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裴頠《崇有論》解析

裴頠《崇有論》

【原文】

夫總混群本,宗極之道也。方以族異,庶類之品也。形象著分,有生之體也。化感錯綜,理跡之原也。夫品而為族,則所稟者偏,偏無自足,故憑乎外資。是以生而可尋,所謂理也。理之所體,所謂有也。有之所須,所謂資也。資有攸合,所謂宜也。擇乎厥宜,所謂情也。識智既授,雖出處異業,默語殊塗,所以寶生存宜,其情一也。

【翻譯】

統括和混同萬有之根本的是最高的道;合併與歸納萬有為不同的族類,是萬物的類別。外形象狀分明的是萬有存在的載體。萬物錯綜複雜地變化感應,是事理形跡的根源。既然將萬物分成不同的種類,那麼各類事物所稟受的「道」都是有所偏差(不全面);既然各類事物的性質是不全面所,就不能自我滿足,因而就要憑藉各自之外的東西。所以事物由隱而顯而形跡可追尋,就是?理」(事理);而理的載體,就是?有?(存在)。有的憑藉就是?資」。所憑藉與需求有所符合者就是?宜」(適宜)。選擇適宜與否,就是「情」。既然知識和智慧得以稟授,出仕與隱居雖職業不同,沉默與說話雖途徑相異,但是不管選擇何種方式都是為了達到保養生命持守適宜的目的。

【敘述】

1.裴頠用辨名析理的方法闡述了他所體認的?道?是群有之根本的總括,而他所說的根本也是「有」,並認為有就是理的體現,萬有是相互資生而存在的

2.他明確對理、有、資、宜、情的界定,?理」是生而可尋的,而不是虛無的。這為他闡發「崇有觀」奠定了基礎。無不能生有,而有是自生的,而世界怎樣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裴頠認為「有」僅僅是稟授了「道」的偏質,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因此,就需要相互的資借

【原文】

眾理並而無害,故貴賤形焉。失得由乎所接,故吉凶兆焉。是以賢人君子,知欲不可絕而交物有會,觀乎往復,稽中定務。惟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躬其力任,勞而後饗;居以仁順,守以恭儉;率以忠信,行以敬讓;志無盈求,事無過用,乃可濟乎!故大建厥極,綏理群生,訓物垂範,於是乎在。斯則聖人為政之由也。

【翻譯】

萬有的事理相互並存而無妨害,因而尊貴與卑賤就形成了;失得的思慮產生於與外物的接觸,因而吉凶的徵兆就出現了。因此,聖賢君子知道欲望是不可能完全棄絕的,而與外物交感就有吉凶的出現,觀察事物往反變化的過程,以便來考定萬事萬物的適當原則和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利用天道,分享地利,親自致力於各自的職分,勞作後而享用美味;居官要仁順,守家要恭儉;以忠信為表率,以謙讓來行事;沒有過奢的物欲,沒有過分事用,這樣就可以成就大事了。因此,建立最高的治國方略,安撫治理天下百姓,遵循事物的規則垂示訓導人民,就在於此啊!這就是聖人治理天下的根本之途徑。

【敘述】

這段話是針對當時的「玄談」、「空談」之風,裴頠闡發聖人治理天下的根本所在不是無為而治,而是積極有為,遵循物則,訓導萬民。

【原文】

若乃淫抗陵肆,則危害萌矣。故欲衍則速患,情佚則怨博,擅恣則興攻,專利則延寇,可謂以厚生而失生者也。悠悠之徒,駭乎若茲之釁,而尋艱爭所緣。察夫偏質有弊,而睹簡損之善,遂闡貴無之議,而建賤有之論。賤有則必外形,外形則必遺制,遺制則必忽防,忽防則必忘禮。禮制弗存,則無以為政矣。

【翻譯】

如果放縱情欲,氣勢淩人,任意妄為,那麼危機禍患便會萌發。因此,欲望過多就會導致禍患,性情放蕩就會仇怨積多,專擅恣肆就會引起攻伐;獨佔利益就會招引盜寇。這可以說,本來是為了使自身得以厚養反而喪失了自己的性命。芸芸眾生驚駭於這樣的禍端,而尋求危難紛爭的緣由。體察到不完滿的萬有的各種弊病,看到了屏除物欲和減少思慮的好處,於是就闡發崇尚虛無的言論,而立卑賤萬有的論爭。若卑賤萬有就必定放蕩形骸,形骸放蕩就必定不守制度規範,不守制度規範就必定輕視倫理道德,輕視倫理道德就必定拋棄禮儀。禮儀制度不存在了,就不能治理天下了。

【敘述】

這段話是描述當時社會的現實狀況,指出「以厚生而失生」的生活悖論;還指出,「貴無」論的緣由以及「賤有」論的重大弊端。當時的玄談之士抓住有即是道的偏質這一點,遂闡發「貴無」「賤有」之論,而賤有的嚴重後果就是禮制的崩潰,從而造成社會的混亂。

【原文】

眾之從上,猶水之居器也。故兆庶之情,信于所習;習則心服其業,業服則謂之理然。是以君人必慎所教,班其政刑一切之務,分宅百姓,各授四職,能令稟命之者不肅而安,忽然忘異,莫有遷志。況於據在三之尊,懷所隆之情,敦以為訓者哉!斯乃昏明所階,不可不審。

【翻譯】

天下百姓順從統治,就如同水在器皿中一樣。(器方則方,器圓則圓)因此,芸芸眾生的性情,信服於各種政教習慣,習慣了各種政教就從心裡誠服各自的職分,服從各自的職分就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因此,君主必須謹慎教化百姓,頒佈政令刑法及一切事務,分別交給百姓去做,分授予萬民不同的職分,使接受命令的人不必政令嚴厲而各安於職守,輕視職分貴賤的不同,沒人有改變職分的異心。更何況那些身居三公的尊位,心懷感激崇敬的心情,督促以為訓教的人呢?這是政治混亂與清明的根本所在,不可不謹慎。

【敘述】

這段話說明瞭君主教化的重要性,強調有為政治。世情風俗是政治教化的結果,而百姓常常是順從社會已經形成的習慣。因此,施行教化一定要謹慎

【原文】

夫盈欲可損,而未可絕有也;過用可節,而未可謂無貴也。蓋有講言之具者,深列有形之故,盛稱空無之美。形器之故有征,空無之義難檢,辯巧之文可悅,似象之言足惑。眾聽眩焉,溺其成說。雖頗有異此心者,辭不獲濟,屈於所狎,因謂虛無之理,誠不可蓋。唱而有和,多往弗反。遂薄綜世之務,賤功烈之用,高浮游之業,卑經實之賢。人情所殉,篤夫名利。於是文者衍其辭,訥者贊其旨,染其眾也。是以立言藉於虛無,謂之玄妙;處官不親所司,謂之雅遠;奉身散其廉操,謂之曠達。故砥礪之風,彌以陵遲。放者因斯,或悖吉凶之禮,而忽容止之表,瀆棄長幼之序,混漫貴賤之級。其甚者至於裸裎,言笑忘宜,以不惜為弘士,行又虧矣。

【翻譯】

欲望過多可以減損,但不可能完全禁絕;物用過奢可以節儉,但不可說以無為貴。大概那些能言善辯的人,深入剖析有形之物的弊端,高度稱讚虛無之義的美妙。有形器物的緣由可以得到驗證,虛無之義難以得到檢驗。巧辨的言說可以使人愉悅,似是而非的言論足以迷惑眾生。眾生聽而迷惑於其中,就沉溺於現成的論說。雖然稍有不同虛無的說法,言辭卻不能明確表達,而又屈服於原來所熟悉的言論,故而說虛無的道理的確不能超過。如此,虛無言論有唱有和,多數人偏執一端而不知回頭。於是就輕視世事治理的職務,卑賤事業功績;崇尚空泛不實的言談,鄙視經營事務的賢人。而世人所追逐的就沉溺於名譽和利益。於是善辨的人玩弄言辭,木訥的人就稱讚虛無的要旨,從而迷感眾生。因而就以虛無立言,稱為玄妙;做官不親自司職,稱為雅遠;做人放棄廉潔操守,稱為曠達。因此,修身養性的風氣逐漸衰微。放蕩的人緣於此而悖逆吉凶的禮儀,忽視居處的儀表,輕慢拋棄長幼的序列,混淆貴賤的等級差別。更甚者就赤身裸體,言談忘記所應適宜,而不尊禮法的所謂弘士,其行為就更差了。

【敘述】

這段話闡明了「有」雖可以損減,但不可根絕;並指明虛無言論流行的原因,還針對當時清談名士的一些行為痛斥虛無的弊端。《晉書·裴頠傳》云:?頠深患時俗放蕩,不尊儒術,何晏、阮籍素有高名於世,口談浮虛,不遵禮法,屍祿耽寵,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聲譽太盛,位高勢重,不以物務自嬰,遂相放效,風教陵遲,乃著崇有之論,以釋其蔽。」

【原文】

老子既著五千之文,表摭穢雜之弊,甄舉靜一之義,有以令人釋然自夷,合于《易》之損、謙、艮、節之旨。而靜一守本,無虛無之謂也;損艮之屬,蓋君子之一道,非《易》之所以為體守本無也。觀老子之書,雖博有所經,而雲“有生於無”,以虛為主,偏立一家之辭,豈有以而然哉!

【翻譯】

老子既寫五千言,揭示紛雜事物的弊端,標舉守靜抱一的要義,其目的在於使人心情輕鬆愉悅,而符合《易經》中損、謙、艮、節四卦的要旨。然而主張靜一,持守根本,並不是所謂的虛無;損艮一類的要旨,是君子之道的一個方面,而並非《易》就是以虛無為基本持守的。縱觀《老子》一書,雖然淵博而有所根據,然而說?有生於無」,以虛無為主旨,就是偏執一家言論,這難道是由於特殊原因而如此的嗎?

【敘述】

這段話是裴頠對《老子》之書的評論,認為老子的目的並不在於虛無。雖然《老子》一書的文辭以虛無為主,但這是有特殊原因的。

【原文】

人之既生,以保生為全,全之所階,以順感為務。若味近以虧業,則沉溺之釁興;懷末以忘本,則天理之真滅。故動之所交,存亡之會也。夫有,非有於無,非無;于無,非無於有,非有。是以申縱播之累,而著貴無之文。將以絕所非之盈謬,存大善之中節,收流遁於既過,反澄正於胸懷。宜其以無為辭,而旨在全有,故其辭曰「以為文不足」。若斯則是所寄之塗,一方之言也。若謂至理信以無為宗,則偏而害當矣。

【翻譯】

人既有生命,就應以保養生命為全,全生的途徑在於順應人性而感於外物。如果偏好日常物欲而損害自己的職分,那麼沉溺的禍患就興起了;如果持守枝末而忘棄根本,那麼真正的天理就會就顛滅。因而感物而動是存亡的關鍵。「有」不是無中生有,不是無;而「無」不是有中生無,不是有。因此老子申明放縱恣肆的危害,著崇尚虛無的文章,來棄絕他所反對的過奢的謬誤,存養善道使之合於節制,聚合流動變遷的萬有而使其不超過的度的界限,使胸懷回到清朗純正的狀態。選擇以虛無為言辭,而目的在於保全萬有。因此,《老子》言:「以為文不足」那麼他的文字所寄託的盡是偏執的言論而已。如果把它作為最高的道理,確信他的言論就是以虛無為本的,那麼就會因為偏執而危害至理了。

【敘述】

這段話在於說明《老子》之書雖然以虛無之言為寄託,但是其目的還在於「全有」。如果拘泥于文本的語詞,強調崇尚虛無,就會戕害最高的道理。

【原文】

先賢達識,以非所滯,示之深論。惟班固著難,未足折其情;孫卿、楊雄,大體抑之,猶偏有所許。而虛無之言,日以廣衍,眾家扇起,各列其說。上及造化,下被萬事,莫不貴無;所存僉同,情以眾固,乃號凡有之理皆義之卑者,薄而鄙焉。辯論人倫及經明之業,遂易門肆。頠用矍然,申其所懷,而攻者盈集,或以為一時口言。有客幸過,鹹見命著文,擿列虛無不允之征。若未能每事釋正,則無家之義弗可奪也。頠退而思之,雖君子宅情,無求於顯,及其立言,在乎達旨而已。然去聖久遠,異同紛糾,苟少有仿佛,可以崇濟先典,扶明大業,有益於時,則惟患言之不能,焉得靜默,及未舉一隅,略示所存而已哉!

【翻譯】

先前的賢人達士,對於老莊之學沒有留心,也沒有加以深入剖析。唯班固《難莊論》,但沒有使人信服;而荀子和楊雄雖然批判老莊子之學的主旨,但還是有所贊許。因而虛無的言論就日益得到廣泛的推衍。於是各家群起,各舉其說,從宇宙化生之本體到世間萬事萬物,沒有不崇尚虛無的。他們所主張的大體相同,因眾人贊同而成為習俗。於是聲稱凡是講萬有道理的都是淺陋的義理,因而輕薄而鄙視萬有的道理,於是過去那些明經倫的儒士們就紛紛改換門庭。頠因而憂懼,就申明自己心中的想法,然而時人群起而攻伐,有的未經深思,隨意說話而圖一時的心快。有個客人幸臨經過,感於所見而要求我形成文章,羅列指陳虛無的不恰當的證據。如果不能把每件事情解釋正當,那麼虛無的言論就不能被駁倒。頠退而深思這個問題,雖君子是不求自我炫耀的;但著書立說,僅僅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罷了。然而離聖人太久遠了,各種觀點,紛然雜陳,互有異同。即使稍有與真理相合的地方,就算是發揚和扶助古代經典,光大功業,有利於當今啊,但唯恐言說不能達意,不如靜默無語,也不能舉出道理的一端,簡略表達自己的想法罷了。

【敘述】

這段話再次說明了貴無論興盛的緣由,認為先賢達識未能徹底批判老莊之學的弊端,而芸芸眾生固守社會已經形成的習俗,造成虛無之言的氾濫。他還謙虛得表達自己寫作這篇文章的緣起及其意義,就是為了「崇濟先典,扶明大業,有益於時」。

【原文】

夫至無者,無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體有,則有遺而生虧矣。生以有為已分,則虛無是有之所謂遺者也。故養既化之有,非無用之所能全也;理既有之眾,非無為之所能循也。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於心,然不可以制事以非事,謂心為無也。匠非器也,而制器必須於匠,然不可以制器以非器,謂匠非有也。是以欲收重泉之鱗,非偃息之所能獲也;隕高墉之禽,非靜拱之所能捷也;審投弦餌之用,非無知之所能覽也。由此而觀,濟有者皆有也,虛無奚益於已有之群生哉!

【翻譯】

絕對的無是不能產生任何東西的,因此事物的開端是自我生成的。自我生成就必以有為本體,然而如果「有」缺失了,那麼事物就無法自我生成。凡是生成的事物都是以「有」為自己的本分,然而虛無就是所謂「有」的缺失。因此滋養已生成了的萬有,不是無所事事所能保全的;治理已經化成了的群生,不是無所作為所能安撫的。思慮不是事物,然而裁決萬事則必經過思慮,但不能因為裁決萬事的本身(即思慮)不是事物,就認為思慮是虛無的。工匠不是器物,然而製作器物就必須有工匠;但不能因為製作器物的工匠不是器物,就認為工匠不存在。因此想捕撈深水中的遊魚,不是偃臥休息所能做到的;想射落高牆上的飛鳥,不是拱手靜待所能捉到的。仔細審視弓弦和釣餌的作用,不是沒有智慧所能玄覽的。這樣看來,成就「有」的都是「有」,而虛無哪裡有益於已存在著的群生呢?

【敘述】

1. 「始生者自生也」,這是裴頠對世界上萬事萬物生成的認識(宇宙生成論)

2. 「濟有者皆有也」說明了萬有相互資生的道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裴頠《崇有论》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与翻译
王弼的政治生涯
文言文詞語和句式3
卷六百一十七 ◎学部十一
河圖洛書(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