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周易》思考上
《周易》思考上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周易辩证思想的理论基础。周易象体的基因一阴一阳,既是大自然(天)的法则,也是人间的法则。八卦是宇宙的缩影,也是人世的聚焦。周易始于《乾》《坤》,《乾》《坤》相依相交而衍生六十四卦。这既象征天地相依相交而生万物,同时也象征父(乾)母(坤)相依相交而生子女。周易终于《既济》《未济》,这既象征大自然(天地)生化万物,终而复始,无有尽期,也象征人间万事终始相继,永无休止。《屯》的情境为“刚柔始交而难生”,大自然万物始生时充满困难,人间万事亦复如此。天地始生万物,萌芽时节必处于蒙昧状态,人类出生的童稚时期也是这样。《蒙》之义,既适用于天,也适用于人。《坎》《离》之日月水火,为天人所共用,《损》《益》之增减,是天人所同行。天地有节而后时成季节,人间有节才能行有规范,大自然在运行中去旧布新,才能造成四季,人亦如此。只有顺天应人进行改革才能进步。《节》《革》之义,体现天人合一。万物之交,无咸(感)不成,男女之交,重在相感:《咸》之卦义,表现出《易》理熔天理人理于一炉。阴阳互为消长的十二辟卦,既表现出大自然气象运行的节奏,也表现出人间十二个月的节气动态。如此等等,天人合一的辩证思维,比比皆是。周易立象的主旨在于喻义明理。所取之象也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震》为雷为长子,《巽》為风为长女,《坎》为水为中男,《离》为火为中女,《艮》为山为少男,《兑》为泽为少女:八卦之象亦天亦人,合二而一。基于八卦而演成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象,包括辞象莫不如此。以《乾》卦论,其卦时为阳气演进的情境。潜.见.乾乾.跃.飞.亢六个量变阶段,基本情况是喻之以龙,谓之“六龙时位”。借大自然的神奇动物,表现圣者之德,亦即借天喻人,体现正气(阳气)伸长的辩证历程。其中,伺机而动(几).适时而动(时).持盈知度.中和保泰.穷则质变.物极则反等辩证思想,既由龙体现,也融以君子之象(三爻),天乎?人乎?二而一.一而二也。纯阴之象的《坤》也不例外。既以天气演变之朕兆,比喻邪恶增长的苗头,表现出量变发展为质变的规律,以及量变有其朕兆“几”的规律,从而提出以先见之明预防灾祸的对策,这是借天象以明人事。但同时《坤》卦也就人事讲阴顺之德,六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六四“括囊,无誉无咎”,六五“黄裳元吉”等皆是。但上六又转而借天喻人,以“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表现物极必反的规律,忽天忽人,天人一如。阅读周易一书,从头到尾处处深感它是在灵活地运用辩证思维的规律谈天说人,而谈天是为了说人。包括其中的鬼谋(占筮),也是为了人谋。六十四卦是阴阳《乾》《坤》所演变成的宇宙六十四个代表性的情境,也是阴阳男女所衍化成的人间六十四个代表性的场景。三百八十四爻则描绘这种情境与场景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表现其中辩证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依据这种规律而行动的准则。全部周易,是天人规律的融合,也是行动准则的集合。天人合一,推天道以明人事,是周易全部思想的根基。
 
“知几,其神乎”
 
在孔子的《易》学思想中,,“几”是埋伏在事物发展底流的微妙信号。及时抓住这种信号,便能洞察事物未来的变而采取对策。他一面说"知几,其神乎”,同时又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把“几”归属于变化的规律,把知几的灵效,形容为造化的神妙。甚至于在孔子看来,“几”乃是周易所探究而致用的主要对象。关于周易辩证思维所提供的“几”这个概念,例如《屯》卦六三爻“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其中的几字即可作如是解。全句大意是,追捕山鹿而无向导的官员,看来只有闯入森林而迷失归途。君子预见凶险的朕兆,认为不如舍弃为好;如若盲目前往,必招致困辱,这是对《屯》卦六三爻象义的比喻说法。《屯》卦是水上雷下的屯难之象,在此情境中,六三处于下卦(《震》)之巅,阴处阳位,不居中,且在上下卦相交之际,处境最难,而本身却居于《震》的极点,性情躁动,在“即鹿无虞”之际,也会有闯入林中的危险。据此象义,爻辞作出了警诫。此外,《坤》卦初六的“履霜坚冰至”,也是如此。秋霜是寒气的“动之微”,但却是酷寒(坚冰)将至的朕兆。以阴的喻意来看,这是邪恶将要成灾的苗头,即所谓凶兆。对此有所觉察而加以防范,就是“知几”。所谓动察几微,或“见小若明”即指此而言。《剥》卦也表现出这种思想。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象义是阴剥阳,先从卧床的脚剥起,自下而上,邪气嚣张,势欲尽灭正气而后已。对此情况,周易也提出告诫,要人们对事物的始生的微小苗头,万不可掉以轻心。要因小见大,见微知著,要想到“合抱之本,生于毫末”有所戒备,以防凶险。“剥床及足”的迹象,是邪恶的动之微。知其“不利有攸往”而备之,即是“知几”。这同“履霜”而虑及“坚冰”一样,都是警戒人们要从量变的信息之初,预见到未来质变成患的危险。至于《乾》卦上九的“亢龙有悔”,《泰》卦九三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吝”,虽非量变伊始而是量变高峰,但也含有“知几”的问题。《乾》阳经潜.见.乾乾.跃而达于飞,正臻于满盈,即量变的高峰,居于此际,应想到“盈不可久”和“物极必反”而保持谦抑和警惕。《泰》之九三也与此类似。阳气自下而上,增长至三,已达到内卦《乾》天之巅.《泰》运之底部,已萌发《否》运的微苗,阳《泰》将逐渐为阴《否》所取代,《泰.否》之阴阳互变,势所难免。必须在此《泰》阳冉冉上升趋于顶峰的前夕,自其量变高峰中预见其质变的必然趋势,事先采取谨慎艰贞的态度,持盈保泰,以防止过分而受害。总之,以周易的思维来讲,无论在事物的量变的初始阶段,或在成长壮大的量变的高峰时刻,凡是预见未来质变的朕兆,都属于“几”的范畴。在突发的质变没到来之前,能够事先以辨证的发展眼光看到它的预兆,就是一种“知几”的修养。孔子认为,周易的“极深而研几”能赋予人以这样料事如神的思维能力。所以他感叹说:“知几,其神乎!"
 
变通者,趋时者也
 
与“几”“度”等概念关系密切的,还有个“时”的概念。周易处处充满了“时”的观念。每一卦有每一卦的“时”,每一爻有每一爻的“时”,卦变有卦变的“时”,爻变有爻变的“时”,离开“时”的观念,周易的象数文辞就失去变化,丧失生动活泼的体性,而成为一大堆占卜辞象的汇集。对学《易》来说,离开“时”的观念,也无从理解周易的象数文辞及其“唯变所适,不可为典要”的属性。孔子在《系辞》中对“卦.爻.变.动的根本作了论断,他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周易的“时”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时”是个言简义丰的词,含有多个相关的义项。《系辞>所谓“变通配四时”的“时”是指时节。《象传》以“大矣哉”的语气,对《豫》.《随》.《遁》《姤》《旅》五卦的“时义”,《坎》《睽》《蹇》三卦的“时用”以及《颐》《大过》《解》《革》四卦的“时”加以赞叹。在这里,“时义”.“时用”.和“时”三者的“时”,意思也有所不同。《大过》象征阳刚过甚,正旺邪衰的重大时局,这个“大矣哉”的“时”是指时局。《解》象征患难消散.万象复苏的形势,这里的“大矣哉”的“时”,是指形势。《革》象征除旧布新的革命局势,这里的“大矣哉”的“时”,显然指时事大变的政治局势。《颐》象征饮食养生,这个“大矣哉”的“时”,不是指养生的时期.时势之类,而是说民以食为天,要养民以时,指时需而言。由此可见,《象传》之所谓“时”含有时间.时期.时势.时局.形势.时需等多个义项。但是,作为哲学概念,周易的“时”却另有含义。就“大矣哉”的时义来说,周易的《豫》《随》《遁》《姤》《旅》五卦并不像《周易.玩辞》所说的“皆若浅事而有深意”那样含糊.空泛。具体说,《豫》之“时义”之大,在于顺理而动,以应“时趋”。《随.>之“时义”之大,在于不失时机。《遁》之“时义”之大,在于依道浮沉,时隐时现。《姤》之“时义”之大,在于因时制“遇”,不窒一隅。《旅》之“时义”之大在于失其所安而刚柔不失其正。这五卦的所谓时义就是时宜(义者,宜也)。含有合乎时宜,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因时制宜的意思。另外,就“时用”来看,《坎》象为险,《睽》象为乖,《蹇》象为难,这是三卦的基本情境。处于这种不利的情境中,若能保持贞固,灵活应对,也可变不利为有利,关键在于因时制宜。故而这三卦之“大矣哉”的“时用”是“用时”的倒置。意思是运用相机行事.灵活应变的办法,便可化险为夷。这样看来,上述带有时.时义.时用的十个卦中,讲时义.时用的八个卦的 “时”,是因时制宜的“时”。属于哲学概念。据此分析,对《系辞》所谓“变通者趋时也”的“时”,以及《艮》卦《象传》所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的“时”,究竟是什么意思便会有深入而切实的理解。前者讲的是卦爻因时变化的法则,后者讲的是以时进退的为人之道。深入领会这两个“时”的二而一.一而二的精义,便自然而然对周易辨证思维的灵活性产生亲切的认识。同时,回过头来,再看孔子所说的“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和“变通者趋时也”,对它的含义也就豁然了悟。
大体上说,所谓刚柔相推,是说爻变的内因,趋时是说爻变的外因。卦为时,时变引起爻变。
事物的功用并无固定的套路与轨度,动静屈伸皆适时而变。变源于时,爻变在于适时。唯有知时,始可知变。“适时之变”的“时”就是“理当其可”的“时”,亦即“时宜”之意。就是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所形成的具体情况,就是“时”。应此情况而变动,谓之适时,顺此情况而变通,谓之趋时。简言之,古人所说的时,就是据以适变的时空情的统一点。时的概念,确是一把打开周易变化之门的钥匙,用它来分析卦爻之变,可以说无往而不利。周易本教化之旨,适应象数位之变,依据具体的时空情决定行止,灵活地因时制宜,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知进知退,知柔知刚,这正是辩证思维的两点论。
阴阳互交互变

阴与阳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又相成,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包含;这种矛盾关系,是动力的源泉;而动必引起分裂,由合二为一成为一分为二,并发生互相转化。这种情景以直观的鲜明的形态,呈现在广泛流传的太极图。

此图的名称与内涵皆源于孔子对周易本质的解说: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语,是此图所本。此图又名“天地自然之图”,是“八卦所由所画”,大约是后代道家人物依据《易》理而绘制的,但“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从此图中,可以见到上述对立面统一的关系:两仪合而为太极(矛盾统一体),分而为阴阳(统一体的分裂)。阴为黑色,阳为白色。黑中有白点,是为阴中有阳;白中有黑点,是为阳中含阴。黑白两色呈鱼形,头尾相接,表示阴阳二气互为其根,相反相成,互相消长,互相转化,生生不已,终始无际的自然状态。应该说,太极图是揭示《易》理秘蕴的一大发明。——在这里,人们直观地看到了阴阳这个对立统一体互交互变法则的情景。如图所示,阴阳既对立又互交,便发生动盈与变化。孔子所说的“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以及荀子所说的“阴阳接而变化起”,都是指阴(柔性)阳(刚性)既互为其根又互相斗争而发生变动。

周易阴阳消长互相转化的辩证观点,对人们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运动,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十二消息卦,即是一例。十二消息卦是西汉易学家孟喜卦气说的重要内容。孟喜是应用周易《乾.坤》阴阳消长转化之象,配合于节气变换而创出的,所以又名十二月卦。简言之,每年十一月冬至,一阳生,为《复》卦。十二月阳长至二,为《临》卦。正月阳长至三,为《泰》卦。二月阳长至四,为《大壮》卦。三月阳长至五,为《夬》卦。到四月小满,阳气满盈,纯阴之《坤》一变而为纯阳之《乾》。但接下去,到五月夏至阴复生,生成《姤》卦,六月阴长至二成《遁》卦,七月阴长至三,成《否》卦,八月阴长至四,成《观》卦,九月阴长至五,成《剥》卦,到十月小雪,阴气满盈,成《坤》卦。接下去,阴极阳生,到十一月冬至,一阳复生,又返回《复》卦。如此阴阳互为消长,互相转化的情景,与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推移更迭和流转不已的气候演变,配合无间,十分恰当。这种阴阳消长转化的气象观,虽非直接取之于周易,但其产生的根据则主要是来自《易》理,这是不言而喻的。
                

                  极图      

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是一个高度概括的中国气派的辩证命题。“履霜坚冰至”“亢龙有悔”“阴疑于阳必战”“盈不可久”“穷则变”等思想,都可以囊括于此。从物之动到动之极,市是量变过程,极而反则是质变而生的转化。《乾》之极,必转为《坤》,《泰》之极,必转为《否》,反之亦然。《易》卦六位,上位是卦位的顶峰,爻至于此,已达极限,面临转化的危机。故而许多卦的上爻不吉。很多居于上位之爻都以穷极而陷于困境,面临物极必反的灾祸。周易所涵的阴阳对立面在相反相成的运动中,以卦爻的象数辞的形式发展变化,其间蕴涵的量变质变的法则,确以精炼地概括于古人所说的“物极必反”的哲学命题中。

对于“物极必反”的法则,周易在通过象数文辞之变加以表现的同时,也提出了趋吉避凶的对应之计。“知几”“持盈”,便是主要的手段。“知几”能因小见大,预见吉凶,而加以预防或采取应付的手段。“持盈”的办法是适可而止,不走极端。这里涵着一个“度”的概念。“度”是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中保持原质的数量界限。超出“度”的界限,事物即发生质变。例如《乾.》阳自下而上“六龙时位”,这“六龙”的范围就是《乾》阳的“度”。在这个界限内阳性不变。越过这个范围,立即发生质变,《乾》阳化而为《坤》阴。具体说,《乾》阳自下而上,逐步量变,达到五位时,已近满盈,是尚有余地的最佳状态。如再进一步升到六位(上位),就达到巅峰,接近“度”的最上界,濒临质变的边缘,势将发生转化。于是,周易站在扶阳抑阴的立场,依据“物极必反”的原理,提出“亢龙,有悔”的告诫。告诉人们,龙阳长到五位时,已经“飞龙在天”,达到志得意满,中而且正的境地,此际要返身修德.,留有余地,切勿一意亢进,走上穷途的上位,成为“亢龙”,以免陷入“物极必反”的泥坑。也就是要人们注意量变的界限,注意事物的“度”,不要过度,以免发生邪恶的质变。在周易思想里,作为主要概念的“中”和“度”的观念也有关联。所谓“中”,其实并不是折中的调和论,不是“中间之意”,而是说,既非过分又非不及,则是恰如其分。俗语说的不走极端,就是“中”的概念的表现。如《乾》五爻为最佳时位,九五谓之得中。至于上九,则过中而成“亢”,走上极端,是以有悔。而《乾》九四则处于九五之下,故必“跃”始得及“中”.周易的“中”就是量变所达到的满而不溢的“度”而“极则反”,则是过度而转向反面。在进德修业的道路上,唯以“知几".知度“.知中”,审时度势,知进知退,小心谨慎,顺时而动,方能趋吉避凶,泰而无咎。

 

卦,是什么 
 
卦是组成大易体系的基本单位。卦这一内涵也具有多重性。何谓卦?易学史上有好些说法,迄无定论。

   卦者挂也  此说有两:1.卦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故谓之卦。”这是把卦义释为挂义,乃是同音而引申,并无其他根据。2.清人丁寿昌依据古说认为:“案《说文》,挂,画也,从手,圭声。......卦.挂古通,皆取分画之意,后人乃云悬挂,俗制挂字耳。卦画叠韵为训。”他认定卦字原为画义,悬挂云者,乃是依后起俗字“挂”与卦同音而设想,不是卦字本义。这是把卦训为画,认为《易》卦由画像而来。上述两说内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就卦的字面意义所作的训解,并未触及《易》卦的内涵。另外,《说文》还解释说:“卦,所以筮也,从卦,圭声。”这是就《易》卦的表面功用层面所作的诠训,也未触及《易》卦的本质。

   卦者象也  《易》卦的本质属性是怎样的呢?先看孔子的说法。在《系辞》中和《说卦》中,孔子有三十次提到卦,但没有一次正面界定。而对爻则不然,直接揭示其本质属性。如:“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彖是表达卦的主题思想的文辞,说彖是讲象的,等于说彖是讲卦的;说彖是卦义之材料,等于说彖是卦材。但孔子却不直接提出卦字,而同时对爻是何物却直截了当地作出明显的断定。为什么孔子对卦是何物只是从各方面对其本质进行描述,而不作简单明了的界定呢?也许在于卦是含义很深而具有多层规定性的具体概念,只使用定义式的简单语句是难以界定的。所以,在孔子易传中尽管有“爻者如何”这样的句式,却没有“卦者如何”这样的命题。孔子是怎样阐释卦这个东西的呢?

    即象言卦。“《易》者象也。”象是《易》的骨干与灵魂。从《易》的根基阴阳两画起,三画卦.八卦乃至六十四卦,卦内的六个爻以及卦变.爻变.等等,都离不开象。但孔子说爻就直接以爻为主词,而说卦却有时以象做主词。还如:“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e),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这段话前半主要是指卦象形成的依据及其性质,后半是谈爻(包括爻辞)形成的依据及其性质。但前半谈卦时只笼统谈象而不谈卦,说“是故谓之象”,以象括卦。后半谈爻时则说“是故谓之爻”,清清楚楚。确如《系辞》所说,“《易》者象也”。象是《易》的根本属性。象的外延包括阴阳之象.卦象.爻象(包括爻辞之象)等;而就整个体系来说,卦象为其中的主体。它是组成易体的基本单位,是蕴含义理与变化的宝库,是彖辞和爻辞的源地。朱熹说“卦即象也,爻即辞也”。他这一体会大约是来自孔传。因为孔子谈到卦时,多数场合同象相联系,甚至以象指代之。举例如下,以见实况。1.卦始于观象.摹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事故夫彖,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2.卦即是象: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彖者言乎象者也”彖是“成卦之才,以统卦义者也。”就是说,它是揭示一卦主旨的文辞。它所言的象,自然是卦象,虽无卦字,但象为主体,以象括卦,卦在其中矣。“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这说卦的序列即是象的序列。象为卦之本质属性,象既括卦,亦在卦中,这种场合可谓卦象一如二位一体。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孔子认为,卦是在观察阴阳变化的形象下树立起来的。换言之,阴阳变化成象,于是观象立卦。3.卦通过象而起作用: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 4.观卦先观象:“圣人设卦观象......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词.......”这些例子充分说明,在孔子心目中,虽然象的外延大于卦象,但是卦象却是卦的实体,卦的本质特性。就是说,最能体现卦的本质的是它的象。所以孔子谈爻多与辞相联,谈卦多与象相联。

   卦象不是形式  什么是卦象?卦象的本质是什么?卦象

是卦的灵魂,卦象是象的主体。而有人则说它是形式,其言曰:“卦画反映事物形象,卦辞则论断事物的本质,二者构成了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这种说法表现出对卦象的本质认识不深,从根本上说也是对易象的本质认识不清。

   卦画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体 伏羲画卦不是“画像”,而是仰观俯察,取身取物,经过深思而后画成,是高度抽象思维的产物,所以能“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使“天下之至赜存乎卦”。那时《易》只有八卦之象,而无卦辞,如卦象仅是形式,其内容存乎卦辞,那么末缀卦辞的八卦之象,如何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存天下之至赜?孔子说的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而“立象而尽意”。言辞不足以尽意,卦辞是言辞,当然不是以尽意,而象则能尽之。如若意象分离,象中无意,如何尽之?由此看来,《易》之象(包括阴阳二象.卦象.爻象等)不是事物外部形象的空壳,而是蕴含深厚内容的事物的内部形象,卦辞只是象中内容的语言形式而已。“《乾》《坤》,非指《乾》《坤》二卦,而是指奇偶两画。因《乾》《坤》为纯阴纯阳之卦,归根结底不外奇偶两画,而六十四卦不外是乾坤的奇偶两画交错而成,所以奇偶两画有无穷的变化,它蕴藏着极其深奥的道理。”奇偶两画是《易》象的基础,卦是由奇偶两画交错组成。既然,奇偶两画蕴藏着深奥的道理,那么,由它们所组成的卦象,何

以只是形式?其内容何以全在卦辞?

   义理宝库的巨大功能                        

孔子认为,卦的本质是象(生于象,体即象,以象生用)深涵

天下义理.知识.和智慧,能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尽物之

情伪,为彰往察来.微显阐幽的基础。孔子把卦看成是义理宝库:“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卦者时也   孔子之后,王弼在《明卦适变通爻》一文中,论述了卦的性质和卦与爻的关系等。他给卦的性质作了一个界定:“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王氏认为,卦的性

质是“时”,“爻”则表示“时”的变动。“时”是周易的重要概念,它和《易》为变易之基本意义密切相关。虽然作为词来说,只在《归妹》卦九四爻中出现一次,但经过孔子从《易》蕴中加以开发.阐释和运用,对发扬周易基本精神,作用很大。《系辞》说:“变通者趋时也”,意思是卦之爻刚柔变通,目的在于趋“时”,即不偏不倚的适合形势谓之“时中”。在占筮来说,是否适中,最后表现为吉凶悔咎之类的占断。《蒙》卦彖辞所谓“以亨行,时中也”,就是说为什么亨通而行(行而亨通)呢?因为行动恰恰合其时,该行则行,该止则止,合乎客观形势,所以如此。这样,“时”的概念不是字面意义的“时候”“时间”之类,而是包括“时势”,“时运”,“时局”,“时会”,“时宜”等诸多意义在内的一种特定情况。它不仅指时间,也指空间,还指条件.关系。它是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的综合体。也就是说,亦即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关

系综合起来所构成的一种特定的形势.局势.时运.时会.境况.和

情况。《易》所蕴涵的“时”,不仅指主客观情境,同时也喻示处境之道。故而孔子和王弼所说的“时”,自然包括“境”与“计”两个方面。如果是这个意义的“时”,便适用于易经六十四卦的任何一卦。这个“时”字是古语,简约多义而过于笼统,最好以另一具体概念代之,使其内容明显化。但换成今语,却找不到恰当的词,只好以“无以名之。强字之曰”“情境”。“情境”一词较之“时”字在表达内容上比较具体.明显。如此,则

六十四卦的任何一卦都可以说是表现了某种情境。或者说,都是现实的某种“情境”的概括反映。    《易》卦的内涵是多重性的。从它所反映的主客观事物的情况来说,可谓之“时”或“情境”。另一方面,从它所构成的思想层面来讲,它也是一种思想范畴,六十四卦可谓六十四个范畴。当然,爻辞也形成范畴。

卦者情境也   六十四卦任何一卦的“时”,都可以说是一种情境。情境还有不同的类别:如《乾》为天健之德与处健之道的情境,《坤》为地顺之德与处顺之道的情境,《泰》为大通的局势及处之之道的情境,《否》为闭塞局势与处之之道的情境,等等,这是客观的情境。也有主观的情境,如《谦》为谦德与处谦之道的情境,《中孚》为诚信之德及保持诚信之道的情境,而最多的卦“时”是表示某种行为的情境。如《同人》表示求同与团结之道的情境,《讼》表示争讼现象及处讼之道的情境。还有如《需》《随》《噬嗑》《咸》《恒》《渐》《归妹》等,都是表示某种行为与行为原则的情境。总之,易经的卦是从主客观现象以及行为现象中截取述一个横断面,通过卦爻象及卦辞爻辞,对其意义及处理原则作出表述,从而构成一个特定的情境,以引导人们趋吉避凶,祛邪向善。 《易经》是一个以阴阳八卦为基础而展开的,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组成的,囊括天地人三道的,巨大的图像思想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前述孔子对卦德的阐述和论断,王弼所补充的“时”以及上文阐发“时”所用的“情境”等概念,对认识一个思想体系的内涵来说,还有所不足。应该补充说,卦是情境,也是范畴,例如《泰》卦是通达太平的局势,加上处《泰》之道,谓之情境。而从《泰》是一种上下畅通的思想领域来说,它同时也是同《否》塞相反的“泰”的范畴。故此,易经六十四卦是六十四个情境,也是六十四个范畴。这样看,则比较全面。

六十四卦是三十二对阴阳对立统一体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周易的世界观。但经文中只有(- -)(—)二象,并无阴阳二字,阴阳二字是外来的解释。孔子袭用传统的说法,阐释并发扬其中的一阴一阳之道。所谓“《易》以道阴阳”,抓住了周易辨证思维的灵魂。整个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从头到尾,处处充满阴阳相反相成的关系和变化,可谓一以贯之。

阴阳二象是效法天地而生。“(—)象天,于气为阳,于数为奇;(- -)象地,于气为阴,于数为偶。天地合而为大宇,分而为天地;阴阳合而为太极(大气),分而为两仪。分中有合(合二为一),合中有分(一分为二),相反又相成,相依又相变。如此这般,生生不已,千变万化。简单的二象本身,竟蕴涵着如此玄妙的“天机”:“—”象为奇,“-  -”象为偶,而“—”象具有两端,两为偶,是奇中有偶,亦即阳中含阴。同时,“- -”象由两奇构成,是偶中含奇,亦即阴中含阳,如此阴阳互为其根,相反相成。而“反者道之动”,正中有反,必然不寂静而发生动荡,成为生命的源头。于是正如天地之气分合升降而生万物一样,阴阳二象也交叠演变而生四象.而生八卦.而生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终于形成蕴涵天地人三道的无限广阔的辨证思维体系。《易》体就是这样由阴阳二象矛盾统一的内在机制的互动而造成的。在这一点上,任何《易》体形成的理论,无论是《乾》《坤》生六子之说,或其他卦变之说,都离不开阴阳二象相反相成的辨证思维法则的作用。这一法则在八卦和六十四卦上都表现得请清楚楚。八卦由《乾》天.《坤》地.《震》雷.,《巽》风.《离》火.《坎》水.《兑》泽.《艮》山组成,其结构特点是两相对待,相反相成。分则八个卦,合则为四对卦。它以图象加文字的形式,直观地体现出宇宙万有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二相结合的对立统一的基本法则。例如《乾》(天)健《坤》(地)顺,健顺相反又相辅,生成万物。《离》(火)刚《坎》(水)柔,刚柔对立而又互助,发挥功用。(《水火既济》,如烹调之类)就这一点来看,孔子所说的八卦 可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完全正确,绝不过分。最能具体鲜明地表现对立统一辩证法法则的,是六十四卦的传统卦序。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计十五组,下经始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计十七组,总共三十二组卦。亦即所说的“二二相耦”。用辩证法的语言来说,六十四卦的卦序就是三十二个对立面统一体的序列,它也是表现天(自然)人(社会)合一之道(共同的普遍法则)的序列 。把这三十二组贯穿起来的纽带和关系,则是卦象的“非变即复”或曰“非错即综”。“变”(错),指两卦的阴阳相反,如《乾》与《坤》.《坎》与《离》之类。“复”,指前卦颠倒而成后卦,如《屯》象颠倒即成《蒙》象,《需》象颠倒即成《讼》象,等等。如此从《乾.坤》开始,或错或综直到《既济.未济》终了,就形成了三十二个对立面统一体相反相成.生生不已的序列。六十四卦经过错综而造成三十二组卦的序列,既是卦象外形的演变,也是卦象内涵的演变,其外形和内涵的演变,在这里完全融为一体,可以说表现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三十二组卦或错或综,相反相因,遂形成一个赅蕴天则人道的巨大的《易》象范畴体系。“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这正是周易辨证思维的根本特点。

非“两”则无变,舍变则无《易》从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来做观察,一个突出的革命性巨变,就是从把事物视为单一体转向把事物视为矛盾体的飞跃,也就是从确定性的形式思维向灵活性的辨证思维的发展。这在上古时代文化较为先进的国家,是自然要发生的现象。古中国和古希腊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尤以中国为最。这两个古国也许是分别领先发现了辨证思维的核心——以矛盾的观点考察事物。古希腊的哲学家曾创造了一个“万物各有二柄”的命题,这和现代中国极为流行的所谓“两点论”非常相近。中国汉代学者董仲舒所说的“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此皆其合也。”又说:“独阴不生,独阳不长。”宋代哲人邵雍所说的“一分为二”和张载所说的“一物两体”,明代哲人方以智所说的“合二为一”,等等,从思维方法的辨证性来看,基本精神大体相似。关于古希腊的“二柄”思想的来源是否继承某些传统思想资料,不得而知。至于中国古代辨证思维的两点论,无论是先秦的孔子.老子.还是后代的董.邵.方.等思想家,其根源统统在于大《易》。老子的全部《道德经》五千言,基本上是以两点论的辨证思维一以贯之。与老子同时的孔子也是深通辨证思维的大师。从他的活动和言论中可以发现许多运用“两手”的例证。在政治方面,例如他一面主张“导之以德”,一方面也不反对”齐之以刑“,强调“刚柔并济”的两手。他本人的从政态度是“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隐现结合,随时而行,也表现出对立统一的“两手”。在为学方面也是如此。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求思与学的相辅相成。孔子的两点论表现得最清楚的莫过于《系辞》。在《系辞》中他抓住周易的灵魂而大肆发挥阴阳两点论。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阴阳两端的相反相成作为宇宙人世的普遍法则。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以或阴或阳的适然变化来解释莫名其妙的“神”。所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阴(柔)阳(刚)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天地之撰”(大自然的造化)。特别是在讲述卦爻的体会时,更能联系政治修身的实际作出发挥。在《乾》卦《文言》中讲述“亢”字的体会时,他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从进退存亡得丧这样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和互相转化上讲解亢字,可谓深通辨证思维的奥妙。再谈到知“几”的重要性时,孔子不单以隐伏的先兆来解释几字的本义,而是说:“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把几(微)同彰(著)加以对比,从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加以讲解,并把它提到柔阴与刚阳的高度予以申述,从而揭示出“几”的法则性功能。再如,在谈到周易的优越性与功用时,孔子认为它具有“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所谓贰,是指阴阳两端。全句大意是说,人们可以顺应其阴阳之道,用以指导民众的行为,使民众明辨吉凶得失的反应。如此等等,孔子就是这样善于运用两点论的思维方法看人看事看问题。关于周易以两点为思想基础这一点,程大昌的论述最鲜明,最确当。他说:“若大《易》之名书也,专以变易言之,则凡象若(或)数,虽屡变迁也,而皆不出乎两相更迭也。非‘两’则无变,舍变则无《易》也。其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者,是‘两’之可以出变者也’。又曰:‘一开一合之谓变’,是‘两’之终能变者也。用此求之,凡其相错.相杂.相得.相易.相等.相摩.相盈.相推.相感.相攻.相取.相逮.相悖者,莫非以‘两’为体,而形乎相交之地也人而知夫‘两’之所当而措焉,则可以常吉而不凶也。苟惟不能参观.而倚于一偏,则其蔽必至于知得而不知丧,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也。故夫子之言《易》曰:‘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贰即两也。贰之以济民也,即参彼我而裁可否之谓也。”他又说:“极天下之大,万物之众,事为之夥,而其形体情实,无有不相配对者也。寒暑.日月.雷雨.昼夜.山泽.水火.君臣.父子.夫妇.牝牡.道器.刚柔.仁义.治乱.进退.生死.吉凶.荣辱等,有万不同,而无有孑然独立者也。夫其必‘两’者何也?阴阳实为之也。......故事物之无不有‘两’者,其源实出于阴阳也。于是,究其极言之,天之阴阳,即地之柔刚,人之仁义,而卦爻之《乾》《坤》也。四易其地,四变其名,而皆不离乎‘两’也,六十二卦,无一卦焉而不载《乾》《坤》,则何事何物也,而非‘两’出也?故说‘两’明,而《易》之本末著矣。措‘两’明而有得无失矣。”程氏以阴阳两点论作为宇宙的根本法则,据以剖析天人万物和周易,一以贯之,简明确当,鞭辟入里,实为打开周易辨证思维体系的一把钥匙。

辨证思维的鼻祖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的看来,都从低到高,从简到繁,人类思维,自不例外。从“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式的形式思维,发展到“一是一也是非一”的辨证思维,就是思维运动前进的必然历程,中外的思维史都留下了这样的记录。抛开形式思维不谈,单就辨证思维来说,在过去“言必称希腊”的哲学气氛中,一般学者多认为人类思维之发展到高级辨证思维是滥觞于希腊,代表人物是赫拉克利特(大约公元前530——470年)。在世界哲学史上古希腊便以赫拉克利特为奠基人和代表者而树立起辨证思维发祥地的地位。但是,史实并非如此。史实是,上古时代,在赫拉克利特之前,东方的中国早已有了辨证思维的著作。一般认为,和赫拉克利特同时的春秋末季的老聃,是中国最早的辩证法思想家,其实不是。它的源头乃是兴于殷末周初的易经。《易》以道阴阳,《易》以道化;以阴阳之道为核心的周易,比赫拉克利特的《论自然界》和老聃的《道德经》,早出世五百年以上。故此,就世界范围来说,比较成型的辨证思维的发祥地,不是西方的古希腊,而是东方的古中国。除时间差距很大以外,在内容的渊奥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上,周易的辨证思维也较古希腊处于大大领先的地位。尽管较之现代的辨证思维来说,它只具有素朴的形态。

赫拉克利特的几个主要观点,属于辨证思维的一些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本来就是周易产生.发展.演变的理论基础,也是它的本体与应用的精神支柱。在六十四卦图象及其经文中,有十分具体.生动.丰富的表现。首先是变动的观点。以变动的观点看天看人看事,是辨证思维的特性。赫拉克利特仅举河流为例,说明事物的变动不居,周易则以天人合一的无限广阔视野,通过一阴一阳的不断变化与无穷演化,具体显示变动的思想。《易》之所以名为《易》,主旨端在于此。无论《易》为善变的蜥蜴也罢,为上日下月.象阴阳交叠也罢,或为日出时光闪烁之象也罢,乃至《易》有变.交.反.对.移诸义之象也罢,总之,离不开一个变字。变为《易》的灵魂,从书名也可窥知。然则,事物何以变动不居?变的原因何在?这便是继之而来的核心问题。辨证思维从自身赖以存在的矛盾的同一性中找到了变动的动力——“对立面的统一体”当中蕴藏着变动的种子。这一点,周易的表现最为明显。周易的六十四卦体系,是由八卦演变来的,八卦则由(—)(- -)演变而成,(—)(-   -)二象可谓易经体系的基因。这个基因就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体。这两个对立面既相对又相待,既相反又相成,势必造成运动.转化.演变和发展。依照周易的思想来看,不但大自然的天地万物和人间的万物是如此演变而成,人类的精神和思想的成果,也是如此演变而成。运用一阴一阳之道来观察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而且从头到尾一以贯之,正是大《易》独特的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这在纪元两千年前的全世界来说,显然开创了辨证思维的最高境界。五百多年后才出现的古希腊辩证法思想家赫拉克利特,对此恐怕只好说是后生晚辈,望尘莫及。

虽然说孔子.老子善于运用辨证思维的两点论来观察和思索问题,是上古时代辨证思维的代表人物,但却不是说,他们是辨证思维的奠基人和创造者。因为他们的两点论思维方法,都是来自周易的阴阳观念。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也罢,孔子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也罢,追本溯源,并无例外。。故此,必须承认,兴起于殷末周初的易经,才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两点论辨证思维的鼻祖。

《乾》与《坤》是一物两体

《乾》《坤》二卦是分不开的伴侣。《乾》为天,属阳,《坤》为地,属阴。《乾》有六个阳爻组成,相反的,《坤》由六个阴爻组成。各自的基本性质表现在卦象上,是泾渭分明,毫不含混的。从整体上看,《乾》只有阳爻,没有阴爻;《坤》只有阴爻,没有阳爻。乾卦是否纯阳呢?坤卦是否纯阴呢?纯阳是《乾》体的特性,是它的一个方面,它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阳体内含的非阳性。从数的角度看,“初.三.五”三个爻是奇数,奇属阳,“二.四.上”三个爻是偶数,偶属阴。《乾》体有六个阳爻组成,作为表象是清一色的阳,而这清一色的阳象内部,却这样地蕴涵着偶数的阴。其实由六个阳爻组成的《乾》卦的纯阳之体,全面看来,已是阴性而不是阳性。因为由数理来论,六爻的“六”就是偶数,就是属阴的。再者,“—”是—,但它同时含有两端,“两”是阴。《乾》体六个阳爻都各有两端,加起来总共有十二个两端,十二这个数字仍是阴性。从这角度来论,《乾》卦的纯阳之体也可以说是纯阴之体,是纯阳与纯阴的统一。进一步看,每个阳爻“—”,有两头有中间,两头是阴性,中间是阳性,是阳在阴中。但合而为“三”,三又成为阳性,这样,阴中之阳,复返而为阳。可是这一段阴阳之变到这时还没有完结,如果每个阳爻都是三,六个阳爻便成为“十八”。而十八这个数却是属阴的,于是《乾》卦总体又呈阴性了。不过,这个十八来自三乘六,三是根本,所以《乾》卦的根本气性是阳性。如此阳阳阴阴,变化多端,妙不可言。还有“位”的问题亦可探讨。依照《易》例,一卦的初.三.五爻之位属于阳位,二.四.上之位属于阴位。《乾》卦从爻象说都是阳性,而从位数来说,则是奇偶各半也就是说阴阳各半,仍然不算是纯阳。周易的爻位有个相应与否的原则,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各爻间,初为阳,四为阴;二为阴,五为阳;三为阳,上为阴,这三对爻位完全构成相应关系。而《乾》卦六个爻位都是阳爻,所以不能构成相应关系,从这一点来看,《乾》卦的主体性质还属于阳性。由上述可见,《乾》卦是名纯阳,即非纯阳,阳中也有阴。《坤》卦是不是纯阴呢?当然也不是。《坤》的阴是阴中含阳。是含阳之阴,不是什么纯粹的阴。留心看一下《坤》卦的卦象,一下子就可看出,是由两个《乾》卦合起来组成的。《乾》是由六个横杆,《坤》则是一对儿六个横杆,形象鲜明。这种形象可以说成“一阴含双阳,双阳成一阴”。《坤》卦的数.位.和阴阳的关系,也和乾卦类似。它也是初.三.五的奇数阳位和二.四上的偶数阴位互相交叉的混合体。《坤》卦的初.三.五爻位为阳位但都为阴爻所占据,阴占阳位,是位不正。二.四.上爻位为阴位为阴爻所占,阴占阴位,是为正。所以,从数和位的关系来看,《坤》卦也是阴阳之位所形成的正与不正的混合体。当然《坤》卦的主体仍然是阴性的,阳性是隐含的成分。《坤》卦和《乾》卦一样,都不是纯粹的阴性或阳性,由此即可推论出世间万物中没有什么所谓纯粹的东西。《乾》《坤》是互反互依互交互变.二而一.一而二的伴侣。它们这种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关系,表现得最具体的是,《乾》自《坤》中来,《坤》自《乾》中来的一种叫做《复》《姤》小父母的学说。《乾》从《坤》来,《坤》从《乾》生,《乾》《坤》互依互交,互为消长,互相转变,表示事物内部对立面斗争统一的运动规律。总而言之,《乾》与《坤》或阴与阳是一物两体。“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宇宙的根本规律,是由阴阳两个对立面所构成的。

象是周易的灵魂  

在周易的四大内容(四大圣人之道)辞.变.象.占中,占有根本地位的是象。《系辞下》说:“象者像也”,可谓一言中的。象是周易的灵魂,也是它的躯体。正如来之德所说:“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之谓也,舍象不可以言《易》矣”可以断言:象外无《易》。第一,《易》从象生。《系辞》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都是表示易体始于阴阳八卦的画像,《易》离不开阴阳八卦,阴阳八卦则离不开象。《易》之画是画象,象成则《易》成。“因像求象,因象成《易》。”第二,象外无《易》,《易》即是象。从阴阳二画起直到八卦六十四卦乃至三百八十四爻,无一非象,各种卦序,无论传统的,八宫的,或马王堆的,无一非卦象之序。各样卦变爻变,无一非象变,所有卦辞爻辞,亦无一非象之释辞,等等。《易》即是象,其理昭然。《易》与象具有一而二二而一的密切关系。三,《易》之辞生于象,先有象后有辞古时曾有有象无辞之《易》,但无有有辞无象之《易》。“凡易辞无不从象生”,所谓“圣人設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即指此而言。如乾卦卦辞之“元.亨.利.贞”是表现天所具有的“始.通.和.干”四德等六个纯阳之象而系上的文辞。“潜.现.乾乾.跃.飞.亢”等爻辞,是依据六个爻所表现的天地人三位以及在三位六个阶段中的情态而缀上的爻辞,等等,都是文王.周公(或其他人)观其象而后按象义所作的文辞,辞从象生。所谓“言生于象”“‘象者物之似也’,此言圣人作《易》,观卦系之以辞也。”说明象是辞所从出的本源。第四,义自象生。象的本质是以象征万物情态的形象“冒天下之道”与“彰往察来”。孔子认为,《易》之所以立象,是由于“书不尽意,言不尽意。故而立象以说意,设卦以尽情伪(卦亦为象)。”正由于象有蕴涵义理的优越性,故而圣人才能从中悟其义理“微显阐幽”而系之以辞。从根本上讲,周易并不是“文以载道”,而是“象以载道”“象以蕴理”;卦爻辞不过是把象中所含的义理表达出来而已。“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对周易象数义理俱都深有修养的杭辛斋在《学易笔谈》中说:“周易卦爻.文字所不能赅(gai)者,而象无不可以赅之,象故不可限量也。”“象也者形也,其不曰形而曰象者,形仅以状其物质,而象则著其精神”。此意是说,象的功能大于辞。象与形对比,形仅表达外貌,象则表达精神。的确,形仅是空虚静止的物貌,并不含有深厚的义理,不会变化;而象则是蕴事物义理情性的构图,以阴阳的对立统一为内核,生机勃勃,变化多端,一象表多物,含多义,是一与多的统一。以《说卦》为例,其中的《乾》象除具有純阳之健性外,还代表天.首.君.父.玉.金.寒等十四种事物,而且不止于此,还可增益,所谓“象固不可限旦也”,与此可见一斑。第五,《易》之变,根本上是象之变。《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其道也屦(ju)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确实,周易的实质是讲阴阳变化的规律。那么,它本身的变化表现在哪里呢?无论筮草之十八变而成卦,本卦之变为之卦,六个爻之变,,卦序之变,乃至互卦之变等等,根本上都是象变。卦爻辞之变是伴随卦象爻象之变而变,卦爻之象不变,则文辞自然不变。同时文辞本身也多是象,文辞变也是象变。总之,周易的精髓在于阴阳交变,阴阳之变为象变的根基,而卦爻及文辞之变则缘于象变。所以,周易的四大内容的辞.变.象.占.之变,也如辞一样,以象为本,辞可谓象辞,变亦可谓象变,变之所在,即象之所在。表面上《易》是占筮之书,但在周易辞.变.象占四大内容的排列中,占居于末位。其实,《易》之占,也植根于象。占以象为本。剖析一下占筮的步骤与过程就可以了然。卦者象也,起卦.观卦.算卦.占断的过程,归根到底,实质上无妨说就是起象.观象.算象.占象的过程,象外无占。“《易》者象也”此语是真正地抓住了《易》之精髓。《易》之妙就在于能以“分明”之象现出天下抽象之道,使人得以从“观感”体悟其中奥妙。故此,在周易的辞.变.象.占四个圣人之道中,象应占决定性的地位。《易》就是“象”。“象”是什么?“象”就是近似事物的形象

不懂象便不懂《易》  

表面看来,周易是预占吉凶的卦书,骨子里却是讲义理讲修养的书,和前代的龟卜.后代的占课之类的肤浅的数术根本不同。它的躯体与灵魂统一地蕴涵在《易》象中。从往古的所谓伏羲画卦,或进一步演卦,直到周初文王缀辞为止,在漫长的时代中,《易》也许是有象而无文。就是说,只有以阴阳八卦为基础而展开的六十四卦的卦象体系,没有卦辞爻辞。至于有《连山》,殷有《归藏》,虽和周易有很大区别,但一定也是先有象而后有文。就周易来说,文王是先读《易》象,领悟其中深藏的道理,而后缀以文辞,加以表达的。所谓“辞自象出”就是这种情形。辞,不过是表达象意的手段或工具,和其他的经书,如《诗》《书》《礼》《春秋》之类纯以文字为思想感情载体的,迥乎不同。附着象体的文辞,本身并没有独立自足的性能。打个粗陋的比喻,《易》辞有些像文物的说明书,离开其附着的文物就不知所云,毫无意义和价值。更何况缀的是隐譬语,离开母体就像零七八碎的谜语一样,更不知所云了。孔子以其高超的思维能力看透文字不能完全表达思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同时,他从周易发现只有象能够完全表现思想,他所说的“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就是指此而言。周易内在的思想和思想的虚虚实实之变化,只有凭借卦象和爻象才能完全表达出来。

  《易》象的表意功能

  《易》的象,基本上是由阴(-  -)阳(—)两个形象组成的。《易》体原是(-  )(— )两象组成的形象网络。象的优越性很多,主要有四个:象征性.广阔性.多样性和双重性。宇宙人间的万事万物,包括物质与精神,无所不包。《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卦象,象征天地水火风雷山泽构成的大自然。《咸》卦象征男女之爱,《谦》卦象征谦虚之德,《同人》卦象征团结之利,《師》卦象征战争之道,《困》卦象征处困之道,等等。孔子赞叹说:“《易》之道,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道出了《易》象内涵与外延的广阔性其次,《易》象适于表现千变万化.五花八门的事物的多样性。象的取意是多样的.灵活的,仅据《说卦传》的记载,八卦的每个形象都代表一二十种东西。如《乾》卦在代表天.君.父.马外,还代表金.玉.冰等其他七种东西。《坎》卦以象水为首,共代表二十种东西,等等,多种多样,取象繁杂。而且取象还有灵活性,并不固定。依据情况,《乾》还可以象征龙,《坎》也可象征云,等等。后代的所谓《梅花易数》所以能把八卦的取象数目较《说卦传》增加了几倍,就是因为《易》的取象有很大的灵活性。另外,象还有虚实之分,《井》卦是水在上木在下,从木造井中打出水来。《需》卦是水在上天在下,象征水(云)在天上,尚未成雨,需要等待。《鼎》卦是火在上木在下,焚木成火,用以饮食,等等,都是模仿实际的物象。至于《山天大畜》卦,山在上而天在下,山中藏天,象征宝藏丰富。《泰》卦是地在天上,表示地气下降,天气上升,二气融通之类,与实际不符,是为虚象。如此等等,灵活多样,一时之间,说也说不完。这种灵活多样性,大大地增加了《易》象的表意性能。至于双重性,是说《易》象是由具体性和抽象性相结合而成。易象是形象,严格地说,是画成的,不是写成的。它既能表示抽象思想,又能描摹具体事物,包括具体的感受,都可以暗示。它是一种图像,透过图像及其数的运动进行思维,表示意念.思想和感受。权且称作图像思维或象数思维。这种思维所构成的图像具有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统一的优越性,也就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统一的优越性。最简单的例子是(- -)和(—)两个图像。有人说“-  -”像女阴,“—”像男根,也有人说“—”是一根竹棍的图像(卜筮用的),“- -”是两根竹棍的图像,“—”像天的单纯,“- -”像地的多样,等等,这是象的具体性。“—”像天性的“健”,“- -”像地性的顺,这是象的抽象性。《艮》卦犨(chou)的形象像山,所以《艮》卦叫做艮为山,这是它的具体性,而山的性质是停止不动,所以《艮》卦的本性是“止”,这是它的抽象性。山之象加止之性合而为《艮》卦,鲜明地表现出具体与抽象的统一。这样,止而不动的抽象思想来自岿然不动的山象,便给人以似乎可感的魅力。同时正是因为象具有广阔性.多样性并且具有抽象性与具体性融于一体的优越性,所以它也具有想象性,也就是能给人以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例如,《乾》《坤》二卦的初爻。《乾》初爻是纯阳阳始生于之象,。始生是萌芽状态,虽生意勃勃,但力量柔弱,柔弱的嫩苗最要紧的是静养,吸收外部营养,安心地等待时机成熟,再破土而出。若不自量力,盲目行动必受挫折。当初文王观看这个爻象,发挥想象,便写下了“潜龙勿用”四个字(龙是阳物,所以借以譬喻),作为表达《乾》卦初爻象意的爻辞。《坤》卦也是这样,通体是阴,初爻是阴气的始生,生则不已,阴气必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达满阴绝不会停止而转化。文王看到初阴之象,便想象到全卦六阴(满阴)的趋势与后果,所以用“履霜,坚冰至”来比喻初阴必然向满阴发展的趋势,借以告诫世人,慎始知终以趋吉避凶。这是《易》的图像的含义给玩象缀辞者提供出来的驰骋想象.尽情猜想的谜团。所以,周易中充满了一题多解,难以为典要。再如,《需》卦的图像鳲(shi)是水在天上,水如何上天?细想便会领悟,含水的云在天上尚未成雨,岂不是水在天上?为什么水在天上而不下雨?古人想象,这是阴阳二气尚未融合的缘故。联想人事,恰是施展抱负的客观时机尚未成熟。怎么办?不可急躁盲动,应该耐心等待。等待的过程中要养精蓄锐,涵养精神,保养身体,以便时机到来,有所作为(比如天上的乌云阴阳谐调,水落成雨)。依据这种水在天上的图像,文王发挥想象,便冠以需字,作为卦名。需有等待与需要二义,依据卦象,文王有所体会,说:“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以饮食宴乐等待时机,对这个象意的表达不可拘泥。所谓饮食宴乐,不一定是吃喝玩乐,只要是耐心养生,静待时机,便都包括在内。先秦时代垂钓于东海的姜尚,甚至为人奴而谋生的五羖(gu)大夫,其耐心谋生.静待时机的情况,都属于“云上于天”而“需”的范畴之内。《易》象允许观者想象.联想.猜想.参之悟之。这是《易》象本质的性格。《易》象还有一个其他图像或文字所没有的优越处,就是它的演变性,“易以道阴阳”阴阳二象的组织和变动,构成了《易》象的各种形态,蕴涵或表露出《易》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情态和义理。“周流六虚,变动不居,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易》的全部奥义深藏在象中,并由象的运动而表示出来。语言文辞只是由圣明的头脑参悟后加以表达的工具。所以不懂象便不懂《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懂《周易》应把握的若干关键问题
老子《道德经》从易经吸取到多少奥秘:九九八十一,献给重阳节
皇冠上的明珠--奇门遁甲
刍议《周易》的基本思维
浅谈《周易》的羽翼
《周易》:追求和谐与平衡的原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