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的是因为现代地球人普遍更怕冷了?再谈北纬40度以北的衰退!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作为一个超过50岁的人,最近几年的切身体验,是自身的抗冻能力,远远不如三四十年前。在十来岁时,在零下十七八度甚至更冷的寒潮中骑着自行车上学,都不叫事;那才叫“风头如刀面如割”。而现在一旦到了零下七八度,就不愿意出门。出门也要全套装备;只露出两个眼睛。很明显是确实不如年轻时,更不如少年时抗冻了。不知道现在40岁以上的人,是否都有这个普遍感觉。估计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更不喜欢零下20度以下的严寒。因此导致北纬40度以北居民的人数,对比上个世纪明显减少,这几乎是一个全球共有的现象。而寒冷地带工业的逐步萧条,则加快了这个趋势。留守的居民中老年人居多,因此生育率继续直线下降,总之是一个不断下落的螺旋。

全球都出现了高纬度的铁锈地带,现在几乎看不到任何快速扭转的可能性。那么根本原因是否是因为现代人普遍更怕冷?更愿意往低纬度的温暖地带迁徙?事情本身可能没有这么简单。谁都知道最近30 年,可能是上万年来地球上一个罕见的温暖时代,也就是冰河间歇期。古代的事情就不说了,起码工业革命以来的300 年,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的整体增温是有利的。因此高纬度的国土大国,还在热烈期盼自家的永久冻土会普遍融化,形成大面积的肥沃土地来增加粮食产量;进而再增加人口与经济活力。可现实却是再多的融化冻土,都没有留住人。反而是往南方迁徙的人口一直都是出超。现在看来只能暂时归因于现代人不如上两三辈人更抗冻了。可问题是:为何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这200年。

当时的全球几大工业集群。都无一例外的集中在北半球的北纬40度以北呢?难道当时的工业与产业工人更喜欢寒冷凉爽的气候?这个问题,与现代人更喜欢南方温暖气候一样,同样是一个复杂的合集。原则上来说,地球的气候带有其天然分布的规律。而工业革命以后的人群大规模的有组织进行工业化生产,更体现出气候带的极端重要性。不论工业还是农业,最适合的气温都是20度到28度,年降水在600到800毫米左右。低于这组数值的,一年有半年多天寒地冻;而高于这个数值的,全年要不炎热多雨,要不就是酷热干旱,稍微一活动就是一身汗,随时会中暑;更不适合大规模的组织工农业生产。在空调被发明并且大规模的使用之前,甚至都不适合在白天烈日下组织大型人类活动。因此说到底,

最适合工业化之后的工农业生产与人类居住的纬度一般在北纬25度到45度之间。这个数值对南半球同样成立。当然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存在,在德国与德国以西,这个数值还可以往北方再扩张10度左右,也就是北纬25度到55度之间。德法英三国所在的北纬40度到50度,综合条件相当于东亚的30度到40度,都是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的地带;而北美洲东部的条件,比东亚可以再放宽3到5度左右,也就是北美洲5大湖区的北纬50度,相当于东亚哈尔滨所在的45度。而英德美包括东亚,在北纬40度以北最早形成大规模工业带,气候原因本身很关键。都是夏季相对凉爽,而冬季不算很严寒。当然东亚与北美的工业带对比西欧肯定是更冷,但是还不至于冷到无法进行大工业生产的程度。另外还在于,第一代与,

第二代工业化,都是以煤炭、钢铁、石油、化工、军工生产等为主的重能耗、重污染的重工业化,另外结合较为方便的铁路、水运与港口条件。而且周边不缺乏煤炭与铁矿,后来还包括较大的油田这三种最基础性的自然资源。于是英德美以及前苏联与东亚东北部的全球5大重工业带,基本都具备这样的先天条件。另外全年相对不高的气温,也有利于重工业的发展。毕竟空调的发明明显晚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因为纬度相对更高,夏季相对凉爽的气候,反倒有利于重工业的聚集;而冬季不超过零下30度的气温,原则上也不影响重工业的生产,毕竟重工业天然意味这高能耗。仅仅高炉与煤炭发电站提供的余热,就足够工厂本身的内部冬季供暖,甚至还可以为周边居民,包括产业工人的宿舍提供暖气。

这就导致重工业天然更喜欢全年平均气温更高的中纬度靠北的地区,那么为何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个规律,就突然“不香”了呢?明天继续揭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球升温或已失控?减排冲击韩国工业根基 | 多元视角看气候革命
如何预测地震
金鸡奖最佳影片:《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电影重工业时代
头条问答:东北还有当初的重工业地位吗?
美国工业化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进入重化工业时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