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河6次大改道流入渤海形成10大城市,未来可能造就一个渤海平原

黄河被称为母亲河,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发源地,黄河长5464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经山东垦利县入渤海,因地质原因携带大量泥沙,流至下游区域沉积河床,水流满而溢出决口,据史记载黄河决口泛滥约有1593次,今天来讲讲黄河6次大改道;

第一次大改道: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该时期黄河出现第一次重大改道,河道开始从方位最北到河道开始南移这样的一个过程。此时期主要是滱水、漳水等水东汇成河,并从今天津及以南入渤海,而《汉书·地理志》记载河道走向为:古宿胥口—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第二次大改道:东汉至唐末,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泛滥至河清郡以东数郡,据说王莽因为河决东流使其祖坟不受威胁而主张不堵口,致水灾延续近60年,至公元69年王景领导治河,固定了一条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古道别出,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入海,从而形成黄河第二次大改道。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稳定了600多年。

第三次大改道:唐末至北宋末,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黄河又“高民屋殆逾丈”。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决堤改道,成为第三次大徙改道,形成北流与东流并存的局面。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1060年,又分出一流经西汉大河古道、笃马河(今马颊河)入海,称二股河。

第四次大改道:南宋时期。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人为决河,导致黄河“由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传统的北流和东流,进入南流时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黄河以东南流入淮为常。但此时仍有数支分流。1194年,黄河在武阳决口,河入山东巨野、郓城分两支:北由北清河入利津入海,南由泗水入淮入海。

第五次大改道:金元至明嘉靖时期。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陈留、通许、太康、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主要形成3股,其中一股由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鄢陵、扶沟等第,由颍水入淮;一股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此次黄河决堤改道称之为第五次大徙。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以后,黄河“南流故道始尽塞”,经潘季驯治理,河道基本固定下来,即今天地图上的废黄河。

第六次大改道:清咸丰时期,或者说近代东流时期。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铜瓦厢,分三支穿张秋运河,经小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黄河由此结束了700多年的由淮入海历史,开始东流由渤海湾入海,也便是今天的黄河了。

黄河一会向北,一会向东,一会向南,不管是自然还是人为的都造成了黄河下游人民的生活苦难,解放后经过治理,黄河已经不再是一头发怒的猛兽,变得温顺滋养着黄河流域的人们,也孕育出了像西安、郑州、济南等大城市。从郑州开始,黄河下游形成开封、新乡、濮阳、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营口等10个城市,可见由山东入渤海是非常有利的也是正确的。

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久而久之造成河床比地平面都高,形成有名的地上河,在开封地区尤为明显,从图片看高出7米之多;黄河每年总携沙量16亿吨,每年向渤海沉沙12亿吨之多,渤海面积7万7284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每年可在渤海造陆几十平方公里。据有关专家推算,按照这个速度,黄河只需大约2000年左右就可以把渤海填平,到时我们又多了一个渤海平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河的变迁
观澜|黄河大改道,给山东带来怎样的影响?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改道
历史上黄河六次改道
黄河的六次大改道
山东省为什么大多城市建设在丘陵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