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我妈的控制欲这么强?

最近,教育类综艺节目《老师请回答》在北京卫视开播,首播上一位儿女双全的妈妈,用其绚烂的控制欲俘获了壹读君的膝盖。

10岁的儿子在学校被心仪女同学“表白”,爸爸得知后当笑话讲给妈妈听,妈妈却认真了:

15岁女儿的手机,更是她日常检查的必选项目,重要的是,女儿并不喜欢这种检查,甚至在节目现场委屈的哭出来。

壹读君不禁感慨,精力是个好东西啊,本君自己的手机都不想看呢!(当然也不愿意给别人看

那么问题来了:

妈妈的“控制欲怎么这么强?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来自妈妈的控制,比如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撑叫做“你妈觉得你没吃饱”、有一种闲置叫做“你妈觉得你用得上”......

我妈和我 生活和我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妈妈们为何还要来控制我们本就不如意的人生呢?难道控制我们会给妈妈带来幸福感?

很遗憾,妈妈们的控制并不会带来幸福感,因为这种控制叫做“控制欲”,属于人际控制的一种。能带来幸福感的是人际控制里称为控制感”的东西。

那么“控制欲”是怎么来的呢?控制欲恰恰是控制感缺失导致的。

所有人都希望拥有控制感”,并将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所以失去控制感变成了人类最大的恐惧之一。一个人的安全感越低,追求对生活控制感的欲望就越强,这种欲望就发展成了“控制欲”。

所以控制感”是自身合成的,与他人无关。而“控制欲”是由于自身无法合成而要从他人身上获取。

据说《女王乔安》里有句经典名言:没有安全感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妇科病

那么妈妈的“控制欲”一定高于爸爸吗?先来看看被妈妈投喂到颜值掉线的朱雨辰吧。

以后谁还敢喝梨汁养颜?

在妈妈的努力下,朱雨辰不止成功减掉了颜值。

壹读君个人认为不是所有女性都缺乏安全感,也没有数据证明女性的“控制欲”普遍高于男性,但男性的控制感”却普遍高于女性。

控制感”与“控制欲”成反比

∴ 爸爸的控制欲”< 妈妈的控制欲

“控制感”如何使人快乐?

前面提到“控制感”有提升自信、健康的功效。那“控制感”是个啥?

控制感”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以及运用这些能力应对内外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并获得理想结果的信念,又叫“自我效能”。

1976年,心理学家在美国肯塔基州一所养老院里进行了控制感和健康关系的研究。实验内容是对两个楼层的老人进行了不同的护理方式:住在1楼的老人被告知将会获得最优质的服务,工作人员会全方位照顾老人的起居,什么时候在哪里会客、哪天看电影,连盆栽都有工作人员负责浇水打理;而2楼的老人则被告知晚年生活由他们自己负责,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想参加的活动、自己选择会见访客的地点、选择自己喜欢的盆栽并亲手照料它们。

三周之后,住在2楼的老人大多数身体状况都有所好转,而1楼的多数老人们身体情况反而恶化,18个月后的跟踪调查表明住在1楼的老人有30%已经去世,而2楼的死亡率只有15%。所以“控制感能使人心情愉悦、产生较少的负面情绪,从而活的更健康。

控制感”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有研究者做过一个赌博游戏的测试,由研究人员扮演玩家:结果发现当研究人员扮演成经验丰富、自信满满的玩家时,受试者下注会比较小;当研究人员表现得青涩稚嫩时,受试者下注量就会提升,其中下注的差距有50%之多。

当受试者觉得自己能控制场面时,信心指数就会狂飙上扬。所以拥有“控制感能有效提升人的自信当然赌博也一定会让人倾家荡产)。

可见,“控制感”像弹簧,遇强则弱,遇弱则强。所以一些“控制欲”高强的妈妈刚好可以将孩子们的“控制感”赶尽杀绝。这种高强控制欲被称为“畸形控制欲”。当控制欲上升为畸形控制欲时,孩子的生活就会从处处被干涉变成啥都不能干。

畸形控制欲患者不止喜欢替别人做决定,还喜欢自己动手(执行或殴打),即使是需要别人动手也必须完全按照他()的模式执行。

图片内容节选自知乎

畸形控制欲”患者通常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因为有压迫就会有反抗......

即便没有反抗,这种控制欲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吗?

妈妈的控制欲可能让孩子抑郁

通常家长对子女的控制体现在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两个层面。

行为控制包括对子女制定行为规范、规则、限制,再通过询问和观察来了解子女的活动状态。属于得当的教育方法,常言道家有家规,勿谓言之不预也。

心理控制则是侵犯子女内心世界、抑制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破坏孩子自主发展的权利,通过干涉、情感勒索、撤回关爱等手段实现,属于消极教育手段,其后果就是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导致抑郁和焦虑

不少家长认为缺乏控制的孩子容易出现品行问题,所以才对孩子严加控制,事实上孩子只有与亲友、师长甚至陌生人保持健康联系时,才更可能降低孤独感、减缓压力并尽快适应社会生活。

父母过多的心理控制只会降低孩子与社会的联结关系,从而更容易产生不良行为。1995年Baumeister等人的研究发现,低社会联结者更容易出现低自尊、嫉妒、孤独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抑郁对人的心理调适具有阻碍作用,是无法应对生活压力的结果,如果孤独感会产生生活压力,则会导致抑郁的发生。所以,“控制欲”带来的不是孝子,而是一个充满孤独、抑郁、焦虑的孩子。

社会学观点认为在“控制欲”下成长的孩子会模仿家长的操控、入侵式交往模式,这会导致同伴、朋友的拒绝,造成人际关系不良,交不到朋友或交往同类型(令人不悦)的朋友,当亲子或朋友间出现问题时,人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孤独感

“控制欲”带来的孤独感是不可避免的,但抑郁却可以受到意志力的抑制。

学术界有研究证明,意志力强可以降低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并就意志力对孤独感调节的作用原理,提出两种模型假说:

两种假说的验结果大相径庭,但我们可以看出,意志力强的人永远比意志力弱的人抑郁值低。多数研究结果认支持“雪中送炭模型”。

翻译成中文:坚强的意志力是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包括妈妈的“控制欲”)的有效抗体。

但意志力是天生的,提升范围有限,除了提升自身意志力,你是如何逃脱妈妈的控制欲的欢迎留言分享,毕竟,就算你妈妈懒得控制你,未来的婆婆、丈母娘也会对你下手的

参考资料:

Landau, Kay and Whitson. (2015). “Compensatory Control and the Appeal of a Structured Worl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141, No. 3, p. 695

Brehm, J. W. (1999). The intensity of emo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3(1), 2-22. doi:10.1207/s15327957pspr0301_1

赖雪芬, 张卫, 鲍振宙, et al.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V30(3):293-302.

曾旻, 周宵, 伍新春, et al. 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控制感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1).

万莉莉, 张福娟. 父母教养方式对听障初中生自尊水平的影响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8(2):18-23.

龙可, 范方, 陈世键, et al. 高中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感恩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 22(5):864-867.

沈烈荣, 刘华山. 人际控制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增龄变化[J]. 中国老年学, 2007, 27(22):2215-2217.

封文波, 刘晓媛. 大专生控制欲控制感与焦虑抑郁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6, 37(5):771-773.

沈烈荣, 刘华山. 成年人控制圈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15(3):255-257.

刘耀中, 窦凯. 人际控制感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一项囚徒困境的ERPs研究[J]. 心理科学, 2015(3):643-65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见过最弱的父母,都把孩子变成自己的“同盟”
谋杀孩子幸福感的十句话,你却天天在说!
有个这么巧手的钩编妈妈,孩子的幸福感立马爆表!
妈妈再忙也要跟孩子做好三件事,让娃以后幸福感更强
孕妈妈这样的睡姿会导宝宝致畸形要注意了
“丧偶式育儿”肇事者是妈妈!|孩子|爸爸们|育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