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样是坑道作战,志愿军能坚守,美军被全歼,差距为何这么大?

作者:冷写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对于朝鲜战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火力强大的美军为什么连小小的上甘岭都打不下来?如果说运用坑道战,帮助志愿军最终取得防守反击的胜利。那么同样修筑了坑道的美陆战一师,在梅岘里东山、马踏里西山的战斗中却遭遇惨败,在反复争夺中,志愿军甚至打出1:5的伤亡比。原因何在?

坑道战打赢了上甘岭战役

从1950年10月入朝到1951年6月之前,志愿军多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模式,临时修建的野战防御工事,一般非常简陋,无法抵抗美军航弹和远程重炮的轰炸。由于防御力明显落后,在大量杀伤敌人的同时,自身伤亡也不小。这期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消灭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23.3万人,自己却也伤亡了18.9万人,双方作战人员的损失比例为1.23:1,谁也没占到便宜。

朝战美军

1951年6月以来的夏季防御作战,重武器匮乏的志愿军在阵地战的对垒中,坚守表面阵地的战斗人员牺牲巨大,防守极为被动。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后,志愿军将领陈赓、王耀南等人详细考察了朝鲜地形,认真总结了志愿军伤亡过大的经验教训后,志愿军司令部形成了统一的意见:志愿军全军依托现有防御阵地开始大规模修筑坑道工事。

坑道一般修筑在山坡的反斜面上。顶部厚度30米以上,坑道口山体厚度须达到10米以上,防止敌人爆破造成坑道塌方,并确保能抵御大口径重炮和航弹的轰击。坑道宽1.2米,保证人员和物质进出畅通。坑道留有2个或2个以上出入口,基本上为V型、T型或Y型结构,有的大型坑道也呈鸡爪型分布,在通向山坡正斜面一侧设有观察口或射击孔,必要时可爆破扩大豁口作为应急出口。

在坑道口周围,挖有避弹坑,预防敌人占领山脊后,向下扔炸药伤害坑道口守卫人员;在距离坑道口4米内修砌左右交错、有间隔的阻隔墙,防止弹片飞入伤害坑道内人员;从坑道口进入4米之后必须拐弯,以躲避火焰喷射器喷射出的直射火焰;坑道内部还设置防毒门,阻隔敌人释放的毒气;预留清理土石方工具,以防坑道口被敌人堵塞。

志愿军一般坑道示意图

为便于长期驻守,坑道里存储了大量的食品、淡水和武器弹药,在一些重要的主阵地大型坑道内部,还建立了战地医院、澡堂、图书阅览室等更为齐全的生活设施。

至1952年5月底,志愿军共修筑了贯穿朝鲜半岛中部地区的坑道1200余公里,交通壕6000余公里,在正面250多公里,纵深30公里内,建立起了以坑道工事为主体,以表面阵地为支撑的野战防御体系。在后来志愿军的阵地防御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著名中外的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发疯般的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座小高地上倾斜了大量的弹药,摧毁了志愿军所有地表阵地的防御工事,岩石被炸成了粉末,泥土也被翻了2米多深,可即使这样,躲入坑道内的志愿军战士依靠完善的坑道防御体系,顽强坚守,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在反攻部队的支援下,最终打垮了敌人的进攻,守住了至关重要的597.9和537.7两座战略高地。

志愿军通过坑道内射击孔对敌开火

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坑道的作用功不可没。早在战役爆发的前几个月,驻守五圣山地区的15军就已展开了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坑道挖掘工程。

仅仅是驻扎在五圣山上甘岭地区的15军45师就利用收集到的废铁制品,造铁锤1000余把,钢钎2200余个,通过拆除未爆炸的航弹和炮弹,提得炸药3700余公斤,靠着这些原始简陋的材料,挖出合计9000多米长的坑道300余条,坑道内建立粮库60多个,弹药库60多个,每条坑道都配备了许多暗火力点与观察哨。

在坑道外,配置了明火力点、散兵坑、猫耳洞、马蹄形或弓字型掩体,彼此通过总计5000多米长、160余条的交通壕相连接,与坑道工事相互掩护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网。

志愿军战士在坑道内转移

战时坑道囤积的战斗人员,避开了敌人重炮和空中火力打击,保存了我方的有生力量,拖住了已占领表面阵地的敌人继续向纵深进攻的步伐,为我方后方部队的反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可以说,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也是志愿军坑道防御战的胜利。

志愿军坑道战的特点及作用

在后来不断的斗争中,直至朝鲜战争结束,志愿军一线部队积极总结坑道在使用所发现的缺点,改进不足,逐渐增强了坑道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形成了可以“防重炮、防空袭、防毒气(防疫)、防雨防潮、防火攻,防寒冷”等具有多种功能的坑道。

它的特点及作用有以下几种:第一,异常坚固、安全。打坑道是个费时费力的苦差事,尤其是当时志愿军极度缺乏大型掘进机械,完全依赖人工和少量爆破进行艰苦的坑道挖掘作业,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么差的条件下还能在短短几个月内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坑道建设,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坑道的存在,不仅极大提高了志愿军的战场生存几率,还保护了大量囤放的生活补给品和武器弹药免遭敌人炸弹的毁坏,战斗人员的前出与伤病员的后撤也变得非常的安全和及时。

第二,与地表阵地防御工事及己方火炮配合,阻击敌进攻。当敌人对前沿阵地进行火力覆盖时,大部分兵力躲藏于坑道内,只留少量观察员监视敌人;当敌炮火落点从我前沿阵地向后方延伸时,趁此时间间隙,坑道内战斗人员迅速前出至地表防御阵地,对已发起冲锋的敌步兵予以还击。

另外,通过射击孔或观察口可以及时了解战场形势,呼叫己方火炮火力支援,并按事先标记好的区域实施精确打击,是对付敌方装甲目标和敌步兵以密集队列进攻阵型最有效的手段。到战争后期,随着我志愿军重火力武器的增加,歩炮协同、步坦协同作战已运用的非常娴熟,杀伤进攻之敌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志愿军通过观察口监视敌人

第三,同早期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地道战一样,志愿军的坑道除了防守和日常生活外,也便于向敌前沿阵地渗透和突袭。

志愿军在发动攻占敌人盘踞的山头前,往往在敌前沿阵地几百米内的两翼或中央相对隐蔽的地方,秘密的修筑屯兵洞和小型坑道掩体,有的还与后面己方前沿阵地的交通壕相通,这样在夜间输送兵力接近敌方阵地更加的方便,既缩短了攻击距离,减少了战斗时间,也做到了进攻突然性,令敌人防不胜防。

志愿军战士宣誓与坑道共存亡

美军“东施效颦”

1953年3月26日夜,我志愿军旨在攻占梅岘里东山和马踏里西山的战役打响。与以往阵地防御战所不同的是,除了在前沿阵地修建了大量的野战防守工事外,美军陆战一师也学习志愿军在两座高地均挖掘了坑道。其中梅岘里东山后侧挖掘了10米和45米长的坑道各一条,马踏里西山东南方向也修建了10米和25米长的坑道各一条。

由于战前的细致侦查,掌握了美军所有前沿阵地的火力点及兵力部署,又根据两山相似的地形反复演习,因此,我志愿军的炮击非常精准,两座高地外围火力支撑点和防守兵力开战后不久即被清除,负责主攻的志愿军40军358团8连和1连仅仅用了10多分钟就占领敌地表防御阵地,而后转入坑道继续围歼残敌,经过几十分钟的激烈战斗,躲藏在坑道内的美军或投降,或被消灭,最终被全部肃清,无一漏网。

经过后续战斗的反复争夺,虽然志愿军仅夺取了梅岘里东山,未能占领马塔里西山,但战役最终的结果是我志愿军40军120师358团以伤亡200余人的微小代价,重创敌王牌部队美军陆战一师1000余人的伤亡。值得一提的是,美军修建的坑道工事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加大了美军的伤亡。

朝战美军

据参加此战的志愿军老兵回忆,美军的坑道以志愿军坑道的建造标准来衡量,就是个残次品。无论是坑道顶部厚度,还是坑道口厚度都不达标,坑道内部也无任何防御设施。最离谱的是,其中有一条坑道只有一个出入口,在坑道顶部被志愿军战士爆破炸塌方后,里面的40余名美军竟然被活活闷死。

在争夺美军坑道的战斗过程中,后方美军一度也派出过几批小规模排级单位的增援,但因我攻击部队事先准备充分,早已为炮兵标定好了两山高地后方美军可能增援的线路,因此美军增援部队都被我军炮火阻隔,无法及时到达。即使勉强突破炮火封锁,能赶到阵地上的兵力也所剩无几,对协防坑道内美军反击志愿军的作用微乎其微。

后方美军与坑道内美军的联系在我军火力打击下完全中断,美炮兵丧失了前方美军的观察和指引,只能瞎放炮,对准备进入坑道内志愿军炮击命中率很低;又因为是发生在夜间的战斗,美空军飞机也无法提供有力的支援,只能等待天亮后再行动。所以,美军在地表防御阵地失守的情况下,很难像志愿军那样固守待援,只会被逐个击破,全部失守。

美军倾向于地表工事

实际上,在敌我双方进入防御对峙阶段后,美军也在阵地上修建了大量的例如典型的环形防御工事,但却很少像对手这样深入山体岩石内部去挖掘坑道,而是利用现有的地形,修砌相对坚固的野战防御工事。

美军的环形防御工事

通常修建掩体、临时指挥所或暗火力点时,先简单的根据需要在地面挖一个深坑,在用圆柱形木头倚靠在深坑周围土石方外侧并夯实,然后用沙袋和挖出来的土石方回填四周,最后用更大尺寸的圆木做内部支撑柱和顶盖,顶盖做好后,在上面以石块—土—石块的层次反复铺盖:

当厚度1米—2米时,可有效化解掷弹筒、迫击炮、75mm等小口径火炮的杀伤力;厚度在3米以上时,可承受122mm口径炮弹的打击;若将顶盖和内部支撑柱的材料由圆柱形木头换做钢材的话,其防御等级可提高至对抗155mm口径火炮的毁伤效果。

对于普遍缺乏大口径重炮的志愿军来说,这种防御工事的防护力已足以应对了。相比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嵌入山体岩石式的防御工事,这种防御形式简单快捷,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搭建完毕,对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美军来说,更不算什么难事。


美军炮兵

攻防特点决定防御样式大相径庭

朝鲜战争中,中美在重火力方面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即便到了战争后期,得到大量苏式装备补充的志愿军方面,在火力密度和强度上,尤其是远程重火力打击,就整体而言依旧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客观上就决定了在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之后,我志愿军优先考虑的是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然后考虑的才是稳固防守线的同时如何去寻机歼敌。

这与在运动战阶段经常进行迂回穿插,力求尽可能多的包围和歼灭敌人的战术理念截然不同。因此,建立牢不可破的、可以长期坚守的并与地表防御工事相结合的坑道工事,就成为了我志愿军必然要选择的最佳方案。

反观美军,就没有修筑类似志愿军那样功能完善的坑道的刚性需求和主观驱动力。他们修建简易坑道的目的,只是为了临时屯兵和暂避炮火,对阵地的防守也是能守就守,守不住就撤退,大不了过后依赖可以碾压对手火力掩护,再重新夺回阵地而已。

因此,美军从军官到士兵,头脑里是绝不会有如志愿军那样“以坑道为家”、“誓与阵地共存亡”的理念的。他们只管弄好地表防御工事就足可以应付对方一般的火炮打击,至于坑道,挖几条更好,不挖对自身伤亡率的影响也非常有限。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美坑道的差别其实映射的就是中美两军重武器火力的差别。借用《亮剑》中孔捷的一句话“如果我们的装备和火力水平能达到美军的一半,我们就完全有能力消灭他们”,只可惜,当时中美两国的综合国力天地之差,体现到战争初期就是10万多志愿军消灭不了包围圈内的2万多美军。

火力的孱弱迫使我军只能先想方设法求生存,再以“零敲牛皮糖”式的作战方法去慢慢消耗敌人,逼的曾经不可一世骄横惯了的美军,不得不屡次坐在谈判桌前,最终无可奈何的签下了停战协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五十二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2)高阳岱反击战
躲进坑道就安全?美军比想像的狡猾,志愿军坚守坑道5天被迫撤退
板门店内外
志愿军土木防御工事的基本样貌
美军罕见表扬志愿军坑道战及吃苦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获得荣誉称号的步兵团:白云山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