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访“蚝宅”,珠三角蚝壳墙古建筑调查
引言:此篇为万字长文,用图百张,成文耗时数月,拍摄历时8年。图文均为原创。撰文不易,请尊重作者,如有兴趣,敬请耐心阅读,如需引用,烦请注明出处!

    说起生蚝,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烧烤摊上那饱含汁水的嫩滑,其实生蚝除了蒜蓉烧烤、生吃、鲜炸、炒蛋、煎蚝烙、煮汤、做蚝油之外,蚝壳还被古人们用来做了一件事——盖房子。

    但据史料载,我国以蚝壳筑墙的做法最早源于南北朝,唐刘恂《岭表异录》云:“卢亭者,卢循背据广州,既败,余党奔入海岛野居,惟食蚝蛎,垒壳为墙壁”,后来明末清初岭南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也有记载:“蚝,咸水所结,以其壳垒墙,高至五六丈不仆。”这篇文章就是与大家探讨一下这些用蚝壳建成的房子,寻访调查这类已经为数不多的独特古建筑。

中山市沙溪镇龙瑞村刘氏宗祠

    为什么要用蚝壳盖房子?一是蚝壳易得,二是坚固耐用;那为什么后来又不用蚝壳盖房子了,一是实在太麻烦,二是制砖工艺提升。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但这些大概是主因。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步涌村江氏大宗祠

    蚝壳墙都建于什么年代?以有明确纪年的蚝壳墙建筑珠海斗门菉猗堂为例,建于明朝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现存绝大多数蚝壳墙建筑都建于明清时期,清朝中后期部分地区仍有用蚝壳建墙,而现代建的蚝壳墙基本上都是这几年为了旅游所建。

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菉猗堂

    蚝壳墙都用于哪些建筑?其实蚝壳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它的应用并没有严格的局限,也就是说什么建筑都可以使用蚝壳建造。因为在珠三角地区,祠堂是保存最好的建筑,所以现存大多数蚝壳墙见于宗祠建筑,其实以前蚝壳屋民居也是极为常见的,但已被拆除所剩无几,所以少量见于民居建筑,此外还有极少数寺庙有蚝壳墙,甚至还有蚝壳井、蚝壳墓。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桃村黎氏三世公祠

    蚝壳墙都分布在哪些地方?据我所知,最集中的是在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中山、佛山、江门、东莞和深圳等地,以我所知,广州、中山两地现存最多。此外已知在福建泉州蟳浦村、揭阳部分村落也有少量,但工艺无法和珠三角地区的蚝壳墙相比,据说湛江的徐闻和雷州也有,但我还未曾见过照片。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

    蚝壳墙都是怎么建造的?由于蚝壳的大小形状不一,民间做法也稍有不同,简述其中一种常用做法的施工步骤:墙砌筑时,为每一层墙体由三个蚝壳排成一列,然后一排一排地紧挨着,按墙的夯筑方向,依次铺开,墙体厚度达 650mm,其间隙由拌合好的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醋、谷壳混合物一层层夯实。蚝壳墙室内部是平整的墙面,室外部分为露出的蚝壳端,排列整齐。①先做青砖墙脚;②将数个蚝壳粘结在一起,侧向竖立起来整齐排放,蚝壳较尖锐的尾端嵌入土中,较钝的一端则朝外;③内侧使用生土与蚝壳灰混合筑成墙体;④垂直方向上,每隔一段距离水平放置木棍以加劲墙体,墙隅也多用青砖墙体 。

    关于蚝壳墙,网上极少全面系统介绍的文章,写成这篇万字百图长文,着实不易,历时数月,从第一次在沙湾古镇遇见蚝壳墙,到最近为了写成该文的寻访,前后历时8年,期间专门赴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等地拍摄蚝壳墙,照片均为“木子弓长”自摄,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记录这种渐渐消失的乡土建筑,文中很多蚝壳墙古建不是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存在了几百年,但几年后也许就会倒塌或者被拆迁,希望大家能够关注、保护和热爱这类乡土古建筑。此外,文中仍有诸多遗漏之处,欢迎大家补充。

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仁义村海岳钟公祠

广州市

    岭南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载:“番禺茭塘村多蚝。有山在海滨,曰石蛎,甚高大,古时蚝生其上,故名。今掘地至二三尺,即得蚝壳,多不可穷,居人墙屋率以蚝壳为之,一望皓然”。广州市的蚝壳墙相对较多,主要分布在南面的番禺区和海珠区,番禺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湾古镇是整个珠三角现存蚝壳墙最集中的地方,至少有沙湾北村的留耕堂、光裕堂、往事如宴餐厅、安宅里6号留春别院、光裕路中段10号对面民居、仁让公局、大马巷2号,沙湾西村的罗山里大街罗秀巷和罗荫巷夹住的民居,忠心里森巷3号等10处左右蚝壳墙,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有3处以上,市桥先锋巷有2处,此外海珠区小洲村有西园三巷9号、南洲大街12号等4处、岭南印象园有1处。广州现存蚝壳墙应该是珠三角九市中最多的。广州目前已知蚝壳墙建筑20处左右。

番禺区沙湾古镇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注:

保存数量:★★★★★(5处以上);★★★(3-5处);★(1-2处)

观赏程度:★★★★★(规模大且完整);★★★(规模一般且较完整);★(规模小或不完整)

寻访难度:★★★★★(可导航至建筑);★★★(可导航至村落);★(没有导航)

沙湾古镇是珠三角地区目前已知蚝壳墙最集中的地方,至少有十面以上。

如今这座建筑是一间叫做“往事如宴”的餐馆,蚝壳墙配上后方的镬耳墙,妥妥的岭南风。

留耕堂也就是何氏大宗祠,是沙湾古镇乃至整个广府地区最出色的祠堂之一,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耕堂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后几毁几建,现规模是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的,两侧都是宏伟的蚝壳墙。

除了留耕堂,光裕堂三面也是蚝壳墙,沙湾曾是古海湾,河涌甚多,蚝壳沉积丰富,古人就地取材,用粘土把蚝壳垒砌作为墙体,所以蚝壳建筑遗存不少,据说宋元时期就有出现,明清时期更是流行。

光裕堂过去100米左右,光裕路中段的光裕路10号对面,也有一面蚝壳墙民居,如今已经成为商铺。

安宁路何炳林院士纪念馆旁边的仁让公局,头进的两面侧墙也是蚝壳墙,根据仁让公局的条文规定,沙湾古镇在清朝就已经禁止采挖蚝壳,所以沙湾古镇的蚝壳墙都有200年以上的历史。

安宅里的留春别院6号,辛亥革命元老胡毅生(胡汉民堂兄)曾在此作过短暂居住,解放战争前夕,中共地下游击队曾组织数十名进步青年在此学习革命思想,也是一座蚝壳墙民居。

大马巷也被称为派工巷,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长每天会在此按农时分派工作任务给社员,并把人名牌挂在派工牌对应的任务栏内,在这条有历史的巷子里,大马巷2号也存有一段蚝壳墙。

除了在沙湾古镇历史建筑最集中的沙湾北村外,在沙湾西村也有几处不起眼的蚝壳墙,这是位于罗山里大街罗秀巷与罗荫巷直接的一座破败民居,两面都是蚝壳墙。

不远处的忠心里大街忠心里森巷3号,也是一座蚝壳墙民居。古人将蚝壳加黄泥浆粘合砌筑,除墙脚离地50cm一段因防水浸而不用蚝壳外,整个墙体几乎都是以蚝壳为主的。且蚝壳墙外表面不施抹灰,在建造房屋时,蚝壳上拌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用于加固和黏合,使墙体风干后坚固不倒、遇水不溶。

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大岭村是有800余年历史的珠江口广府水乡村落,是明清番禺“岗尾社十八乡”传统聚落的代表。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中有不少古建筑,最完整的一扇蚝壳墙位于两塘公祠侧墙。

两塘公祠的蚝壳墙已有600多年历史,墙高9米,墙体厚约60厘米,每平方米至少需蚝壳1000个以上,有人估算这面墙要用蚝壳十多万个,堪称广州面积最大单体蚝壳墙。

古人是智慧的,蚝壳砌墙也不是随便乱砌,蚝壳呈鳞状以向下45度的方式整齐垒砌,可以方便雨水下泄,避免雨水浸入内墙,保持室内干爽。

而蚝壳表面凹凸不平,在日照下可以形成大片的蚝壳阴影,从而起到隔热效果,因此蚝壳墙又被称为“凸砖遮阳墙”。

大岭村至少有3处蚝壳墙,除了最大的两塘公祠外,还有朝列大夫祖祠仅存的后座蚝壳墙,以及这一处村中的蚝壳外墙。

海珠区华洲街道小洲村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蚝壳屋在小洲村曾经多达百余间,如今绝大部分已被拆毁,仅剩下4间。

位于西园三巷9号的蚝壳屋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栋,这间蚝壳屋建于清代,三面都有蚝壳墙,但其中一面蚝壳墙与一栋民房建筑紧紧相邻,此外还有南洲大街12号等几间蚝壳屋。

深圳市

    很多人心目中深圳是一座40多年历史的城市,还会有古建筑?深圳不仅有古建筑,还有很多,深圳现存的客家围屋就有100多座。在“千年蚝乡”——宝安区沙井街道步涌社区,以前肯定有很多蚝壳墙建筑,不过如今只剩下一座江氏大宗祠,据说也是深圳市仅存的一座蚝壳墙建筑。

宝安区沙井街道步涌社区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江氏大宗祠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宝安区沙井街道步涌社区步涌南路35号。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三开间三进布局。

准确来说,深圳应该只有三分之二座蚝壳墙建筑,江氏大宗祠前栋1970年代被拆除,2003年重建后,并没能恢复蚝壳墙。

江氏大宗祠三面均为蚝壳墙,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龙舟脊,镬耳墙,满满的岭南特色。

尽管江氏大宗祠并不完整,但蚝壳墙依然十分壮观,哪怕仅为了蚝壳墙,也值得专程来访。

沙井号称“千年蚝乡”,你也许会觉得深圳还能千年?其实并不是吹的,江氏大宗祠附近的龙津石塔距今已有800年历史了,是深圳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珠海市

    珠海市古属香山县,目前古香山县境内的中山市和珠海市还保存了比较多的蚝壳墙,其中面积最大,工艺最精,视觉冲击力最强的几处蚝壳墙,均位于香山县境内。先来说说珠海市,珠海市最壮观的一处蚝壳墙位于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菉猗堂,号称目前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但我认为是否最大,还有待商榷。此外,珠海上栅村还有一条蚝壳祠巷,大概也是唯一以蚝壳命名的地名。珠海目前已知蚝壳墙建筑3处左右。

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珠海斗门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斗门镇南门村是赵宋皇族后裔,201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村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这一排祠堂。

这一排祠堂叫做菉猗堂,全名为南门赵氏祖祠菉猗堂,占地427平方米。由五幢建筑物及祠堂前的一片空地所组成,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清代乾隆年间曾修复过,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匡美的十五代裔赵隆(即赵晴峰),为祀其曾祖父梅南而建。

不是菉猗堂的每座祠堂都是蚝壳墙,只有赵氏祖祠才是,两面侧墙各有四扇蚝壳墙,背面还有一扇,面积确实很大。

这处蚝壳墙有具体的介绍,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用了近百万只蚝壳,用黄土与红糖、糯米、醋、谷壳等混合而成的黄泥浆粘合,面积500多平方米。

除了面积大,用蚝壳量多之外,排列也非常整齐,工艺精湛,总之,菉猗堂的蚝壳墙,可以算得上是珠三角地区蚝壳墙的代表作之一。

高新区金鼎镇上栅村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上栅村的蚝壳祠堂不太好找,具体位置是金峰学校旁边那条巷子进去600米左右,有意思的是,这条巷子叫做蚝壳祠巷,这大概也是唯一一处以“蚝壳祠”作为地名的地方。

蚝壳祠大名叫做上栅卢公祠,建于清初,也是上栅乡农民协会会址,这座祠堂本是三进,头进已被拆除,如今剩下两进夹一天井,可以看到,背面也是蚝壳墙。

我去时正逢上栅卢公祠在维修,内墙裸露在外,由此可见,其实蚝壳墙大多不止一层蚝壳,内外皆是,但往往内面抹灰掩盖了,所以看不出来。

香洲区淇澳岛白石街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珠海淇澳岛是一个已经通车的小岛,岛上除了沙滩、海水和红树林外,还有一处人文景点白石街,100多年来,白石街上有两件事载入历史,一是1836年7月,淇澳岛村民奋勇抗击,将英美商人驱赶出境,并迫使英商赔偿3000两白银,修筑了这条白石街,成为中国历史上抗英斗争中取得第一个胜利的见证。

二是村里出了一位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著名领袖,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苏兆征。

苏兆征故居里还保存这一小段蚝壳墙,这也是我已知名人故居中唯一的蚝壳墙。

中山市

    还是那位屈大均,还是那部《广东新语》记载:“香山无蚝田,其人率于海旁石岩之上打蚝,蚝生壁上,高至三四丈,水干则见,以草焚烧之,蚝见火爆开,因夹取其肉以食,味极鲜美”。可见香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捕蚝吃蚝的传统,所以也遗留了不少蚝壳屋。中山市的蚝壳墙建筑并不少,从北到南都有分布,小榄镇新市社区华光前街光裕堂、积厚街舜举何公祠,大涌镇安堂村林氏宗祠,西区长洲黄氏大宗祠、西大街两间蚝壳屋,沙溪镇龙瑞村刘氏宗祠、龙聚环村蚝壳屋,南朗镇茶东村关帝庙,三乡镇桥头村岚桥郑公祠、雍陌郑公祠等。中山目前已知蚝壳墙建筑11处左右。

西区长洲社区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中山市西区的长洲,是一座有很多故事的古村,但我今天不讲长洲村的故事,只说长洲村的蚝壳墙,南宋建村的长洲村,曾经位于海边,蚝壳是唾手可得的东西,所以蚝壳曾是重要的建材之一,蚝壳祠堂、蚝壳屋、蚝壳井、蚝壳墓……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蚝壳做不到,从新建的狮山公园牌坊上的蚝壳墙也可见一斑。

长洲村的“醉龙舞”和“扒仙艇”分别是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中这座黄氏大宗祠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初访黄氏大宗祠,你一定会被它极富岭南特色和的蚝壳墙和镬耳墙吸引,你会发现,珠三角地区有蚝壳墙的祠堂基本都是始建于明代,黄氏大宗祠就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走进祠堂,你会发现与众不同的一点,那就是内墙也是蚝壳,而且没有抹灰,内外皆显露的蚝壳墙祠堂,这是我见过的唯一一处。以其双面蚝壳墙的规模,我觉得黄氏大宗祠蚝壳面积与珠海菉猗堂还有得比拼。

黄氏大宗祠蚝壳墙密密麻麻,目前尚存两侧各五扇墙体,其实这座祠堂的后墙本来也是蚝壳墙,民国十九年重修时,拆除了后墙蚝壳墙改为砖墙。此外,祠堂中的栏杆原先也是蚝壳建筑,现已改为石质。

长洲社区虽然现在地处城市中心位置,但一两百年前还位于海边,生蚝极其易得,所以留下了大量的蚝壳建筑。在祠堂旁的民居院落中(以前属于祠堂范围),有一口外表很普通的水井。

但打开井盖,你会发现这是一口不普通的水井,下部井壁居然是蚝壳筑就,这很有可能是全中国唯一的一口蚝壳井。

根据屋主介绍,这口蚝壳井也有好几百年历史了,应该和祠堂是同时期建造的,也就是明万历年间,400多年的历史了。

除了蚝壳祠堂和蚝壳井外,长洲社区还有两处蚝壳屋,这是鲜为人知的,这两处民居位于黄氏大宗祠百米外的西大街上,西大街四巷的有四扇蚝壳墙,规模较大。

西大街四巷蚝壳屋蚝壳排列整齐,保存完好,一看就是原来的大户人家。

西大街六巷的残存一扇半蚝壳墙,这也是村中仅存的两座蚝壳墙民居。

长洲社区有蚝壳祠堂、蚝壳屋、蚝壳井,还有蚝壳墓,但墓在山上,草木繁茂,没有人带路的话难以找到,长洲是我见过将蚝壳运用得最彻底的古村落。

沙溪镇龙瑞社区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说起中山的古村落,龙瑞不可不提,虽然这里如今也是城市边缘,新旧混杂,但村中保存有探花及第牌坊、明代古塔、规模宏大的刘氏宗祠群、还有寺庙群、石板街、石雕楼等等,当然,村里还是美食集聚地,牌坊下的粥城是老饕们不可错过的地方。

龙瑞的刘氏宗祠也是三面蚝壳墙建筑,而且保存得非常不错,当然与清朝及民国年间龙瑞刘氏出了不少大官也有关系。

龙瑞刘氏名人辈出,据宗祠记载,该族后世名人就有72人,其中进朝为官者不在少数。传说刘罗锅宰相刘墉祖父刘子平就是本村人,刘氏宗祠中还悬挂着一张1948年的“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就任摄影”。

刘氏宗祠为一间三进三座的规模宏大的祠堂,外墙均为蚝壳墙。刘氏祠堂群在上世纪80年代前曾被作为中山市看守所,砌了一座高墙,将它与外界隔绝。

红砂砖与蚝壳墙的搭配,都是历史的印迹。

沙溪镇龙聚环村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沙溪镇龙瑞村刘氏宗祠到访的人比较多点,但极少人知道沙溪镇还有一座蚝壳墙民居,它位于龙聚环村正街刘家巷1号,有点巧的是,貌似也和刘姓有点关系。

龙聚环村该处民居只有一面蚝壳墙,有些破损,但从漏洞处也可以看到里面至少还有一层蚝壳。

小榄镇新市社区华光前街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大夫六世祖祠俗称旌义祠、光裕堂,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新市社区华光前街13号,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3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由香山知县邱真重修。青砖墙外覆蚝壳,麻石脚,红砂岩基座,20世纪50年代末曾作小榄镇剧场。

这座如今只剩头门的祠堂其实原本非常不错,始建于明正统初年(1435年),建造年代早,原有四进各三间,规模宏大,天井建有明正统八年立的“天朝锡命”牌坊,祠外有同年立的“旌义流芳”牌坊,拥有两座牌坊,如果保存到现在,至少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悉小榄镇还有一处蚝壳墙建筑,是位于积厚街的舜举何公祠,还未曾到访过。

大涌镇安堂社区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中山大涌镇安堂村,是该镇历史古迹最丰富的村落,村中有15间祠堂,其中林氏宗祠位于双桂大街86号对面,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清顺治2年(1645年)扩建为三进三间,也是村中最古老的一座祠堂。

林氏宗祠内墙为蚝壳墙,已经抹灰看不出来,但留了一个“窗口”,让人知道这是一处蚝壳墙,这种蚝壳墙也是仅见。

南朗镇茶东村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中山市南朗镇茶东村,村里有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东陈氏宗祠,离陈氏宗祠几十米外,有一座关帝庙,关帝庙虽小,但有拜亭,而且围墙是双面蚝壳墙。

寻访了这么多蚝壳墙,基本都是祠堂和民居,只有这处是寺庙外墙。

三乡镇桥头社区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中山三乡镇桥头村,是一座极具田园风光的村落,村中桥西郑公祠是最古老的祠堂,据说这间祠堂的主人,是三乡郑姓的老祖宗,桥西郑公祠旁边有座岚桥郑公祠,该祠堂才是蚝壳墙。

岚桥郑公祠两侧均是蚝壳墙,墙体有些破损,另一侧被其他建筑覆盖掉大部分。

桥头村有祠堂、庙宇、闸门、古树、稻田,尤其是每年7月和11月水稻成熟时,景色非常不错。‍

三乡镇雍陌社区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三乡镇雍陌村也是一座很有故事古村,村里出了一位晚清“四大买办”之一,写下《盛世危言》一书的著名人物郑观应,村里还有中国大陆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中山温泉,新中国三代国家领导人,以及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都到过该村。

村中有座只剩下九分之二的雍陌郑公祠,为什么是九分之二,前后三进只剩下头进,头进还被拆掉三分之一,这座祠堂其实也很有故事,1839年9月2日,时任朝廷巡按的林则徐到澳门巡阅海防,途径雍陌村时遇暴雨,在这座祠堂中留宿一晚。

雍陌郑公祠也是始建于明朝的祠堂,蚝壳墙排列比较杂乱,但饱经风雨沧桑。

佛山市

    佛山历史悠久,古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古建筑很多,蚝壳墙也有不少,据了解多位于顺德区,但我寻访到的并不算多。目前已知佛山禅城区湾华村南街,顺德区大良升平的名扬里、镉岗,北滘镇桃村黎氏三世公祠、大桥头街岗根巷8号对面民居,北滘镇碧江村碧江金楼围墙,勒流镇黄连村致远直街8号静叟梁公祠,均安镇黄氏大宗祠,南海区里水镇得胜北头村小组又山邓公祠等都有蚝壳墙建筑。佛山目前已知蚝壳墙建筑8处左右。

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北滘镇是著名电器品牌美的公司的所在地,北滘镇也是极有历史的古镇,其中碧江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座碧江金楼美仑美奂,金碧辉煌。

碧江金楼里有一扇蚝壳墙,这就是一座围墙,专门的蚝壳围墙也是比较少见的。

顺德区北滘镇桃村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顺德桃村就在广珠轻轨北滘镇下面,居然也是一座有不少看点的古村,村中有珠三角地区年代最早的家祠报功祠,后殿主梁上有明天顺四年的纪年,距今560年。

在报功祠旁边,还有几座不错的古祠堂,其中黎氏三世公祠是明代建筑风格。

这座只剩下两进的古祠堂,第二进两侧墙为蚝壳墙,据说之前已经倾斜,现已修复完好。

桃村有两处蚝壳墙建筑,除了黎氏三世公祠外,还有一座不起眼的民居,桃村村口有导览地图,根据地图可以找到这处蚝壳屋。

顺德区勒流镇黄村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很多人知道顺德黄连是因为大头华烧鹅,黄连是个大村,村中有座古老的祠堂是静叟梁公祠,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

静叟梁公祠修复后比较完好,镬耳蚝壳墙,十分典型的广府风格。

江门市

    江门市别称“五邑”,目前含3区,代管4个县级市,但已知蚝壳墙主要集中在新会区,新会区会城街道都会村佑峰黎公祠、会城街道浐湾社区、会城街道天马三村、司前镇新建村委会中和村等都存有一座蚝壳墙建筑,此外会城镇仁义村有海岳钟公祠等三间蚝壳屋,双水镇小冈村还有几间蚝壳屋。江门目前已知蚝壳墙建筑8处左右。

新会区会城街道都会村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新会都会村历史悠久,素有“冈州第一村”的美名,出了明代大儒陈白沙等人,有“一里三贤一仙女”之称,村中有宋墓、清代官道桥等,村中有一处不起眼的祠堂,网上说叫做佑峰黎公祠,现场已经看不出来名称,祠堂不开放,旁边房子可见一名蚝壳墙。

这座蚝壳祠堂已经成了危房,里面一片破败,再不加以保护的话,可能过几年就会消失掉了。

在新会,蚝壳屋用方言是叫做“螺壳屋”,所以问村民的时候要注意这个称呼,另外感觉新会的方言和白话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很多口音难以听懂。

新会区会城街道仁义村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蚝壳屋在仁义村曾经多达数十间,如今大部分已被拆毁或改造,仅剩下三间也是岌岌可危,仁义村的间蚝壳屋也不太好找,村中外来人口多,基本不知道蚝壳屋,但哪怕是当地人也不太清楚,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村中还有蚝壳屋。

其实三间蚝壳屋相隔不远,找到第一间,其它两间就好找了,相隔都不过两三百米,其中一座位于大塘里四巷3号,就是这家奶茶店后面。

这间看起来是一座祠堂,但找不到名称,两侧共有两扇蚝壳墙,一面排练比较杂乱,一面排列比较整齐,另一侧其实也是蚝壳墙,但被遮掩住了。

走出大塘里四巷右转没多远,就可见到第二座蚝壳屋,因为前面已经加盖了简陋建筑,所以很容易错过。

这一条街都是一些简易的家具厂,而这家海岳钟公祠目前也是家具厂,也是新会区不可移动文物。

海岳钟公祠两进祠堂都是蚝壳墙,后墙被开了两扇窗,虽然没什么观赏性,但已经是仁义村中最好拍的蚝壳墙了。

海岳钟公祠过去200米左右,高楼旁边叫做新地里,仁义村有很多“里”,新地里四巷33号看起来是一座民居建筑。

这里仅存一面蚝壳墙,墙上也曾开窗,现在又封住了。

蚝壳屋底部为红砂岩墙基,墙基不用蚝壳墙一般是出于防水。

新会区会城街道永安村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永安村其实与仁义村紧邻,在寻访仁义村蚝壳墙的过程中,我数次走进永安村,永安村沙咀里,小河边有一座石板桥和一棵古榕树,过桥直行100米,可见一座被围蔽的危房李氏祖祠。

找寻李氏祖祠可真不容易,我在面前路过了三五次都没注意到,除了被围蔽的原因外,也是蚝壳墙两面都有建筑遮挡,很难发现蚝壳。

李氏祖祠后进已经坍塌了一部分,从正面剥落的墙体可见,这座祠堂连正面都是蚝壳墙,这是比较少见的。

新会区会城街道天马三村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天马村就在著名的景区小鸟天堂旁边,有六个自然村落组成,天马村不仅是一个“广东最美的乡村”,还是珠江三角洲一条颇具特色的古村落,村中古祠堂、古庙较多,在天马三村上塘基四巷,有天马村唯一的一间蚝壳屋。

寂静的巷子里大多数房屋已经破败,杂草丛生,唯有蚝壳屋旁边这家里居然传出电视机的声音,此处整一片旧屋有好几条巷子,几十栋老屋,都是青砖建造,唯有这一间是蚝壳屋。

蚝壳屋破损了好几个洞,正好从洞中也能看出,蚝壳墙里里外外好几层。

东莞市

    东莞市目前已知的蚝壳墙不多,在网上也搜索不到东莞市内关于蚝壳墙的信息,但东莞市毕竟也算沿海城市,城区还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蚝岗贝丘遗址,所以有蚝壳墙建筑丝毫不出奇,但可能现存极少,东莞目前仅知的一小段蚝壳墙在虎门镇白沙村。

虎门镇白沙村

保存数量:

观赏程度:★

寻访难度:★

在东莞市虎门镇白沙村有一座非常特殊的建筑,叫做逆水流龟村堡,这是一座方形的城堡,四面环水,航拍效果非常棒。

在逆水流龟村堡中,有我目前所了解到的唯一一处东莞的蚝壳墙,而且是村堡一小段围墙的顶端部分,这个构造一看就是专为防盗而建。

    珠三角九市中,还有位于最东面的惠州市和最西面的肇庆市,这两座城市中有没有蚝壳墙,目前还未知悉,网络上了解不到信息,实地更未曾见过,但惠州沿海,有蚝壳墙的可能性很大,肇庆在明代以来已经离海较远,存在蚝壳墙的可能性不大。

    自明朝以来,蚝壳墙多出现于村中祠堂,或是有钱人家大宅。之所以被大户人家青睐,是因蚝墙不仅坚固,具备防盗功能,且蚝壳屋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可见蚝壳墙在明清时期并不少见,为何遗存屈指可数呢,其实除了近代拆除之外,还与一件历史大事件有关,那就是清朝实行的“迁界禁海”令,清康熙年间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沿海居民徙迁内陆五十里,沿海民众离乡背井,痛失家园,沿海建筑物遭到毁灭性破坏,大量明清时期建造的蚝壳屋也在迁海令中被破坏。

    最后我来估算一下珠三角大概还剩下多少间蚝壳墙建筑,文中提到的我去过或者未去过的总共是52处,主要分布于广州、中山、佛山、珠海、江门这五市,而圳、东莞已知各有1处,州、肇庆尚未听闻有,所以乐观角现壳墙古建筑该不会过80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材质建筑,拆一座少一座,希望大家能够关注、爱护和保护古建筑。

温馨提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建中国」蚝壳墙——岭南建筑中独特的建筑材料
赏析丨60余处民居——年将至,忆故乡
名胜|广东·沙湾古镇景区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64)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广州番禺沙湾古镇
广东第一大姓氏,拥有一座中山最大宗祠,匾额上皇帝却只提了半个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