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美妈妈都很累,但美国妈妈的苦和累,和你想的不一样

只要是有责任感的家长,育儿路上吃的苦在所难免。只是苦与苦的背后也透露了一些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别。

作者:静思;独立撰稿人,已出版《关键突破:25个直击问题本质的解决利器》、《一辈子很长,要活出高级感》等作品。

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说在国外养娃轻松。

一个妈拖着3个娃是司空见惯,老外养娃比较粗放,爸爸也相对给力,很少会为孩子吃少了,穿不暖而忧心,孩子在地上瞎爬也不管,总之就是各种心大。

关于这个问题,作为在美国的二胎妈妈,我可能比较有发言权。在美国当家长,你也许不会为鸡娃感到累(亚裔和白人精英家长除外),但有一种“功夫在诗外”的疲惫。

挨刀生娃48小时后,

迎接我的是一场“考试”

孩子出生后,当你从医院接他回家,这种“美式疲惫”就开始了。

给初生婴儿做各种筛查、签署文件、和儿科医生预约初检时间这些繁琐手续就不说了,新手父母想把娃带走,要先上完课、考完试。

当年,我剖腹产后在医院住了48小时,检查一切正常后医生通知我可以出院回家了。护士拿过来一叠厚厚的文件和一台光碟放映机,告诉我们,我俩通过“考核”才能离开医院。

怎么个考法呢?

首先,新手爹妈要深入学习有可能导致婴儿意外死亡的教育片。包括不能前后晃动婴儿、如何防止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婴儿被呛到和噎住时如何急救……

48小时前我刚挨完刀,因为麻药后遗症又吐了24小时,滴水还未进,却先给我来个“婴儿花式死亡”大片。

我半睁半闭着眼看完、惊魂未定时,护士又拿起厚厚的一叠文件,开始给我们“上课”:从每日的奶量到婴儿的正确抱法、从婴儿的哭声到大便颜色,知识点密集轰炸。

在极度缺觉和疲惫的情况下,我强忍着看完护士完成嘴皮上下开合这项运动后,以为终于能够回家了。还有最后一项考核:婴儿安全座椅检查。

没有安全座椅,你休想接走娃。

护士会检查安全座椅的生产日期,看是否在使用保质期内;然后教父母如何给使用安全座椅;完事儿后,还会盯着父母实操,看你有没有掌握要领;最后,护士会监督父母正确把安全座椅安装在车上,确保一切没问题。

上述考核,对一个正常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可对于48小时内休息时长两只手数得过来的新手父母来说,经历完这一切,我刚涌现的母爱都要被劝退了。

对娃没做好情绪管理?

小心警察请你“喝茶”

在美国当家长,对急性子、暴脾气的家长来说特别苦,因为情绪失控的你有很高风险会被警察叔叔请去“喝茶”。

说两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吧。

四个月前,我生下二胎虎妞,小朋友的小腿上有一块青色的蒙古斑,是一块胎记,长大五六岁时会消退。儿科医生给她做完全项检查后,特意提醒我们,等虎妞上幼儿园后记得告诉老师她的胎记,别让老师误会那是伤痕,报警告你们虐待孩子……

另一件事是两年前发生的。我和老公吵架,没控制好音量,结果被隔壁邻居听到后,敲开了家门。邻居先是询问我是否无恙,然后要求看看孩子有没有问题,就怕孩子在家长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受到伤害。

在美国,虐待孩子是没有和稀泥的余地的且“门槛”非常低,不是在孩子身上发现了伤痕才算。

举个例子,你和孩子一起逛超市,结果熊孩子闹腾得厉害,惹你生气了。这时,在公共场合你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熊孩子吼叫、骂了几句,或者没忍住在屁股上拍了他两巴掌。

好了,你这就算是有虐待孩子的嫌疑了。路人看到后,轻则打电话报警、重则碰到正义之士先动手把你揍一顿。

一旦警察介入这件事,后果会非常严重,家长可能失去对孩子的抚养权、更严重的甚至被送进大牢。

在家有邻居“监督”、在学校有老师“监督”(如果你的娃和老师说一句“我昨天挨打了”,完蛋)、例行体检时有儿科医生和护士“监督”(体检时看娃身上有没有伤痕),全民组成了一张保护孩子的密网。

几年前,有一位华裔妈妈和老公分居后,她带孩子回国探视病重的外婆,临上飞机前才发邮件通知孩子的爸爸(分居后两人共同拥有儿子的监护权)。爸爸不同意,觉得太仓促了,并表示愿意在孩子妈出国期间照顾儿子。结果妈妈不睬,硬是把孩子带上了飞机。

丈夫随后赶到机场,找到机场管理局人员告知此事,并出示了法院赋予他周末探视权的法庭命令副本,其中一项是禁止父母任何一方在未先获得对方经过公证的书面同意下,带着孩子离开美国。机场工作人员核实后马上召回飞机。

此时,航班已经从华盛顿起飞四小时,接到工作人员的通知后,班机返回原地,妈妈一下飞机就以Parental Kidnapping(父母绑架儿童罪)被捕。

相关事件报道

心智健全的父母怎么可能会“绑架”孩子?但在美国就是这样定罪的,分居、离异的父母在共享孩子监护权时,一方没有通知另一方就带走孩子、或者把孩子藏起来不让对方见面,就是构成了绑架,视情节严重程度要被警察送去吃三年到三十年不等的牢饭的。

所以,在美国当家长,情绪管理是重要一课。被娃气得牙痒痒、多想上手,最后也只能嚼嚼咽了。

花样繁多的学校活动,

总有一款志愿者供你pick

可能有人会说,那美国家长也比国内的家长轻松,至少在孩子的学业上他们操心的少,不会因此减寿。

美国的“快乐教育”就是一个粉红泡泡,稍微有点责任心和上进心的家长,都要为孩子的学业付出不少时间和精力,更不用说家长们在孩子学业之外的参与度。

美国学校的活动之多,光志愿者这项工作就够家长受的了。Career Day、Field Day、Book Fair、校区募捐……总有一种志愿者供你挑选。

我参加过一次朋友女儿学校举办的 Sock hop dance party 晚会,校方对学生的着装要求是:五十年代装扮、女生裙子上要有贵妇狗图案。妈妈们使出浑身解数,给孩子做裙子、化妆,装扮现场。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真是比上班还累。

最近,我自己也亲身体验了一把。大娃学校举办了Field Day,14个人的班级里有将近一半的家长担任志愿者,从协助活动、监督安全、递水给毛巾(有水上运动项目)、拍照留念,志愿者家长们累得不亦乐乎。

Field Day当天的志愿者家长们

志愿者都是“小意思”,还有PTA/PTO(家委会)这样硬核的组织存在,主席、二把手、秘书、财务岗位设置齐全,均由家长义务担任。

大到每月家长和校方开会为学生争取权益、协助老师开展在校活动,小到向同班家长征集资金为老师购买教室节/圣诞节礼物,都是家委会的事儿。

我家大娃班里的家委会代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发了好几封邮件给家长们,

组织谢师周(美国的教师节会持续整一周)教室装扮活动、在活动周给老师购买早餐、集资买礼物在学期末送给老师表示感谢……这“公仆”当的,真不容易。

生日Party,

宴请全班是“标配”

在美国,另一件让家长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活动就是给孩子办生日party。那可不是买个蛋糕、唱生日快乐歌那么将就的事儿,绝对是一项大工程。

为了不引起冲突和隔阂,通常家长都会请整个班的同学参加,包括小朋友的兄弟姐妹。一个班十几个同学加上兄弟姐妹和家长,林林总总算下来少则二十来人,多则三十几人。

party时间约定俗成2小时,会有一个固定的主题,比如swimming pool party、星球大战Party。主题定好后,相应的场景、道具不能少,现场都要布置起来。

小朋友收到同学的生日party邀请卡

除此之外还要准备食物,虽然大多数Party是披萨 果汁 一些小零食的组合,但孩子们有的对鸡蛋过敏、有的对坚果过敏、有的对牛奶过敏、有的只吃素,还得为这些孩子单独准备吃食。

总之,为孩子办一场生日Party下来真的是钱花尽、力出光。

当年大娃过三岁生日, 我和老公入乡随俗给娃办了场party。为了减少工作量,我们把生日场所定在了蹦床屋,让十几个孩子可以在现场各种蹦跑、玩耍放电;然后买了披萨、小零食和饮品,算是一切从简。

饶是如此,生日前敲定时间预定场馆、给每个家长写邀请卡、定蛋糕、现场组织和招呼大家这些杂七杂八的事也让人精疲力竭。

小朋友生日活动照

中美教育理念差异,

决定两地妈妈累在不同地方

其实,只要是有责任感的家长,育儿路上吃的苦在所难免。只是苦与苦的背后也透露了一些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别。

比如,两国家长对“家校合一”这一理念的参与程度不同。

国内对“家校合一”的理念才起步不久,目前学校和家长对此的着力点主要在盯作业、家长辅助孩子完成学术任务,家长们在思想深处还是把孩子抚养成才的重任托付给学校。

美国的“家校合一”理念深入骨髓,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不认为让孩子来学校接受教育就是把孩子丢给学校算完事,育儿不仅是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还需要家长 老师在学校/社区共同合作完成;而且合作的内容也很宽泛,绝不仅限于学术、作业方面。

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积极的家校合一不仅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方面会有显著提高,在孩子的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等各方面均有助益。

再比如,两国家长对孩子的“人生大事”定义不同。

孩子成年以前,中国家长给孩子定义的“人生大事”只有学术成绩这一项。即便素质教育、分流考试、双减政策怎么提,在我们的世界观里,分数才是王道,它是我们将来孩子安身立命的基础。

美国家长也很看重孩子的学术成绩,但这也只是“人生大事”的1/3,另外两项是体育和社交。

家长重视体育,不仅因为体育在强身健体、培养孩子的各项软素质方面确实作用重大;更重要的是,体育好的孩子确实能捞到实际好处,比如成为同龄人中的“明星”、以“体育生”身份被名校录取、获得全额奖学金为家庭省去大学学费。

我认识的两个美国女生,分别是校足球队和冰球对的运动员,不仅凭借优势被大学录取,还免除了大学四年的学费外加读研究生一年的学费。论求学的性价比,体育生绝对甩开普通学生好几条街。

至于社交,你会发现美国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越忙、社交活动反而越多,尤其是进入中学后。

一方面,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从家庭走向自己的圈子建立自我认知,社交能帮他们更好地适应当下境况;另一方面,社交更是情商、领导力等多项能力的综合体,是成功人生的重要素养,整个社会都很重视,所以家长们也会从娃娃抓起。

正因如此,在美国当家长才有一种别样的辛苦。

其实,全天下的家长,也许辛苦的内容不一样,但辛苦的底色却异曲同工,本质上都是希望为人父母一场无愧于自己的内心,能让孩子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从美国社区大学转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留学游学】留学生有话说:爸爸妈妈,请用正确的方式帮助我
家长:我儿子不见了
“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留美心理学博士的教育心理学故事
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社交能力
出国7天黯然回国 留学请提前“断奶”(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