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诗经》围观古代人的生活

终于复工了,更新继续。

前文有说到,《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内容丰富,从《诗经》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让我们通过《诗经》,围观一下古代人的社会生活。

古代人的感情生活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诗经是真情流露、毫不作假,这大抵算是对《诗经》的高度概括。《诗经》里的很多篇目涉及到古代人的感情,有爱情,有亲情,也有友情。

古人怎样谈恋爱?《诗经》说:琴瑟友之。“琴瑟友之”是《诗经》第一首诗《关雎》的一句,这首诗普遍被认为描写的是男女之间的恋爱,“琴”和“瑟”都是乐器,当它们在一起弹奏时,声音美妙而动听,这一句也比喻了谈恋爱的男女之间的恩爱和谐。

《诗经》中写婚恋的诗篇有近90首,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许多婚恋习俗:有男女为取悦对方而互赠香草的《溱洧》;有记录当时人多在秋天结婚,“秋以为期”的《氓》;有描述贵族娶妻,妻妾成群的《韩奕》;等等。纳媒问聘也是《诗经》中多次出现的重要婚嫁步骤,《氓》中的女子即是因为“子无良媒”而推迟了婚期。关于媒人,还有另外一词叫“作伐”、或“伐柯”,它语出自《豳风·伐柯》。与今天一样,古代的婚礼也是从喧闹的乐曲中拉开序幕的。《诗经》时代的婚礼祝福曲有很多,《周南·桃夭》就是其中一首。

诗由心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涉及爱情的苦辣酸甜:有写情侣欢快春游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思念之情的《王风·采葛》,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可遇不可求的《周南·汉广》,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恋爱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等,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苦。

除了描写爱情,在《诗经》中也有不少亲情诗,真挚感人,影响后世极深。

送别诗《邶风·燕燕》,描述了妹妹出嫁,哥哥依依不舍地送别她。“远于将之”、“远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见离情别绪之黯然。

《诗经·小雅·蓼莪》表达的是孝念父母之情的诗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深切地说明了父母抚养自己的辛苦与劳累,让人忧伤。

《邶风·凯风》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自责的诗。把母亲的抚育比作温暖的南风,把自己弟兄们小时候比作酸枣树的嫩芽,“丛生的”小嫩芽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全是母亲大人辛勤哺育的功劳。

同时,《诗经》中还有不少关于友谊的诗,例如《小雅·白驹》、《小雅·伐木》等。

古代人如何劳作?

《诗经》收录了不少关于劳动的诗。《诗经·周南·芣芑》就描述了一群女子在田野间采摘芣苢时的欢快心情。

《诗经》时代,也就是周朝,是以农业立国的,那这本百科全书式的诗集自然对当时的农业生活有很多诗意叙述,反应了我国农业的发达。我们从多首农事诗看出,当时周人是大规模的耕作方式。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农业的发展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依赖自然采集和渔猎的谋生生活,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从而也很早就培养了中国人那种植根于农业生产的务实精神、中庸之道、安土乐天、勤劳守成的乡土情结,都反映在《诗经》的农事诗中。《诗经》是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艺术,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文化精神的一本诗集。

古代的的经济生活

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商品观念已经形成。《陈风·东门之枌》说:“不绩其麻,市也婆娑”。这句诗是说,女人们都放下手中纺麻的活计,到集市上翩翩地跳起舞来了。这里所说的“市”,即市场,说明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进行商品交换的固定的市场了;《邶风·谷风》谈到男子喜新厌旧,怨妇控诉丈夫时,以“贾用不售”,说自己的善良就像是商人卖不出去的商品,这说明当时商品交换观念已逐步渗透到政治领域和家庭生活中去了。

城市更是经济繁荣的核心地域,《诗经》对当时的城市生活多有记录,展现了发达的城市文明。如《诗经》中相当一些篇章描写了城市贵族的宴饮生活,足见其奢华铺张,他们在歌乐宴饮中“钟鼓既设”(《小雅·彤弓》),席间是“清酒百壶”“炰鳖鲜鱼”(《大雅·韩奕》),加上美轮美奂的宫室,透露出城市生活的繁荣。在城市建设中,也体现了古人的规划意识。从考古发掘材料看,城市中不仅有宫殿区、居住区,还有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城的东部更是商业发达、人们常常活动的地区,所以在《诗经》中才多次出现“东门”的意象,如《郑风·东门之墠》《出其东门》,《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杨》等。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城市生活的印记在《诗经》中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今天的时尚与流行是大都市引领的,《诗经》时代也一样。

《诗经》中关于城市中人穿衣打扮的描写非常突出,《小雅·大东》篇有“西人之子,粲粲衣服”,《桧风·羔裘》篇有“羔裘逍遥,狐裘以朝”的诗句,鲜亮华贵的衣服衬托出城市生活的富贵典雅。而《小雅·都人士》对城市中人服饰举止的描写最为细致、全面,紧紧把握了当时的流行脉搏。

经济的发展是以交通的发达为前提的,周代统治者花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来改善交通状况。《小雅·大东》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说明当时的官道很宽阔。周代对水路运输也比较重视,不仅疏通了一些河流,而且还注意发展造船业和修建桥梁,《大雅·大明》就有“造舟为梁,不显其光”的记载。舟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鄘风·柏舟》言情就是从一条船开始的。

《诗经》中写舟船的句子还有很多。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努力,到春秋中后期,各国间的水陆交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商业经济较之周初有了更大发展。各地商贾往来,不绝于途,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卫风·氓》产生于卫国,卫国地处中原交通的要冲,陆路四通八达,水路亦很畅通。《氓》诗在描写女主人公与氓恋爱的情节中,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之句,顿丘在今河南浚县西,与淇水相距数百余里,然而两人却能畅行无阻。而且,氓贩运大量蚕丝,往来其间。这如果没有方便的道路和桥梁显然是不可能的。从《氓》诗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春秋中后期,水陆交通都是非常发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商业经济的兴盛与繁荣。

《诗经》是部百科全书

《诗经》中不少诗篇反映了当时的科技知识,涉及物候知识、动植物知识、地学知识、天文知识等。

《诗经》的《豳风七月》被认为是一首物候诗。其中一些诗句反映了各个月份的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

《诗经》的不少诗篇还反映了动植物方面的知识。比如:《豳风七月》有“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小雅小宛》有“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小雅四月》有“山有蕨薇,隰有杞桋”;《郑风山有扶苏》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红草)”等等。

在地学知识方面,《诗经》中的《小雅十月之交》对一次大地震作了记述:“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冡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同时,《诗经》中还有一些气象谚语,如:《小雅渐渐之石》有“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小雅信南山》有“上天同云,雨雪雰雰”;《鄘风蝃蝀》有“朝隮于西,崇朝其雨”等。

《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已经提到作为古代天球坐标体系的二十八宿中的火(心)、箕、斗、定(室、壁)、昂、毕、参、牛、女等,还有天汉(银河)的记载。尤为重要的是,《诗经》中还记述有日食现象,《小雅十月之交》中的“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是古代所记述的最早的一次日食。

除此之外,《诗经》中还包含有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以及一些手工方面的技术。

《诗经》中的反抗精神

《诗经》中很多作品,体现出比较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反抗精神,有许多作品揭示了当时深刻的社会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行径并对其进行了痛斥和鞭挞。

代表作有魏风中的《伐檀》《硕鼠》,唐风中的《鸨羽》,邶风中的《北风》等。如《伐檀》,伐木者整天在河边劳动,却一无所有,而那些“君子”不耕不猎,却是稻谷满仓,猎物满庭,他们对此发出了质问,质问中蕴藏怒火,这种愤怒在《硕鼠》中表现更为强烈。

《诗经》中的战争

《诗经》包罗万象,而对于战争这一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亦有不少诗篇加以记录和描写,这些诗篇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先秦战争的宝贵材料,更以其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传唱千古。

当敌人入侵,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人民只有用战争的手段才能消弥战争,只有付出必要的代价才能赢得和平和安定,此时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统一的,所以他们积极的投入战争,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换取战争的胜利。如,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表现了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精神。《诗经》中这类战争诗,一般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

《诗经》中战争诗反映了周人的兵役、徭役和战争生活,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了当时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真切片段,而且感受到广大人民对于战争无奈和厌恶的态度,崇尚以礼待人、以德服人的思想观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经》的由来
先民的歌声——《诗经》
战争诗:反战与帝国,为何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的内容综述
12品读《诗经》,品味生命诗情画意
问题详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