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到底该为谁读书?中国人读书的真正精神何在?范文正公的启示

到底该为谁读书?这个问题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纪大的人,有没有认真思考过?为自己的兴趣而读书,还是为了好专业好工作去读书,还是为了面子和他人、社会的压力而读,还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去读书,南师为我们做了开示,范文正公为我们做了榜样,在当今时代乃至将来都有深远的意义。

南怀瑾开示(标题非原文,为作者后加,仅供参考。)

【读书是为了自己还是别人】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两句话我们有几方面值得注意……

有许多孩子,自小喜欢玩破表、拆玩具,做父母的一定责罚他不该破坏东西。在教育家的眼光中,这孩子是有机械的天才,应该在这方面培养他。我们中国人过去读书,老实说不为别人求学问。而现在一般人求学问,的确是为别人求学问。一个普通现象,大专学生为了社会读书,如果考不取,做父母的都好像感到失面子,对朋友也无法交代。读书往往为了父母的面子、社会的压力,不是为自己。目前在大学里,有些重要的科系,男生人数还不到三分之一,几乎满堂都是女生。譬如哲学系的课,学生有七八十人,他们真的喜欢哲学吗?天知道!连什么叫哲学都不懂,为什么考到这一系?将来毕业了,出去教书都没人要。社会上听到哲学系,认为不是算命看相的,就是神经。可是为了什么?凭良心说,只是为了文凭。有的女孩子,学了哲学干什么?当然也可以成哲学家,不过没有家庭的好日子过,既不能做贤妻,又不能为良母,那就惨了。可是现在的教育,任何一系,都少有为自己的意志而研究的。

曾经有一个学生告诉我,当年他在大二读书的时候,有一天真被父母逼得气了,就对父母说:“你们再这样逼我,我不替你读书了!”他说那时候心里真觉得自己努力读书,是为了父母在朋友面前显示荣耀而读的,在自己则并无兴趣。那么今天的人读书,从文字表面上看,“今之学者为人”,为别人读书,至少是为社会读书。社会上需要,自己觉得前途有此必要而已。说是自己对于某一项学问真是有了兴趣,想深入研究追求,在今日的社会中,这种人不太多。

【当今读书只为赚钱】

照目前的状况,如果缺乏远见,我敢说,二三十年后,我们国家民族,会感觉到问题非常严重。因为文化思想越来越没人理会,越来越低落了。大家只顾到现实,对后一代的教育,只希望他们将来在社会有前途,能赚更多的钱,都向商业、工程、医药这个方向去挤。……

【文化没落的弊端】

放大点说,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全世界文化都如此没落。二三十年后,文化衰落下去,那时就感到问题严重。在座的青年朋友还来得及,努力一下,十年、二十年的工夫用下去,到你们白发苍苍的时候,再出来振兴中国文化,绝对可以赶上时髦。

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时代到了没落的时候,人类文明碰壁了,就要走回头路。所以今日讲承先启后,的确需要准备。可是全世界的文化,目前还没办法回头,叫不醒,打不醒的,非要等到人类吃了大亏才行。没有人文思想,人类成了机械,将来会痛苦的。……

【读书的真正目的】

另外一个观点,我们中国文化里,宋代大儒张载——横渠先生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已成为宋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目标。学者为这目的而学,应该如此。

——《论语别裁》

【范文正公的一生】

范仲淹,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他一生光辉的写照,先生用他坦荡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中国人读书的精神。

【胸怀大志——贫贱不移】

少年时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种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度过的,他在博山的荆山寺刻苦攻读,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后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咸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三年多 ' 。

虽然范公少年时代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学习勤奋,胸有大志。曾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 ' 我将来能当宰相吗? ' 神说不能。又问: ' 我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 '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 '

【青年苦读——人所不堪】

范仲淹在二十岁时离家出走,到南部 ' 应天府书院 ' 读书学习。他 ' 昼夜苦学 ' ,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舒适生活,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读。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他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 ' 。就这样他在南部应天府后院寒窗苦读五年。

经过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范仲淹二十六岁考中了进士,做官后,他清正廉洁,办事公正。

【盐仓治水——为民解忧】

范仲淹受命到泰州西溪盐仓带领广大灾民治理海堤。当时,泰州西溪一带的海堤严重损坏,多年没修,秋天大风暴雨,潮水涌入,原来的沃土渐渐变成了盐碱地,五谷不收,老百姓逃荒要饭,远走他乡的就有三千多户,范仲淹见此惨状,非常痛心,便建议修复海堤,为民解忧。此事得到了朝廷的恩准,于是他便带领广大灾民开始了盐仓治水工程,经过一番艰难困苦的治水大战,全长一百五十多里的海堤修成了,逃亡的灾民也陆续返回了家园,范公关心灾民疾苦的这一举动,深得广大灾民的好评。

【三起三落——直言不屈】

范仲淹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贬。大胆直言批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带来的弊端,被贬为通判;批评仁宗皇帝废除皇后,再次被贬知睦州。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第三次被贬知饶州。可以说是“三出京城 ”,三起三落。

【守卫边疆——定国安邦】

康定元年,宋朝与西夏关系日趋紧张,因战事需要,范仲淹被调任为陕西经略副使,协助军事长官韩琦,负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务,他亲自到边关延州视察,看到的是番不容乐观的景象,他便向朝廷提出要求,将自己调往边关延州,亲临战场指挥作战。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到了延州之后,他首先抓了边军整训,在精兵的同时,严整军纪,并对边关城塞进行了修复和重建,使边关局势有了很大改观。

为了坚守边关,范仲淹加紧安排修筑城寨,庆历二年他亲自指挥修建了马铺城,切断了西夏与少数民族的往来,使西夏官兵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不敢轻举妄动,由于仲淹守边有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观察使,但为确保边关万无一失,他曾三次辞让观察使,受到了宋兵和边关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庆历新政——英雄迟暮】

庆历三年,这年范仲淹五十五岁,由于他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了汗马之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范仲淹与改革家们意图大展宏图,改革朝政。“庆历新政”方案于庆历三年十月相继颁布实施,首先改革的是官制,后全面展开。但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庆历新政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加之准备不足,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结下,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因此而被罢免参知政事。

范仲淹被贬之后,先后又在邠州、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在这期间,他仍然为官清廉,尽职尽责。壮志未酬,雄心不已,慨然而作一篇《岳阳楼记》传天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名言激励无数后人,为国为民前仆后继。

【坦荡一生——谥号文正】

六十四年前,他在徐州出生,六十四年后,他又在同一地方与世长辞,劳碌一生的先生,终于不用再担忧了。谥号文正,这是一个文臣的最高荣誉,也是当时那个时代对他的最大肯定。先生用他那光辉坦荡的一生,将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在了一起,有始有终,方得始终。人生不求圆满,只求无愧于心。

先生的一生治国有略,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先后都成了宋朝的宰相,继续为实现他富民强国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薪火相传,精神不灭,这就是中国人读书的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你觉得生活很难,那就读读范仲淹
三光名臣范仲淹
历史名人范仲淹
北宋名相富弼故事
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
范仲淹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