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与马共天下是怎么一回事?这样现象产生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

一、王与马、共天下说

东晋之初有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其实最早是“二王与马,共天下”,慢慢演变成了“王与马,共天下”。

二王”即任司空、中书监的王导和大将军王敦,“”即皇帝司马睿。

建国前后,皇帝司马睿对王导和王敦两人极度依赖,“推心任之”,用王导担负国家行政,用王敦对外打仗。王导和王敦两人因此势力坐大,子弟门生遍布各中枢。

在东晋王朝这片天空之下,王导和王敦两人极大地左右了司马睿的决策,于是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这个“”是王导和王敦。

二、三人关系之形成

司马睿和王导及王敦之间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

司马睿是承袭的琅琊王,封地在山东琅琊,王导也出自琅琊王氏,两人有老乡之谊。魏晋时期,地域是门阀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因此司马睿和王导的老乡之谊让两人有了天生的情感。

在众多的司马亲王中,琅琊王司马睿是个旁系亲王,地位并不高,他的爷爷是司马懿的第三子司马伷,因为是庶出,所以和嫡出的司马师、司马昭不可同日而语。

从辈分上说,司马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可是这个叔叔在司马炎心中的地位并不高,还得为司马炎在前线打仗。在灭吴之战中,司马伷身为亲王,却只是担任一个方面军司令,还受太尉贾充的节制。

地位并不高的司马伷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觐承袭他的琅琊王爵位。司马觐更是一个远离实务的人,而且身体也不好,35岁时就死了。司马觐死时,司马睿才15岁,因此顺理成章承袭了琅琊王爵位。

司马睿承袭琅琊王爵位这一年,晋武帝司马炎死了,他的儿子,弱智的司马衷即位成了皇帝。

司马睿当上亲王时,正是“八王之乱”开始,那是几个接近权力中心的嫡系亲王之间的厮杀,他这个偏系而远离权力的小王是被人看不上的,因此没有人重视他,他也因祸得福地没有参与“八王之乱”。

这个时候,经常陪伴司马睿的就是王导。

王导和司马睿同年,十四岁就被高士认为有“将相之器”,也是一个有宏大理想的人。

王导看天下将乱,就对司马睿推奉备至,他想辅佐司马睿以达成“兴复之志”。

王导之所以看好司马睿,也是他看人独到的眼光,因为司马睿本人表现得温良恭俭让,这么做是为了在乱世中避祸,平时有意内敛,不显山露水,“不显灼然之迹,故时人未之识焉”。实际上司马睿非常机敏而且有度量。著名的名士,竹林七贤嵇康的儿子嵇绍就非常看好司马睿,说司马睿是要做皇帝的,“殆非人臣之相也”。

王导对司马睿的看好,恐怕也和嵇绍一样,英雄所见略同。

基于此原因,王导和司马睿在洛阳时,就不断催司马睿离开洛阳去琅琊,一来回家乡躲避纷乱的时势,二来也在家乡积蓄实力。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两人一直没有机会回琅琊,但在王导的运作下,司马睿以帮助东海王司马越稳定后方的名义,先到了下邳,后来渡江南下到了江东建邺。

司马睿到江东的头衔,是“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是中央政府明确任命的江东一把手。

可是,江东士人对来自中原的司马睿并不太看得上,一来魏晋时期地域观念很强,江东人和中原人互相看不起,江东士人在中原多受排挤,中原人也不愿意到江东;二来最重要的一点,江东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因此心高气傲,他们看不起出自司马氏旁系的司马睿,因此“吴人不附”。司马睿来到江东一个月的时间,居然没有人前来拜会。

为了给司马睿造势,王导请来了王敦。

王敦比王导和司马睿大10岁,他的爷爷和王导的爷爷是亲兄弟,因此他是王导的从兄。

王敦还有一个非常耀眼的身份,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驸马。

王敦本人心高气傲而且性格刚烈,和王导完全不同。曾有一个传说很好的注释了王敦和王导两人的个性。

大富豪王恺有一次请喝酒时,让美女给客人们倒酒,他先声明,如果客人没有喝完杯中的酒,就要杀掉美女。

王导是不能喝酒的人,可是担心美女被杀,不得不强迫自己喝。王敦是能喝酒的人,当美女给王敦斟满酒后,王敦却故意不喝,“美人悲惧失色,而敦傲然不视”。

通过这样的传说,可见王导和王敦两兄弟的区别。

洗马潘滔说王敦:“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若不噬人,亦当为人所噬。”就是说王敦要么对人不利,要么对他自己不利。

但是,王敦这样的人,有非常大的气场。

于是,王导请来王敦,安排了一场司马睿的盛大出游。

公元307年3月,是江东每年一次的春季水上庆祝节日。这一天,司马睿乘坐肩舆,王导和王敦骑马跟随,一行人从最热闹最繁华的人群中穿过,司马睿在王导和王敦映衬下的“威仪”被江东士人争相传颂,终于引起了两位江东士人的领袖——顾荣和贺循的重视。

之后,王导亲自拜访顾荣和贺循,两人也最终“应命而至”。顾,贺两人的行为给江东士人做了榜样,使得江东士人争相归附。从此,司马睿在江东站稳了脚跟。

三、司马睿要改变现状,王敦有了造反借口

司马睿、王导和王敦在创业时期配合融洽,司马睿非常乐于听取王导的意见,也得到王导的全力辅佐,再加上王敦的东征西讨,使得司马睿治下江东的文治武功越来越为人瞩目,地区建设越来越蒸蒸日上,吸引了大量的中原人口渡江南下。

可是,司马睿登基做了皇帝后,越来越感到二王兄弟与自己的权力冲突,不仅如此,司马睿的治国理念和王导、王敦等人也多有冲突。

王导本人崇尚道家的无为之治,崇尚“清静为政,绥抚南北。”用他自己的话说:“人言我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意思就是难得糊涂,对很多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王导以此为傲。

但有一点王导并不愦愦,就是王氏一门必须保证在司马睿一门之下和万门之上。也正因为如此,王导对很多违法乱纪却向自己站队的大户豪强听之任之,也就助长了豪强们违法乱纪的行为,大户豪强强行占有兼并土地成了普遍现象。

如此,在江东并不富裕,司马睿本人也很节俭的情况下,居然也出现了类似西晋时期的大富豪。

司马睿不愿意这样的情况继续,他希望自己能一言九鼎,因此他要重塑帝王的威势和秩序,希望以儒家的一套来治理国家。

于是,司马睿在王导和王敦“二王与马,共天下”的这套班子之外,又另起了一套班子,这套班子以儒家士人为主,典型的如刁协、刘隗、戴渊等人。

司马睿的两套班子就产生了不共戴天的矛盾。

大将军王敦是有野心的人,他自认对江东有征伐之功,而且兵权在握,就有了做皇帝的“问鼎之心”,只是苦于没有借口。司马睿重用刁协、刘隗、戴渊等人,就让王敦有了“清君侧”的借口,他在武昌起兵向司马睿开战。

公元322年,王敦的大军向建康大举进攻。

王敦起兵后,为了防止建康城内王导对王敦的里应外合,刁协、刘隗、戴渊等人向司马睿建议,将建康的王氏家族全部诛杀,“尽诛王氏”

四、司马睿的最后抉择,使得“二王与马”成了“王与马”

判断帝王是否是明君还是昏君,有能力还是无能力,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这个帝王是否识人。

纵观中外历史,不识人的帝王大概率是昏君,饶是英明的唐玄宗,晚年昏聩也在于他不识安禄山,而唐太宗、赵匡胤之所以英明,就在于他们极其高明的识人术。

对诛杀王氏的议论,司马睿不答应,因为他相信王导。结果证明,司马睿的选择非常英明。

王导带着宗族二十余人,每天都在宫门外请罪。司马睿则将王导召进宫抚慰,他下诏:“导以大义灭亲,可以吾为安东时节假之。”意思王导大义灭亲,是我可以依靠的人。

司马睿虽然不满意王导权力过高,但是他本人并不认为王导会有反心,王导也确实没有反心,不仅如此,他还极力维护司马睿的帝位。

司马睿没有看错王导。

王敦大军最终还是攻进了建康,司马睿在激愤交加中病死,可是王敦在司马睿活着的时候却不敢篡位。

司马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绍即位。王敦才敢将手伸向司马绍的皇帝位。此时捍卫皇室的中坚却是王导。

王导率领子弟们发哀,四处散布王敦已死的谣言,用这样的消息振奋三军,并亲任三军总司令,最终平定王敦的叛乱。

五、王与马,共天下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实质

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得以产生,有两个根本原因:

1、司马睿的度量:没有司马睿的“沈敏有度量”,不可能容忍王氏的权力;

2、司马睿的识人:没有司马睿对王导的了解和相识,也就没有共天下。司马睿了解王导,他清楚地知道王导对他的帝位没有威胁。有人说王导之所以讨伐王敦,并不是他的“忠君爱国”,而是为琅琊王氏的门户利益考虑,担心失败而被灭族。其实,无论王导心里怎么想,他的行为表现出“忠君爱国”就行了。而司马睿对王氏的夺权行动,也主要是针对王敦。

王与马,共天下”局面形成后,“王与马”内部一直存在着博弈,这样的博弈就是皇权和相权的博弈,这样的博弈在魏晋门阀制度下达成了平衡,一旦外部威胁试图打破这个平衡时,“王与马”立刻达成紧密的团结,同仇敌忾。这才是“王与马共天下”的实质。

因此王敦事件后,王氏家族的权势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更加有力的加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胡乱华:王与马共天下是如何做到的
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的盛极而衰!
王导--
晋史笔记之去南方
王导与司马睿平起平坐是王衍和司马越关系的延续
【读通鉴】06 王马天下:一手清异己,一手占地盘;两手都挺硬,硬中透出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