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老师治疗寒热错杂证验案一则

高楚楚整理

初诊:2014年2月13日。陈某某,63岁。天台人。来温投亲。因“怕冷伴手指僵硬2年”就诊。

绝经10余年,近2年无明显诱因畏寒怕冷,夏日需穿两件衣服,午后冷剧,全身汗出,衣不御寒,寒由背出,腰带部尤甚,心烦,手指僵硬,中指为著,纳可,饥时胃痛,便软寐安,无口干。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病史,目前注射胰岛素降糖、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降压,病情控制。生育史:3-0-2-3,已结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表虚证(寒热错杂) 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

治则:温阳,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合甘姜苓术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6片  大枣6个  鹿角胶(烊化)10g  紫石英20g  淡附片6g  炒白术10g  茯苓10g,7剂。

二诊:2014年2月19日。服药后牙龈浮肿伴左侧颈项疼痛,能活动,血压140/80mm/Hg。2月16日夜间出汗怕冷伴烦躁不安,难睡。2月17日服药3剂后停药。昨晚背部火烧感,出汗6小时,之后背冷如浇水,舌脉如上。

治则:和解少阳,补益任督。

方药: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0g  炒白芍10g  党参12g  炒黄芩10g  炙甘草6g  生姜5片  大枣6个  紫石英20g  鹿角胶(烊化)10g  龟板胶(烊化)10g  浮小麦30g,3剂。

三诊:2014年2月22日。药后冷热症状消失1天,心慌,无汗,舌脉如上。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寒水石10g,7剂。

四诊:2014年3月18日。已返天台生活。服药后偶有轻微忽冷忽热感,可耐受,天气转热4天,腰腹及背部冷,汗出后怕冷明显,日重夜轻。舌脉如上。

治法:和解少阳,调和营卫。

方药:柴胡桂枝汤。

柴胡10g  炒黄芩10g  党参10g  半夏9g  炙甘草6g  炒白芍6g  桂枝6g  生姜5片  大枣6个  牡蛎20g  龙骨20g,7剂。

五诊:2014年4月21日。上述症状基本已愈。

按语:患者畏寒怕冷多年,衣不御寒,寒由背出,以腰带部位尤甚,手指僵硬,以中指为著。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有云: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故以治疗表阳虚汗漏不止,对照此证,该妇人恶风,多因表证未解,又内陷阴证,寒气出于背,著于腰带,责之督、带二脉;手指僵硬,为营卫不调,阴液已失,筋肉拘挛所致,汗出不多,阴液未伤,故小便可,是证便用是药,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加附子温经复阳,鹿角胶性温,味甘咸,补血益精,为血肉有情之品;紫石英性温,味甘辛,可散寒暖宫,《本草便读》称其能入心肝血分,暖子宫。两药相伍,温经通脉,暖宫强腰。白术、茯苓,意自甘姜苓术汤,温脾胜湿,治疗肾着,“腰重如带三千钱”。此为温阳调营之剂,药后自当寒去。

二诊患者出现夜间烦躁,背部大汗出,汗后背冷如浸水中。忽寒忽热,类似少阳病证。故马老以小柴胡汤化裁,小柴胡治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以柴胡升阳达表,黄芩苦寒退热,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甘草补中益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患者七大证中,确有寒热往来、心烦,口苦咽干,不欲饮食,而无呕、目眩等,烦而不呕,故去半夏,左颈疼痛,故加芍药缓急止痛;并加紫石英、鹿角胶温阳散寒;龟板胶滋阴潜阳,亦补大汗亡之阴液;浮小麦固表敛汗,以防汗多津伤。3剂则效,热退汗止,患者无汗心慌,为阴伤后虚火上炎,热者寒之,故加寒水石清热降火。

四诊患者仍有乍寒乍热症状,腰腹、背部汗出后身冷,寒热错杂仍存,表证未解,马老师抓住“发热微恶寒”证,用仲景柴胡桂枝汤,以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解表和里,既和营卫,又除外邪,治疗太阳、少阳并病,《伤寒论》载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且患者自觉症状较著,内有郁结,夜寐不安,多为癔病,加龙骨、牡蛎之经典药对,安肾宁心,重镇安神,定惊除烦。药后烦恼尽消,身已无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武汤验案
寒热错杂 营卫不和 小柴胡合柴胡桂枝龙骨...
寒热错杂型的食管炎,可用小柴胡桂枝汤,胃寒严重者可搭配良附丸
上半身怕热、下半身怕冷,要想到这个方
咳嗽的六经辨证——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同仁文章
如何迅速辨寒热施方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