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中医原本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解

第一节  概论

一、阳明含义

   在六经中医,阳明有经腑两层意义。阳明经包括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阳明腑亦包括足阳明胃腑与手阳明大肠腑。

阳明与六气之燥金对应。足阳明胃又与五行之戊土相配,手阳明大肠则与庚金相配。阳明既与五气(在天五行)之燥对应,又与五行(在地五行)之金,土相配。

 

   二、阳明病含义

在《伤寒》里,阳明病指胃肠病,即包括大肠和小肠。大肠属手阳明,六气属燥金,五行配庚金。小肠属手太阳,六气属寒水,五行则配丙火。可见,《伤寒》之阳明病联系寒燥与水火金土。说阳明病,理当含有寒病,燥病,水病,火病,金病,土病,而且,寒病包含寒气被伤之病,和被寒气所伤之病;燥病包含燥气被伤之病,和被燥气所伤之病。但是,《伤寒》之阳明病,主要意义在“胃家实”,即胃肠病燥。

如果将胃,小肠,大肠相表里之藏联系起来,那阳明病就与脾,心,肺有了关系。脾与六气之太阴湿土对应,与五行之己土相配。心与六气之少阴君火对应,与五行之丁火相配。肺与六气之太阴湿土对应,与五行之辛金相配。如果将六气之手足联系起来,那么,手太阳小肠对应的足太阳膀胱,手少阴心对应的足少阴肾也被联系起来。这张关系网谁能说得清,道得明?

 

三、阳明病治方医学辨解

在治方医学里,胃肠就是一家,包括胃,小肠,大肠,称为胃腑。胃腑与脾藏组成一个太极阴阳系统,在整个大的生命五行系统中,称为脾胃生化机关,简称脾胃生机,更简称脾机,其中,脾为太极本体,与在地五行之木相配,其数地八,胃腑为其阴阳之用,与在天五行之風相配,其数天三。脾为地八木藏,亦地八次阳之藏。地八次阳木藏,决定了脾藏之生理与病理。胃乃天三風腑,亦次寒之腑。天三次寒風腑,决定了胃腑之生理与病理。相参《中医原本——治方医学通论》。

正如太阳病条文辨解中已经指出,由于六经中医误将阳明配燥金,很多燥邪引起的非胃肠病证,包括太阳病证与心脉病证,亦被归为阳明病证,需要注意分辨。

 


第二节  条文辨解

一、阳明病理

【原文】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第179条)

【辨解】本条阐述阳明病之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个种类划分。

按照六经理论,阳明乃两阳合明,即太阳与少阳相遇会合为阳明。但是,《伤寒》将阳明分为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其中意义更为微妙。对于这三个阳明,后世医注家有不同认识,但是,很少说得透彻者。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太阳阳明,可作三种解释。一是作阳明之最讲,就是阳明病不在表腑,而是病至其里藏了,即病至脾藏了。胃腑既被称为阳明燥金,那么,与其相表里的脾为太阴,即至阴。能够使至阴脾藏生病者,必是阳明燥金之最,故曰太阳阳明。至阴病燥,即脾藏被约,故曰脾约。二是作太阳传入至阳明讲,即太阳发热,传入阳明胃腑为病,叫做太阳阳明。此两者,均以六经理论之思维,进行解释。三是按照治方医学理论,作地八脾藏病变讲。地八脾藏之阳,仅次于地十心藏之阳,可谓太阳,与第一种解释,太阳之最的意义相通。地十之阳,乃是首脑乾阳,因为心与首脑相通。地十之阳,同时又是地O之阴,故太阳者,归于地八之脾。六经中医谓其太阴,至阴者,以其藏阳最多也,如此,则与治方医学之认识完全一致。所谓脾约,就是脾阳被约,此脾藏病寒也,如174,175条之太阳病風湿相抟,非附子莫能治者,皆属于此,277条之太阴病自利不渴者,亦属于此。总之,脾约者,脾阳被寒邪所约也,由于种种原因,其脉证并治之条文,未必编撰于《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之下。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此乃胃腑本病,故曰正阳阳明。胃家实有燥实与湿实两种。所谓燥实,是由胃腑丧失津液,或者胃腑客入燥邪,导致大便干燥,排泄不利,使胃肠实而不空。所谓湿实,是由下焦寒淫,以致寒水泛滥,倒灌胃肠,使胃肠实而不空。正阳阳明,是阳明病胃家实之总统,故有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那么,少阳阳明者,当是但指由少阳胆腑之燥淫,客入胃腑,致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胃中有燥屎,是其典型。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第180条)

【辨解】本条指出,《伤寒》之阳明病,就是179条所说的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与太阳阳明,统统归于阳明病。同时指出,阳明病之主要病理,就是胃家实,即满而不空,包括热燥无湿而满与寒湿而满。主要又指热燥无湿而满。

 

【原文】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第181条)

【辨解】本条阐述阳明病之太阳来路。但是,如179条辨解所指出,阳明病理要比条文所谓复杂许多。其中,最为重要者,乃是肝寒胆燥之病理,被隐藏于阳明病理之中。

 

【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第182条)

【辨解】本条阐述阳明病外证。但是,必须辨明,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等这些病证,均非阳明病证,而是太阳与阳明并病之太阳病证,甚至是太阳,少阳与阳明三阳并病之太阳病证。

身热,不是胃腑无津液了,干燥了,就发热了,而且能够热至体表。恰恰相反,是由于太阳病三焦发热,若病不解,三焦淫热客犯胃腑,可致胃腑津液蒸发致脉腑出为汗,使胃腑津液丧失。旧说无不将此身热解释为阳明气旺,正邪斗争有力,燥热之气由里向外发,导致身热。此病理解释完全错误。即使正邪斗争之说,亦是自相矛盾。如果燥热为正,那么,邪是什么?不将邪说清,即不把病因道明,这算什么病理?若果燥热是正,它怎么又同时把胃腑搞病了?正气难道能使人致病吗?

汗自出,更不是阳明病证,而是脉腑湿淫,且客热生風,动泄湿淫由微细脉孔出于皮毛为汗。《内经》谓“汗为心液”,揭示脉为湿腑之奥秘,亦揭示汗为脉腑湿气之奥秘。当然,脉腑之湿,来源于胃腑不断补充水液,故出汗与胃腑病燥关系密切。

不恶寒,本是肺藏所主之皮毛无寒客之证明,说明寒邪入里,表热撤回内腑,为客犯胃腑创造了条件。旧说均谓寒邪入里化热,寒邪能够化热,说破天也不能令人信。

反恶热,本是三焦大热出表之病证,说明胆腑燥淫,客入三焦化热,表面之寒热强弱易位,故不恶寒,反恶热。反恶热,既已证明胆腑燥淫,那么,胆腑燥淫就可能客犯胃腑。对阳明病而言,具有间接证明之意义。可以理解为阳明病燥必有上述病证,但有上述病证,却未必是阳明病。只有热邪客入胃腑为病了,有了胃腑病变之病证,比如渴,不大便,下利等,才叫阳明病。

伤寒传变,可致上述病证。若是外感天七热風,则为《伤寒》之風温病,亦可发为上述病证。故阳明病实乃温病,包括伤寒传变之温病,与直接外感之温病。

 

【原文】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第183条)

【辨解】本条但为立论而设。如上所述,发热,恶热,恶寒,均非阳明病病证。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这句话有意义。恶寒与恶热之转换,有一个自汗出为条件,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表寒入里,表闭不再,故能自汗出。二是,此汗非同中風之寒热相搏而汗出,而是三焦里热蒸发体内水液为汗,是濈濈汗出,伴有蒸蒸发热。表寒入里,蒸蒸发热,故不再恶寒,反而恶热。此汗致渴,致不大便(胃腑由此燥实),至此,方为阳明病。

 

【原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第184条)

【辨解】本条解释恶寒何以自罢,但非正解。阳明居中,主土,那阳明燥金作何解?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为何寒归土自罢,而燥热不能自罢,反而发作?

 

【原文】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第185条)

【辨解】本条阐述太阳病发汗不彻,而传少阳,再传阳明,或直传传阳明之病理与病证。

其一。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此太阳传少阳,再传阳明也,阳明病燥也。

此汗出不彻,其意义在于寒热未解,实质是寒邪未解,因为发热是为了抗寒,寒邪若解,发热自止。寒邪未解,但热却解了一部分,因此,寒邪趁虚而入,此为传病也。此时三焦热淫已解部分,暂时无力客犯胃腑,因此,传病之病因只能是寒邪。也就是说,阳明胃腑之病热,不可能因太阳病误治,但由太阳传入。那么,胃腑之病,必由少阳传入。

寒邪入里,必定入于能犯之处。此处首先是地二肺藏本体,如166条瓜蒂散证,病仍在太阳。若是由肺家再往里,就是脾家所主之筋肉,病在此处,即是174,175条之桂枝附子汤证与甘草附子汤证,仍属太阳病。若是再往里一步,便是肝主之骨或地四肝藏,寒邪由地二入地四不难,肝藏伤寒,则胆腑燥淫,此病少阳也。少阳为病,未必有肝胆病证,但是,胆腑燥淫,可以客犯三焦,胃腑与脉腑致病,因此,所谓太阳传阳明,往往是少阳传阳明而不知。寒邪亦可能客入天三胃腑,此乃阳明病寒,而非病燥病热。

其二,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此太阳直传阳明,阳明病热也。

伤寒,发热无汗,是太阳伤寒,表闭大过开泄。今反汗出濈濈然,说明表寒已经传里,表闭已解。又,汗出濈濈然,表示此汗不同于太阳中風之翕翕出汗,而是三焦热淫,蒸发水液入脉之大汗。水液自何?若自三焦水道,则三焦之热内积本腑,将有胸中热,本病无此三焦积热之病证,故知水液自胃腑,即三焦淫热客入胃腑蒸发津液入脉。故曰转属阳明也。

呕不能食,是胃腑客热之病证。客热生邪風,故呕。邪热损伤胃腑正風,故不能食。又,胃腑津液亏损,则生虚燥,亦损伤胃腑正風。由此亦知转属阳明也。

 

【原文】伤寒三日,阳明脉大。(第186条)

【辨解】本条之阳明脉大应与后面燥结成实之“脉沉实”相参。关键要把握脉大之意义。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是指太少传阳明之初,体内(胃腑)水液充足,燥热初盛,因此,脉腑湿淫达到高峰。所谓阳明脉大,是谓阳明病,脉大。此脉大,又称洪大,义如洪水泛滥。此脉洪大,与上条之濈然汗出,意义一致。此大,包含脉搏有力之意义。就是说,肺藏还有寒,三焦还在淫热,肾机命门还在增出精髓。到了阳明病燥实阶段,胃腑津液已枯,脉腑湿淫无源,故无脉大,但有沉实,即沉而有力。

 

【原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第187条)

【辨解】本条阐述太阳阳明病(脾约)之脉证。但是,太阴者身当发黄,需要辨明。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脾约。是指寒邪入里,侵犯脾主之筋肉,出现相关之病证。脉浮而缓,表示病仍在太阳,即“桂枝本为解肌”之管辖范围未变。缓者,不紧也,脉腑但热无燥也。手足自温,说明心脉未病,与脉浮而缓之意义一致。六经中医以脾配中央湿土,故谓脾主四肢,故此手足自温,条文本义是指系在太阴,是指此脉证与脾有关系。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如此论述,乃是六经中医误将脾胃配湿土之结果。身当发黄,是心脉病证,与脾胃无关。此太阴者,不能再指脾,而应指太阴湿土,故身当发黄与脾约无关,即与阳明病无关。但是,身当发黄与少阳病直接相关。胆腑燥淫,客犯脉腑,燥土炼湿,以致湿土之色渗出脉外,流溢体表发为身黄。又,此时脉洪大,即脉腑湿淫至极,湿淫则土郁,故易发土崩湿漏。但是,燥乃脉漏之关键因素。身黄可以是阳明病之并发证,即病因相同,但非阳明本身之病证。小便自利,亦非身黄与否之直接证明,而是间接证明。小便自利,说明三焦決渎正常,膀胱正常,風木疏利亦正常,与脾木胃風有关系。小便自利,亦间接说明脉腑湿淫虽无出表为汗之路,但尚有三焦水道可行,故不会导致土崩湿漏,而发身黄。小便自利,亦可作为胃腑津液从小便而出之间接证明,即阳明病燥之证明。

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若无小便不利和身体发黄,说明燥不入脉腑,而入胃腑,导致阳明病胃家实,证见大便鞕。

 

【原文】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第188条)

【辨解】濈然汗出,指汗出连绵不断,表明脉腑心液(湿)丧失比较严重,必然牵连胃腑。胃腑无津液是阳明病胃家实之主要病理,故濈然微汗出,可作阳明病之间接证明,但其首先是太阳与少阳病的证明。若无三焦发热,就不会蒸发水液入脉,亦不会生風出汗。若无胆腑燥淫客入三焦化热,就不会高热蒸发水液出大汗或汗出濈濈然。濈然汗出与阳明病之间,联系着太阳病与少阳病,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阳明病之主要病理是胃腑干燥,但是,补充水液治不了阳明病,必须解热降燥,轻者可与白虎汤,重者非大承气汤不可。

 

【原文】阳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第189条)

【辨解】本条是要更具体指出阳明病之病证,并且指出下之过早的后果。但是,有四个问题要辨明。

其一,阳明中風。六经中医讲太阳在表,阳明在里,少阳半表半里,而且外邪伤人,必是由表入里,故阳明病不可能跳过太少直接外感。故阳明中風,当指太阳中風,传为阳明病。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微喘,这些病证,均为太阳伤寒之病证。

其二,風。医注家均将此風解为热風,不同于太阳中風之寒風。热風不假,但非胃腑直接外感,而是三焦之淫热客犯。三焦发热,是由于太阳伤寒或中風,此風无论寒热,皆致三焦发热。若是外感热風,那是温病,病理与阳明病可通,但是,同样必须先有太阳病发热,然后传为阳明病燥,且此燥为虚燥,若无少阳病胆腑燥淫客犯,清热并补充津液则解,不可用下。否则,更失津液于胃腑,可致膀胱无源而小便难。可见,阳明中風之風,首先是太阳中風之風,此乃寒風。因为太阳中風,引起三焦发热。然后有三焦淫热,客入胃腑与脉腑,胜于外感之寒風,则发热風。

其三,口苦,咽干,腹满。这些倒是真正的阳明胃腑病证,病因燥热,此燥热或由客入,或由失津液导致(虚热虚燥)。但是,应当看到,《伤寒》同时将口苦咽干作为少阳病提纲病证,说明口苦咽干发在胃腑,因在胆腑,而且此因胆燥,而非胆木。所谓少阳相火者,实乃燥也。胃腑病燥,燥则无風,无風则不能化,亦不能传,食谷不化不传,岂能不满?若下之,则腹满,是指下之过早,正是胆腑燥淫之原由,故曰下之则腹满。

其四,脉紧者,紧张也,脉腑客燥之脉象也。中風之風,乃天三之寒風,非天一之寒燥,故中風无脉紧。脉紧者,非中風,乃伤寒也。或者是胆腑燥淫,客犯脉腑也。

总之,阳明病不可谓阳明中風,只可谓太阳中風,传变致阳明病燥。学者更不可为阳明中風四字而迷失病理真相。

 

【原文】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第190条)

【辨解】本条阐述中風与中寒之病证区别。关键要掌握寒与風之性质差别。本条透露天一寒邪乃是寒燥之信息。

人之能食有两条件,一者,不满,胃满则不能食。二者,有欲,欲者,谷欠也,不足故还要也,故能食。欲者,風也,風者,动也,化也。无風不动,无風不化,不动则不传而满,不化则不消而积,不动不化则不能食。故能食者,以其有風。

天三之風,本是胃腑正風,故能食。若是热邪生風,更令消谷善饥。故曰,若能食,名中風。

寒邪乃天一之寒燥,燥者,横结而满也,故无風也。无風不动,无風不化,不动则不传而满,不化则不消而积,不动不化则不能食。故曰,不能食,名中寒。

 

【原文】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第191条)

【辨解】本条阐述胃腑中寒之病证,焦点在大便初鞕便溏,以及手足濈然汗出。

胃腑伤寒,肠部先患,因为肠在下焦寒地,胃在中焦沤处,即胃磨尚能行,否则不能便溏。便溏者,正風被天一寒燥所结,故水谷不别于谷道与水道,俱出于谷道,故湿淫而溏。水液不入三焦水道,故小便不利。又,胃肠伤寒,不仅不别水液入三焦水道,反使三焦水液倒渗肠道,以致胃肠湿淫,而小便不利。寒亦生燥,燥则生结,若燥结不及,则有近下者鞕而后溏,即所谓初鞕后溏。正風伤寒,则肠道不传而满,不化而积,故不能食。此所谓不能食,非点滴不能,而是相比正常少食。

手足濈然汗出,非阳明病证,但能间接说明阳明伤寒。太阳中風,本应自汗出,且非仅为手足汗出。所谓伤寒者,实乃天一之寒燥,闭结微细脉孔,故无汗。但所谓阳明中寒者,实乃太阳伤寒之传病也,故脉腑不但外感之寒燥,当有胆腑之热燥,以及三焦之淫热。寒燥客犯脉腑,先占四肢阳虚处,热燥客入脉腑后,寒热两燥相搏于四肢,使四肢燥结解除,故热風能够出汗于手足。此汗为热蒸水液,不但寒热相搏而生湿,故濈然不断。有医家说,此汗为凉汗,从理论上讲得通,因为四肢阳虚,故其汗不温。手足濈然汗出,亦令小便不利。

痼瘕者,寒燥结实之有形之物也。阳明中寒,致大便初鞕后溏,此乃寒燥结聚之证明,故称此欲作痼瘕。

 

【原文】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第192条)

【辨解】本条阐述阳明病汗出而解之脉证。但是,其中一些证,并非阳明胃腑直接病证。本条焦点在“水不胜谷气”。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说明胃腑正气尚存,但小便不利,当另有缘故。此小便不利,原因三焦热淫,蒸水入脉,出表为汗,使膀胱无源。

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说明三焦不仅自己发热,且有胆腑燥淫,客入化热。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此乃潮热引起之特殊表现,可谓潮狂,病机在心脉。热邪客犯心脉,潮时致狂,此时淫風并作,故有濈然汗出。邪热随汗出而缓,故发狂随濈然汗出而解,此所谓“与汗共并”也。有汗出,证明脉腑无客燥。

其人骨节疼,说明寒邪入脾家。骨节痛者,非骨痛,而是骨节之筋痛。骨节乃筋之会所,故寒邪伤筋先发于骨节。寒邪既然在脾,说明肺藏难免,故三焦仍然发热。筋骨相连,肝藏主骨,故寒邪既然伤筋,肝藏难免伤寒,胆腑则发燥淫。

谷气,即胃气也,水者,寒也。水不胜谷气,实际意义就是寒不胜热,但是,阳明病在胃,若说寒不胜热,跟胃连不上,故曰水不胜谷气,绕了个弯,很容易把人搞晕。

脉紧则愈,是指寒热复又由里出表,故能自愈。寒邪由表入里时,脉象由紧变缓,因为三焦发热出表之需求下降,相反,寒邪由里出表,或者里寒消解,仅剩外寒,三焦之热自然出表,要出表就要加油,故脉由缓变紧。此脉紧,既有燥结义,又有紧急义,即精髓增出义。寒邪何以由里出表,因为汗出,寒热与汗共并。脉紧则愈,非指脉紧为常。

 

【原文】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第193条)

【辨解】阳明病,其实欲剧于申至戌上。阳明病本是病燥,怎能欲解于燥金当令之时?阳明病欲剧于申至戌,因为胆腑得燥令之气,故胆腑燥淫更甚。主要还是因为,申至戌上阳气开始降藏,于肝藏病寒不利,故肝寒更加,胆燥则更甚。如日晡所潮热者,剧于申至戌也。申至戌上,非脾胃之时令,乃肝胆之时令。

 

【原文】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第194条)

【辨解】本条阐述阳明病胃寒者不能攻热。本条文明确指示,阳明病之燥热绝非发自胃腑。阳明病有热证,却胃中虚冷,只能说明热证不在胃腑,而在三焦。190条说,阳明病,不能食,名中寒,即胃腑伤寒,亦胃中虚冷也。所谓攻热,与厚苦气寒之品清热降燥也,或攻下之另说也。此时攻之,必是胃腑更冷,故曰攻其热,必哕。邪風淫动于胃肠,不呕则哕。不呕者,胃客寒燥也。

 

【原文】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第195条)

【辨解】本条阐述欲作谷瘅之脉证。但是,需要辨明,所谓谷瘅非阳明病证,而是心脉病证,其病理与身黄无异。名曰谷瘅,原因脾胃错配湿土,亦因误解阳明病理。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这句话包含了复杂之病理,需要一一辨明。阳明病,包含了太阳病与少阳病。脉迟,与脉缓之意义同,是指由紧急,紧数变迟缓,表示寒邪入里,三焦出表之需求下降。迟比缓更甚,表示三焦已经不自发热,甚至寒邪已经伤及命门,使精髓减出,三焦之下焦反寒,膀胱气化不及,则小便难。

食难用饱,即不能食之轻者,表示胃腑客燥,即少阳胆腑燥淫,此乃少阳病在先。胃腑客燥则正風不用,动化不及,故腹满不欲食,食则不能饱,饱则微烦,头眩。此烦者,起于胃腑,感觉于心。胃满食饱,则胃風不胜重负,以致惊动脾魂,联动于心,引起心烦。又,脉迟表示心力已虚,心神不堪重负,少有惊动则发虚烦。

头眩者,目旋之重者,闭目亦旋,乃金光虚衰,以致视旋也,金郁燥淫之表现也,少阳之病证也。肝胆乃变血生髓之机关,肝胆病,则髓血虚亏。又,脾胃病,则生化之机不行,故髓血无源。髓血虚亏,则神无所依,故有神虚易烦。髓血虚亏,则目无所养,故有金光虚眩。饱食微烦,烦则动神,神动肝魄,引发头眩。又,胃虚食饱,则气血用于胃腑,肝失所藏,以致目无所养,故发头眩。

下焦虚寒,气化不及,故小便必难。脾木不疏,亦小便难。水液淫积脉腑,故小便难。

小便难,胃腑满,水液必然淫积于脉腑欲出,但三焦不热,故无力生風出汗。惟胆腑燥淫,客入脉腑,燥土使散,以致湿淫土崩,同时,燥湿化热,但此热不大,不能蒸湿出汗,只能生微風,动泄湿土,流溢于体表而色现,发为身黄。若能出汗,则不发身黄。若无小便难,亦不发身黄。此所谓谷瘅者,无异身黄,名曰谷瘅,以其并发食难用饱,仅此而已,别无它义。

此腹满,胃部客燥,肠部客寒,源于胆腑燥淫,下焦虚寒,故虽下之,腹满如故。下焦虚寒,以脉迟为证。

 

【原文】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第196条)

【辨解】此非阳明病,勉强可谓太阳阳明,系于脾也,脾约是也。若确有胃家实证,亦是并发,就如太阳病亦下利一样。

病在脾主之筋肉部分,实乃脾病。以六经分病,应属太阴病。以治方医学之理论看,仍属六经之太阳,与六经之阳明无关。后世一看到阳明字眼,就被其勾了魂神,完全不知自主。

无汗,表示寒邪闭表,尚未入里,或未全部入里。又或胆腑燥淫,客入脉腑,燥结无汗。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是寒热相搏于皮下肌腠,即脾家经脉,生湿生風之形容。此以热不胜寒故也,即三焦之热不足生風,开泄表闭而汗解故也。此所谓久虚,素来肾阳虚也,亦脾阳虚也,病理精髓本虚,或命门被寒。不可理解为胃气虚,或胃腑津液虚。

 

【原文】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第197条)

【辨解】此不仅阳明病。无汗,或三焦之热不蒸发水液入脉,或如上条不足搏寒生湿出为汗。小便利,表示三焦決渎正常。无汗,说明胃腑津液亦正常。二三日呕而咳,表示胃腑客燥化热,热则生風,又被燥结约束,故邪風微动致呕而不能吐。風燥相抟,作于咽喉筋肉而生痒,痒则致咳。咳剧者,亦能致呕。本病手足厥者,胆腑燥淫,客入中枢脉腑,使心阳不及四肢之远也,无热便是寒,故有厥逆,此为热厥。头为髓海,髓血虚亏,加上胆腑燥淫上逆于头,拘急髓海经脉,必苦头痛。脾胃肝胆皆病,后天髓血必虚。手足厥者,亦因血虚也。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此无胆腑燥淫,亦无髓血虚亏,故无头痛。

六经中医将脾胃放在中央,讲脾主四肢,故厥逆从脾胃立论,显然不符实际,且不能自圆其说。本条无汗与厥逆相关,自然不能证明厥逆为阳明病,却证明了厥逆乃心脉病。因为汗为心液,不是胃液。

 

【原文】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第198条)

【辨解】本条算不上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说明肝胆病变,但燥淫尚未客入胃腑,只是客于咽口。说明表寒入里,故不恶寒。寒邪客犯肝藏,以致肝寒胆燥,故头眩。能食而咳,说明胃腑正气未伤,燥客不深,仅限咽口。燥客咽口,结湿生热,其咽必痛。不咳者,燥邪未犯,故咽不痛。若是外感温病,亦有是证。

 

【原文】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第199条)

【辨解】此非阳明病,乃心脉病,甚至与阳明病无关。将其归为阳明病,原因六经中医将脾胃配湿土,又将胃腑配阳明,把燥和湿都搞到一家,反而证明六经之说漏洞大矣。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身黄诸证,无一脾胃病证。上述病证之病理,已多处阐述,近处可参195条之辨解,不赘。外感温病,亦有是证。

 

【原文】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第200条)

【辨解】本条为199条之补充说明。被火,无异外感燥邪。此非阳明病,但阳明病字眼,透露燥淫为病,肝胆病变在先。被火,施燥也,或谓加“日晡所”欲剧,使燥邪更厉。额上微汗出,义同无汗,乃燥湿生热,邪風微动所致。汗不出,小便不利,燥土结湿,故必发湿土流溢,是为身黄。

 

【原文】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盜汗出。(第201条)

【辨解】此非阳明独病,是太少合病,或三阳合病。本条关键要把握脉紧之意义。

脉浮而紧者,表示脉腑热大湿大,同时客燥。与它证相参,可知此燥为胆腑热燥。发潮热,有两条件。一是三焦本自发热,脉浮紧可证。二是胆腑燥淫,客入三焦化热,潮热本身可证,因为潮热之必要条件,即决定因素,是胆腑燥淫。发作有时,乃潮热之特征,通常是日晡所发作。往来寒热,可以看作小潮热,发无定时。都决定于胆腑燥淫,客入三焦化热。

但浮者,必盜汗出。先要搞清楚盗汗之病理。盜汗者,睡着时自汗也。有汗出,必然有邪風,同时脉腑湿淫,关键是为何醒时不出而睡着能出?有汗出,说明脉腑无燥邪闭结。盜汗出,或睡时燥邪亦休。那么,只有心土与脉湿本身与邪風之关系了。心脉一体,脉道归土。脉腑客燥无汗者,燥结脉道也,使邪風不能开泄。无燥无汗者,脉道(心土)不虚,土能载湿也;同时,邪風不厉也。若是心土虚者,邪風又厉,则醒时亦能汗出,因为醒时心土用事。若是心土虚者,邪風亦弱,则醒时不能汗出,而睡着汗出,因为此时心土不用事。又,治方医学讲腑淫为邪,腑淫藏郁,即本体不能平衡气用,反被邪用制约。落实到心脉,则是湿淫必致土郁,土郁则脉道容易漏湿。

综合以上分析,盗汗之病理有四。其一,脉腑湿淫,有汗要出;其二,脉腑客热或客寒(天三之寒),即客風,但此風微弱,好比游击队,只能敌后偷袭,无力正面出击;其三,土郁心虚;其四,脉腑无客燥,或睡时燥邪亦休。

六经中医对盗汗之解释各说不一,说得多者,谓之脾虚,此与脾配中土一致,若是改成土虚,再加上湿淫,那就回归正道了。治盗汗之经验方,主体就是桂枝汤,更加白术茯苓等所谓健“脾”药,实乃温肺驱寒,或正湿利水药,均为辛甘温平之品,入心入脉,完全符合治方医学之气味治方药理与治理,故能愈。

 

【原文】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第202条)

【辨解】本条阐述燥邪客犯三焦脉腑,浅犯胃口之病证。关键要辨明何以此必衄。

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指胆腑燥淫尚未深入胃腑,只是刚刚入口,故有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又,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说明胃腑并不缺水,但是口燥。胃腑不缺水,原因脉腑客燥,无風不汗,故胃腑津液不失。脉腑客燥,必然无汗,邪无去路,必致土崩脉破,发为出血。肺焦本病,故肺家血脉易破,此必衄也。

 

【原文】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第203条)

【辨解】本条阐述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阳明病,此乃本腑虚燥之阳明病,故能津液自和而愈。为何说是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阳明病,因为阳明病不可能重发汗而解,重发汗而解者,只能是太阳病。此病已差,乃太阳病已差,而阳明病开始。

微烦不了了者,胃腑实满,虚燥生虚热,虚热亦生邪風,但有燥结,此風不大,轻扰脾魂,牵动心神小有不安,故曰微烦。重发汗,首先是脉腑津液虚亏,即脉腑虚燥,故微烦不了了。

 

【原文】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第204条)

【辨解】伤寒,呕多,是胆腑燥淫客入胃部之病证,可见尚未深入肠部。此所谓呕多,与少阳病之喜呕无异,因此,本病更近于少阳病。此所谓阳明证,如汗出,渴,烦,实际包含非阳明证,这些病证不能支持攻下。此所谓攻,是指攻下。攻下者,与厚苦大寒,攻肠部大便结鞕也。若大便未鞕,攻下可致下焦寒冷,命门不开,此乃坏病。若是大便已经结鞕,又不能不攻,可参大柴胡汤法,和解稍下。

 

【原文】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第205条)

【辨解】此所谓攻,是指攻下焦,非指攻心下鞕满之中焦。攻下与攻心下鞕满有所不同。比如结胸之大陷胸汤法,亦谓之攻,其力丝毫不逊承气。

心下鞕满,有病在三焦者,有病在胃腑者。若病在三焦者,乃是下焦积寒,上焦积热,中焦燥结阻隔之格局,此病若与厚苦大寒攻下,岂非雪上加霜?下焦积寒,则寒水泛滥,本就可致寒水倒入肠部,而发下利,甚至下利不止,若再攻下,下利更不止,命门闭锁,则危矣,故曰攻之,利遂不止者死。若是攻痞,而非攻下,则需另当别论,不可一概而论。

心下鞕满,若病在胃腑者,则可能燥结在胃肠,即胃满而肠鞕。如此攻之,为中病也,则鞕满可解,下利可止,故曰利止者愈。

 

【原文】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第206条)

【辨解】面合色赤,意为满面通红,表示三焦淫热与胆腑燥淫上逆于头面,即三焦出表之病证,亦是胆腑燥淫尚未下客胃肠之病证。三焦出表,表病未解也,故不可攻,攻则引邪入里,以致肝藏更寒,胆腑更加燥淫,客入三焦化热,故曰必发热。发热却无汗,此胆腑燥淫,客入脉腑,小便又不利,故必发黄。胆腑燥淫,未入胃肠,亦不可攻。

 

综合以上辨解可知,《伤寒》之阳明病,实际多为太阳病,或少阳病,或太少合病,或三阳合病,所谓阳明病者,病因多为太阳病之三焦热淫,或少阳病之胆腑燥淫,少有太阳病外感寒邪客入胃腑者,亦少有下焦内生淫寒客入胃肠者。因此,阳明病之治法,消因于三焦与胆腑者多,治机于胃肠本腑者少。请看阳明病脉证并治条文辨解。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

【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第207条)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升 大黄(清酒洗)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辨解】本条阐述调胃承气汤证治。有阳明病字眼,表示有“胃家实”病证,或有濈然汗出。

不吐,不下,说明胃腑未生風邪,否则,必致吐利。未生風邪有两种情形,一是有邪風,但是同时燥客胃腑,使邪風不能动。二是确无客邪,若如此,不可谓阳明病。故胃腑必然客燥。

心烦者,非但胃腑病证,乃胃脉联合病证,病因燥热,燥自胆腑,热自三焦。本病未生風邪,说明病因主要为燥。燥结则胃腑邪風正風皆不能动,因而惊动魂神,牵连心神不安,而生心烦。燥邪客入心脉,燥湿生结,更令心神不安,故生心烦。

调胃承气汤,衍生于大承气汤,承气之意义,相参大承气汤解。所谓调胃,实乃与厚苦气寒之品,于三焦胆腑,消除胃腑燥结病因,同时与薄咸气寒之品,于胃肠与脉腑生水复湿,并破解燥结。寒则生風,風动则令泄利,因此,被破解之燥屎随下利而去,燥邪热邪亦随下利而去,病乃愈,此所谓“下法”者。

甘草,厚甘气平,入心入肺。入心,则补土正湿,养心安神。本病心烦,正当其用。入肺,则和解肺寒焦热,固本正用。大黄,厚苦气寒,入焦入胆,清热降燥,拔除病因。酒洗薄辛,入胃入脉,寒解客热客燥,复正病机。芒硝,薄咸气寒,本位膀胱下焦,性如寒水,最破燥热结聚。薄咸入胃,功在肠部,大便燥结最宜。薄咸且入脉腑,以其咸味乃坎水之味。咸寒入脉,可伐心阳,削弱心枢,故攻下当慎。大黄芒硝,大寒生厉風,入于胃肠,必生泄利,使破解之污浊,结聚停积,以及客邪,一泻而去。调胃承气汤,不如大小承气者,以其不治肺肝客寒也。

 

【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第208条)

大承气汤:厚朴(炙,去皮)半斤 大黄(酒洗)四两  枳实(炙)五枚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厚朴(炙,去皮)二两 大黄(酒洗)四两  枳实(炙,大者)三枚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辨解】本条阐述可与大小承气汤攻下之脉证并治。焦点在厚朴承气。明了厚朴承气,承气汤所载之病理与治理方能复明。不明厚朴承气,非但承气汤之病理与治理不明,以小见大,可知整个中医医理难明。厚朴承气,关系甚大。

阳明燥热,根源外感寒邪侵肺入肝。肺藏伤寒,则三焦热淫,胃肠客热,源于三焦,非为寒邪化热。若是寒邪化热,断无大黄之用。肝藏伤寒,则胆腑燥淫,胃肠客燥,源于胆腑,非但胃肠失津液,更非胃肠本燥。可见,欲治燥热,须知有寒,无外证,不等于无内伏。治燥热消因,不忘治寒拔根,此法见于麻黄汤,见于大小承气,亦见于大陷胸丸,实应普适全部伤寒。

厚朴,薄苦气温,入肺入肝,驱寒复正。大小承气,重用厚朴,治在源头,乃是拔根之作,厚朴当为主药。后世遗失气味治方之药理与治理,误入功能主治之经验医学歧途,丝毫不解厚朴承气之奥秘,皆揣厚朴消满,既无凭于《本经》,又失据于物理。《本经》载厚朴苦温,主中風,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全然不见消满之踪影。厚朴气温,无可置疑,阳明既病燥热,再与气温,岂非有违基本之物理?承气之用厚朴,深藏中医至理。

承者,顺也,顺者,阴阳相接也。承气者,使阴阳气顺接也。厚朴之温,与客寒相顺接,而生湿;大黄芒硝枳实之寒,焦胆过淫之腑气相顺接,而生湿。湿者,阴阳之中气也。淫邪归正为湿,为顺;病态复归生态为顺。承气者,岂止厚朴黄硝?需要承气者,又岂止阳明病胃家实?凡医者,不外承气也。

阳明病,脉迟,表示寒热入里,精髓增出减缓。又,迟者,义有滞涩,故脉迟,亦可示脉腑客燥。本病汗出,故脉腑无燥也。迟者,仅表精髓增出减缓。

虽汗出,不恶寒者,表示脉腑湿淫,热風邪泄,而表闭不再,且无胆腑燥客。表寒入里,却未必入肝藏,故知寒邪还在肺脾两家,后文所谓其身必重,短气,腹满微喘,即是根据于此。

其身必重,表示湿淫肌腠,可知寒邪由表入里,热淫由内出击,相搏生湿于肌腠。

短气,是肺藏病证,证明肺藏伤寒。腹满,而喘,不可解释为因为腹满,所以喘。腹满与喘,无必然联系。腹满,是胃肠病证,证明胃腑实而不空,糟粕不下,清气不升,可知燥客胃腑,以致正風无用,不动不化。此外感寒燥也。气喘,乃肺藏病证,证明肺藏伤寒严重,不仅令气短,更作气喘。

以上乃是胆腑不燥者。若有潮热者,胆腑燥淫之铁证也,亦燥淫至极之明证也。此外欲解,非为已解。外欲解者,外寒犹在,入于肺肝两藏也。可攻里也,意指外邪入里,内实已成。外邪入里,攻之无引邪入里之嫌;内实已成,攻之有非攻不可之据。何以知内实已成?以其腹满,有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鞕。燥客三焦化热,以致三焦大热潮热,蒸发水液入脉,大風泄湿,故有手足濈然汗出。大汗出,则胃腑津液俱失,加上燥邪客犯,必然燥湿生结,证见腹满,故知大便已鞕。此腹满,非因外感寒邪客入胃腑,而是胆腑燥淫客入胃腑。大承气汤主之。

大承气汤,主药厚朴,重用半斤,看似为了气短而喘,本质乃是消除寒邪,复正肺肝本体,由此使焦热胆燥之腑用,改邪归正。此为承气之法眼,不可不知。它药之理易明,不赘。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微发热恶寒,证明表寒未解,攻之反引邪入里,故不可攻里。一法与桂枝汤,似乎有理,但不解入里之寒,即不解作病之燥热。其热不潮,证明胆腑燥淫未极,攻之不必。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是燥结已作,但未致鞕,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者,以其尚未结鞕,故无需芒硝生水破解于下焦肠道。无芒硝,则不令大泄下。余如大承气汤,不赘。

大柴胡汤和解稍下,既治燥热与焦胆,又兼养正于脾胃,既下污秽邪气,又扶風木正气,更健运中枢,方法周全,远胜承气,十分值得推行。即便大承气汤证俱,必须攻下,亦无妨扶正于同时,柴胡之法,仍然可参。后世良医,多有实验,可资为证。

 

【原文】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第209条)

【辨解】本条阐述大承气汤之使用法则,以及用小承气汤探查燥屎之方法。焦点在“转矢气”。

所谓转矢气,就是放屁,知此者众,但知其所以然者寡。放屁本是胃風正用之生理,健康之人,响屁不臭,小恙之人,臭屁不响,但尚能有屁,表示胃腑正風无大碍。胃腑客燥之人,燥结无風,故大便结鞕,其人无屁,少与小承气汤,苦寒清热降燥,燥气得解,胃風复用,故能放屁。若是大便未结为燥屎,当不仅放屁,乃可下也。但转矢气,而不能下者,胃中有燥屎,小承气不及也,可以大承气汤。

若与小承气之苦寒而不转矢气,说明大便不下,非为热燥,乃是寒燥,其大便必初鞕后溏,故大小承气均不可与,否则,更令寒湿积满,而不能食。重者下利不止。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原因水中有寒,与水如同与寒,胃本寒燥,饮水生寒風,不发下利,而逆动于上为哕。转矢气者,乃正風复动于肠部,下出为屁。

其后发热者,非指饮水之后发热,是指转矢气用大承气汤之后,复又发热,说明寒邪未解,燥热亦未解尽。三焦淫热与胆腑燥淫又作,客入胃腑必致燥结,原本“已解”之腹满结鞕,必然复鞕,因解过一次,故此时大便少。以小承气汤和之,原因解过,无需大承气汤攻之。为何不与调胃承气汤和之?以调胃承气汤有芒硝攻下,不宜,更因为发热有寒,不可无厚朴。此段文字十分重要,一是证明燥热皆因寒邪客犯,寒邪未解,燥热即可复发。二是证明胃腑燥结与发热直接相关,而发热显然不是发于胃腑,可见,胃腑燥热乃是客邪,而非本气。三是证明厚朴非为消满,但为驱寒,由此启发,大承气汤应更加杏仁,如此,将无“其后发热者”,即无大便复鞕。

 

【原文】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第210条)

【辨解】本条阐述通过谵语郑声来辨别病因虚实,指出阳明病并发直视,谵语,喘满,下利等不治。

虚,指藏腑本气亏损;实,指客入藏腑之邪为实。如此定义虚实,意义非常确定。其一,五藏本为太极本体,只会出现正气即本气虚亏,不会产生实邪。因此,水火木金土之间,断无胜复乘克之关系。五藏客邪,必伤正气。其二,五腑本为五藏本体之气用,用则有正邪,和平为正,不及为虚,虚则自伤,过淫为邪,邪则客犯。腑气过淫,客犯它藏它腑,则成客邪,使它藏它腑为病。腑气过淫为邪,是六经中医所未有之认识,乃治方医学识破藏腑五行之真相得来的真知。阳明胃腑,病燥病热,皆为客邪,热自三焦,燥自胆腑。三焦热淫,因为肺藏伤寒,胆腑燥淫,因为肝藏伤寒。

谵语郑声,皆为心脉神情病变之证明。谵语者,说胡话,且音声洪亮也,此乃燥热客犯心脉,以致心脉神情病变之明证,此为邪实,故曰实则谵语。郑声者,重语也,即郑重,低声,重复一句话者,此乃心脉本气虚亏,以致心脉神情病变之明证,此为正虚,故曰虚则郑声。

心藏神,此神为中央正神,外发于四方,则为志意魂魄,志藏于肾,意藏于肺,魂藏于脾,魄藏于肝。五神各有其情,乃神之发动也。中央心神之情为思,心系四方者,居于脉络湿腑;北方志神之情为恐,发动于寒夜者,居于膀胱寒腑;南方意神之情为喜,发动于热昼者,居于三焦热腑;东方魂神之情为惊,发动于震旦者,居于胃肠風腑;西方魄神之情为悲,发动于日晡者,居于苦胆燥腑。

语言者,出于口舌,而发于心机。心窍于舌,脾窍于口,故谵语郑声者,取决于心脉,而关乎脾胃。燥热邪实,客犯心脉脾胃,则可致谵语;心脉脾胃本气虚损,则可致郑声。阳明之为病,燥热邪实,故谵语常见。见谵语者,当知其病不独在阳明胃腑,亦病在中央心脉。若是伤寒传变,而非外感燥热,则更有肺寒焦热,肝寒胆燥。而三焦发热,证明肾机命门增开,精髓增出,或者胆腑燥淫,客入三焦化热。故谵语者,可谓五机俱病也,故有后文直言,直视谵语,喘满者死。

直视,指眼睛直勾勾,不能左右上下转动。其义有二。一是,表示肝机病变,精髓异出严重,以致髓血将竭,魄神不灵,二是,表示心机病重,心神失用,不能控制眼睛,说明心脉燥热到了极限,间接证明精髓流溢近于失控。其中,命门精髓之输出亦发生质变,由太阳病之精髓增出,变成了阳明病之命门洞开。其转变由于肝机精髓异出,导致三焦发热不受命门控制,有如温病伤“寒”,以致肾机命门寒封失正,精髓流溢,此所谓真阳飞越,乃是死证。后世所谓“真阳飞越”,但指飞越于肾机命门,不知关键在精髓从肝机异出。惟近贤张锡纯先生,明了阳脱者,多脱于肝,故善用山萸敛肝防脱。先生此识,比治方医学之发明,早了近百年,但终究未能揭示肝胆病理之全景。更可惜者,先生之发明,鲜有后来者重视,惟山西大医李可老先生,受其启发,借重山萸,治疗危急重证,大获成功。

喘满,是指喘而胸满。喘者,肺藏客寒严重之病证。六经中医均谓肺阴被胃火所伤,此乃方向性错误。若是肺阴被胃火所伤,大承气汤怎能重用厚朴半斤,而大黄只用四两?难道温热之厚朴到了承气汤里成了养阴之品?喘者,喘于肺寒,而非喘于肺热。那么,热在哪?在三焦热腑。胸满者,满在三焦热腑也。何以能满?原因三焦大热,蒸发水道之水液为湿,充满上焦中焦,再往前一步,燥邪客入,就可能燥结成实,发为结胸痞鞕。上焦湿满,亦能压迫肺藏,更令其气喘。又,若是肾机病寒,命门闭锁,精髓不出不入,亦令喘,此所谓肾不纳气者。喘满之病理意义,更在腑热掩盖着藏寒。

谵语本是五机俱病,已成危证,加上直视预示着“真阳飞越”,复加喘满掩盖着肾寒真相,故曰死。

若直视谵语,不喘满,而下利者亦死。阳明胃家实,还谵语直视,本应大便难,今反下利,有两种可能。其一,寒邪直入下焦,封闭肾机命门,下焦寒淫,客入胃腑肠部,其效如攻下。但是,此非欲解,而是危候,是肾机命门将要闭绝之预兆,故曰下利者亦死。此谵语直视,皆为肝机精髓异出之结果。其二,虽不喘满,但有中焦阻隔,以致上焦积热,下焦积寒,形成协热而利,加上直视谵语,说明燥热异常猖獗,真阳将脱于肝机,故曰不治。

本病本不该死,死于病理不明。若将谵语直视都视为阳明胃病,怎能不死人?病理若明,病因无非寒热,虽有焦热胆燥,却连结胸都未发,何以能致死?

 

【原文】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第211条)

【辨解】本条补充上条,阐述阳明病危证。关键在正确理解脉短之病理意义。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此非脉短之原因。脉之长短,取决肾机命门是否正常输出精髓。发汗多,若重发汗者,可令脉腑正气(湿气,津液)虚亏,但不会令心力虚。心力虚者,命门不出也。命门不出,寒封太过。发汗多,而病不解,说明寒邪势大,已经伤及命门,故令脉短。所谓脉短,即外不及寸,内不及尺,唯关上一点,或者寸关无脉,惟尺中一丝。此脉衰弱至极,示命门将闭。命门若闭,精髓不出,五机不行,则死。命门将闭,反见阳明病证,证明肝机精髓异出,真阳将脱于肝机,故曰谵语,脉短者死。命门不开,不等于胆腑不发燥淫,恰恰相反,地六之肾藏尚被寒伤,何况地四之肝藏。胆腑燥淫,客犯心脉,加上脉腑正气已虚,即可致谵语。

其死者,非死于谵语,亦非死于发汗,而是死于寒闭命门,或死于真阳从肝机而脱。其不死者,不死于脉自和,乃不死于命门重开,不死于肝机复正。若参四逆与复脉之方义治之,可助其脉自和。虽谵语,但不可治于胃,不可下。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第212条)

【辨解】本条对照阐述三阳并病之生死脉证,与轻微之大承气汤证。焦点在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上条脉短者死,本条脉弦者生,脉涩者死,可作为对照看。脉弦是少阳病胆腑燥淫,客入脉腑之脉象,乃是病脉,而非生死脉。又,弦者长也,不短也,故弦脉为病,但不死。

脉涩者,对照脉弦而言,是指但涩而短。加上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甚至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就是上条谵语,脉短者死。脉涩,本是脉腑正气(心液,湿气)虚亏,加上客燥之脉象。日晡所发潮热,是太少并病,焦热胆燥之病证。不恶寒,说明寒邪入里,犯肺伤肝。独语如见鬼状,是谵语重者之形象描述。剧者不识人,是燥热犯心,使神识迷乱之病证。循衣摸床,惕而不安,是燥热犯心,使烦躁不安之病证。微喘,是肺藏伤寒之病证,若与脉涩相参,亦可谓命门微闭之病证。直视,是金郁燥淫,血髓虚亏,精髓欲脱于肝机之重证,危证。若是出现如此脉证,仲圣也没说怎么办,只说死。如210条辨解指出,病理若明,未必就死。

若是但发热,谵语,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而无上述其他危重脉证,说明病情较之轻微,可治,与大承气汤主之。这里关键要辨明谵语之主病机在心脉,而不是在胃腑。谵语与不大便是并发证,相同病因,但病机不同,谵语主机在心,不大便主机在胃。

阳明胃病,何以多死?以实际经验而言,胃病不致死人。今反多死,说明阳明病病理值得反思。细一思量,原因有二。其一,将原本不属阳明病之可死脉证搞到阳明来了,如直视,脉短,喘满,谵语。其二,因为病理错了,所以治理必错。如直视,脉短,喘满,谵语等,本非胃腑病证,若当胃病治,岂能不死?又如,只知道大承气汤治燥攻下,不知道它还驱寒治根,岂非治理不明?

 

【原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第213条)

【辨解】本条阐述出汗致大便鞕的病理,以及大便鞕与谵语之关系。但是,个中真相需要辨明。焦点在津液何以从胃腑外出为汗?

津液何以从胃腑外出为汗?要回答此问题,首先得搞明白出汗之病理。生理也出汗,乃是木疏風和,平衡寒热。病理出汗则是寒(天三之風寒,非天一之寒,那是封闭,寒燥闭结)热两淫相搏于脉腑而生湿淫,同时生風,風动泄湿,由微细脉孔出于皮表为汗,太阳病出汗属此。或者热蒸水液为湿,同时生風,風动开泄脉络,使湿气渗入脉腑,再由脉腑出于皮表为汗,阳明病,以及風温病出汗属此。出汗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湿淫,得有汗可出;二是有适度之風,得打开微细脉孔,又不开破血管;三是有管道系统,得有管道系统沟通内外,输送湿气,此管道就是脉腑系统,脉腑湿气与先后精髓混为血液。

搞清了出汗之病理,那么,胃腑津液外出之理,就不难明白。胃腑若是客入九阳之燥,必然蒸水生湿生热,热则生風,風动开泄,湿气源源不断渗入脉腑血管,然后从表皮之血管渗出为汗,发为消渴汗多。如此,胃腑津液丧失于体外为汗,胃腑必然干燥,大便结鞕。此为热燥,故大便之燥结,为外干内湿,于是下行困难,发为不大便。又,燥结横满不下,使糟粕不能下行,是为大便难。若是胃腑客热客燥,使胃腑津液邪泄三焦水道,则会消渴尿多。若胃腑无客邪,而是胃腑正風疏泄,那么,胃腑水液将分途渗入三焦水道和脉腑,少量与糟粕一起由肠道排出为粪便,此为生理。

或问:燥客脉腑,燥结无風,以致不能开泄,而无汗,何以燥客胃腑,却能开泄,使津液入脉?原因胃腑脉络不同于出表之脉络,胃腑脉络与胃腑沟通,微孔要大,故不易燥结;出表之脉络,与外界沟通,微孔要细,故容易燥结。又脉腑本湿,燥结者,易燥结出表部分,而不易燥结通里部分。换句话说,开始只能燥结太阳经脉,其次少阳经脉,再次阳明经脉,若是到了燥结三阴经脉,就是藏结。

可见,大便难者,不是失津液在先,燥结在后,而是燥邪或燥热两邪客入在先,然后才有失津液于外,并发大便燥结。若是但有热邪,而无燥邪客入,必然邪風动泄,病发吐利,不发大便难。燥,非胃腑自生之本气,乃是客邪所致。大便难,不是胃腑自己发燥搞难。

谵语者,非为大便难使然,而是与大便难并发之病证,病因相同,均为燥邪,但病机不同,大便难在胃腑,谵语主要在心脉。

本条病证,实际只有谵语,大便鞕,胃中燥是大便难与谵语之病理解释。因此,本条与小承气汤,实际是治谵语,没有泻下大便之任务,正如条文所说,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此证明,谵语者,并非胃中燥,大便鞕导致,而是独立其外之病证。否则,大便不下,岂能谵语先止?

 

【原文】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第214条)

【辨解】本条阐述小承气汤治与不治之脉证及病理,焦点在里虚难治,需要辨明。

脉滑是燥客脉腑,燥结束缚脉搏,小步快跑之脉象,脉滑者,往往与疾同现,即滑而疾。此脉证明寒邪入里,肝藏伤寒,而胆腑燥淫,但命门尚无忧。

胆腑燥淫,客入三焦化热,故有潮热。潮热可证三焦自发热淫仍在进行之中,可知肺藏有寒,而命门未寒。若是无三焦热淫托底,但是胆腑燥淫,客入三焦化热,定无潮热。焦热胆燥,故与小承气汤。

脉微涩者,心力衰竭,复加客燥之脉象。表明肾机命门已闭,同时胆腑燥淫。肾机命门已闭,故不可与承气汤。仲圣所谓里虚者,心力虚也,肾阳虚也。此病肝寒胆燥,三焦不温,下焦已寒,命门已闭,故难治。病理若明,则未必难治,可与柴胡四逆合参治之。

 

【原文】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第215条)

【辨解】本条阐述大小承气汤之不同证治。焦点是以能否食判断燥屎或但鞕。

谵语,有潮热,是燥邪已作,且客犯心脉与三焦之直接证明,但非胃腑燥结之直接病证,只是旁证。

反不能食,说明胃肠已经完全燥结,胃風正用完全丧失,故不欲食,肠道糟粕不能下排,则胃满不能下传肠道,故不能食。“反”者,是指若病热,消谷善饥,本病不能食,故曰反。此证明,病热与病燥之区别,惜六经中医燥与热不分,故病理难明。

此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所谓燥屎者,大粪球也。此胃中,实指肠道。《伤寒》胃肠一家。此五六枚,是指胃肠被燥屎塞满,不可理解为准确之数量。

若能食者,说明胃腑燥结不厉,或未结正風,但结邪風,即胃腑正風尚能做功。但是,却又大便难,故推测“但鞕耳”。但鞕耳,并非病证,而是病理解释之辞,表示燥结不厉,未致阻塞,即未成燥屎。因此,不宜大承气汤攻燥屎,可与小承气汤。大小之别在芒硝破结。

 

【原文】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第216条)

【辨解】本条阐述阳明病下血之针刺疗法。焦点在热入血室。本条已经透露,血室者,非妇女之宫胞也,乃脉腑也。

谵语,指示胆腑燥淫,客入脉腑。下血,证明燥邪入脉,以致土崩脉破而出血。病机在胃肠,故出血在胃肠,证见下血。但头汗出,证明脉腑燥结,而邪風微动。

期门,是肝经募穴。针刺期门,乃导引先天太极中气调和肝胆,功同柴芩,旨在治燥。胆腑燥淫得治,脉腑燥结可解。燥结得解,热風动泄,故有濈然汗出。汗出则愈,其理在太阳篇多处阐述,不赘。

阳明病下血,针刺期门,使濈然汗出而愈,充分证明,此所谓血室者,就是脉腑,即湿腑,亦是血腑,又是心液之腑,绝非女子宫胞。

 

【原文】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風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第217条)

【辨解】本条阐述汗出谵语之病理及其治理与治方。焦点在“汗出为風”和“不可下之过早”,需要辨明。

汗出,……为風也。此论述不错,但须辨明。此風意义有二。其一,言外邪为風,即天三寒風或天七热風,而非天一寒燥或天九热燥。非燥客脉,则无闭结,故三焦淫热入脉,邪風动泄有汗。其二,出汗之風并非外感邪風,而是三焦淫热客入脉腑生風。邪風动泄,以致汗出。此为需要辨明者。太阳病中風之汗出,亦是如此。太阳伤寒无汗,脉腑同样有热生風,只是其風开泄微细脉孔之功,不及外寒闭束之力。汗出,证明脉腑无客燥,而但有客热。燥邪全都到胃腑去了,故结为燥屎。若将此風解作外邪,则为误解。

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若是过经还出汗呢?难道还不能下?又,阳明病之一大证便是濈然汗出,难道都是经表有風?阳明在里,那阳明经是否也在太阳经之里呢?若是,何以阳明经有風,而太阳经反无風?若太阳经亦有風,就是太阳与阳明并病,不可谓阳明病。此般道理定要厘清,否则,就会自欺欺人。

证见谵语,同时汗出,说明脉腑客热甚大,但无客燥。心脉热实,亦能致谵语。若是胃中已有燥屎(此非病证,而是根据谵语推断;若与复诊能及,它又可为病证),说明燥邪已经客入胃腑,亦说明寒邪早已侵入肝藏。因此,此时下之,已无引邪入里之嫌,故无所谓过早。关键是,此汗出者,非太阳之汗出,更非外風使汗出,故不存在“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

后文曰: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谵语者,非为语言乱乎?谵语者,下之前已发,何来下之若早,语言必乱?所谓表虚里实故也,原因六经中医将出汗解释为经表虚,而将燥屎解释为腑里实。但燥屎乃以谵语推断,而非病证,反过来又作为谵语之病因,此中理论存在严重纰漏。又,出汗若是因为有表(经)風,燥屎因为失津液,失津液又因为出汗,最后变成燥屎因为表(经)風。既如此,風邪由表入里,不就无汗吗?无汗不就不失津液吗?不失津液不就无燥屎吗?下之使表邪入里,不就解了燥屎吗?为何不早下?可见本条“此为風也”需要辨明。

 

【原文】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第218条)

【辨解】本条阐述脉沉,喘满与发汗,大便难,谵语之间的病理关系。焦点在沉为在里。

脉沉,是脉浮之反义,表示精髓减出,心搏不出于浮部,同时,无浮表示脉腑无湿淫,反而湿亏。此脉意义有三。其一,表明三焦无需发热出表以抗寒,即寒邪已经入里,那么,不可发汗解病。其二,脉腑湿亏,更不应发汗。再发其汗,必然丧失胃腑津液,使胃肠干燥,大便为难。其三,寒邪入里,或入于肺藏本体,或入于肝藏本体,或入于胃腑。肺藏伤寒,故有喘。肺寒焦热,热盛则有胸满,此满在三焦。又,肺寒亦可满在肺藏本体,此轻微藏结。若三焦热淫,当有精髓增出,精髓增出,则心搏有力。故本脉沉者,若沉而弱,则精髓减出,三焦不热,满不在三焦;若沉而有力,则精髓仍在增出,三焦热淫,满可在三焦。又或三焦无自发热淫,其热乃是客燥所化。肝藏伤寒,则胆腑燥淫,客入三焦则化热,且结湿生满;客入胃腑,则燥湿生结,使大便难,乃至产生燥屎,下不能大便,上不能食;客入脉腑,则可发谵语等。脉沉要与病证相参。

表虚里实,不足以解释谵语。对于里实,关键要理解,胃腑无燥热,则胃腑津液不能外越,则不能实。不可反过来理解,因为胃腑津液外越,以致里实,又因为里实,所以胃腑自生燥热,导致谵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发微》曹颖甫】少阳篇 三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263】【264】【265】
换个思路,用针灸解决《伤寒论》中的少阳病证
从病变部位、成因及生理方面谈少阳病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30条
清三焦郁火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