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嫡一庶:朱元璋的两种教子方式(下)
朱元璋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600多年之久,但朱元璋立人树德、对子不过分宠爱、放手历练,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教子方式对今人仍有些许启示。

前文链接:一嫡一庶:朱元璋的两种教子方式(上)

练兵防边
朱元璋对朱棣的历练

朱元璋在大兴冤案,对功臣,尤其是武臣大肆屠杀的同时,安排皇子们或是前往北方边疆守边,或是派往内陆重要城市驻守。燕王朱棣就是在北方守边的诸子之一。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洪武三年(1370)被册封为燕王,这注定朱棣未来要在北方一展拳脚。洪武九年(1376),朱棣跟随太子朱标前往凤阳,讲习武事,同年,朱元璋为朱棣操办了婚姻大事,为朱元璋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徐达成为朱棣的岳父。四年后,朱棣正式前往他的封地北平,入住了大元政权留下的皇宫,这显然超过了礼制的规定,而朱元璋对此安排的解释是燕王府用大元皇宫就不需要另外施工建设新宅了。

明成祖朱棣像

朱棣作为北方藩王,其主要任务就是守边。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虽然被推翻,但北元政权依旧存续于长城以北地区,双方不时交战,却均无法占据压倒性优势。朱棣所在的北平,既是元朝故都,又是距离北元政权所在地最近的要地,因而军事压力较秦王、晋王更大。朱棣抵达北平最初的几年,军事活动都是由岳父徐达主持,而洪武十八年(1385)徐达去世后,朱棣逐步地承担起守边的重任。为实现这一目标,朱棣在北方或是主动出击北元,或是积极提兵备边。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朱棣日渐成长,在诸子中显露头角。

徐达像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为给予北元沉重的打击,决定北征,命燕王朱棣与晋王朱担任主帅,分别带领北平与山西的兵马出征,而为他们保驾护航的还有身经百战的颍国公傅友德、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兴、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等将领。为确保出征顺利,朱元璋特意将从降敌口中得到的情报传达于朱棣、朱棡 ,而朱棣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在这次北征中大放异彩,大获全胜。朱棣趁着大雪天气,攻其不备,成功降服了北元平章乃儿不花,而兄长朱在这次行动中表现得无足轻重。

当然,朱棣此次出征的表现存在被史臣美化、夸大的嫌疑,但此战后归附明朝的北元降将皆归朱棣调遣,并得到了丰厚的奖赏,燕王的能力毫无疑问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洪武二十九年(1396),朱元璋认为蒙古有再次入犯的可能,令朱棣第二次北征。这次北征历时较短,小有斩获。朱元璋安排朱棣北征,是对其领兵作战能力的历练,而朱棣也成功抓住了实战的机会,展示了自己的军事能力。

朱元璋并非穷兵黩武之人,对北元的战争适可而止,因此,更多的时间朱元璋令朱棣提高警惕,积极备边。洪武三十年(1397)后,朱元璋迈入生命的尾声,由于太子朱标早逝,且自己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度,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已被确立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而战绩赫赫的武臣经历过“胡蓝党案”后,已所剩无几,根本无法对朱家政权构成威胁。故而,防备北元成为朱元璋的重中之重。次子秦王朱樉已于洪武二十三年去世,三子晋王又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三月先于朱元璋离世,朱棣无疑日益成为北方守边的核心人物。

明长城

朱元璋多次对朱棣下达敕书,要求积极备边,并不断向其传授备边要诀与带兵要领。洪武三十年四月初三,朱元璋授朱棣“备边十事”,对侦察敌情、物资供给等事宜进行详细的指导。洪武三十年七月,朱元璋告诫朱棣,务必要严明军纪、赏罚分明:

夫用兵之道,在明号令,号令既出,难以姑息,违者必正其罪,师出以律故也。使军将信其事而无违,或临战阵、或近敌垒,庶不失机,少有姑息,诸军必慢,其将视以为常,误事不可胜言。故用兵必严号令,使赏罚明。赏罚既明,摧坚抚顺,易为成功。近左护卫千户李璿奏,山海卫指挥黄佑故慢王令,如此之人,苟不明罚示众,何以号令三军、以一众志乎?近闻发往开平赎罪指挥千户及卫所镇抚,鬻所乘马骡徒行,将何以扬威武而制胡人哉?勅至,即罪黄佑于开平。以徇卖马骡者系送京师。

洪武三十一年(1398)四月,朱元璋告诫朱棣不可贸然出师,并传授领兵作战的经验:

迩闻近塞烽火数警,此胡虏之诈。彼欲我师出境,伏兵邀我也,不可堕其计中。烽起之处,人莫宜近,虽望远者,亦须去彼三二十里。今秋或有虏骑南行,不寇大宁,即袭开平。度其人马不下数万,岂可不为之虑?可西凉召都指挥庄德、张文杰、开平召刘真、宋晟二都督,辽东召武定侯郭英等会兵一处。辽王以都司及护卫马军悉数而出。北平、山西亦然。步军须十五万,布阵而待。令武定侯、刘都督、宋都督翼于左,庄德、张文杰、都指挥陈用翼于右,尔与代、辽、宁、谷五王居其中。彼此相护,首尾相救,使彼胡虏莫知端倪,则无不胜矣。兵法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尔其察之。

一直至朱元璋生命的最后一道敕书,仍在告诫朱棣对边事不可松懈:

朕观成周之时,天下治矣。周公犹告成王曰“诘尔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今虽海内无事,然天象示戒,夷狄之患岂可不防?朕之诸子,汝独才智,克堪其任。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已命杨文总北平都司、行都司马军,郭英总辽东都司并辽府护卫,悉听尔节制,尔其总率诸王,相机度势,用防边患,又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其敬慎之。勿怠。

明代骑兵

朱元璋对朱棣等人同样注重品德教育,从小也为他们配置了良师,但诸子在年纪尚轻之时就离开父母,前往各地之藩,未能如太子般一直留在父亲身边接受监督,未免会有所过失。在朱元璋看来,作为藩王,镇守边疆、协助皇帝更为关键,尤其是在北方守边的诸王更是责任重大。因而,对朱棣等人如何带兵打仗,朱元璋是丝毫不敢松懈,持续不断地传授经验和兵法。朱棣在诸子中,承受的军事压力最大,但也是表现最为出众的,这一方面因为朱棣自身的谨慎,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朱元璋的谆谆教导。

巩固家天下
朱元璋教子的目的

朱元璋对太子与亲王不同教育的侧重,与其对家天下的设想密切相关。在分封诸子时,朱元璋强调“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这不仅确立了长幼尊卑,还明确了太子与其余诸子的政治前途。朱元璋秉承嫡长子继承制度,将朱标视为皇位的唯一继承人,对朱标的培养都以未来皇帝的要求为标准,而其余诸子则只能是太子的帮手。由于朱元璋并不信任异姓将领,为巩固朱家天下,同时减小皇子间争夺皇位的可能,朱元璋将其子派至各地做藩王,予以军事权力。朱元璋如此一内一外的安排,希望凭此永保朱家江山。

明代的军旗

朱元璋对朱标的栽培倾尽心力,希望他能成为一位合格的继任者。经过朱元璋的历练,朱标在处理朝政时多展现出宽厚、仁爱的一面。文学大家宋濂因牵涉胡惟庸党案,一度要被朱元璋诛杀,朱标得知后,力保宋濂不死;秦王、晋王、周王屡有过失,朱标均出面为其求情。方孝孺称其“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并不为过。然而天不遂人愿,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朱标病逝,这令朱元璋痛不欲生。朱标的陵寝位于孝陵东侧,俗称懿文太子墓。皇帝陵寝的祭祀是一年之中九次大祭,而懿文太子墓却是一年十次大祭,祭祀规格甚至超过了朱元璋的孝陵。一种说法是因朱元璋过于疼爱朱标,才立下的这般规定,即便是朱棣夺位后,费尽心机地削弱朱标的影响,也不敢降低懿文太子墓的祭祀规格。

朱元璋对朱棣的磨炼亦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朱棣凭借守边、征战,具备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成为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藩王。朱棣深受其父勤勉爱民作风的影响,执政后勤于政事,文治有成,然而他并非如朱标那般仁厚,反而继承了父亲性格中心狠手辣的一面,对待建文遗臣的手段比之朱元璋屠杀功臣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朱元璋设想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被朱棣以“清君侧”名义破坏,但也正是朱元璋的有意培养,才使朱棣能够成为一代有作为的君主。

朱元璋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600多年之久,但朱元璋教子的方式对今人仍有些许启示。首先,立人树德,对德行的强调是朱元璋教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朱元璋不分嫡庶均为诸子配置了良师,教授儒家经典,在培养学识的同时,更希望孩子学习传统文化提倡的优良品德。其次,对子不过分宠爱。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底层艰辛,在为诸子提供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更是注重忆苦教育,多次派子前往凤阳老家,使他们明白创业之艰难,虽贵为皇子,亦不能沉溺于富裕的物质生活之中。最后,放手历练,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不管是令朱标参与处理政务,还是任命朱棣出征北元,均着重锻炼孩子相应的实践能力,在摸爬滚打中逐步成长

- 完 -
本文摘自《中国国家历史·拾伍》
(东方出版社出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谈大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的起落人生
朱元璋驾崩刚过一年,燕王朱棣为何就敢起兵造反?
明代靖难之役:朱棣10万大军无法攻破济南城
朱棣开创盛世非一人功劳,多亏两个助手:一病虎妖僧,一内官奇人
永乐登基后大封奉天靖难功臣(上)雄鹰不死,燕子不飞
明朝帝王世系及年表(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