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次大规模合纵攻秦,领头的没一个简单人物,怎么就是赢不了呢?

魏王不信佳公子,

醇酒美人终已矣。

兵法空名宾客书,

合纵未雪诸侯耻。

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14】呈上


自从函谷关建成之后,这里的人气一直都是居高不下。

秦国从这里频繁东出,不断攻城略地。而东方六国也不是待宰的羔羊,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主动向秦国发起好几次合纵大战,战场都在函谷关。

其中规模较大、参与人数较多的战役有五次:

一、第一次合纵之战【公元前318-前317年】

任何事情,都是第一个做出成果的最难。在这一战之前,没有谁组织过这么大规模的函谷关旅游团。

第一次合纵之战的核心人物,就是魏国“犀首”公孙衍。

他原本是在秦国工作,后来在与张仪的岗位竞争中落败,黯然离开了秦国,回到魏国任职。

这就是在各个单位都会发生的一幕场景:

两位很有能力的中层干部竞争更高的职位,经过一番角逐,胜利者只能有一位。而失败的一方心气很高,不甘心在原来的对手手下干活儿,有很大可能离开原来的单位。

就像下面两位的关系一样:

张仪vs公孙衍

那么,离开的这一位,心里最想做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想换一家单位做出一番成绩,让老东家后悔当初的选择。

公孙衍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思来到了魏国:你秦国不是心心念念想要东出吗?有俺公孙衍在,想都别想!

要说业务能力,公孙衍确实有两把刷子,既有理论,又能执行。

古时候开会不像现在拉个视频快得很,要想攒个合纵联盟出来,那得坐着马车,一家一家去谈。

等都谈妥了之后,还要拿出个章程和行动方案出来。

这么大的工作量,公孙衍愣是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你说牛不牛?

公元前318年,楚、魏、韩、赵、燕五国合纵,由楚怀王担任“合纵长”,组成联军浩浩荡荡攻向函谷关。

没错,带头大哥就是楚怀王!

这个时期能和秦国单挑的,只有齐国和楚国。齐国不参与攻秦,那么楚国就是合纵联盟里当之无愧的最强者。

而且楚国在楚怀王的老爹楚威王时期国力达到极盛,楚怀王此时也还没有遇上张仪这个苦主,还没有沦为天下人的笑柄。

因此由他来担任带头大哥,是完全跳不出毛病的。

不过俗话讲得好,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人一多,心就不容易齐,就会有人划水偷懒。

在合纵联盟里,对于秦国有切肤之痛的,只有魏、韩。距离更远的齐、楚等国,对秦国的扩张会有一些忌惮,可远远达不到“心腹之患”的地步。

因此,第一次合纵之战,各国的分工大约是这样的:

齐国:我不参与~

楚国:我远程辅助~

燕国:我也远程辅助~

魏、赵、韩:好家伙,这一个个都是来蹭经验的?

结果,名义上是五国伐秦,实际上只有魏、赵、韩三家真正出兵。(果然,“买家秀”和“卖家秀”差距是很大的)

印象中的“合纵攻秦”与现实的“合纵攻秦”

魏国很卖力,上来硬桥硬马地真打,奈何队友实在带不动。这一年,合纵联盟没能在函谷关占到丝毫的便宜。

转过年来,公元前317年,公孙衍使出神来之笔---联络义渠

这个计策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公孙衍说服了义渠从秦国后方发起突袭,让秦国两面受敌,首尾不能相顾。

但计谋不在于多复杂,能够产生效果就是好计谋。

秦国措手不及,中了义渠的“背刺”,损失惨重。

而且只要义渠存在一天,公孙衍的这个计策就永远有效。

好在东侧的秦军很争气,在修鱼之战大败合纵联军,消灭八万多人。有这样一场大胜保底,秦国总算是撑住了局面。

另一边,此次合纵联盟的真C魏国,又肝又氪一年多,实在熬不住了,就准备议和。而秦国对于义渠是如鲠在喉,为了避免双线作战,也就顺水推舟同意议和。

第一次合纵战争到此结束。

顺带提一下,我们本系列《司马错拿下巴蜀,竟激活了一个胜利公式,让秦、汉、唐都受益无穷》讲述的司马错伐蜀,就是在第一次合纵之战结束后的公元前316年。

而司马错仅用一年时间就拿下整个巴蜀,对于秦国的战略意义是无法估量的。他用最小的资源和时间成本,完成了秦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扩张。

司马错的功劳,再怎么褒奖都不为过!

秦国已经完成了升级

二、第二次合纵之战【公元前298年---前296年】

这个时候的秦国完成了对巴蜀的消化吸收,综合实力急速提升。同时吸取了第一次合纵之战两面受敌的教训,为了解决隐患,秦国逮着义渠一顿猛捶。攻下了义渠25座城池,将老对手打成残血。

由于张仪把楚怀王给忽悠瘸了,所以这几年秦、楚两国的关系一直非常脆弱。原本强势的楚国在秦国面前颓势尽显,同时又受到齐、魏、韩三国联军的攻击,日子过得相当憋屈。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庞大的楚国很可能将以极快的速度衰弱下去。

可有一个人拯救了楚国,他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

大家好,我是孟尝君

由于互不接壤,秦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最东边的老牌强国齐国一直是拉拢的态度。

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到秦国担任相邦。

可惜好景不长,他遭人陷害,被秦昭王下狱问罪。之后就是著名的“鸡鸣狗盗”的故事,孟尝君在一群有特殊技能的门客帮助下逃回齐国。

堂堂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什么时候受过这个罪?一回到齐国,他就开始张罗合纵攻秦的事。

公元前298年,秦楚之间爆发大战,秦国消灭楚国5万人。

虽然取胜,但秦军也精疲力竭。而孟尝君带着齐、魏、韩组成的联军来到函谷关,准备偷塔。秦军只能凭借函谷关之险,艰难顶住合纵联盟的攻势。

这次合纵之战持续了三年之久,双方都已经吃不消了。合纵联军需要借粮度日,而秦国国内也遭遇旱灾,两边都在苦苦支撑。

这时候,打破天平平衡的力量出现了。

赵武灵王趁着各国在函谷关角力的好机会,发兵二十万,消灭了老对手中山国,雄踞北方。随后,赵国与宋国加入【合纵】一方,使得战局终于发生改变。

五国联军攻破函谷关,一直打到现在的山西运城。

秦国迫于压力,不得不议和,将武遂和封陵等地盘退回给了魏、韩。

第二次合纵之战以秦国失败而告终,这也是败得最惨的一次。

第二次合纵之战打穿了函谷关的防御

三、第三次合纵之战【公元前287年】

第三次合纵之战与前两次都不一样,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诡异”。

在合纵的前一年,公元前288年,秦昭王整了个大活儿,在宜阳称帝了!

这就让其他国家很不爽,本来大家都是王,你咋悄悄把辈分抬上去了呢?

要问秦国为啥突然这么膨胀?

因为在几年前的公元前293年,秦国打了一场“伊阙之战”。

这一战的详细过程和意义,我们在本系列的后面专门介绍,这里只说一下结果:

伊阙之战,魏、韩两国报销了24万人,从此彻底躺平,秦国一只脚已经踏进中原。

有这么漂亮的业绩打底,秦昭王自然有底气折腾一番。不过他脑袋很清楚,知道“称帝”这事儿拉仇恨,所以他找了一个人来分摊伤害---齐湣王。

自从秦国崛起之后,与周边几个大国都交过手,基本上都占了便宜。只有最东边的齐国没有正面单挑过,实力完好无损,依然处于一流强国的行列,连秦国也不敢小觑。

就这样,秦国和齐国同时称帝,齐国称“东帝”,秦国称“西帝”。

小步:瞧瞧,这称号多土气,还不如叫“东邪西毒”,再不行叫“东成西就”也行啊~

秦昭王和齐湣王不光名头上过了把瘾,还约定共同攻打赵国。

这时候有一个人出来控场了,谁?

苏秦!

苏秦:终于轮到我出场了!

苏秦作为【合纵】的代表人物,他对于秦国的敌意其实并不强,相反对于齐国一直是在暗中谋划。

当时的逻辑是这么一个情况:

苏秦在巅峰时号称“挂六国相印”,但他真正心中所属,尽心竭力为其效力的,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燕国。

而当时燕国最痛恨的敌人,不是秦国,而是交战不断的齐国。由于齐湣王好大喜功,他在位时期的齐国对外进攻性极强,让周边接壤的国家忌惮不已。

对于苏秦而言,为了保住燕国,必须要有一个强国能够制衡齐国,而最好的选择就是完成了“胡服骑射”版本升级的赵国。

所以如果真的让秦、齐联手将赵国给办了,等齐国腾出手来,燕国基本要凉。

于是苏秦找到齐湣王一顿忽悠,忽悠的内容比较多,就不细说了。

总之结果就是齐湣王放弃与秦国联手进攻赵国,转而又组成了五国联军(齐、魏、韩、赵、燕)攻打函谷关。

这么一分析,苏秦作为第三次合纵之战的发起者,他是这么个逻辑链:

【保住燕国--->赵国不能挂--->转移齐国注意力--->合纵攻秦】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三次合纵攻秦压根儿就不是为了削弱秦国,而是为了稳住齐国。因此在筹备期间,五国就矛盾重重。

而另一边的秦昭王倒是被这阵势给惊着了,五国联军来势汹汹,这让秦国回想起了惨烈的第二次合纵之战。

为了稳一波,秦昭王展现了难得的温柔一面:取消了“西帝”称号,并且归还了赵国和魏国的一些土地。

看到秦国认怂,合纵联军也见好就收。因此这第三次合纵之战,其实就没打起来。

秦昭王:我这不叫怂,叫能屈能伸

顺带提一句,苏秦不仅忽悠齐国组建合纵联军,他还忽悠齐湣王攻打宋国。

此时已经飘了的齐湣王认为自己天下第一,真的就大手一挥,将宋国灭了。

这一段剧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在系列后面还有详细分析。

总之,齐湣王这下子可惹了大祸,在秦国苟了一波之后,齐湣王是毫不犹豫地接过了MT的大旗,将仇恨给拉稳了。

公元前284年,秦、魏、赵、韩、燕五国伐齐,将齐国打成残血,从此再也不能算是一流强国了。

小步:人家秦国有函谷关,尚且知道低调发育,你齐国凭啥这么浪?该!

四、第四次合纵之战【公元前247年】

这一次合纵之战的组织者是另一位战国四公子---信陵君

知识后,旷世规模的“长平之战”已经打完,合纵联盟最后一个能打的赵国也倒下了。

在赵国命悬一线的“邯郸之战”,信陵君玩了一手漂亮的“窃符救赵”,将同样筋疲力尽的秦军赶了回去,保住了赵国的这一口气。

不过信陵君这种行为,就像是在父母没有同意的情况下,女儿偷偷从家里拿了户口本,去和某个傻小子领了证。

婚是结了,家也回不去了,信陵君不得不在赵国住了好几年。

过了几年,等秦国缓过劲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说直白一点,就是盯着三晋猛捶。

韩国丢了荥阳和上党,赵国丢了37座城池,被格外关照的魏国更惨,不仅丢了河东,而且国都大梁已经直接受到秦军的威胁。

魏安厘王吃不消了,不得不将能力很强的信陵君请回来,看看有没有办法解决危急。

信陵君:我们战国四公子的排面不能丢!

要抵抗秦国还能有啥办法?合纵呗!

而要组织合纵,发起者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声望一定要高。之前的公孙衍、孟尝君、苏秦,无一不是名震天下的人物。

这一次的信陵君无疑也满足这个条件,各国听说信陵君回到了魏国,纷纷派兵来支援。于是合纵联军再次集结,依然是五国:楚、赵、魏、韩、燕。

要不怎么说信陵君可能是战国四公子之中,军事能力最强的一位。

他带着合纵联军,大败秦国名将蒙骜,将战线从大梁一路推回函谷关。

要知道那可是蒙骜,不是什么阿猫阿狗。

这一次可能是合纵联军战果最辉煌的一次,赵、魏、韩三国收复了大量的失地,让秦国将这几年吃下去的地盘全吐了出来。

不过秦国虽败,可函谷关依然固若金汤,远远谈不上伤筋动骨。所以这次的合纵之战只能算是战术上的胜利,秦国的战略优势已经无可逆转。

五、第五次合纵之战【公元前241年】

这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最后一次努力了。此时秦始皇还在幼年期,秦国正处于吕不韦的掌控之下。

不过,这场【合纵5:终局之战】在《史记》中的记载却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甚至连参与的五国具体是谁,都有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是楚、赵、魏、韩、卫五国;另一个版本是楚、赵、韩、魏、燕。

而这一战的结果,《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五国联军打到了寿陵,《赵世家》中记载合纵联军打到了“蕞”这个地方,而《楚世家》和《春申君列传》中则记载联军打到函谷关,没占到什么便宜,就退去了。

这就让人很疑惑,除了时间一致之外,各个版本的人物和地点都不一样,这就没法判断哪个记载是准确的。

哪个版本才是真的?

小步的判断如下:

对于合纵的参与者,应该不会有卫国,毕竟从春秋到战国,卫国从来都不是一流强国。

而且要参加合纵早就该参加了,偏偏到秦国胜局已定的时候来拉一波仇恨,这明显就是脑袋被门夹了,完全不符合正常逻辑。

对于第五次合纵之战的战绩,首先可以排除寿陵,寿陵是处于燕国境内,合纵联军攻打秦国怎么会打到燕国去?

其次从国家实力来看,战国末期的秦国优势已经无法撼动。而“蕞”这个地方已经在函谷关以西,距离咸阳不远的地方。以合纵联军的力量,似乎不足以做到这一步。

因此小步认为《楚世家》和《春申君列传》的记载可信度更高一些,合纵联军依然没能突破函谷关的防御,最后一次的努力就此化为泡影。

五次大规模合纵之战,最好的战果也不过是攻破函谷关,却始终无法真正对秦国造成伤筋动骨的损失,更无法扭转秦国越战越强的走势。

看似声势浩大,实则作用有限,顶多减缓一下秦国扩张的速度而已。

究其原因,除了老生常谈的六国心不齐之外,其实也由于距离秦国最近的地方,缺乏一个有足够分量的强国对秦国进行常态化的牵制,让秦国不能轻松恢复实力。

春秋时期的晋国、战国初期的魏国都曾经很好地担任了这个角色。

可随着魏、赵、韩的衰弱,秦国的周边已经没有强敌。合纵联军虽然可以短时间内抗衡秦国,但组成联军的成本远远高于秦国兵出函谷关的成本,所以很难成为一种常规手段,更不要说遏制秦国了。

数次合纵之战,始终无法真正压制秦国

结语

【合纵】与【连横】的较量,持续了整个战国时期。

如果说国力的强弱是战国争霸的基础,那么“纵横”之术的兴盛,则是将国力的运用技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此以后,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收益,成为了一门经久不衰的学问,这门学问名叫“外交”。

而张仪、公孙衍、苏秦这些纵横家们,在当时甚至比那些威名赫赫的将军还要令人恐惧,做到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但是张仪的【连横】并非完美无缺,其中依然包含着浓重的春秋时期的痕迹。

即依然在意“称霸”的虚名,而不是“兼并”的实利。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和操作手册。

如果说在秦国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秦孝公和商鞅是奠基者,让秦国从根本上变得富强起来。那么秦惠文王和张仪则是开始初步地学会运用力量,将秦国的影响力首次辐射到函谷关以东。给东方各国加上debuff,让他们相互牵制,相互削弱,无法形成一块铁板来阻挡秦国的东进。

当秦国的王座传到秦昭襄王的手上之时,这位在位时间五十六年的长寿君王,将举起按捺已久的战刀,与东方群雄展开硬碰硬的正面较量,用彪炳的战绩将秦国的霸业推上新的台阶。

我们这个系列,也即将进入秦昭襄王的篇章。

请看下集

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14,同名视频系列也在更新。

如果觉得不错,那么点赞、转发一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战国历史事件( 公元前475~221年)
回到《资治通鉴》,看大秦帝国崛起的百年战略
泪痕春雨漫评战国历史 (三十七)齐湣王时代 齐国成为天下第二
战国时期六国曾五次联合伐秦,可最后为何都失败了,原因令人深思
一口气看懂伊阙之战!杀神白起的出道之战,到底有多强?
战国时期赵国境内也有路可以进入秦国,为何六国却硬攻函谷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