟钝,疲乏无力,头晕眼花,舌质淡,苔白,脉细。辨证为脾气不足,气虚血滞,筋脉失养。治宜补气养血,祛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党参20g,当归15g,陈皮10g,白术15g,升麻5g,柴胡10g,白附子10g,僵蚕20,全蝎6g,防风10g,钩藤30g,天麻15g,川芎10g。每日1剂,连服7剂。并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取患侧百会翳风攒竹太阳下关颊车地仓承浆、双侧合谷穴。1周后,病告痊愈。

    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形体瘦小,营养状况不佳,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体质。补中益气汤在这里起到了益气升阳、助血运行的作用,使气血足,经络通,疾病得以痊愈。

    糖尿病胃轻瘫

    某男,56岁。患糖尿病18年,因“餐后腹胀、胃纳减退8个月”于2010年5月30目来诊。X线钡透:胃排空延缓,蠕动减弱。主要症见:早饱,恶心,腹胀,纳差,面色萎黄,少气懒言,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虚无力。证属脾气不足,健运失司,治则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党参15g,茯苓20g,白术15g,当归15g,山药15g,炙甘草10g,鸡内金15g,陈皮10g,柴胡10g.白蔻仁15g。每日1剂。连服7剂症状有所减轻,继服1个月,症状消失。随访1年,该病一直未有复发。

    按:糖尿病胃轻瘫属中医“消渴”并“胃缓”、“胃痞”范畴,在临床中糖尿病日久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常脾失健运则产生食滞、气滞湿阻、血癖等标实,以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胃轻瘫乃作。采用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升阳健脾,病久入络,血脉阻滞,佐以活血化瘀之品,效果显著。

    复发性口腔溃疡

    某女,35岁。患者因“反复发作口腔溃疡3年,加重1个月”于2011年10月3日来诊。主要症见:口腔多处肌膜溃烂,疮面色白,周围不红微肿色暗,轻微灼痛,伴倦怠乏力,脘腹痞满,纳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缓弱。证属脾胃虚弱,虚火上炎。治则健脾益气,潜降虚火。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白术25g,陈皮20g,升麻10g,党参15g,当归15g,茯苓20g,淡竹叶15g。每日1剂,连服7剂诸症减轻,继服7剂,溃疡愈合,诸症消失。随诊6个月未复发。

    按:口腔溃疡多由心脾蕴热或阴虚火旺引起,本例由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虚火乘脾胃之虚而上炎,薰灼口舌而成口疮。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言:“脾胃既为虚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对于此类患者一味用苦寒泻火或甘寒降火之剂,以寒治寒,克伐中气,虚火反而更加肆虐,故病反加剧而无效。运用补中益气汤补益脾胃之气,调整升降之机,令脾胃健运,清阳上升,虚火伏藏而诸症皆愈。

补中益气汤为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的代表方,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的各种病证。现代研究证明,补中益气汤有增强机体抵抗力、扩血管、降血压、提高人体应激能力、抗疲劳、降血糖、抗凝血等多重作用    。故临证应用中要牢牢抓住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这个病机特点。以上案例虽然症状各有不同,但综其病机皆为脾胃气虚、中气不足,皆符合补中益气汤治则范畴,充分印证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

 

日期:2013年1月30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升麻柴胡与补中益气汤

  1979年5月,余诊治一女性患者。患者述其精神不振,倦怠乏力,肢体软弱,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日2~3次,少腹胀闷不适。舌淡苔白,脉虚弱。

  诊为中气不足。立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炙黄芪15克,当归15克,陈皮6克,炒山药18克,炒薏仁12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此方连服10剂,病情时有好转,但总不能痊愈。余欲改方另用,即与家父商讨。家父观方刻许,提笔作处方修改:只动二味药剂量,即改升麻2克,柴胡3克,嘱患者连续服用3~5剂。患者服药后,精神大有好转,病情已向痊愈。

  余不解,向父请教。父云:补中益气汤为治疗劳倦伤脾,中气下陷而用,有升阳举陷之功,其组方之妙,在于用升麻、柴胡为引。李东垣称“升麻发散阳明风邪,升胃中清气,又引甘温之药上升,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故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本草备要》中云柴胡“味薄气升为阳,主阳气下陷,能引清气上行”。故临床中,许多医家都言:“胃中清气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厚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平位,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气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家父进一步指出,原方升柴只用二或三分,其药量之少,意在取轻薄之性,举下陷之清气,以归脾胃。升柴若用二三钱,能去散肌表。若少用二三分,能升提下陷。补中益气汤升柴少量,可提元气,升达参芪以补中气。故本案减柴胡、升麻用量,而能升举阳气,是为引经之妙用也,重用柴胡、升麻,则反无功矣。

日期:2012年12月1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胃痞证治有“亚型“

  5.脾胃虚弱
  香砂君子汤证薛女,35岁,2005年9月13日就诊:主诉:反复胃脘痞胀数月,饱食则加重,体瘦,乏力,腰酸阴痒带下黄臭,月经周期时有延长,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弦两尺弱。证属脾胃虚弱兼下焦湿热,洽宜健脾理气为主,清化湿热为辅,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l2克,白术l2克,茯苓l2克,甘草l0克,半夏12克,青皮l2克,陈皮l2克,香附l5克,砂仁5克,白豆蔻5克,莱菔子30克,杜仲15克,黄芪12克,鸡冠花10克,白及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椿根皮30克,7剂。
    二诊(9月20日):服上药1剂胃脘痞胀即消夫,服至5剂大便通畅,阴痒、带下等症均告消失。
    补中益气汤证’朱女,27岁.2005年4月19日就诊。主诉:胃脘胀闷不舒2月余,晨起尤甚,恶心,干呕,纳差,左下腹隐痛,大便不成形,含有不消化物,体极消瘦.舌偏红,苔薄黄,脉细。x光摄片示胃下垂。证属脾虚气滞,治宜补中益气、健脾消痞,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健脾丸加减:党参l2克,白术l5克,黄芪30克,陈皮l5克,升麻6克,当归6克,六神曲12克,谷芽l2克,麦芽l2克,鸡内金12克,焦山楂15克,木香3克,山药l5克,茯苓l5克,藿香l克,砂仁6克,白豆蔻6克,枳壳l2克,厚朴12克,白芍l5克,延胡索12克,大枣7枚,7剂。
    二诊(4月26日):除晨起恶心及纳呆以外,其余诸症均除,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味l4剂调洽而愈一
“脾胃虚弱”也是胃痞最为常见的临床证型,但脾胃虚弱有气虚不运和气虚下陷之分。脾虚失于健运,气机壅滞,故致胃脘痞闷,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最为恰当,因该方药物有补有行,动静结合。妇人带下属脾虚者不少,在香砂六君子汤的基础上,酌加鸡冠花、白及、白花蛇舌草和椿根皮,止带效果良好。胃下垂者由于脾胃中气虚弱,升举无能,其胃下移,影响摄纳,故现瘩胀。患者诉说痞满的位置往往较低,有时竞可直抵脐上,切不可误诊为“腹胀”而贸然投以木香槟榔、枳实导滞甚或承气之类以虚虚实实。纳差便溏、体瘦无力,可以鉴别。恐补中益气汤药力有所不逮,故合健脾丸同用。以上两例虽同属“脾胃虚弱”。但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用药同中有异,不可笼而统之。   
日期:2012年11月20日 - 来自[辩证施治]栏目

补中益气汤治涕流

 汪某某,男,71岁,自2011年秋后,清涕长流,从未间断过,甚为苦恼。曾到县医院数经治疗,效果不显。一日与笔者论及此事,余曰:“此乃老年中气不足所致。”嘱服补中益气丸3瓶。患者遵嘱,3个月后来告:“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您说的方子真神,我才服完半瓶药,流涕就减轻了,服完3瓶,现在真的好了。”此是中医所说鼽鼻,肺气通于鼻,肺气虚不能摄固鼻涕,脾为肺之母,用补中益气法,为子母并治。
日期:2012年6月27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补中益气汤加减和理疗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568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补中益气汤加减和理疗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2002年5月-2010年10月本院门诊已婚已育女性568例,诊断为盆腔淤血综合征的病人,应用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和物理康复治疗仪治疗。结果 503例症状消失(88.56%),52例症状减轻好转(9.15%),13例症状无减轻(2.29%),总有效率97.71%。结论 补气、活血、化瘀和理疗治疗效果好,为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提供了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关键词】  盆腔淤血综合征;补中益气;理疗

 盆腔淤血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致慢性盆腔静脉充血、淤血引起的特殊病,是引起育龄妇女慢性盆腔疼痛的原因之一。因本病病程长,缠绵难愈,临床不易诊断,治疗颇为棘手。本组568例病例根据中医学气血相关学说,素体气血虚弱或久病体衰气虚者,血行缓慢,瘀血形成,辨证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结合物理康复治疗仪治疗,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8例均为本院2002年5月-2010年10月门诊病例,是已婚已育女性,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范围广泛的不同程度的下腹疼痛,呈坠痛、钝痛或酸痛,有时可累及腰骶部,甚至外阴和肛门坠胀,步行时间过长、站立过久、弯腰负重常常疼痛加重,而休息后可缓解,同时伴有神疲乏力。尚有部分病例有痛经(48例),白带增多而清稀(163例),乳房胀痛(79例),经前期、月经中期疼痛加重(76例),还有个别有性交疼痛,失眠多梦等。年龄最大者47岁,最小者26岁;病程1~3年不等。其中有经腹部绝育手术史136例,人流手术史48例,子宫肌瘤手术史34例。 早婚、早育及孕产频繁 30例。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质软,无盆腔包块,亦无明显腹肌紧张和压痛、反跳痛。全组病例舌苔薄、舌质暗红,脉沉细而弦。394例盆腔彩超检查可见盆腔静脉曲张充血。

  1.2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为范围广泛的不同程度的慢性下腹疼痛,病情反复,自觉症状重而与妇科检查所得不符合(即症状重、无阳性体征)。盆腔彩超检查可见盆腔静脉曲张或腹腔镜检查可见盆腔静脉淤血曲张或静脉增粗,有时呈团状,有助诊断。结合神疲乏力,苔薄,舌质暗红,脉沉细而弦等主要表现,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1.3 治疗方法

  依据中医“补气消瘀”的治疗法则,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其方药组成:黄芪30g, 党参30g,白术10g,丹参30g,当归10g,陈皮6g,柴胡6g,升麻5g,炙甘草6g,红花10g,枳壳30g,白芍15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20天为1个疗程,经期停服。下腹部配合物理康复治疗仪,每天1次,每次20min,刺激强度由弱到强逐渐加大,到病人耐受止。以上治疗疗程,视病人病情而定,最短的1个疗程,最长的3个疗程。

  1.4 治疗结果

  临床症状消失503例(88.56%),下腹疼痛减轻,仍有经期腰骶部坠痛以及其他症状的52例(9.15%),未减轻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13例(2.29%),总有效率97.71%。

  2 讨论

  盆腔静脉淤血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任何使盆腔静脉流出不畅或受阻的因素,均可致盆腔静脉淤血,和男性相比,女性盆腔循环在解剖学、循环动力学和力学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是易于形成盆腔淤血的基础[1]。瘀血系病理产物,可由不同的病因病机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气为血帅”,气不足则血不行也。素体气虚或久病气虚,或劳累伤气,气虚血行缓滞,瘀血形成而致本病[2]。本组病例病程都比较长(1~3年),而且长期寻医问药,故有“久痛之人必有瘀,它药无效者也必有瘀”之说。 久病者必然导致体衰气虚,气虚则血瘀,瘀血日久亦可耗伤正气加重气虚,此类病人为气虚血瘀是其实质所在,气虚为本虚,血瘀为标实,故气虚血瘀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其治疗法为“补气消瘀”[3]。据此本组病例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结合现代物理康复治疗仪治疗。药物治疗以补中益气汤升阳治其本,加活血化瘀药物活血化瘀治其标,诸药合用,益气活血,标本兼治,瘀去病除,结合理疗,收效满意。

  现代物理康复治疗女性盆腔疾病,近几年使用比较多[4],但应用于中医盆腔淤血综合征未见有报道。盆腔使用物理疗法,有利于盆腔血液循环,血脉通畅瘀血消失,有似“活血化瘀”的功效。本组病例提示已生育的女性重视盆腔功能康复,尽早干预,有利于盆腔改善血液循环使盆底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探讨。临床使用中要注意掌握理疗的禁忌证:心脏安装起博器者及体内植入其他金属医疗器械或严重心肝肾及其他脏腑功能严重不全者,恶性肿瘤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参考文献】
   1 宋岩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及康复治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8(24):565-567.

  2 戴德英.实用中医妇科手册.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178.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研究学会.活血化瘀研究.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286.

  4 郎景和.重视盆底康复治疗.提高女性生存质量.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8(24):563-564.

  

日期:2011年6月30日 - 来自[2010年第7卷第6期]栏目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李东垣《脾胃论》一书,由黄芪、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炙甘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是补中气的代表方。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补中益气汤具有调节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泌尿系统作用。增强身体抵抗力,能够抗菌、抗病毒等。笔者以此方加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的效果。兹就临床应用及肤浅体会以飨同仁。

  1 沉寒痼冷案

  患者,女,年50岁余。盐池县制药厂工人,患周身发冷多年,经多方医治不效,现病势愈来愈甚。见状: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却头裹围巾,身穿棉衣,脚着暖鞋,胸腹及背部又衬托于皮毛类。如此患者仍感不热,伴有腰酸腿困,手足麻木,夜间时发痉挛症。稍有着“凉”,其症更剧,苦不堪言。此外左右膝关节有豆大坚硬结节数枚,当地医者疑为“骨增生”。曾间断服用附子理中丸等药物嘱咐其间断服用以期治疗,症状虽稍减,但身冷症状未能除。近10余天,身冷症状明显加重,恶风恶寒,手足麻木甚,夜间频发痉挛症。伴有面色无华,头晕乏力,口淡食少,平素白带量多,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证属脾胃素虚,又因劳累、饮食失节,重伤脾胃,脾虚清阳不升,肌表失于温煦所致。停服附子理中丸,治拟补益脾胃,升发清阳。处方:黄芪30g,白术12g,党参15g,升麻9g,柴胡9g,砂仁6g,当归6g,防风9g,羌活12g,干姜9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服完12剂后,衣着如常人,不再畏寒;手足不再麻木痉挛;所谓“骨增生”已自行消失。身冷症状亦不复存在,加减调理月余,诸症消失。

  按:李东垣曰:“内伤饮食不节或后劳役所伤……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肝肾,次痿厥气逆之渐也……即下流,其心肺无所秉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营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但见风见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便恶之也。”清阳本应发腠理,而反下流肝肾之分野,就会皮肤无阳,因而恶风恶寒。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虽能温补脾肾,但是不能使下陷之阳上升以达肤表,故身冷不除。本案用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化湿止带;升麻、柴胡升阳举陷;羌活、防风取其风药升阳之用。以上配伍气足阳升,肤表得以温煦,身冷自除。

  2 便秘案

  患者,女,67岁。大便经常秘结10余年,时轻时重,重时自行口服通便灵、三黄片等通便泻下药及中药番泻叶代茶饮治疗,症状暂缓。近1年来便秘症状加重,服上药效果亦不显,遂要求服中药调理。患者大便秘结,五六日一行,但便并不干硬,肛门内有物坠感,数至厕而不得便或大便量极少,伴有胸脘满闷,身疲乏力,声低懒言,纳食乏味,舌质淡暗,少苔,脉细软。辨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气虚无以推动。治拟健脾益气,补中升阳,助其腑运。处方:黄芪30g,白术50g,党参15g,当归12g,陈皮9g,升麻12g,柴胡9g,山药15g,薏苡仁3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服6剂后,大便调畅,2天1次,迭进12剂,便秘告愈。

  按:便秘患者初期表现为实证者居多,临床上大多采用泻下、润燥、行气导滞法治疗。然而随着其病理变化及泻下苦寒药的应用,中气渐耗;况医者多畏甘温药,恐助其生热化燥之势,儿迭进寒凉药,愈加耗伤脾胃中气。然便虽出于魄门,需气以斡之,方能传导下行。脾胃气虚大肠传导无力,肠道处于呆滞状态,便秘久而不愈。根据辨证,本例采用健脾补中,益气升阳助运法正是为病机而立,最终达腑气运,肠道动,便秘之证除。

  3 顽固口干案

  患者,女,63岁。3年来自觉口干、咽干,且口干不欲饮。经某医院血生化及各种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老年性口干症”。服滋阴润燥药多剂,改善不明显,即自行停药。近1个月来口干症状加重,外出即带水需常润口,不多言,言多则口干舌动不灵,伴有头晕乏力,全身燥热,近寒凉则舒,倦怠懒言,心烦郁闷,动则出汗,夜寐多梦,舌质淡,苔薄黄少津,脉沉滑。根据辨证属脾胃虚弱,阳气下陷,阴火上冲,灼伤津液。治拟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处方:炙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党参、麦冬、沙参、葛根、炙甘草、泽泻、云苓、生石膏、黄连。水煎服,日1剂。连服半月后,渐感口中略有津液。效不更方,加减服用5个月余,口干症状消失。后以补中益气丸调理1个月,未见复发。

  按:本案口干患者单纯用滋阴生津药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救起原因,实与东垣所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燥热也。”的病机吻合。阴火上冲,灼津耗液,而出现口干,全身燥热,热扰心神,偶见心烦郁闷,夜寐梦多,乏力,动则出汗,舌质淡,皆为气虚之象。方中用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党参、云苓、葛根补脾胃生津阳治其本,使脾湿不下流;麦冬、沙参滋阴;泽泻以利下窍;生石膏、黄连清热泻火治其标,标本兼治而重在治本,治疗半年而愈。临床观察,阴津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正如明·赵献可所言:“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正是本例患者治疗时间较长的原因。

  4 乳腺增生案

  患者,女,39岁。患者两侧乳腺增生3年,起初症状轻未在意,未进行系统治疗,近半年疼痛加重,经用疏肝行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药物治疗半年,仍感乳房疼痛,心烦,食欲不振,身疲乏力,舌质淡暗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玄。辨证为脾胃虚弱,气虚血瘀,络脉阻滞,治拟健脾益气,通阳活血散结。处方:炙黄芪18g,党参15g,白术12g,升麻9g,柴胡9g,当归12g,桃仁9g,丹参15g,郁金12g,海藻12g,昆布12g,炙甘草9g。水煎服,日1剂。服完6剂后,疼痛稍减,仍感乏力,不欲饮食,上方黄芪加至45g,继服6剂,疼痛大减,守法调治月余,诸症消失。

  按:本案患者在两乳有局部肿块、疼痛等症状的同时,伴有身疲乏力,口淡无味,舌淡脉沉弦等脾胃虚弱的表现,前医仅从气血瘀滞论治,未能全面顾及病机特点,一味用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法消散,重虚其虚,气陷于内,气虚血瘀,痰瘀阻络,故两乳疼痛不减。析症辨证,气虚是本,痰瘀是标。故方中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散结以治本,即“塞因塞用”之法,佐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以治标。上方配伍是气虚得充,阳气通达,气旺血行,血活瘀消痰散,肿块消失,其病乃愈。

  

日期:2011年6月29日 - 来自[2010年第11卷第5期]栏目

补中益气汤治疗皮肤病案2则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组成。功效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笔者临床中用治某些皮肤病,获效显著。

阿夫他口炎

贾某,男,37岁。2009年4月21日初诊。上下唇内侧发生5处约绿豆粒大圆形浅溃疡,表面凹陷,上覆浅灰色薄膜,边缘淡红,疼痛进食尤甚,张口时流清稀涎液,反复发作半年余。其间曾用清热泻火中药,数种维生素类西药内服外用治疗未愈。患者述其近几个月来肢体倦怠乏力,口淡乏味,纳食不香。察其唇色萎黄不泽,舌质淡,苔白,脉弱。诊断:阿夫他口炎(口疮)。辨证为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唇失濡养而发溃疡。治则:补中益气,健脾敛疮。处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陈皮5克,升麻6克,炙甘草6克,白及12克。10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后,溃疡面明显由凹变浅,开始缩小,纳食增加,肢体感觉有力。上方略事加减,继进7剂,溃疡面愈合。

荨麻疹

周某,男,66岁。2009年11月16日初诊。全身瘙痒,搔抓后起大小不一条状丘疹团块,色呈淡红,时起时消,反复发8月余。其间经用葡萄糖、钙剂、激素注射,服氯雷他定、特非那丁、赛庚定等,只能暂时止痒,过后仍如前状。患者述其血压偏低,时常头晕,肢体倦怠乏力,动辄汗出,纳差,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诊为慢性荨麻疹,辨证为中气虚弱,肌表不固,复受风邪。治则:补中益气,疏风止痒。处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当归15克,升麻6克,陈皮3克,防风6克,白蒺藜9克,僵蚕6克。7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后,丘疹团块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痒感大减,体倦乏力,头晕汗出症状明显见轻。方中去僵蚕,黄芪减为20克,白蒺藜减为6克,续服7剂后诸症痊愈。3个月后随访未发。

按:两个病例虽症状不同,但病机都属中气不足之证,故在补益中气的基础上,随证加疏风止痒或收敛疮口之品,收到了良好疗效,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也提醒我们在临证时要善于抓住疾病的本质,用中医的思维来指导中药的选用,才会有良好的疗效。

日期:2011年4月6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共 9 页,当前第 1 页 9 1 2 3 4 5 6 7 8 9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老师补中益气汤治疗大便频数验案一则
王彦晖教授治疗反复口腔溃疡病案1则
一张古方,活血通络,补中益气,化解中风后肢体无力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主题:升陷汤 |
主题:补中益气汤 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