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我省“十二五”煤炭产业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浅谈我省“十二五”煤炭产业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来源:经研室 作者:权存良 日期:2010年12月10日
煤炭作为甘肃省的主体能源,历年来在全省一次性能源消费中占到70%以上的比例,目前每年供需缺口约1000万吨。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我省煤炭产业,加强煤炭的综合开发利用,把煤炭产业做强,把热电产业做大,非煤其他产业做优,进一步延深煤电产业链,是逐步缓解我省煤炭资源瓶颈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保障煤炭稳定供应
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相关产业政策,“十二五”期间,我省煤炭工业将以“大型企业为主体,资源勘探为先导,项目为载体,市场为导向,安全生产为前提,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调整开发布局和产业结构,围绕陇东亿吨级煤炭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靖远、窑街省属矿区和有序建设河西矿区,实施“资源保障、安全供给、结构调整、科学发展、产权多元化、信息化管理”六大战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实现我省煤炭工业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截至2009年底煤炭预测资源储量为1428亿吨,全省累计探明资源量179.8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72.6亿吨,其中:陇东地区预测资源储量1363亿吨,占全省预测资源储量的96%。因此,要保障我省“十二五”经济增长所需煤炭资源平稳供给,就必须加大以陇东煤电基地为主的煤炭基地建设。
按照国家开展大型煤电基地建设的工作部署,按照“输煤与送电并举”的发展思路,鄂尔多斯陇东煤电基地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陇东宁正煤田、沙井子煤田矿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规划矿井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宁县中部和合水南部、环县甜水堡及平凉灵台等矿区煤田地质勘探工作进一步加快;矿区内的煤矿、坑口电厂、交通、供水等项目前期工作也已全面铺开,平凉电厂二期扩建工程通过国家核准,崇信电厂也已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陇东南煤电基地建设已正式启动,煤、电、路、化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根据《甘肃省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煤炭基地规划建设以下项目:
1、陇东矿区:
(1)庆阳宁正矿区详查储量34.09亿吨,规划总规模2000万吨/年,建设2对矿井。其中:核桃峪矿井1200万吨/年、新庄矿井800万吨/年;庆阳宁中矿区详查储量37.23亿吨,规划总规模2000万吨/年,建设2对矿井。目前,宁正矿区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矿井及选煤厂工程正在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规划 “十二五”期间完成建设,宁中矿区已开展矿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庆阳沙井子矿区  详查储量18.7亿吨,规划总规模1090万吨/年,建设3对矿井。其中:刘园子矿井90万吨/年、马福川矿井500万吨/年、毛家川矿井500万吨/年。目前,矿区总体规划已通过国家评审,矿井工程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规划“十二五”全面开工建设。
(3)甜水矿区  详查储量2.25亿吨,规划总规模270万吨/年,建设2对矿井。其中:甜水堡煤矿30万吨/年、甜水堡南部矿井240万吨/年。目前,编制完成了矿区总体规划,规划“十二五”初开工建设。
(4)煤矸石电厂:
在陇东煤田配套建设6×300MW煤矸石电厂。
(5)煤化工:
在陇东矿区投资160亿元建设50万吨煤基烯烃项目。
(6)洁净煤项目建设:按照国家煤矿建设要求,新建矿井均配套建设同等规模洗煤厂,新建10座洗煤厂,使全省煤炭入洗率达80%以上。
2、华亭矿区:重点抓紧大柳煤矿的竣工验收工作和周家寨矿井开工建设。“十二五”末生产能力达到2500万吨/年以上。
3、靖远矿区:重点加快大水头、魏家地、王家山矿井的产业升级改造进度,加快王家山矿区、大宝矿区拓展区和深部接替资源地质补充勘探,靖远矿区生产能力在“十二五”末稳定在1000万吨/年以上。
4、窑街矿区:重点加快海天祝三号井改扩建的收尾工作。对窑街三矿、金河煤业进行产业升级改造;新建华龙沟90万吨/年、窑街深部150万吨/年矿井, “十二五”末,窑街矿区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
5、河西地区:在青泉苔开工建设一对30万吨/年矿井;花草滩90万吨/年矿井建设工作;红沙岗矿区240万吨/年、180万吨/年的两对矿井竣工验收工作。
(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积极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矿业权整合,促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
甘肃的煤炭企业多是“就煤而煤”,产业链短,单井产量低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按照2009年全省煤炭产量4000万吨计算,当前甘肃省平均每个矿井年产仅10万吨,企业产能很小,最大的华煤集团年产量也只有1300多万吨。所以必须提升单井规模,集中煤矿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小煤矿数量。甘肃急需尽快培育一户年产规模5000万吨左右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以实现煤炭资源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和高效安全的开采。
“十二五”时期,要结合我省实际,尽快开展大型煤炭企业整合改造小煤矿的试点,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做大做强煤炭主业。发展煤基多元化产业,按照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产业关联的发展思路,进行煤、电、冶、路联营,整合煤炭资源,培育构建一个产权结构多元、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的步伐,扩大产能,联合改造中小煤矿,组建煤炭生产骨干企业。在大型企业集团和煤炭生产骨干企业的带动下,不断提高全省煤炭行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增强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根据我省煤矿保有储量、企业生产规模和地域分布特点,以技术和管理力量强的大矿为主体,通过并购联营重组等方式整合改造小煤矿,促进优势资源向大企业聚集, 力争到2015年,使全省煤矿总数控制在200处左右,单井平均产能达到50万吨以上。形成1个年产5000万吨级、2-3个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一批300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实现“优进劣退”,“大进小退”,减少小煤矿数量,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生产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
(三)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调整煤炭生产结构
加强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对现有煤矿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闭资源枯竭和自然灾害严重的矿井。
以华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2015年前将其周边的22个中、小煤矿整合、兼并,并将区内的三个中型规划井建成。同时再把市内东南部的灵台矿区的邵寨规划井和位于平凉市西北部的峡门规划井进行开发,使其形成3005万t/a规模。
庆阳市庆南、甜水堡和砂井子矿区目前中国华能电力集团正积极介入这些项目的开发工作。该市三个矿区的十个规划井根据各方面的条件进行分析,五个煤矿(甜水矿区南井、砂井子北井、庆南矿区正南、罗川和宁南矿)可在2015年建成,其总能力在3300万t/a。
窑街矿区、靖远矿区重点实施矿井技术改造和改扩建工程,优化生产系统,提高机械化程度,完善综采、综掘设备配置和安全设施,提升煤炭产品科技含量,扩大矿井生产规模,实现无人综采工作面回采,实现矿井本质安全、集约化生产和高产高效。对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整合改造,扩建为大型矿井,各扩建井均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努力提高生产规模,力争2015年窑街、靖远矿区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000万吨和1300万吨。
(四)加强煤炭科技创新,进一步改善煤炭工业技术面貌
加快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在煤炭资源勘探、大型矿井建设、重大安全事故防治、煤炭洁净加工转化、环境污染控制、煤矿信息化和数字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煤炭生产重大装备的国产化率。
依靠科技进步,开展产学研联合,对建设高效安全的现代化矿井高产高效技术、煤炭地质安全保障技术、煤矿安全技术、洁净煤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三下”采煤技术、CO2突出于防治技术等课题开展创新技术和科技攻关。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实体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建立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加大科技投入,推进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加速成果转化,推动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全省煤炭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重点对煤炭资源开发、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煤矿安全、煤炭洁净利用与环境保护、煤矿信息和管理科学六大领域的共同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组织科技攻关,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积极推进煤炭开采技术进一步提升,效率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煤炭开采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煤炭开采效率;逐步淘汰落后的“巷退式”、“高落式”和以掘代采的采煤工艺,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淘汰资源回收率低、安全隐患大的小煤矿;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煤矿生产企业实现采煤、洗(选)煤联合生产;实现煤电集约开发和煤炭化工业发展,实现煤炭就地转化。
加强煤炭生产安全技术改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提高实时预测事故、消除隐患、分析安全形势和决策水平,切实有效地控制煤矿瓦斯灾害。根据安全技术专家组“会诊”意见,对全省各生产矿井安全技术改造,特别是对高瓦斯及突出矿井进行综合治理,建设本质性安全矿井。
在矿井投资改造方面坚持应用先进技术与淘汰落后工艺相结合,加大节能降耗改造力度,将节能减排改造工作不断地落到实处。
20010年-2015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
1、煤、油、气(CO2、CH4、C02—C04)共生条件下安全综合开采技术及综合利用技术科技攻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政策要求的日益加强,瓦斯直接排放不仅浪费大量优质能源,而且受到诸多限制。随着矿井开采程度的逐年递增,瓦斯抽放量和抽放范围加大,如何充分利用瓦斯资源、保护环境已成当务之急,探索一种集油、气、煤以及伴生资源安全开采模式,基本控制瓦斯灾害,不仅解除油气、瓦斯对矿井生产的安全威胁,同时变废为宝,为矿山企业对产业发展创出新路,建设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为矿井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2、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技术研究
运用现代分析手段和分析方法,分析和研究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的运移和破断规律,分析和研究地面沉降的预测预报方法和控制手段。进而对可能产生沉降的范围、程度、对地面建筑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分析,对控制沉降措施的可行性、经济性进行分析。开展对急倾斜特厚煤层“三下”开采方案的研究,寻找并掌握岩层移动规律和控制策略,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入手,研究和分析有利于沉降控制和建筑物保护的结构形式、充填材料和充填工艺。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开采技术方案、减沉技术和建筑物保护措施。
3、安全高效矿井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大力发展采掘机械化,以现有的机械化采煤设备为基础,积极引进一些适合企业实际的先进采掘设备,搞好设备维护保养,充分发挥设备能力,提高单产单进水平,要重视发展综采综放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采掘工艺,特别要推进采掘机械化发展,大力推行机械化作业和锚网支护技术,积极研发和引进安全高效综采(综放)工作面和矿井地质保障技术,强化技术管理,为实现矿井安全高效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研究运用国内外高效集约化矿井劳动组织,管理经验,提高劳动工效和效益。
4、加强矿井快速掘进成套技术研究
适应煤炭生产布局调整及采掘接续需求。研究建立各矿井各具特色的适应性强的巷道支护体系。开展快速掘进攻关及示范工程建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达到掘进单进水平整体上达到安全高效和两型三化矿井建设的需要。
5、矿井安全保障技术及煤矿安全生产重点技术研究
针对井开采强度加大后带来的新的安全技术问题,安全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在推广应用一批成熟技术基础上,对制约煤矿重大灾害防治技术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同时,加强研究,增加投入,在综合防尘技术、火灾防治技术、通风按技术、提高矿井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促进灾害防治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6、能量优化与节能降耗技术研究
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为原则,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合理利用能源,降低能耗,遵循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以节能技术改造为突破口,为实现矿井集中控制管理和现代化生产,提高矿井生产能力,达到高产高效、集约化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7、洁净煤技术
煤炭洗选是洁净煤技术体系中的源头技术,研究引进适用新技术,发展煤炭洗选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回采率。
8、煤炭转化及煤化工技术
利用成熟的煤化工技术,生产甲醇、二甲醚等,应用低温干馏技术,进行煤炭深加工,炼制兰炭,积极推进现有煤矸石、煤泥等综合利用电厂的升级换代和“以大代小”,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消耗。充分利用公司煤层气资源丰富,积极开发利用煤层气,进行CO2分离技术研究与应用,进行瓦斯发电,减少排放、形成循环经济发展链。
9、现代管理信息网络技术
该技术是体现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煤电安全生产带来新的活力。重点研究应用系统及其适用性和先进性,改革煤炭工业传统的生产管理、营销、物资供应、组织管理、安全管理等模式,重点放在煤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将计算机机技术、煤矿控制技术、科学管理有机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矿井设计、安全、生产、管理、经营的全过程,最终把公司信息网络建立成为覆盖全公司以人、财、物、产、供、销为基础的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
(五)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加强职业健康监护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遵循“管理、装备、培训”并重原则。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加强高瓦斯及“双突”矿井和自然灾害严重矿井的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安全技术装备水平,改造完善矿井各个生产环节和系统,提高煤矿机械化水平。通过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等手段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模式由粗放管理型、管理措施型向工程装备型及本质安全型的根本转变,达到煤矿生产的安全、高效,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进一步加大煤矿安全监管力度,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煤炭开采属地下作业,开采条件、安全环境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环节多、难度大、专业性强,安全风险和责任重大,必须从开拓布局、采煤工艺、瓦斯防治、结构调整、科研攻关、矿井标准化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等基础工作抓起,突出技术和行政管理与现场监管相结合。同时应建立煤矿安全和科研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吨煤0.1元的标准设立煤炭开采及安全科研资金,重点用于对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灾害防治、采煤方法、瓦斯综合利用等共性的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关研究和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加强矿井装备安全技术水平及时升级和更新,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以及安全预防和预警机制和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职工队伍安全意识和整体素质,杜绝各类重特大事故,零星伤亡事故逐年下降,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六)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为重点,加强煤矸石、矿井水、粉煤灰等资源综合利用;预防减轻煤炭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破坏,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按照“吃干榨尽,变废为宝”的原则,形成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及煤层气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之路。
要因地制宜地利用矿区各种资源,实施综合开发经营,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煤矸石、瓦斯电站、冶金、化工等高附加值产业,加快推广应用清洁煤炭技术,提高煤炭洗选率,推动煤炭加工转化,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要努力做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污染排放,在重点项目建设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降低发电煤耗,大力开发推广清洁煤燃烧技术;强化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环保部门的监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和投产运行中,均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环保指标,积极清洁生产,提供符合环境标准的清洁产品。
高度重视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按照“谁开采、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落实环保治理责任,防治地面塌陷、保护地下水资源,提高矿井废污水复用率,搞好土地复垦,治理矿区“三废”,减少环境污染。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从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在现有征收水土流失补偿费的基础上,在全省实行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制度,重点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型城市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因采煤引起的其他社会性问题。在重点产煤市县实行资源开采与当地经济发展一体化,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地方财政收入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一体化,生产与安全监管一体化,促进煤炭产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省加快推进煤矿现代化
“十三五”煤炭绿色开发科技创新要这样做!
让人类对煤炭资源有爱无恨
智能示范矿井 | 陕北矿业信息技术运维分公司副总工贺伟:陕北矿业智能矿山建设实践与思考
煤炭产业政策
《煤炭产业政策》(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