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者笔谈]赵立平:研究生需要开的三大“窍”[图]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开窍”就是“顿悟”。突然间感觉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专业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读研是一种浓缩的人生经历,是一个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高强度、全方位训练,甚至是磨练的过程。

  ■ 我和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君子约定,“不管你以后从事什么职业,我一定要假定你今后一辈子从事科学研究事业,并按这个目标训练和培养你”。

  ■ 读研的过程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professional(专业人士)的过程。

  什么是“开窍”?

  “开窍”就是“顿悟”。突然间感觉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专业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很高的境界,眼睛一下子睁开了,许多长久困惑自己的问题有答案了,一直觉着很难的事情忽然都变得简单了,一直想不通的道理突然变得十分明了了!大有“一通百通、神清气爽”的感觉!所有的人都要不断地经历这样的“开窍”过程,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和成长。

  作为研究生,或者准备读研究生的同学,应该开哪些窍呢?

  第一窍:为什么要读研

  这是最大的“窍”,也是首先要开的窍。

  为什么要读研?要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听听我这个1983级的老研究生的故事,也许对你们有点用处。

  那是1979年10月,大学入学后不到一个月时,我们几个同学到一个同乡学长的宿舍去玩,那个同乡是“研究生”。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研究生”。那时的研究生真是绝对的“稀有动物”,大家对他的恭敬和崇拜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走出他的宿舍,当时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我要考研!我要像他一样,作一个受人尊敬,受人崇拜的人。

  我看到那些研究生每天不是去实验室,就是去图书馆,忙的不可开交,我也每天都刻苦读书。我们周围也有很多同学都要考研,大家都在暗暗的较劲,谁也不敢浪费时间。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天真的大一学生,两鬓已经开始灰白,成了一名培养出了50多名研究生的导师了。回想起当年那个鼓舞我考研、读研的理由,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幼稚。不过,对于一个青涩的大学生来说,一个天真的理想就足够了。

  研究生的学习,将我引入了科学研究的人生道路。现在,我每天脑子里装的都是“肠道菌群”,心无旁骛地在未知的世界里探索、追求,成了我最大的快乐!

  我自小就非常崇拜科学家,对自然奥秘也充满了好奇心。我认为科学家在为全人类探索道路!在漆黑一片的世界上,科学家走在最前面,不畏艰辛,不怕失败,顽强地开拓。在经历无数的失败以后,也只有很幸运的少数几个科学家,才能为人类找到发展的道路。因此,科学家是那些在上帝那里偷一点光亮,来为人类照亮道路的人。他们是最应该受到重视和尊敬的。

  做科学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你把全部的身心都投进去也不够用。你要有非常坚韧的意志,你要能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你做的事情,全人类只需要做一次!如果你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发现别人已经发现的,你的工作一钱不值!

  因此,只有很少数的人,才能成为科学家!只有最优秀、最坚韧的人才能在这个行业里坚持下来并有所成就!

  我们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科学家不需要饿着肚子搞科研。科学家不仅有着连欧美国家也开始羡慕的研究条件,一旦的确有成就,也很快可以得到社会的承认。科学家已经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既然只有很少的人才适合终身从事研究工作,为什么要培养这么多研究生呢?

  没有哪一项人类的职业活动比科学研究对一个人的要求再高的了。你如果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本科毕业生,经过3至5年的认真努力,从开始选题,到设计试验,到完成试验,获得数据,到分析和总结数据,到写成科技论文,到把它发表在你这个领域比较有名的学术刊物上,最后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毕业研究生,得到你的硕士或者博士文凭,你就彻底的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连你自己都不敢认的人!大有脱胎换骨的感觉。这个时候,你去找工作,可能就不需要参加人头攒动的招聘会了。也许你的导师一个不经意的介绍,你就被某个很好的用人单位相中了,或者,在与访问你们实验室的外国专家的交流中,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在他的帮助下然后出国继续深造。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读研期间的科研活动可以让你经历很多你在一般的工作岗位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有机会经历的事情。因此,读研是一种浓缩的人生经历,是一个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高强度、全方位训练,甚至是磨练的过程。读研期间所做的试验与读本科期间所做的实验最大的不同是,你和你的导师都不知道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那种在黑暗中摸索、徘徊,不断碰壁,不停的遭受各种挫折的感觉的确让人非常难以忍受。而那种经过艰苦努力以后发现新的自然规律给人带来的愉悦和自豪根本就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有过这种经历的人,自然会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所以,读研是快速成长的捷径!

  我2000年底调到交大工作,2005年第一批2名博士生毕业。张学礼同学在读期间发表了两篇SCI论文,我给他写了一封能够充分反映他博士期间成长过程的推荐信,最后他被美国能源部顾问、佛罗里达大学Ingram教授作为博士后录用,2年不到,被聘为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现在,已经被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通过百人计划引进回来,是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导。另一位同学魏桂芳在读期间发表了我们实验室在微生物生态学方向的第一篇SCI论文(这是我转向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快8年后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她把自己的简历投给可口可乐公司在上海新成立的研发中心,去争取一个需要“5-7年工作经验的R&D manager”的职位,结果,一路面试,特别是后面3次英语面试,都很顺利,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历的应届博士毕业生,被直接录用为实验室负责人。

  这两位同学在读期间,都十分刻苦,而且富于团队精神和公益心。他们进入高年级后,不仅做好自己的课题,而且协助训练低年级的同学,参与管理实验室,申请课题,接待国际专家,全方位地得到了锻炼。因此,他们一毕业就进入职业的高位开始发展,用5-6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10年也不一定能走完的路。

  现在,每次面试学生时,我都要问,你为什么要读研?

  在我看来,答案很简单,因为读研有可能让你过几年科学家的“非人”生活,从而让你彻底地变成一个新人!

  我和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君子约定,“不管你以后从事什么职业,我一定要假定你今后一辈子从事科学研究事业,并按这个目标训练和培养你”。因为我相信,读研期间的“培养科学家的魔鬼训练”,可以让你变成一个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勤奋刻苦、干练高效、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善于表达、善于沟通的人,你会掌握很多在现代信息社会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离不了的各种技艺和技能,例如,计算机、英语,特别是根据工作需要快速掌握一门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无论是在学术界、产业界还是政府部门工作,都不会给我这个导师丢脸!我这个人特别爱面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广告,他们的脑门上会一辈子写着“赵立平的学生”这几个字,走到哪里,都会告诉别人,这是赵立平的学生,他们表现怎么样,与我的声誉直接相关。他们好,我自豪,他们不好,我要丢一辈子的人哪!

  所以,我希望我的研究生在开始入我的师门之前,想清楚,为什么要读研的问题。这是一个研究生需要开的最大的“窍”!

  第二窍:跟着谁读研?

  明白了为什么要读研,需要开的第二个“窍”,就是跟着谁读研,即如何选导师呢?

  导师的研究方向与你的兴趣相投吗?你选择的导师所做的事情一定是你自己有兴趣,至少是能够培养起兴趣来。实际上,你读研期间要做的研究工作,不仅仅是要感兴趣,你要充满热情才行!充满激情才行!你要一天到晚想着你的课题而不觉着枯燥和单调,一谈起你的课题来,你要两眼放光,热情洋溢,自内向外散发着你对这个课题的热爱和信心,可以深深的感染你周围的人!没有这么高的热情,或者,培养不出这么高的热情,你很难克服困难,很难坚持下来,难以做出什么有创新性的东西。因此,选择导师时,首先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有兴趣,愿意深入的了解,并能很快热爱上她!

  导师在他的研究领域里一定要做的越前沿越好!好好查查他的publication list,看看他近年来的产出,看看他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组织中是否以及担任何种职位?看看他是否被邀请参与国内项目指南的制定?看看他承担些什么机构的项目?经费总量大概如何?这些都是一些比较容易看到的“硬指标”。但是,仅仅依靠这些硬指标是不够的。当年张学礼和魏桂芳选择我做导师时,我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向还一篇SCI论文都没有!刚来交大时科研经费也很少。魏桂芳是听从了内蒙古大学生命学院领导的推荐,来我当时工作的山西大学跟我读研的。张学礼是交大少年班最后一届的学生,也是听了交大生命学院领导的推荐来跟我读的。相信他们都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导师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导师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科研工作。其它方面的发展也很重要。比如,要让学生学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例如,一个非常实际的标准,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完东西放回原处”。在一个大多数人都很自觉,懂得关心别人的实验室,所有试验需要的器材和药品,都会规规矩矩的放在规定的位置,准备试验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找东西。如果每个人都图自己方便,心目中没有别人。势必会出现用完东西随手乱丢,甚至为了自己方便私自藏起来,很快所有的东西都不知去了哪里。所有的人都在做re-search(反复找东西),而不是research(研究)了。如果一个导师,“用完东西放回原处”的规矩在他的实验室都建立不起来,或者根本就不在乎你们花多少冤枉时间找东西,你恐怕在选他做导师之前要三思!

  如果条件许可,最后找你感兴趣的导师谈谈。没有任何交流能够像当面谈话那样让你对一个人产生比较准确的“感觉”。谈一会儿话,你就会凭直觉判断你是否喜欢跟着这个人度过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那几年青春年华!当然啦,导师也会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看看你是否合适做他的学生,双向选择嘛!

  问一问那些已经跟了这个老师几年的学生,了解一下他们的看法和感觉,也对你很有帮助。例如,有一次统考的硕士生选导师时,我的一个在读学生就收到一条新同学的短信“师兄,赵立平那里怎么样?变态嘛?”。不过,我早在大半年前就把学生物色的差不多了,这时候才打听,未免太晚了。

  说了这么多选导师的注意事项,可能你也还是没有完全“开窍”。不过,沿着我给你提供的思路往下走,你离“开窍”就不远了。

  好的导师永远是难选到的,怎么才能引起他的注意,让他认可你,实在也是对你的创新能力和坚持精神的考验。能在选择好导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正好说明你搞科学研究大有前途!因此,在和导师接触之前,要做好功课,下够功夫,让导师看到你的真诚、决心和潜力。

  做导师的如果选不到好学生,那他也没法子“混”下去。所以,科研搞得好的导师,也有很多吸引和选拔优秀学生的绝招,这是相辅相成的。一点也不奇怪。

  祝你好运!

  第三窍:如何读研?

  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读研,也通过了考试,获得了研究生的学籍,并且选好了导师,接下来需要开的第三“窍”,就是“如何读研”?

  读研的过程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professional(专业人士)的过程。任何一个领域或者行业的专业人士,都需要具备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素质和技能。要想成为专业人士,你需要从读研的第一天开始,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每一个基本概念,能够准确无误的使用所有的专业名词(中英文的),特别是那些本学科领域已经很成熟的概念、观念和理论,你要理解的十分准确和到位,不能模棱两可。本来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可是,我发现很多很聪明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本科期间应该掌握的概念居然也不清楚。这说明本科期间的训练实在是形同虚设!从名牌大学来的学生毕竟还是好一点,可是也很不理想,根本经不住追问,许多概念说不清楚其准确的含义,中文名词不太清楚,英文术语更是一塌糊涂。因此,根据我的经验,你到了研究生阶段,需要恶补本科期间没弄明白的概念,同时要学习很多新的概念,而且,研究生期间的概念因为接近学科前沿,往往一个名词,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理解,每一种理解你都要清楚。在和别人讨论问题时,你一定要知道双方对有争议的名词的用法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你要与对方约定好采取那一种理解,否则,你们根本无法沟通和交流。如果你连一些成熟的、没有争议的概念也理解的不准确,那你根本就无法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更无法与同行讨论科学问题。

  所以,搞清楚每一个基本概念的含义,准确的使用每一个专业术语是读研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可忽视。

  上课和听学术报告是弄清科学前沿概念最好的机会。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完全可以揪住老师或者报告人问个究竟。如果你问的是他们回答不上来,或者讲不清楚的问题,恭喜你,你进入科学前沿了。

  你这样刨根问底,也会促进老师提高。我们会很感激你的。

  第二,搞实验科学的,要学会很多实验技能。所有的这些技能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单项动作组成的。你要让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准确和到位。一招一式,看上去都像回事。你只要一出手,有经验的人就能看出你研究生期间受到的训练怎么样。从一个又一个的单项动作训练自己的实验技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熟练、周全的“好把式”,应该是读研的极为重要的任务。跟着高年级的师兄、师姐认真学习,是培养操作技能的效率最高的途径。在日常工作中,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注意师兄、师姐的每一个动作,琢磨为什么要那么操作。从中总结出规律和窍门来。实际上,在本科期间,每一门有实验的课程,都在教你基本动作的要领。可惜的是,很多同学对那些实验不够重视,没有能够把自己的基本功训练好,比如,量桶和烧杯的用法,很多同学都不标准。本科期间训练不扎实,到了研究生阶段操作基本功也需要恶补。这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第三,要学会看文献、做ppt报告以及写文章,特别是英文的口头表达和写作。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要学会与别人沟通。要学会沟通,学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科技人才。这需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学会读懂别人的感情反应。在和别人交流时,不要只顾自己的表达,要注意对方的细微的感情反应。并对交流方式及时做出调整。二是,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要嫉妒周围人的成功。要相信世界上的机会是足够多的。这次你没有得到,别人得到了。你要真诚的为他高兴。也要相信,会有更适合你的机会在等着你。三是,无论是研究工作不顺利,还是与别人有了矛盾,要首先问自己错在哪里?不要把责任推给客观条件,不要总是责怪别人。四是,对伟大的自然,要身怀敬畏之心,不要稍有进展了,就不知天高地厚;为人要谦逊,甚至是谦卑,惟有此,才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一点东西。学生腹中空空,是没有资格谦虚的,要抱着谦卑的态度对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说了这么多,要想读好研,用功是最关键的。不用功,却想得到文凭,不肯吃苦,却企盼收获,是不少研究生的通病。研究生们聚在一起,如果不是热议科学问题,而是比谁的论文做的轻松,谁的导师抓的不紧,读研之余,还可以出去打工捞外快,那就值得认真反思自己当初读研的选择了。还有相当一批人,认为导师把自己当劳力,做实验是给老板卖命。其实,你要想明白,动手做事情越多,你学的本事就越多、越大。你从一个生手,变成一把好手,你知道自己要把多少钱冲进下水道才行吗?如果导师的目的仅仅是做好实验,雇上几个手艺好的技术员可能更加高效一些。你再想一想,如果你的论文没有能够发表,你和导师谁的损失更大呢?青春可是用钱买不来的哦!所以,故作世故,认为自己看透了人生,其实才是最傻,最不开窍的。

  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早点开窍!

    学者小传

  赵立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营养系统生物学实验室主任。1989年南京农业大学博士毕业。1993至1995年为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2005至2009年担任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ISME)常务理事。Systematic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Microbial Biotechnology等国际刊物编委。

  他领导的团队在国内最早系统开展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在复杂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技术和统计计算方法、结构与功能相关性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特别在肠道菌群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代谢性疾病的肠源性学说”。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ISME Journal)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应邀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大会、国际人类微生物组大会、国际糖尿病技术大会、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特邀报告。目前的研究重点是,营养如何通过改变菌群从而影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如何挖掘、利用中国传统养生食材和中医药中的有效成分,通过调理菌群结构进行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牛们谈导师对学生有多重要
如何选择研究生导师
你的导师靠谱吗?
科学网-王德华的博客-学位论文的致谢部分该怎么写?
科学网
如何判断一个问题值不值得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