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中医脉象新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脉象学新识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摸脉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今仍沿用。中医摸脉是从临症中积累的经验,绝对是经验之谈。有人认为中医诊病就是摸脉,摸脉诊病最神奇、最神秘和最准确。但经临床观察后发现,单凭脉诊,贻误大焉!

今将30多年来自己在临床工作中,发表在正规医学刊物上对脉学感悟体会之文章汇总如下,愿与同道相互交流、切磋,不当之处,敬请指正,多谢了。

中医28病脉中与早搏脉、房颤脉之相关脉象探讨

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所诊断的脉象则各异。当心电图确诊为早搏与房颤时,此时切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明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那么在中医28病脉的相关脉象中,早搏脉、房颤脉与哪些脉相同呢?目录如下:

1.结代脉新识(《四川中医》1996年第2期)    

2.散脉小议(《中医杂志》1997年第6期与《浙江中医杂志》1997年第7期)

    3.涩脉新识(《河北中医》1997年第2期)

     4. 房颤脉初探(《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年第10期)

     

    5. “参伍不调”话房颤(《中医杂志》2000年第1期)

     

     6.间歇脉探讨(《浙江中医杂志》2001第6期)

     

      7.怪脉解索新探(《河北中医》2004年第7期)

      8.早搏脉与房颤脉不同(《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年第12期P142)

    

      9.房颤脉探讨(《中医杂志》2010年第n期待发表)

  

       10.涩脉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n期待发表)

      

        11 .散脉新识(《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年第n期 待发表)

       12.散脉探讨

       13.房颤脉脉象规范探讨

           

           2010-01-16.

1.结代脉新识(《四川中医》1996年第2期)

作者:金 栋

单位:河北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结、代脉乃二十八病脉中二种脉象,同属间歇(止)之脉。自《伤寒论》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始,历代医家对结、代二脉能否同见,颇有争议,至今仍莫衷一是。那么二脉可否并见呢?兹据历代脉学著作,结合临床及心电图所示,浅谈拙见。

对于结脉的描述,历代医家皆尊《脉经》,而《脉经》对结脉的论述,乃源于仲景之《伤寒论》。《伤寒论》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1]后世从之且略有补充,如《诊家正眼》云:“缓时一止……结之为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也。结脉之止,止无常数。”[2]《简明中医辞典》:“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3]结脉由古之“缓时一止”到后来之“迟时一止,止无常数”,渐趋完善。结合现代医学心电图所示,间歇脉(止)与西医心律失常中期前收缩(早搏)相同,此已得到公认。从临床看,间歇脉(早搏)频率在60—90次/分之发生率要远比60次/分以下和90次/分以上者高。“缓时一止”之缓乃缓脉,亦二十八脉之一。缓脉,《脉经》云:“去来亦迟,小駃于迟。”[4]亦属迟脉类,但至数要比迟脉快,《濒湖脉学》、《诊家正眼》和《中医诊断学》等皆定“一息四至”。从至数而言,缓脉与平脉之至数相同,古人以息间定至数,今人用秒表计频率,今定60—90次/分。由是观之,窦性心律、脉律正常之偶发早搏,当为“缓时一止”之结脉;而低于60次/分之偶发早搏,即窦性心动过缓伴早搏者,当属“迟时一止”之结脉。此“迟缓一止”之结与《简明中医辞典》所云正相吻合

另外,心电图所显示之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Ⅱ°窦房和房室传导阻滞,亦在“迟缓一止”之范围,当属结脉。而且在Ⅱ°房室传导阻滞Ⅰ型(文氏现象)中,心室脱落后第一个PR间歇最短(相对来说脉率最快),以后逐渐延长,此规律与《伤寒论》所云“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名曰结。”[1]似同。

再者,心房纤颤伴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时,室率慢,若低于60次/分而节律不规则或伴室内差异传导时,可谓“迟中一止”且指下有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此当为结、涩之脉。此时通过心电图可确诊为房颤伴传导阻滞或室内差传。

代脉,《伤寒论》云:“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1]《脉经》对代脉之描述亦源于此。由条文分析,代脉指间歇时间较长,后世称“良久方来”者,此代脉最初之义。结合现代医学心电图所示,间歇时间长者,多见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静止、Ⅱ°以上窦房和房室传导阻滞、结性逸搏等。此时脉率多在60次/分以下,即“迟中一止,良久方来”者,当属代脉也,如临床常见之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中之心律失常便如此。“迟中一止”乃结脉也,如此结、代二脉可以同见,故《伤寒论》中所云之“脉结代”与临床是相符合的。其中间歇时间短者为结脉,间歇时间长者为代脉,此当为仲景之本义。但《伤寒论》之“脉结代”与后世又有不同。

后世医家根据歇止是否有规律而区分结、代二脉。如《诊家正眼》云:“结脉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2]临床所见,止有常数即间歇有一定规律,多在缓脉频率(60—90次/分)中见到,迟脉率(60次/分以下)见到者罕见。正如《诊断学》云:“代脉,脉率正常,但出现有规律的间歇……可见于过早搏动形成的二联律、三联律等。”[5]但《中医诊断学》云:“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6]此未分辨代脉是“迟中一止”还是“缓中一止”,概念模糊,使后来学者无所适从。如此“止有定数”之代脉,即早搏形成的二联律、三联律等不能同结脉并见,故时贤祝谌予说:“现代许多医生在病历上写脉结代,这是不对的。”[7]

由上可以看出,代脉特点有二:一、良久方来,指间歇时间较长,在迟脉率中出现,即“迟中一止,良久方来”者,乃代脉也,此与《伤寒论》所云之“脉结代”同见相符合。临床可见于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二、止有定数,指间歇有一定规律,脉率正常。临床可见于早搏形成的二联律、三联律等,此与结脉不能并见。

参考文献

[1]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4,65,65,65

[2]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86-88,88

[3]中医辞典编委会.简明中医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674

[4]晋·王叔和.脉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5:1

[5]山东医学院.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27

[6]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66

[7]祝谌予.中医杂志.1985,26(7):10

       2010-01-16.


2.散脉小议(《中医杂志》1997年第6期与《浙江中医杂志》1997年第7期)

作者:金 栋

单位:河北河间市中医院(062450)

散脉属28病脉之一,临床很常见,但有些医家并非真正认识此脉,或将此脉误诊为结代脉。随手翻阅不少中医刊物,凡是描述心律失常中心律不齐(指节律不齐)医案的记载,一般称为结代脉者多,以致结代脉成了心律不齐的代名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不齐有两种,即过早搏动(早搏)和心房纤颤(房颤)。结代脉属间歇(止)脉,与早搏之脉同,此已得到公认。但房颤脉并非结代脉,结代二脉亦并非可包括所有心律不齐。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并结合现代医学及自己的临床体会认为,房颤脉与散脉相同。就此浅谈管见。

《脉经》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濒湖脉学》云:“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对散脉体会最深、描述最详者,当推明·李中梓。《诊家正眼》云:“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也。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李中梓言浮、中、沉三候,可谓散脉传神,此正与快速房颤之脉相同。

房颤是仅次于早搏的一种心律失常,临床常见有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类。在阵发性快速房颤中,仅一部分下传至心室,导致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室率可达每分钟120—16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等,瞬息多变,快慢之间无一定的规律性。触诊:脉搏节律绝对不规则,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听诊心音强弱绝对不一致,触诊脉搏强弱不等、大小不一,即渐重渐无,渐轻渐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渐重渐有,“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其弱的脉搏似短而不到位,减轻渐无。强弱之间显得散乱不整齐,若数一下脉率是数不清的,即至数不清,散乱无序,如杨花散漫无定踪。稍用指力“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再用指力按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中候渐空,按则绝矣。”(《诊家正眼》)。浮、中、沉三候,其强弱、大小不一。故散脉属浮脉类,其道理则在于浮取有之。最后经心电图检查可确诊为快速房颤。此快速房颤之脉能称结代之脉乎?否也。结代之脉,脉搏动有间歇(止),除间歇一次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浮、中、沉三候之强弱大小皆一致。《诊家正眼》云:“结之为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也。”

“在心易了,指下难明”,通过现代仪器心电图检查,经确诊为快速房颤后,去体会散脉,使之指下亦明。如此对于正确掌握散脉之象很有帮助,且使之客观公正准确。

                       2010-01-16.


3.涩脉新识(《河北中医》1997年第2期)

作者: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062450);

何计清(河北省井陉县防疫站050300)

涩脉,《中医诊断学》云:“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1]对此脉象之描述,过于文字化,可谓“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且历代医家对涩脉之象认识不一。如《脉经》云:“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2]明·李时珍云:“如病蚕食叶……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叁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3]而《诊家正眼》云:“涩者,不流利、不爽快之义。《内经》曰‘叁伍不调’,谓之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脉诀》以‘轻刀刮竹’为喻者,谓雨沾金石,则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则涩而不流也。李时珍以‘病蚕食叶’为喻者,谓其迟慢而坚也……王叔和谓其‘一止复来’,亦有疵病。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又曰‘细而迟,往来难且散’。且涩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4]明·李中梓广引诸家之论,在于说明涩脉乃“迟细而短”,不具散、止之象。兹结合临床及心电图所示,浅谈拙见。

涩脉当为复合脉,在与散脉或间歇(止)脉并见即“且散或止”时,方可体会到艰涩不畅、轻刀刮竹;否则实难体会。故前贤王叔和与李时珍皆提到涩具散、止之象。时贤吕光荣云:“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叁伍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而‘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观察,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统称为涩散脉。”[5]对此论述笔者颇有同感,但尚觉欠尽完善。

散脉之象具有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规则,至数不清,快慢不匀之特点。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所示,此散脉当与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时之脉象相同。在阵发性心房纤颤时,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室率可达120-160次/分;听诊、脉诊显示心律、脉律绝对不规则即至数不清、快慢不匀;心音、脉搏强弱不等即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无定踪而且脉搏短绌。但此快速房颤之脉绝非只一种散脉可言,因指下尚觉有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故应包括涩脉。所以叔和云“且散”、时珍言“短散”及时贤吕光荣称房颤脉为“涩散脉”,与临床及心电图所示相符合。脉搏虽短绌,但脉率并不迟即脉率不低于60次/分。而在慢性房颤(心室率在100次/分以下,脉率不低于60次/分)或慢性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或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脉率低于60次/分),若心室律不齐、脉搏短绌时,指下亦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且尚具短象,可谓“细迟短涩往来难”,然散象并不著,此等脉当为结、涩之脉,非涩散之脉,此可补吕氏之未备。

间歇之脉乃促结代之类也,结合现代医学心电图所示当与期前收缩(早搏)时之脉象相同。涩脉之止,当为结代之脉,不包括促脉。在脉率正常(60-90次/分)之频发早搏或多源性早搏中,脉律不匀,脉象如趋之厥而涩滞不畅,此当为“一止复来”之涩脉也。而在缓慢性心律失常(脉率在60次/分以下)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可以出现迟脉之窦性心动过缓、结脉之迟缓一止无定数、Ⅱ°以上窦房阻滞、代脉之“良久方来”即窦性停搏、逸搏等,此等脉象若同时出现,指下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甚明,可谓“迟细短且止”,此亦“一止复来”之涩脉。如此涩、止之脉当属结涩脉,又补时贤吕氏之未备。

综上所云,涩脉与散脉或间歇脉并见时,才有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故李时珍云:“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而且涩散或涩结同见时,因脉律不匀,参差不齐,或三而止,或五而停,故时珍云“叁伍不调名曰涩”,而又有三五不调之称。因此说,涩脉乃是一种必与散脉或间歇脉并见之复合脉,脉律不匀,脉率或正常(60-90次/分),非独迟也。涩散脉当与阵发性房颤脉同;涩结脉当见于慢性房颤、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脉率正常频发或多源性早搏,如此始合经旨且与临床相吻。

参考文献(杂志未登录,今补入)

[1]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7

[2]王叔和.脉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5:1

[3]何清湖主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濒湖脉学.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1660

[4]李中梓.诊家正眼.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1984:68

[5]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

2010-01-16.


4.房颤脉初探(《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年第10期)

作者:金 栋

单位:河北河间市中医院(062450)

  心房纤颤是仅次于期前收缩(早搏)的一种心律失常,临床常见有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因心房纤颤(房颤)导致心律、心率和心音改变而影响脉搏之变化,出现多种异常脉象,但现在各类中医杂志对房颤脉描述不清,或曰结代,或曰叁伍不调,或曰心律不齐,或曰沉涩莫衷一是。房颤通过心电图可确诊,而脉象要靠三指体会。虽脉象“在心易了”,因“指下难辨”而众说不一,故通过心电图所示体会房颤脉,对于掌握中医脉象很有帮助,使其“在心易了,指下亦明”。在临床常见的28种病脉中,哪些脉象与房颤脉相同呢?兹不揣浅陋,陈述管见。

  在阵发性房颤中,因心房乱颤导致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心室率可达100次/min~180次/min,一般多在120次/min~160次/min。此时听诊、脉诊显示:心律、脉律绝对不规则,心音、脉搏强弱不等,心率、脉率快慢不匀且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此快速房颤脉当与中医之散涩脉同。

  散脉之象具有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且节律绝对不整,至数快慢不匀之特点。《诊家正眼》云:“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李中梓浮、中、沉三候之言,可谓散脉传神。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此等描述非常形象逼真,三指之下,正快速房颤时之脉象。然快速房颤脉并非仅一种散脉可包括,因在脉搏强弱不等至数快慢不匀之时,指下尚有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此正涩脉。

  涩脉,《脉经》云:“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濒湖脉学》:“散止依稀应指间,叁伍不调名曰涩……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前贤所论,涩当具散、止之象,临床确实如此。只有在散脉或间歇(止)脉时,才可体会到艰涩不畅、轻刀刮竹。在快速房颤时,因脉搏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搏动有力,指下浮大之象明显;其弱的脉搏搏动无力,似不到位,指下之短象可见,此即“浮短”之涩。强弱中挟杂着脉搏之快慢不匀,即“短止”之涩。若数一下脉率是数不清的,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故而显示出脉律之绝对不规则,即浮大无力而乱。只有在浮取时才如此,即“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而中、沉二候则不然。时贤吕光荣认为,涩、散应相提并论,其在《中医心病证治》中论道:“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叁伍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统称为涩散脉。”而且吕氏认为,房颤脉即“涩散脉”。此说对快速房颤脉的认识较为公允,但在慢性持久性房颤时,笔者认为则觉欠妥。

  在慢性房颤时,室率在60次/min~100次/min。此时,脉律不齐但脉率已可数清,脉搏强弱之感在浮中沉三候皆可体会,此与快速房颤时散涩脉之浮大无力而乱略有不同。因散脉只限于浮取,而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当室率在60~80次/分时之脉搏跳动中,其强弱之感及散脉浮取之象皆不甚明而指下间歇(止)之感甚明,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强弱不等参差不齐,短、止、沉、细,此时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非常明显。脉律不齐、间歇之脉乃促结代之类也。在脉率正常(60次/min~90次/min)之间歇脉(早搏)中当为结脉。但房颤之结与早搏之结不同。房颤之结(止),其强弱、大小不一,指下叁伍不调,无序杂乱,短、止并现;早搏之结,其强弱、大小一致,指下搏动正常,无短、乱之象。“叁伍不调名曰涩”、“一止复来”方谓结,此乃结涩之脉也。

  在慢性房颤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若室率慢而规则,脉率多在60次/min以下,此当为迟脉。但若节律不规则或相对规则,即“迟中一止”时,指下之艰涩不畅、轻刀刮竹之感甚明,此亦为结涩脉。

  在室率不甚快(100次/min~120次/min)时,当与快速房颤之散涩脉同。

(收稿日期 1998—12—03 修回日期 1999—02—03)

       2010-01-16.


 

5. “参伍不调”话房颤(《中医杂志》2000年第1期)

作者:金栋

单位: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 062450

  

《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参伍不调”所言何意,历代诸家不一。如唐.王冰注:“参,谓参校;伍,谓类伍。参校类伍而有不调,谓不率其常则病也。”《类经》注:“三以相参,伍以相类,谓之不调。凡或大或小,或迟或疾,往来出入无常度者,皆病脉也。”清.张志聪注:“参伍不调者,即独大独小独疾独徐之意。”《素问补识》云:“参伍不调即三五不调,言节律之凌乱也。”以上诸家所言观点不外有二:一指参校类伍,相参互证;二指脉象或大或小、或快或慢、节律不齐。

  参伍即三五,其义有二。一指反复类比检验,相参互证;二指错杂、错乱不谐、参差不齐。据经文之意,参伍不调当指脉象长短错杂参差不齐,节律凌乱,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内经》脉名繁多,达50多种,指感形象不确切,含义亦模糊不清,至晋.王叔和著《脉经》,才将脉象名称确定为24种,后经历代医家如明.李时珍《濒湖脉学》、清.李中梓《诊家正眼》等增补,渐趋完善,定为28种病脉,沿用至今。参伍不调在28病脉中属何脉?

  一指散脉。脉象长短错杂,参差不齐,节律凌乱,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当属散脉。散脉,《脉经》:“大而散。”《诊家正眼》:“散有二义,有自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至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不整齐严肃之象也。”即散脉浮大无力、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且节律不整、至数不齐、快慢不均。结合现代医学及心电图所示,此散脉当与快速房颤脉相同。

  房颤临床常见有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在阵发性快速房颤中,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之乱颤,仅一部分激动下传心室,导致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室率可达每分钟120~160次或更快。此时听诊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等,瞬息多变,快慢之间无一定规律性;脉诊节律绝对不规则,脉率快慢不均,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听诊心音强弱绝对不一致,脉诊强弱不等,或大或小。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其弱的脉搏,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弱之间显得散乱错杂不整齐,脉率无法数清即参差高低不齐,长短不一,至数不清,散乱无序,如杨花散漫无定踪。所以说此快速房颤脉正是中医之散脉。

  二指涩结脉。《濒湖脉学》云:“参伍不调名曰涩。”故又有涩脉之称。即或三而止,或五而停,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结合现代医学及心电图所示,此涩脉当与慢性房颤脉同。在慢性持久房颤时,因室率已降,每分钟在60~100次。脉律虽不齐,但脉率渐可数清,其脉搏强弱之感及散脉浮取之象不如快速房颤脉时明显,脉率越慢越如此,而指下间歇(止)之感甚明,或三而止,或五而停,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参伍不调,指脉搏跳动节律不调,往来艰涩。”脉律不齐,间歇(止)之脉,乃促结代之类也。在脉率正常(60~100次/分)的间歇脉(早搏)中,当为结脉。所以此慢性房颤的涩脉当为涩结脉。

  涩脉,《脉经》云:“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一个是确立了24种脉象名称及其指感形象标准的王叔和,一个是集前人脉学研究之大成的李时珍,都是将涩散止短并提的,说明脉象复杂,很难统一,现在看来,以房颤脉去体会则不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房颤因有急性快速与慢性持久之分,致室率不一,故脉象不尽相同。快速房颤脉当为散脉,慢性房颤脉当为涩结脉。二者皆可称“参伍不调”。

2010-01-16.


6.间歇脉探讨(《浙江中医杂志》2001第6期)

金 栋

间歇脉,又称歇止脉、止脉,属脉律失常,非为一脉,乃脉搏有间歇、停跳之统称。在心律失常(指节律不齐)中,脉有间歇之多见者,包括过早搏动(早搏)、心房颤动(房颤)、房室传导阻滞(Ⅱ度)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等,而以前两种最为常见,中医学者多以结代脉称呼之。兹不揣浅陋,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并结合现代医学心律失常的有关内容,探讨如下。

1早搏脉(附: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脉、病窦脉):属结、代、促脉之类

在心律失常中,早搏最为常见。由于心脏过早出现搏动,继之有较长间歇,使心脏节律发生紊乱,此时脉搏不能触及而有间歇、停跳等现象。由早搏而行成的脉象称早搏脉。早搏时,由于脉率(至数)不一,频偶不同,故早搏脉不尽相同。早搏脉属于中医的促、结、代3脉,这已经得到中医界公认。如《诊断学》云:“结脉,脉缓而呈无规律的间歇……可见于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等。”[1]《中医诊断学》云:“结、代、促脉,都属于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这是三者共同之处。”[2]

1.1结脉:指脉来缓或迟,时一止复来,止无定数。如《脉经》云:“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诊家正眼》云:“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及“迟而有歇止,则为结脉。”,“结脉之止,止无常数。”《简明中医辞典》云:“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缓指缓脉,又称平脉,一息四至;迟即迟脉,一息不足四至。古人以息间定至数,今人以秒表计频率,所以缓脉之脉率为60-90次/分属正常脉率;迟脉率为40-60次/分,属窦性心动过缓。故窦性心律、脉率正常的偶发早搏脉(缓时一止)及窦缓之早搏脉(迟时一止),当为结脉;而频发、多源之早搏脉,可称为多发结脉。

另外,心电图所示的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Ⅱ度窦房和房室传导阻滞,亦在“迟缓一止”的范围,当属结脉。而且在房室传导阻滞Ⅰ型(文氏现象)中,房室脱落后的第一个PR间歇最短(相对来说),脉率略快,以后逐渐延长。此规律与《伤寒论》所云“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名曰结”似乎相同[3]。

1.2代脉:指脉来动而中止,良久放来,止有定数。如《伤寒论》云:“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此乃代脉最初之义,指间歇时间长,后世称“良久方来”者。根据间歇是否有规律,后世医家将代脉与结脉、促脉又作区分。如明·李中梓《诊家正眼》云:“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中医诊断学》云:“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2]由此可见,代脉脉象之特征有二:其一是良久方来,间歇时间长;其二是止有定数,间歇有一定规律。在早搏脉中,由频发早搏而行成的联律型脉象如二联律、三联律等属间歇有一定规律,脉率多在正常范围。故由早搏形成的联律型脉象如二联律、三联律两型脉象当属代脉。《诊断学》云:“代脉,脉率正常,但出现有规律的间歇……可见于过早搏动形成的二联律、三联律。”[1]此时的代脉若持久存在,则与结脉不能并见。时贤祝谌予云:“现代许多医生在病历上写‘脉结代’,这是不对的。”[4]然而若代脉呈短阵发作,即联律型早搏呈短阵型在向非联律型早搏转化时,可与结脉并见。如《中医脉象研究》云:“代脉常呈阵发性……即连续出现3次以上,或5、6次,或10数次,或数十次以后,又表现为结脉。此种情况,可定为‘结代脉象’,即是二脉的复合脉象。”[5]而“良久方来”的代脉则多出现在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如病窦脉一类。

病窦是由于窦房结功能低下或衰竭,出现以缓慢性(或慢--快性)心律失常为主的综合征。可表现为明显的窦缓(脉率≤50次/分)、Ⅱ度窦房阻滞和(或)窦性静止(时间停顿2秒钟以上)等,此时脉搏间歇可长可短,或长短并见。若间歇时间短者,当为“迟中一止”之结脉;若间歇时间长者,当为“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脉。此时的结、代两脉亦可并见。与《伤寒论》所云“心动悸、脉结代”相吻合。《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云:“代脉,可见于呈联律的早搏,窦性静止,窦房传导阻滞等。”[6]

1.3促脉:指脉来频数,时一止复来,止无定数。如《脉经》云:“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诊家正眼》云:“促为急促,数时一止。”,“结、促之止,止无常数。”数指数脉,一息五至以上,即脉率为90—140次/分,相当于窦性心动过速。故窦速之早搏脉(数时一止),当为促脉,即结数二脉的复合脉象。

早搏时,由于脉率不一、频偶不同,而形成中医的结、代、促三脉。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强弱大小一致。但脉位可浮可沉,脉形可粗大可细小,脉势可强可弱。

2房颤脉:属散、短、涩脉之类

房颤是仅次于早搏的一种心律失常,临床常见有阵发性与持久性两种。因房颤导致心律、心率和心音改变,从而影响脉搏变化,使脉搏也有间歇、停跳现象,以致出现多种病脉。但此等房颤脉与早搏脉不同,特别是慢性持久性房颤脉最易与早搏脉相混。

在阵发性房颤时,因心房快速不协调的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多在100-18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电图可确诊。脉诊时脉律绝对不规则,杂乱无序;脉率>100次/分,但快慢不匀,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脉搏强弱不等,大小不一。其强的脉搏,则应指明显,可谓浮大;其弱的脉搏,则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弱之间显得散乱错杂不整齐,脉率无法数清,即至数不清,散乱无序,参差高低不齐,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此阵发性快速房颤脉当为散涩(短止)脉之类[7]。

2.1散脉:指脉来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整齐,至数快慢不均匀[7],如杨花散漫之象。如《濒湖脉学》云:“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云:“散有二义,有自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也。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至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李中梓于此论浮、中、沉三候,形象逼真,可谓为散脉传神。重有、轻无,乃强弱现象,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渐重渐有,可谓浮大;其弱的脉搏渐轻渐无,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弱间形成浮短杂乱之脉。弱的脉搏短小无力不到位,似止非止,或间歇而止,短止结合。正因为强弱不等,快慢不匀,浮中有短,短止相杂,才显得节律不齐,散乱无序,至数不清,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散、涩、短、止诸脉混杂并见,纷至沓来。《脉经》云:“涩脉……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濒湖脉学》云:“散止依稀应指间,参伍不调名曰涩。”《诊家正眼》云:“短脉涩小。”由此可见,前贤已经认识到散、涩、短、止诸脉可以并见。涩具散象,涩即浮短、短止之复合脉。涩中有散,散中有涩,散涩并见,说明脉象复杂难辨,很难统一。现今看来,此等脉象正为快速房颤脉,而以散涩脉最突出。时贤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云:“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叁伍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统称为涩散脉。”[8]吕氏认为涩散脉症相当于心房纤颤[8]。此处当指快速房颤。但亦有学者将快速房颤脉称为促脉,如《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云:“促脉可见于心率较快的各种早搏,快速房颤等。”[6]因促脉只是“数中一止”,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强弱大小一致,故称促脉欠妥。

在慢性持久性房颤时,因心室率已下将至60-100次/分,脉律虽不齐,但脉率渐可数清,约在60-100次/分,快慢仍不等,脉搏虽有强弱之感,但不如快速房颤脉时明显,此时已无浮散之象。因快速房颤脉之散脉是浮散无根,至数不清,即浮大无力而乱,只限浮取。特别是当室率在60-80次/分的脉搏跳动中,指下间歇之感甚明,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参伍不调,短止而涩,沉细且难见,可谓艰涩不畅,犹如轻刀刮竹。此慢性房颤脉当为短涩结脉之类,涩结脉最为突出[9]。

2.2短脉: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如《诊家正眼》云:“短脉涩小。”其脉率或数或缓或迟。短脉虽属28病脉之一,但并非单独出现,而是与其他病脉相合构成或涩或散的复合脉。如《脉经》云:“涩脉……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濒湖脉学》云:“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诊家正眼》云:“涩脉……迟细而短。”诊察短脉,重点应在纵向的浮中沉(举按寻)三取。在快速房颤时,因心音强弱不等,脉搏亦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其弱的脉搏,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即浮大,弱即短小,此时寸关尺三部就有了“浮短”之涩。即以横向的寸关尺三部而言,可出现寸部短小,关尺浮大;或关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关浮大;或寸浮大,关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而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一短到底,即浮中沉三取皆无,则成为“一止复来”之止脉。由弱的脉搏而行成短、止之涩脉。故强弱间呈现或浮短、或浮短止之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杂乱脉象,从而构成以散涩(短止)为主的快速房颤脉。而在慢性房颤时,因室率下降后,脉搏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特别是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而此时的间歇之感甚为明显,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短、止并存,从而构成以结涩(短)为主的慢性房颤脉。

2.3涩脉:指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止而或散,艰涩不畅,犹如轻刀刮竹。《脉经》云:“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原影印本无此四字,据别本考证后当补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云:“散止依稀应指间”、“参伍不调名曰涩”、“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曰:“参伍不调,指脉搏跳动节律不调,往来艰涩。”晋·王叔和确立了24种脉象名称及指感形象标准,明·李时珍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两位都是将涩、短、止、散并提的。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及每个人的经验体会不一,涩脉才有散、浮短、短止、一止复来、迟细短散止等众多说法。而实际上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只有在短、止之脉相杂时,才能更好体会,而这种脉象正是房颤脉。无论是快速房颤脉,还是慢性房颤脉,都具有涩脉之象。轻刀刮竹,艰涩不畅,这些文字化的术语,临床很难掌握。反之,若用房颤脉去体会中医的散、涩、短、止诸脉,能做到客观公正,很好掌握。

房颤时因脉律不齐,脉搏有强弱现象,强即浮大(快速房颤明显),弱乃短小,而“短脉涩小”,故弱即短小无力不到位,似止非止,或间歇而止(慢性房颤明显),从而构成散乱无序,浮短相杂,短止并见,参伍不调的复杂脉象。快速房颤时,因室率快速,强弱之感明显,散脉之浮大而乱占主导,浮短、短止之涩掺杂其中,故云涩脉“且散”。散脉具涩,散涩并见。而慢性房颤时,因室率下降后,浮大之散象已无,间歇之感甚明,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故涩脉又有“一止复来”、“参伍不调名曰涩”之称谓。

脉律不齐,间歇而停,乃结、代、促脉之类,在脉率正常(60-90次/分)的间歇脉中当为结脉,故慢性房颤脉属涩结脉。《诊断学》云:“结脉,脉缓而呈无规律的间歇……可见于过早搏动、心房颤动。”[1]故有些医家将慢性房颤脉称为结代脉,是不无道理的。但房颤之结(止)脉与早搏之结(止)脉是不同的,二者混淆不明就在于此。

(慢性)房颤之结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参伍不调,无序杂乱,短止并见;早搏之结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短乱之象。所以将慢性房颤脉称为结代脉欠妥,当为结涩脉,脉位可沉,脉形可细,脉率正常,非独迟也。

房颤时,由于室率不一,脉象不尽相同,快速房颤脉当为散涩(短止)脉,慢性房颤脉当为结涩(短)脉。

综上所述,28病脉中结、代、促、散、涩(短)脉当属间歇脉。在心律失常中,常见的有间歇的脉象:早搏者是结、代、促3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结脉;病窦者是结、代2脉;快速房颤者是散涩(短)脉;慢性房颤是结涩(短)脉。

3参考文献(略)

2010-01-16.


7 .怪脉解索新探(《河北中医》2004年第7期)

作者:尹继增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关键词】怪脉;解索脉;散脉;房颤脉

怪脉系中医28种病脉以外的危重脉象,临床表现复杂,切诊难度较大,其出现往往代表脏腑之气衰竭,甚至为死亡征兆,故又有真脏脉、败脉、绝脉、死脉等称谓。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怪脉实际上是严重心律失常的表现,通过心电图可确诊。现今看来,绝非均为不治之病证,有的可治愈或得到暂时控制而延缓生命,如解索脉病证则是其一。解索脉乃怪脉之一,临床并不少见,但能正确掌握其脉象者实不多见,如在各级中医杂志病案记载中及中医高校教材中,或称结代脉,或称叁伍不调、脉律不整,或称“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1]等等,笔者似觉欠妥。兹陈述如次。

解索脉的脉象名称,虽首见于《内经》,却无明确的指诊形象,而《脉经·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云:“脉……去如解索者,死。新校正云: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绪也。”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云:“解索脉,如解乱绳之状,散散无序。”实为解索脉象形状之先河,而且“十怪脉”的脉象名称,即出自该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云:“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之状。这是一种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2]《中医大辞典》云:“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3]忽疏忽密,即乍疏乍密(数),《中医大辞典》云:“乍疏乍数: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可见于气血严重消耗,病情危笃之候。”[3]由以上可归纳出解索脉象为:脉搏乍疏乍数,散乱无序即脉律不整,脉率(至数)时快时慢,脉力强弱不等。此等表现与28种病脉中之散脉同,解索脉实则散脉也。

散脉,《脉经》云:“大而散。”明·李时珍《濒湖脉学》云:“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云:“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4]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云:“浮大无根,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5]《中医大辞典》云:“脉浮散不聚,轻按有零乱分散之感,中按渐空,重按则无。”[3]以上诸论将散脉象可归纳为:散乱无序,节律不整,至数不齐,快慢不一,脉力不匀。即散脉为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整,至数快慢不一[6]。此与解索脉象一致,故云解索脉即散脉也。

从主病来看,解索脉主病为肾与命门之气皆亡。如《世医得效方》云:“解索……肾与命门之气皆亡。”而散脉主元气离散,肾气枯竭。如《诊家正眼》云:“散为本伤……散为肾败之征。”[4]《中医大辞典》云:“散脉主元气离散,见于病情危重阶段。”[3]肾为元气之根本,肾气亡竭则元气离散而生命危殆,二者主病一致。

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及心电图检查,解索脉与散脉均指心房颤动(房颤)脉。《中医脉象研究》云:“解索脉:脉来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脉力强弱不等,脉律散乱无序,绝无规律。脉率在90-130次/min之间的解索脉象,其快慢与强弱的交替现象最为明显……解索脉的形成机理主要为心房颤动所致。”[7]柯雪帆认为:“乍疏乍数,乍大乍小,三五不调,称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病人脉率较慢的形如解索脉。”[8]《中医心病证治》云:“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颤动。”[9]金栋认为:阵发性“快速房颤脉正是中医之散脉。”[10]

心房颤动临床常见有阵发性与持久性2种。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时,因心房快速不协调的乱颤,仅一部分激动下传到心室,导致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在100-160次/min之间,心电图可确诊。此时听诊显示: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而脉诊则显示:脉律绝对不规则即节律紊乱不整,脉率快慢不一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脉搏强弱不等即脉力不匀,乍大乍小,大小不一。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其弱的脉搏,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弱之间显得散乱错杂不整齐,脉率无法数清,即至数不清,散乱无序,参差高低不齐,长短大小不一,故云此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脉当与中医之散(涩)脉同”[6],亦即解索脉也。快速心房颤动时容易诱发心力衰竭,而心力衰竭又可出现快速心房颤动,若抢救不当,治不及时则可殃及生命,故《脉经》云“脉……去如解索者,死。”《诊家正眼》云:“散为本伤,见则危殆……诸病脉见散,皆死脉也。”[4]但若抢救得当,治疗及时则可转危为安,病情得到暂时控制或治愈。此时其快速心房颤动可恢复为窦性心率或转为慢性持久性心房颤动。而转成慢性持久性心房颤动之脉象(脉率多在60-100次/min)则由解索、散(涩)脉转为结涩(短)脉[11]可永久存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个医者经验不同及患者发病时病情复杂,多病相兼,表现不一,故而形成脉象名称不一。或称为怪脉中之解索脉,或称为28病脉中之散脉,现今看来是一致的,正系(快速)心房颤动脉。因二者皆属规范脉象,故中医病案之脉象栏目正确书写应该径写为,解索脉或散脉,其它称谓皆不妥当。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3

[2]邓铁涛.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1

[3]李经纬,邓铁涛主编.中医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25,427,1467,1467

[4]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1-92,92,92

[5]朱文锋.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2

[6]金栋.房颤脉初探.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12

[7]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68-170

[8]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症金鉴·心悸怔忡卷.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38-139

[9]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90

[10]金栋.叁伍不调话房颤.中医杂志,2000,41(1):60

[11]金栋.间歇脉探讨.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3

2010-01-16.


8、早搏脉与房颤脉不同

(文章来源:《医学信息》下旬刊杂志  2009年第12P142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 河间 062450

 

【摘要】早搏脉与房颤脉临床最易混淆,绝不相同。翻阅目前各类中医类杂志及相关教材发现,现在许多中医学者,将早搏脉与房颤脉仍混为一谈,称“结代脉”者多,而称“散涩脉”者少。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早搏脉与中医的促、结、代脉相同,房颤脉则与中医的散、涩、短等脉相同。其中慢性房颤脉相当于中医的涩、短脉,快速房颤脉相当于散(涩)脉。将慢性房颤脉与早搏脉及快速房颤脉与促脉之区别要点给与阐述。

【关键词】 早搏脉;房颤脉;间歇脉;脉律失常

 

心脏节律失常临床常见的有过早搏动(早搏)和心房颤动(房颤)等,若发生后脉象亦随之变化,表现为脉律不整、脉律失常,出现脉有间歇、歇止的多种异常脉象。由早搏而形成的脉象叫早搏脉,与中医的促、结、代脉相同,已得到中医界的共识。由房颤而形成的脉象叫房颤脉,与中医的哪些脉象相同呢?目前虽未有统一说法,但笔者认为在常见的28病脉中当与中医的散、涩、短等脉[12]相同。兹不揣浅陋,陈述如下。

 

1 早搏脉与房颤脉不同  

 

早搏脉与房颤脉是绝不相同的,翻阅目前各类中医类杂志及相关教材发现,现在许多中医学者,将早搏脉与房颤脉仍混为一谈,称“结代脉”者多,而称“散涩脉”者少。何也?因早搏脉与房颤脉虽同属间歇(止)脉,但间歇是不同的。另外,房颤临床常见的有两种,即阵发性快速房颤和慢性持续性房颤,二者脉象亦不尽相同[3]。房颤脉特别是慢性持续性房颤脉,最容易与早搏脉相混。

 

早搏与房颤通过心电图可确诊,而脉象要靠三指体会;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所以诊断的脉象则各异。当确诊早搏与房颤时,此时切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明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很有帮助。为医者若感兴趣,可作对比仔细探寻钻研二者是否一样。

 

2 慢性房颤脉相当于中医的涩、短脉  

 

慢性(持续性)房颤,此时的心室率在60—100/分之间,脉率缓慢,至数虽不齐,但可数清。脉象显示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特别是心室率在60—80/分的脉搏跳动中,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为明显。故而形成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参伍(三五)不匀的间歇脉象。此间歇脉当为涩短脉[1],因“参伍不调名曰涩”(李时珍《濒湖脉学》语)而“短脉涩小”(李中梓《诊家正眼》语),实则涩脉,非结代脉,但此时最容易误诊为“结代脉”了。那么涩脉与结代脉之脉象到底不同在哪里?即慢性房颤脉与早搏脉到底不同在哪里?

 

3 慢性房颤脉与早搏脉之区别要点

 

(慢性)房颤之间歇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参伍(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早搏之间歇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1]。此正是区别之关键。朱文锋《中医诊断学》云:“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4]

 

4 快速房颤脉相当于散(涩)脉,非促脉

 

另外,在阵发性快速房颤时,因心律绝对不整,心率快慢不均,心音强弱不匀。显得心室率快速而乱,脉率〉100/分,此时脉象显得既脉律不整,又脉力不匀,而且快慢不一。即浮大散漫,无序杂乱,至数不齐,快慢不匀,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综”(李时珍《濒湖脉学》语),此阵发性快速房颤脉当与中医的散(涩)脉同[1235]。因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脉率>100次,故有的学者将此快速房颤脉称为促脉。如史大卓、高思华《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云:“促脉可见于心率较快的各种早搏、快速房颤等。”[6]因促脉只是“数中一止”,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强弱大小一致,无散乱(涩短)之象,故称促脉亦欠妥[1]

 

5 结语

 

 综上所述,由早搏与房颤而形成的早搏脉与房颤脉,二者脉象不同。在常见的28病脉中,早搏脉与中医的结、代、促等脉相同,已得到中医界的共识。而阵发性快速房颤脉,因脉率在100/分以上,则与中医的散(涩)脉相同;慢性持续性房颤脉,因脉率在60—100/次之间,则与中医的涩(短)脉相同。

 

参考文献

 

[1]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233232232

[2]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1312 

[3]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0411):6060

[4]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2.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1—102

[5]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6] 史大卓,高思华. 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77

 

 2010-03-18.

 

9、房颤脉探讨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2010年第2P185-186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心房颤动(房颤)临床常见,若发生后脉象亦随之变化,出现多种异常脉象。由房颤而形成的脉象叫房颤脉。房颤通过心电图可确诊,而脉象要靠三指体会。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所诊断的脉象则各异。当确诊房颤时,此时切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明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很有帮助。因临床常见的房颤有阵发性和持续性两种,故脉象不尽相同。

 

1阵发性房颤脉相当于解索脉和散、涩(短)脉,非促脉

 

     阵发性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室率多在100180/分之间。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电图可确诊。脉诊时脉律绝对不规则;脉率>100/分,快慢不一;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弱之间显得节律散乱,错杂不齐,脉率无法数清。此阵发性快速房颤脉正与中医怪脉之解索脉[1]28病脉中的散(涩、短)[24]脉相合。

 

 解索脉 :解索脉乃怪脉之一,其脉象特征如何?高校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之状,这是一种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即解索脉是一种脉律绝对不规则,散乱无序;脉率快慢不一,乍数乍疏;脉力不匀,强弱不等的紊乱脉象。恰为快速房颤时之脉象。

 

 散脉:散脉乃28病脉之一,脉象特征如何?《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六版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即散脉是一种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整,至数快慢不均,脉力强弱不匀的散乱脉象。

 

    散乱无序,快慢不均,强弱不匀,与解索脉脉象一致;解索脉即散脉[1],故散脉亦系快速房颤脉。阵发性快速房颤,因心音强弱不等,脉搏亦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渐重渐有,可谓浮大;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渐轻渐无,可谓短小。强弱之间形成浮短杂乱之脉,故快速房颤脉,还应包括涩(短)脉。

 

涩(短)脉:《脉经》:“涩脉……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即涩具散象,涩即浮短、短止之复合脉;涩中有散、散中有涩,散涩并见。此等脉象正系房颤脉,而阵发性快速房颤脉以散涩脉最突出。

 

非促脉:快速房颤,室率快速而乱,脉率>100/分,且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故部分学者将快速房颤脉称为促脉。如史大卓等《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促脉可见于心率较快的各种早搏、快速房颤等。”[5]因促脉只是“数中一止”,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强弱大小一致,无短乱之象,故称促脉欠妥。

 

持续性房颤脉相当于涩(短)脉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心室率已下降,脉率一般在60100/分之间,脉律虽不齐,但脉率渐可数清,快慢不等,脉力不匀。此时已无浮大散乱之象,特别是脉率在6080/分的脉搏跳动中,指下应指不足、短小无力、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调,短止而涩,沉细难寻。此慢性持续性房颤脉当为涩(短)脉[24]

 

涩脉:涩脉在28病脉中是一种复杂难辨的常见脉象,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无论是阵发性快速房颤、还是慢性持续性房颤,其脉皆涩。《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曰: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叁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六版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云:“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不齐和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慢性房颤,当脉率在6080/分时,指下呈现短小无力,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调,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短止艰涩,沉细难寻,此正涩(短)脉。

 

 短脉: 短脉虽属28病脉之一,并非单独出现,而是与其他病脉相合构成或散或涩的复合脉。《脉经》:“涩脉……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濒湖脉学》云:“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诊家正眼》:“短脉涩小。”即短脉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

快速房颤,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强即浮大,弱乃短小。此时寸关尺三部有了“浮而短”之涩脉。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脉搏浮大散乱之强虽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因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从而形成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调。此即“短而止”之涩脉。

 

 止脉: 即间歇脉,亦称歇止脉。持续性房颤,室率下降,脉率减慢,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故形成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匀的歇止脉象。此止脉正涩短脉,“叁伍不调名曰涩”、“短脉涩小”、“涩脉……短而止”,实则涩脉。但此房颤间歇之涩脉最易误诊为早搏间歇之“结代脉”。房颤脉与早搏脉鉴别要点:慢性房颤之间歇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叁伍(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早搏之间歇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此正是区别之关键。朱文锋《中医诊断学》云:“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6]

 

慢性房颤之结代脉

 

慢性房颤,当脉率下降至60/分以下时,会变得慢而节律相对规则。此时脉律相对规整,脉力相对均匀,脉率迟缓。指下呈现迟(细)沉涩(短)之脉象。因室率迟缓,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此时脉象,可谓迟细短涩而一止。此止脉,或是“迟缓一止,止无定数”之结,或是“脉来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是结代脉同见。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脉形可细,脉位可沉,脉率必迟。

 

4 结语

 

综上所述,房颤时因心室率不同,脉率不一,出现多种不同脉象。阵发性快速房颤脉,脉率>100/分,相当于怪脉之解索脉和28病脉中的散(涩短)脉;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在60100/分,相当于涩(短)脉;而慢性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时,脉率<60/分,可以出现结涩或结代而涩之脉。

 

参考文献

 

[1]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545

[2]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0411):6060

[3]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1213

[4]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233

[5] 史大卓,高思华主编.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77

[6]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2.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1—102

 

2010-03-18.

 

10、散脉新识

(此文发表于《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年第n期 待发表)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关键词】 散脉;快速房颤脉;解索脉

 

   散脉属28病脉之一,新世纪高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云:“散脉脉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动脉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故散漫为浮而无根之脉,形容其为‘散似杨花无定踪’……浮大无根,至数不匀。”[1]结合现代医学认识,与阵发性快速房颤脉相同[2,3,4]。

 

   心房纤颤(房颤)发作时有心律、心率和心音的改变,脉象亦变。由房颤而行成的脉象称房颤脉,临床常见有两种,阵发性快速房颤脉(脉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次/分与<60次/分),脉象不尽相同。

 

    阵发性房颤时,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在100-180/分,平均在120/-160/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电图可确诊。脉诊时脉律绝对不规则,杂乱无序;脉率>100/分(脉率少于心率,脉短绌),但快慢不匀,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脉搏强弱不等,大小不一。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则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弱之间显得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散乱错杂不齐,脉率无法数清,即至数不清、不匀,散乱无序,参差高低不齐,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此阵发性快速房颤脉正中医之散(涩)脉[234]和怪脉之解索脉[5]

 

解索脉乃怪脉之一,《中医诊断学》云:“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之状。这是一种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6]乍疏乍密(数),《中医大辞典》云:“乍疏乍数: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可见解索脉象为:脉搏乍疏乍数,散乱无序,至数不齐,即脉律不整,脉率(至数)时快时慢,脉力强弱不等。散脉寄寓解索脉中,皆系快速房颤脉[5]。《中医脉象研究》:“解索脉是一种脉律散乱,脉力大小不等,脉率时快时慢反复出现,且脉率多在80-150/分之间的紊乱脉象……脉来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脉力强弱不等,脉律散乱无序,绝无规律。脉率在90-130/min之间的解索脉象,其快慢与强弱的交替现象最为明显……解索脉的形成机理主要为心房颤动所致。”[7]

 

古人以息间定至数,今人以秒表计频率,正常情况下,一息约等于脉搏跳动4次(四至),1分钟约18息。因房颤脉脉率在90-180/min之间,从至数而言,一息五至以上属数脉,即>90/分,故有的医家称“数而三五不齐”,或称“数中一止之促脉”,或称“数而涩”脉等;若房颤脉之脉率>126/分,一息七-八至则属疾脉,故有的医家又称“脉细数疾,至数摸不清楚,按之参伍不齐”等,若以房颤脉去理解,应称散脉。中医脉象本身存在一定缺陷,与各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有关系,故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规范。当出现快速房颤时,脉象应称散(涩)脉,或称解索脉,乃为规范名称,其它称谓皆不妥。  

 

    综上所述,散脉属28病脉之一,脉象特征:散乱不整,至数不齐,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且脉律绝对不整,脉率快慢不匀,脉力强弱不均,与怪脉之解索脉是同一脉象。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散(涩)脉当与快速房颤脉同,应称散(涩)脉,或称解索脉,其它称谓皆不妥。

 

参考文献

 

[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2.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0.

[2]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

[3]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

[4]金栋.早搏脉与房颤脉不同[J].医学信息,2009112):142.

[5]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2004267):545.

[6]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1.

[7]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8-170.

 

2010-03-18.

 

11、

房颤脉脉象规范探讨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2010年第8卷第07P1-2

李冬梅  金 栋  杜宝良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发作时可出现心律、心率和心音改变,脉象亦随之而变,出现多种异常脉象。由房颤而行成的脉象叫房颤脉,当代中医学者对房颤脉的描述莫衷一是。多年来通过对房颤脉的体会认为,阵发性快速性房颤脉脉率>100/分,当为散涩脉与怪脉之解索脉;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分,当为涩短脉;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分,当为涩结脉或涩结代脉。予以规范探讨。

【关键词】 房颤脉;散脉;涩脉;短脉;解索脉;脉象规范;中医诊断学;中医脉学

 

心房颤动(房颤)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发作时可出现心律、心率和心音改变,脉象亦随之而变,出现多种异常脉象。由房颤而行成的脉象叫房颤脉,与中医的哪些脉象相同呢?目前仍莫衷一是,尚未统一,有规范统一之必要。

 

1 当代中医学者对房颤脉的描述

 

1.1 莫衷一是

检阅《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发现,当代中医名家对房颤脉脉象的描述,莫衷一是。如赵锡武称“脉结代”[1];柯雪帆称“心力衰竭出现脉律不齐者颇多……乍疏乍数、乍大乍小、叁伍不调者(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纤颤病人,脉率较慢的形如‘解索’脉”[1],病例则称“脉细数,一息七至,叁伍不调,有不规律停搏……两脉弦涩、散乱不齐,大小快慢不一,一息约六至。”[1]等;奚凤霖称“乱搏脉”,云:“脉律失常,常见的有促脉、结脉、代脉、涩脉、散脉,还有七绝怪脉……其早搏的常见脉象有促、结、代脉等,乱搏的则见散脉、涩脉和在生命垂危时出现的脏器败露之部分怪脉。”[1],病例则称“脉散数有似鱼翔、虾游,急性发作时,脉如釜沸、解索。”[1];周次清云:“阴虚不能敛阳是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会出现‘参伍不调’的促脉,或雀啄脉。快速性房颤……发作时脉见促象。”[1];丁光迪称“房颤……诊时脉细数疾,至数摸不清楚,按之参伍不齐”[1]等。

又《现代中医心病学》对(心房)颤动脉象描述云:“属……促脉、疾脉、雀啄脉”[2],而在房颤分证论治中脉象多为“结代、沉弦涩”[2]等。该书《当代名医心病临证经验选评》中共93位当代名医,在涉及到房颤脉认为是“见散脉、涩脉”[2]者,有奚凤霖,而黄星垣则称“脉结代或散而欲绝”[2],邓铁涛则称“脉结代或散涩”[2],而大多数认为是“促结代、细数结代”脉,亦有认为是“(沉弦)涩脉”者等。

上述医家皆是当代著名中医大家,或是主任医师,或是教授,对涉及到房颤脉的描述,莫衷一是,有些人认为是促结代脉,欠妥。

 

1.2 涩散脉

吕光荣认为房颤脉统称为涩散脉,在其《中医心病证治·涩散脉》云:“脉象:脉搏动力量强弱不等,振幅大小有异,节律散乱无次第。其率或脱疾,或迟慢。其体或细弱,或弦劲。其形或洪曳,或虚大……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参伍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去来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3]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颤动。”[3]较为公允。

 

1.3 散脉

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云:“散脉是一种无根、极浮、脉形散乱的一种微细脉,主脏器衰竭,元气外脱……心室颤动则见此脉……这是元气脱、心衰竭、心室颤动的一种表现……心气衰竭、心房和心室出现颤动,此时出现混乱的脉律、脉形、脉的节奏也失常,忽快忽慢,乍疏乍密……出现脉律散乱、不均匀、脉形散乱不能收聚,形成散脉。”[4]房颤脉可称散脉,而心室颤动是致命的心律失常,是心脏骤停之先兆,心音听不到,脉搏也触不到,而称散脉则非。

 

1.4 解索脉

《中医脉象研究》云:“解索脉是一种脉律散乱,脉力大小不等,脉率时快时慢反复出现,且脉率多在80-150/分之间的紊乱脉象……脉来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脉力强弱不等,脉律散乱无序,绝无规律。脉率在90-130/min之间的解索脉象,其快慢与强弱的交替现象最为明显……解索脉的形成机理主要为心房颤动所致。”[5]较为公允。

 

2 房颤脉规范为散涩短脉

 

房颤通过心电图可确诊,而脉象要靠三指体会。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所诊断的脉象则各异。当心电图确诊房颤时,此时切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故以房颤脉去规范中医相关脉象则有临床实际意义,使有关脉象规范并有可操作性。房颤常见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脉象不尽相同。

 

2.1 阵发性快速房颤脉脉率>100/分,规范为散涩脉

阵发性快速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速而不规则。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杂乱无序;脉率>100/分(脉率少于心率,脉短绌),快慢不匀,至数不清;脉搏强弱不等,大小不一。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短小无力不足位。乍疏乍密,忽强忽弱,强弱大小不等,长短错杂不齐,至数快慢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心电图可确诊。此等脉象正中医之散涩脉等[68]和怪脉之解索脉[9]。

 

散脉,《濒湖脉学》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柳氏……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云:“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义得,散脉之形确著矣……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中医诊断学》云:“散脉,脉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动脉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故散脉为浮而无根之脉,形容其为‘散似杨花无定踪’。”[10]

 

涩脉,《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王叔和《脉经》确立并规范了24种常见脉象名称和特征,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李时珍《濒湖脉学》可谓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皆系涩散(短止)并提。

 

快速房颤脉脉象以浮大散乱为主,既有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即散乱错杂不齐之散,又有浮而短之涩,故此脉当规范为“散涩(短)”脉[68],称其它脉则非。

 

2.2 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分,规范为涩短脉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后,脉率为60100/分。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分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并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调,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中医诊断学》:“涩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较细,脉势涩滞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10]

 

短脉,《濒湖脉学》云:“短脉,不及本位《脉诀》。应之而回,不能满部《脉经》……两头缩缩名曰短,涩短迟迟细且难……涩微动结,皆兼短脉。”《诊家正眼》云:“短脉涩小。”《中医诊断学》云:“短脉常兼迟涩。”[10]由此可见短脉与涩脉并见,短寄涩脉中,涩在短中求。短脉,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乃构成涩脉的基础脉象,其率可疾数、可迟缓[7]

 

故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分时,当规范为“涩短”脉,称其它脉则非。

 

2.3 慢性持续性房颤脉率<60/分,规范为涩结脉或涩结代脉

 

慢性持续性房颤,当脉率<60/分时,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谓迟脉。脉力相对均匀,但仍有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之感,并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可称迟细而短。《诊家正眼》:“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此时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迟滞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可谓迟细短时而一止。

 

故慢性持续性房颤脉率<60/分时,当归范为“涩结或涩结代”脉,称其它脉则非。

 

3 解索脉即散脉,同属快速房颤脉

 

解索脉乃怪脉之一,《脉经》云:“脉……去如解索者死。新校正云: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绪也。”《世医得效方》云:“解索脉,如解乱绳之状,散散无序。”《中医诊断学》云:“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之状。这是一种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11]《中医大辞典》云:“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忽疏忽密,即乍疏乍密(数),《中医大辞典》云:“乍疏乍数: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

 

由上归纳出解索脉象:脉搏乍疏乍数,散乱无序,至数不齐,即脉律不整,脉率(至数)时快时慢,脉力强弱不等。此等表现与散脉同,可见解索脉即散脉,皆系快速房颤脉[9]

 

4 结语

 

房颤常见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脉象不尽相同。通过房颤病人的脉象观察,并结合古今学者对相关脉象的论述后认为:房颤脉在常见的28病脉中相当于中医的散涩短等脉及怪脉之解索脉。其中阵发性快速性房颤脉脉率>100/分,当规范为散涩脉和或怪脉之解索脉;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分,当规范为涩短脉;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分,当规范为涩结脉或涩结代脉。

 

参考文献

[1] 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7138-139148-149199-203207214-215268-269.

[2] 苏诚炼,沈绍功.现代中医心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6198493506516.

[3] 吕光荣. 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4] 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M].2.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41-345.

[5]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8-170.

[6]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

[7]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

[8]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1411):60.

[9]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10]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2.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0116119.

[11]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1.

                                       (收稿日期:2010-02-10

2010-05-07.

 

来源:http://home.hx317.com/blog/26485/2623.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头条
中医脉象新丁--房颤脉
涩脉论
中医诊断学75全集47.结脉(代脉、促脉);第二节:脉象的鉴别
47《中医诊断学》结脉(代脉、促脉);第二节:脉象的鉴别、相兼脉
8、《中医诊断学》结脉(代脉、促脉);脉象的鉴别、相兼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