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钱太守、二不尚书、三汤道台、四知先生

一钱太守、二不尚书三汤道台、四知先生

日期:2010-05-24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我国古代清官名垂青史,流芳千古,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敬仰。向来人们以数字绰号、称号、雅号赠送给他们,以朴素的形式表达对这些好官、清官的敬慕和感恩之情。

    一钱太守:后汉刘宠在会稽任太守期间,操守清正,政绩卓著。他离任时,会稽老百姓为感谢他,特推选了几位长者带了一百钱去送他。他执意不收,在大家的苦苦哀求下,他只选了一钱留做纪念。自此,刘宠“一钱太守”的美名便传开了。

    二不尚书:范景公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他在自己府门上写了六个大字:“不受贿,不受馈。”携带礼品者看到这六个字便不好意思入府求见了。自此,他被人称为“二不公明”和“二不尚书”。

    三汤道台:清汤斌曾任岭北道道台,三年为政,两袖清风,每日三餐以豆腐清汤为肴,百姓因此给了他一个“三汤道台”的美名。

    四知先生: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一日出差路过昌邑县。到了晚上县令王密携十金求见杨震,悄悄说道:“天黑,无人知晓。”杨震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被说得惭愧至极,急急携金而归。此事传开后,大家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五代清郎:袁聿修一生经历了五个朝代,即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他为官五十多年,始终以清贫为本,连一升米的薄礼也未收过,于是人们称他为“五代清郎”。

    八一巡抚:张伯行居官清正廉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奉旨调任江苏巡抚。赴任后,张伯行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檄文中有“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段名言,这就是“八一巡抚”美誉的来历。当时康熙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据《重庆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钱太守,二不尚书,三汤巡抚,四知先生,五代清郎”都是谁?
清官的数字雅号:“八一巡抚”被康熙皇帝赞
古代廉吏别称撷趣
【转】“以不贪为宝”:史上六大清官
绰号与清官
清官册上第一人 ---读史札记一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