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章太炎“国医革新”观点阅读《黄帝内经》
阅读了《黄帝内经》图解,扎录其一贯主张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学说、天地人合的千古论点,然后依据章太炎先生的“国医革新”思路来理解经典含义。
    一、禁方书是组成《黄帝内经》的祖本
    国学大师章太炎穷究学问,深研医理,博览丛书,独钟情于东汉末期张仲景《伤寒论》,从中判断《黄帝内经》诸类古籍,编缀时代应在春秋战国期间,与老庄道家学说有许多近似之处。“天人合一”即人与天地相参,“阴阳五行”等学说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自然观。战国乃至西汉尚无(不错)《黄帝内经》名称出现。《史记·扁鹊传》:“长桑君……乃悉取禁方书尽与扁鹊。”近代学者研究考证,众多禁方书正是组成《黄帝内经》的组本(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9月版)。也有学者研究,最早称“书”的散文作品,西汉称“尚书”,古文《尚书》成书于《吕氏春秋》,以脾为木,肺火、肝、金、心、土、肾水。今文《尚书》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礼记·月令》为肝木、心火、肺金、脾土、肾水,除肾水一致外,其余均不相同。今文说法也即《黄帝内经》说法,或可说《内经》成书于东汉时期。太炎先生对古今《尚书》及五行的认识,认为“二者虽有不同,仍无大异。”“分配五行本非诊治之术,故随其类似悉可比附。”“就在二家成说以外,别为配拟,亦未必不能通也。”又说:“即无言五行,无损于中医之实耶。”(《论中医剥复案与吴承仕〈检斋〉书》,《华国月刊》1926年7月6日)。由于中医理论深奥,一时难以理解,故先生主张:“历代医学著作,莫不浏览殆毕。”然读毕后仍有他自己的思路:“上不灵枢内难,下不采薛叶诸家。”独辟蹊径,自有心悟。
    二、本于阴阳
    中国传统医学,奠基于《黄帝内经》,认为人处于自然之中,无时不受天时地理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统一性,其主张:“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交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战国末期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学家:“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把阴阳变成和“天人(不错)感应说”结合的神秘概念。阴阳为中医传统医学理论基础,阴阳有相互转化性,阴可以转阳,阳可以转阴,也有无限可分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又有阴阳,深奥无边的概念一般临床者颇难掌握运用。“其实阴阳二个对立面又相辅相存,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独立存在”(《中医学基础》上海科技出版社1918)。太炎先生对贯穿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有如哲理中的相对论,也绝少言及,对此言论,医学界至今仍在争论中。
    三、藏象经络
    藏象一词,“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体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经络系统可分为经脉、络脉和腧穴三部分。经脉有十二正经,另有同属经脉主干,但有别于十二经脉的奇经八脉,经脉之间相互交通联络的称络脉。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和神又是人体复杂的功能表现。因此,精气神为人身三气(见前文)。据此,要理解《黄帝内经》非一般人所能,需要有深刻的国学基础,而太炎先生是一位务实的大儒,对“历代医学著作莫不浏览殆毕”,深刻理解《黄帝内经》的含义,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革新”。先生不但对传统医学宏观理论有独特的见解,对实质性医学也认真辩解,如对六腑中的“三焦”和“经络”的形态及生理内涵也深加探讨。按三焦的形态,在人体究为何物?先生指出为淋巴腺。三焦既为原气,“原”即今“源”字,人体水液之通路,包括淋巴腺、淋巴液与淋巴管,则非有名无形。先生又说:“近世治温者,以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为下焦,而三焦之腑空矣!”先生又在《论旧说经脉过误》一文中指出,上行动脉与下行动脉的路线和功能,认为:“唯冲脉当以脉名;督脉即中枢神经;任脉在男子为输精管,女子为输卵管与冲脉为血管者名殊矣。带脉举世未见者,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足膝中筋腱亦名四脉,何哉?”先生在学说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尚待后证。
    中医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根本。“精”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神”是生命活动中的最高统帅,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精气神三点先生尚未言及。
    四、人体与外环境关系和“四诊”、“八纲”
    先生在《菿汉闲话》中言及:“中土时病皆因风寒暑湿。而运西以热病皆由细菌(致病微生物)所致”。《内经》:“风寒,百病之怡也,清静则腠理闭枢,虽大风苛弗之能害。”“苛,害人之草,非细菌(病毒)云何”?先生提到机体功能抵抗力与侵入人体之危害物较量胜负时出现的病态。他又说:“惜当时无显微镜无实验,故说多支离,不能专守耳。”《金匮要略》曾提及“客气邪风”,系指挟有细菌的污染空气,先生当时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运西医学实验虽已入中土,但尚未普及,故未能阐述清楚,仅提醒人们注意一下而已。
    “四诊”、“八纲”历来是中国医学诊察分析疾病的手段。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是观察疾病的方法。说似临床应用技术,但又不相似,仅以相对论说,难以起到“中介”“桥梁”的技术学科作用。最近读到《浙报大讲堂》关庆维先生的文章:“中医重视宏观整体(道),西医重视微观局部(术),道与术相互补充完美,交相辉映的和谐。”又说:“中医调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体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平衡关系。”文中又提到:“学习中医更需要心悟。”此文颇与太炎先生的思路相似,但又似乎不完全相符。太炎先生又主张:“兼综远西之说,以致攻错。”又说:“不如积西医不能治而此(中医)能治之”之验案运用于临床。又指出:“远西解剖于精,其治脏腑积聚胜于中土;而客邪时病则不逮中土甚远”。先生又常说:“凡事虚拟其理,不如实证其状”。中国传统医学如何传承发展,不由我们不想到人们赞誉先生为“国医革新导师”
    综观太炎先生的治学精神,对中华民族文化、诸子百家、古今《尚书》无不深加研究。他说:“自《黄帝内经》以迄,汉唐宗元明清,历代医学著作莫不浏览殆毕”,然后对《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中藏经》等医学经论深加思考,对传统医学传承发扬、辩非存真,加以“革新”。曾有人询问章太炎先生:“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朗笑三声答到:“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这是章太炎先生一生的医学夙缘。
    世界四大传统医学,古印度、古埃及的传统医学都在二三千年前逐个衰退,古希腊传统医学在14—15世纪时,欧洲出现文艺复兴时终于摆脱传统推理困境,步入了自然科学的实理境界,进入现代医学,唯独中国传统医学继续在传承,但其经典至理、哲学推理还是归属于形而上的学说,其中有一部分似乎有些自然科学实理学说,也沾一些形而下的边际,但上下间的中介无从寻觅,难以联系。如人与天地相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精气神,上下联系还须依赖心悟。所以太炎先生研究传统医学对“历代医学著作莫不浏览殆毕,”“贯习群方,以资验证”,“无言五行无损于中医之实耶”。对阴阳者也未提出自己的识见,先生又提出“兼综远西之说,以致攻错”。在中国传统医学方面,无论广度、深度,可以说有他自已的见解心悟,所以他说:“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他是在国医革新基础上尊重传统经论,中西医并重中求发展。中国传统医学传承至今已数千年,曾被“捧杀”,一度也被“棒杀”,在这一紊乱局面中章太炎提出“国医革新”,言及形而下的实理,例如,在宏观境界中说:“无言五行无损中医之实耶”;在具体情况下提议“三焦为决渎之官”,水,液之通路是淋巴腺,液、官,绝非有名无形之物,如按《温病条辨》之说:“膈上部为上焦,膈下脐上为中焦,脐下为下焦”,分布在人体大范围中,就难以理解了,以及“论旧说经脉过程”,述及维冲脉为脉名,督脉为中枢神经,任脉为输卵、输精管,带脉则举世未见。他力求在国医革新中求发展。但毕竟势孤力薄,且为时短暂,与数千年传统医学文化一时难以较量。故此,敬祈学术界诸公,尽力参照“国医革新”观点,深加研究,在革新中求发展,否则世界四大传统医学最后一个也不存在了!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全集》(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
    2.《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北大出版社.1985.7.
    3.《章太炎医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4.  孟庆云:《 章太炎:“我是医学第一——章太炎的医学夙缘”》,载于《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8月第16卷第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念国医大师朱良春 | 历尽坎坷见真情,章朱传承为中医
他是一代国医楷模,一生致力中西医结合,其子从事西医事业
末法时期名人谈中医:章次公“难得高士”也挨批
秋分·分享:章太炎论《周易》
《【黄帝内经·素问】第七期——“阴阳离合论”》
国医名师国新:传承中医精髓,弘扬国医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