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地名为何这么多“阳”?

阴阳地名,山水为凭

图自《中华遗产》2018年10月

中国县市级的地名中,“撞名”几率最高的字是什么?很可能是 “阳”字,它代表山之南,水之北,日光所照之地。对中国人来说,这不仅是简单的地理方位认知,也镌刻着古人的智慧,以及传统文化的印记。

古字里的阴阳密码

图自《中华遗产》2018年10月

商周时期的先民,是如何认知阴阳的?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成为重要的解锁密码。甲骨文中的“阳”字,可以看到明亮的太阳冉冉升起,人们对它充满崇敬。演变到金文和小篆,“阳”字则表示被太阳照耀的山坡。从“阴”的金文中可以看到乌云笼罩着小山,演变到小篆,“阴”字则表示云气(今 云)笼罩着山的背阴处。由此可见,古人对于阴阳的概念都与宇宙气象、自然山河相关。

我们不妨考察一下阴、阳的本字。“阳”在甲骨文中常见,画的是个太阳的形状,再加个T形。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个会意字,T形为“示”,似乎想表达祭祀太阳的样子,但本质上描绘的还是自然景象(天象)。

到了金文中,由“日”和“T”组成的阳字,出现了修饰笔画,结果越来越趋近于“昜(yáng)”。昜字由“日”“一”“勿”组成,“勿”有飞扬、强大之貌,“昜”就好像一轮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光芒四射。

再看“阴”。甲骨文中的“阴”字十分少见,以至于学者们一度以为那时还没有“阴”,但后来发现卜辞中有“戊戌卜,其阴?已启,不见云”的句子出现,这个“阴”字,主体是“云”,当太阳被云层遮蔽,就阴了,字左边有代表小丘的线条符号。这或许表示先人对于“阴”的直观印象——物体被云遮盖造成了阴。在部分“阳”字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左侧也添加有类似的符号,这很可能在后世发展为阴阳二字的偏旁——“阜(阝)”。阳成了“陽”,阴则成了“陰”。

汉代《说文解字》将阴阳二字都归为“阜”部,阜即为山丘。至于阴阳二字的字意,也与山联系在一起。今人不能不承认,这很贴切,也很科学。中国处于地球的北半球,高山兀立,日光只能斜射到山的南面,山南受光的山坡即为“阳面”。“阴”的右边由“云”演变为“侌(yīn)”,侌表示正在环转团聚的雾气,用以解释北坡的“背光”现象,而背光的北坡即为“阴面”。

向阳而生

山水相依

图自《中华遗产》2018年10月

山意高远,白云出岫,阳光和煦……在一片山川盛景中,屹立着一座空中楼阁,这是浙江温州雁荡山上的观音洞九层楼阁。它居于山的阳面,构思巧妙,人作天成,深洞为阴,高楼为阳,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阴阳”的极致追求。摄影/邓庆生

先人靠着细腻的观察与强大的概括能力,打造出“阴”“阳”二字,同时也把这种认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选择城池的位置,以及为城池命名。

《管子》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不能太高,容易受水旱之苦,也不能太低,否则就要耗费人力修缮河道。这位先哲说出了古人择地造城的思路。

中国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为的即是更好地“采光向阳”。一座城池也是一样,很少紧靠大山的北麓而建,大都与山隔开相当的距离,正如南宋著名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所解释的:“盖面势在背,自难立国邑耳”,所以带“阴”的地名少之又少。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1月

北京故宫(紫禁城)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奠定的历代宫城布局:坐北朝南,四周环以城墙,以及“前朝后寝”——南部是以三大殿为核心的“外朝”,皇帝在此上朝、接见群臣和举行典礼;北部则为“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的生活区。整个建筑群气势磅礴,严谨有序,处处彰显着等级森严、皇权至尊。摄影/梅生

站在山的角度说阴阳,很好理解,而河的两岸为什么也有阴阳的区别?

这是因为河流大多流淌于峡谷当中,被两山夹峙,其北侧应为山的南坡,山南为“阳”,所以水北也是“阳”;其南侧则为山的北麓,山北为阴,所以水南也是“阴”。另外,如果河岸被河流下切,阳光可以照射到的是北岸,南岸则背向阳光,这也造成了两岸存在阴阳的区别。

选在河的两岸造城有区别吗?有。

中国境内陆势西高东低,所以河流多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恰与地球自转同向。江河之水在右(东向)偏转力作用下,往往对右岸冲刷甚于左岸,在漫长的岁月里,造成右岸(南岸“阴”)的陡峭,左岸(北岸“阳”)的平缓。左岸更易建城,而右岸更容易遭遇水患。

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可见,中国人性好山水。可贵的是,原始初民通过阴阳二字,准确建立了对大自然二元对立的认识。如今带阴阳二字的地名,就是最好的印证。

阴阳地名小心机

山水相依

图自《中华遗产》2018年10月

一缕阳光投射在古城安阳易园内,一幅“土为阳,水为阴”的太极图,勾勒出美妙的图画。古人的生存依赖自然,也会将生活托寄于山水。摄影/张文峰

古人扎堆起“阳”名,这其中有“阴”地不宜建城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于中国人喜“阳”不喜“阴”。例如山东的省会济南,在济水之南,但并不称“济阴”。

又如古都开封,地处黄河南岸,并未取名“河阴”。春秋时期,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寓意吉祥。

即使是对那些带有“阳”字的地名,古人同样极为挑剔和讲究。

陕西的地级市咸阳,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zōng)山亘北,山水俱阳。咸的字意为“全”,故称咸阳。这个名字取得极好,也取得极早,在秦国还未问鼎天下时,就将其占用了,这使得很多同样处于山水俱阳之地的城市,只得另觅别名。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6月

西汉11位皇帝陵墓,除了两座在渭河以南,其余都分布在咸阳原上。“罗经石”遗址,位于阳陵帝陵东南,得名于其正中最高处放置的一块方形巨石。石用整块黑云母花岗岩雕凿而成,石板上部加工成圆盘,表面刻有十字凹槽,经测定为正南北方向。测绘专家推测,它可能是修建阳陵时标定水平、测量高度和标示方位时所用的测量标石。影/王保平

有些地名取起来煞费苦心,最典型的是洛阳。

洛阳是块风水宝地,北有邙山,南有洛水,双阳之地,山川形胜,历朝历代都是皇帝的心头好,而洛阳的名字也十分纠结。

洛河古名雒(luò)水,所以战国时,被取名“雒阳”,雒代表“天命之玄鸟”,但也通炮烙之“烙”,从火;秦时,五行之说渐起,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洛”从水;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东汉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魏的德运为土,认为“水得土乃流,土得水而柔”,遂复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清以后仍称洛阳。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老家河南特辑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或许在洛阳故城的城门脚下,我们还能寻觅到洛阳的历史沧桑,但记述这座昔日都市辉煌的所在,恐怕非隋唐运河不可。凭借运河中心的有利位置,洛阳总揽大局,连通丝绸之路,一条贯穿南北,一条连通东西的交通要道在洛阳交汇,带动了洛阳城经济和商业、文化的交流融合,造就了独特的洛阳文化。图为丽景门:洛阳古城西大门。摄影李英杰

不怎么受待见的“阴”字,用作几处地名以后,反而流传了千年,最有名气的是华阴。华阴在西岳华山之北,其北又临渭水,于山于水都属“阴”。战国时的魏国丝毫没有避讳这个“阴”字,为其取名“华阴邑”。

华阴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被誉为“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古时,中原通往西北必经此地。而且华山的登山之路恰在山北,所以华阴也越来越繁荣,这就叫“背靠大山好乘凉”吧。

南方还有座历史文化名城叫“湘阴”,属湖南岳阳市,在南朝宋时得名。按照明嘉靖《湘阴县志》等当地志书中的记载,湘阴的名字并不特殊——取自“地居湘水(湘江)之南”。但明嘉靖《长沙府志》和清康熙、乾隆《湘阴县志》,在注解中又详加说明:“湘”有“相”“合”的意思,湘(阴)以水名邑,有潇、蒸、沅三水环流……也就是说湘阴来自“三湘之水”的合名。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2月

图为左宗棠故居柳庄,位于今湘阴县樟树镇巡山村柳家冲,为左宗棠早年在家读书、务农的地方。摄影/汪鹏

从河阳、洛阳、安阳到华阴,这些含有“阴阳”的地名都在中原地区,河南以“阴阳”命名的地名,无论从数量还是时间上,都为全国之冠。

事实上,阴阳地名就是以中原为起点,向四周扩散而去,最终大江南北都认可了这种命名方式,最有力的证明是地处贵山之南的“贵阳”。不过,正如湘阴一样,南方山川河流密布,地形变化多端,这也使得阴阳地名必须“因地制宜”,似乎也不那么合乎标准了。

套用《易经》中的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阴一阳”并不复杂,但却总是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不变的,是至简的大道,也就是中国人对于自然天地的探索精神和认知智慧。从数不胜数的阴阳地名中,能读出来的道理很简单,历史却很丰厚。

*本文选摘自《中华遗产》2018年10期文章:《一阴一阳之谓道》,撰文/堇青,责任编辑/刘睿,图片编辑/吴西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玄空风水千年不传之秘替星訣
丹霞源风水:水城详义
(47)入地眼水城详义
《青囊序》一,雌雄是何义
发微论
地理辩证要抉摘选(八)山管山兮水管水,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