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夏陵的屋顶脊饰(一)
西夏陵申遗专栏
西夏陵的屋顶脊饰(一)
西夏陵的屋顶脊饰
图片由西夏陵区管理处提供。
当你步入西夏陵,置身在广阔、静谧的陵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堆堆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黄土“疙瘩”,很难与昔日初修时红墙绿瓦的建筑模样联系在一起。其时,西夏陵建成后宛如一座座宫殿建筑,即使用“金碧辉煌”一词来修饰也不为过,尤其是屋顶上的飞禽走兽等建筑脊饰的应用,更增添了西夏陵的华美、壮观,只是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它们都静静地沉睡在了泥土中。
步入21世纪,通过对西夏3号、6号帝陵地面遗迹进行全面清理发掘,大量迦陵频伽、鸱吻、海狮、摩羯等脊饰构件的出土,终于揭开了西夏陵屋顶建筑装饰格局的一角。
西夏陵因“仿宋陵而作”,故其重要的屋脊建筑,没有脱离中原传统建筑的框架,与其一脉相承,在屋脊的正脊、垂脊、角脊上点缀着各种瑞兽,不仅显示着死者生前尊贵身份,也起到了极佳的装饰效果。现就西夏陵出土屋顶装饰构件作一简要介绍:
正脊装饰构件——鸱吻
正脊是屋顶最高处的一条水平脊,位于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一般来说,在一座建筑物的各条脊中,正脊是最大、最长、最突出的一条脊,所以也称为“大脊”。西夏陵的建筑正脊两端各置有一大型鸱吻。
鸱吻最初被称为鸱尾,是立于正脊两端的兽形装饰,二者头部相向,口吞正脊,故又称为正吻或吞脊兽,它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程。早在东晋时就有“鸱尾”的称呼,后世一直沿用,自唐代开始“鸱吻”二字被广泛使用,且宋代民间称“鸱吻”也比较普遍,大概是当时鸱吻的形状多张口吞脊的缘故吧。而西夏陵出土的鸱吻可谓独树一帜,器形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头部几乎占据整体的一半,比同时代的辽、金只占1/3~1/4的比例大很多,鱼尾高翘,突珠张牙,形态粗犷,甚至显得有些狞厉,形象十分夸张。
西夏陵现已发掘的西夏3、6号帝陵均有鸱吻出土,分灰陶和绿釉两种质地,器形大同小异,均为龙首鱼身形,器身与尾分为上下两部分。龙首张口吞脊,下颌露出两颗粗壮的牙齿,上颌的门齿、犬齿及獠牙外露,腮部刻鳞片纹;颈部浅浮雕若干宽带状须毛,边缘饰鳍状纹;两眼长圆鼓凸,两条粗壮的蚕卧式眉毛置于双眼之上,眉稍微卷曲上翘,两眼之后突出两只斜上竖耳;上额顶突出一桥纽形兽鼻,其后两侧各有一圆孔,直径7厘米左右,用于套插双角;鸱身作方筒状直立于后,腹部刻划大鳞片纹,鸱身上部两侧边缘预留一对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卯孔,位置相对;尾出两鳍,翻卷上翘,尾下部边缘与鸱身预留上下相对的卯,分出的两尾鳍上各饰六条凸棱纹。两鳍之间为下宽上窄的器背,其中部有直径6.5厘米的圆孔,器内中空,胎厚3厘米~4厘米,器体厚重。国家博物馆现藏的6号陵出土的绿釉鸱吻,通高152厘米、宽92厘米、厚32厘米。
杨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建筑屋顶上“螭吻”的演变及其结构特征
古建筑
识别汉风、唐风、宋元风的建筑,看这个构件就够了 | 历代吻兽造型大全
王子奇: 北朝隋唐时期鸱尾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宅府文化】浅谈中国古建筑的屋脊装饰
古建认知——鱼虬、鸱尾、鸱吻、螭吻的正确叫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