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薯蓣丸

【原文】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组成与用法】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参七分  芎藭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功效】补益气血,扶正祛邪。

【医案】

1. 月经后期经量过少

初诊: 2006年8月15日。芦某,34岁,平时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正常,5~7天净。现月经失调2个月,须注射黄体酮针月经才来潮,经量是正常时的1/4,经色暗,夹血块,无痛经,经前偶觉腰部坠感,白带不多,纳可,寐安,大便4、5天一行。生育史:1-0-0-1,放置宫节育环。妇科检查无殊。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月经稀发。

治法:补益气血,润肠通便。

方剂:薯蓣丸加减。

薯蓣30g  当归9g  桂枝6g  神曲10g  熟地12g  甘草5g  党参12g  川芎6g  炒白芍10g  白术10g  麦门冬10g  杏仁10g  柴胡6g  桔梗5g  茯苓10g  阿胶(烊冲)10g  干姜3g  白敛5g  防风10g  大枣6个  郁李仁10g,7剂。

二诊:2006年8月23日。大便仍结,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郁李仁,加炙大黄10g,7剂。

三诊:2006年8月30日。月经8月28日来潮,经量少,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为6mm,舌脉如上。

治法:破血行瘀通经。

方剂:抵当汤合红蓝花酒加味。

水蛭10g  虻虫6g  桃仁10g  炙大黄10g  红花12g  黄酒60g  益母草30g  川牛膝30g,3剂。

四诊:2006年9月2日。经量仍少,舌脉如上。

治法:破血行瘀通经。

方剂:抵当汤合下瘀血汤、红蓝花酒加味。

水蛭10g  虻虫6g  桃仁10g  炙大黄10g  地鳖虫10g  红花15g  黄酒60g  益母草30g  川牛膝30g,3剂。

五诊:2006年9月6日。经量9月2日增多,今已少,大便结,舌脉如上。

治法:补益气血,润肠通便。

方剂:薯蓣丸加减。

中药守8月15日方续进7剂。

六诊:2006年9月15日。经水已净,大便结,胃纳可,舌脉如上。

中药守8月23日方续进7剂。

七诊:2006年9月30日。月经于9月26日来潮,经量不多,舌脉如上。

中药守9月2日方续进5剂。

2. 经期过长

初诊:2007年1月29日。郑某,25岁,2006年6月份顺产之后,出现经期过长现象,一般需要10~12左右方净,月经周期规则,经量先多后少,经前、经期无不适,带下不多,倦怠,腰背痛,纳可,寐安,大便偏干。末次月经1月12日来潮,1月28日净。生育史:1-0-1-1。舌稍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中,无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补益气血。

方剂:薯蓣丸加减。

薯蓣20g  当归6g  桂枝3g  神曲5g  熟地12g  甘草5g  党参12g  川芎5g  炒白芍10g  白术10g  麦门冬12g  杏仁10g  柴胡6g  桔梗4g  茯苓12g  阿胶(烊冲)10g  干姜3g  白敛5g  防风10g  大枣6个,7剂。

二诊:2007年2月7日。月经2月2日来潮,经量不多,今天净,精神较前明显好转,腰背痛减,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21剂,以巩固疗效。

3. 经期过长头晕

初诊:2005年8月22日。金某,17岁,月经13岁初潮,自初潮至今经期过长,7~10多天方净。末次月经7月28日来潮,经量一般,褐色,8月18日~8月19日阴道出血较多,至今26天未净,腰部酸胀明显,小腹胀,纳可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益肾止血。

方剂:肾气丸加味。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5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2g  泽泻10g  丹皮炭9g  赤石脂20g  阿胶(烊冲)10g  仙鹤草20g  荆芥炭10g,3剂。

二诊:2005年8月25日。阴道出血减少三分之一,腰酸消失,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经调冲止血。

方剂:胶艾汤加味。

阿胶(烊冲)10g  艾炭6g  熟地12g  当归5g  川芎3g  炒白芍12g  仙鹤草20g  党参15g  侧柏10g  海螵蛸20g,4剂。

三诊:2005年8月30日。经水未净,舌脉如上。

治法:温经止血。

方剂:桃花汤合柏叶汤加减。

赤石脂20g  炮姜6g  柏叶10g  艾炭6g  地榆20g  槐花20g  贯众炭20g  龟版胶(烊冲)10g  仙鹤草20g,3剂。

四诊:2005年9月3日。经净3天,倦怠无力,精神差,舌脉如上。

治法:补气血,调阴阳。

方剂:薯蓣丸加减。

淮山药15g  桂枝6g  神曲10g  熟地10g  生甘草3g  党参10g  当归9g  川芎6g  炒白芍10g  麦门冬10g  杏仁10g  柴胡6g  桔梗5g  茯苓10g  干姜3g  防风10g  大枣10个,7剂。

五诊:2005年9月10日。精神好转,头晕减轻,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六诊:2005年9月17日。月经9月12日来潮,经量正常,色鲜红,今未净,精神倦怠,舌脉如上。

治法:温经调冲止血。

方剂:胶艾汤加味。

阿胶(烊冲)10g  艾炭6g  熟地12g  当归5g  川芎3g  炒白芍12g  仙鹤草20g  党参15g  炙黄芪12g  荆芥炭10g,7剂。

七诊:2005年9月24日。经行6天净,头晕、精神欠佳,舌脉如上。

中药守9月3日方续进14剂。

八诊:2005年10月7日。头晕倦怠消失,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再进14剂。

4. 经行头晕

初诊:2006年7月28日。卢某,33岁,月经前后头晕1年多,呈进行性加重,视物旋转,但无头痛、恶心。经过核磁共振检查,未发现颅脑有异常病变。面色少华,纳可,寐宁,平时月经周期40~45天一潮,经量正常,经色鲜红,偶有血块,一周净。二便正常。生育史:2-0-0-2,两侧输卵管已经结扎。末次月经7月23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中度糜烂,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轻压痛,右侧附件轻压痛,左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1)内耳眩晕症。(2)慢性子宫颈炎。(3)慢性盆腔炎。

治法:补益气血。

方剂:薯蓣丸加减。

薯蓣20g  当归6g  桂枝3g  神曲10g  熟地12g  甘草6g  党参15g  川芎5g  炒白芍12g  白术10g  麦门冬10g  杏仁10g  柴胡5g  桔梗4g  茯苓12g  阿胶(烊冲)10g  干姜5g  白敛5g  防风10g  大枣10个,7剂。

二诊:2006年8月10日。经水已净,此次月经前后头晕未发生,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年8月18日。经期将近,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四诊:2006年8月25日。头晕未作,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五诊:2006年10月9日。月经分别于8月6日和9月19日来潮,月经前后头晕未再发生。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以巩固疗效。

5.崩漏

初诊:2006年2月2日。邹某,48岁,月经先期7~10天已经3年,末次月经1月12日来潮,至今22天未净,血量一般,经色鲜红,夹血块,今血量方减少,下腹时有胀痛。平时月经常提前10多天来潮,经量多,7~12天净。潮热怕冷,耳鸣跟痛,纳可胃冷,有子宫小肌瘤病史。生育史:1-0-5-1,放置宫内节育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2)子宫肌瘤。

治法:补益气血,止血。

方剂:薯蓣丸加减。

薯蓣15g  当归5g  桂枝3g  熟地15g  甘草5g  党参15g  川芎3g  白芍12g  白术12g  麦门冬12g  柴胡5g  茯苓12g  阿胶(烊冲)10g  炮姜5g  防风10g  大枣6个  仙鹤草30g,4剂。

二诊:2006年2月6日。2月2日阴道出血转多,今日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上方加荆芥炭10g,4剂。

三诊:2006年2月10日。月经昨天净,跟痛耳鸣消除,舌脉如上。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糜烂,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无压痛,右侧附件压痛,左侧附件无压痛。

中药守上方加椿根皮15g、萆薢12g,7剂。

6.闭经

初诊:2005年12月28日。缪某,22岁,未婚,末次月经9月21日来潮,至今3个多月未潮,伴小腹胀,尿频。平时月经周期30~120天一潮,须服用安宫黄体酮等性激素药物才能促使月经来潮。平时经量不多,经色先暗后鲜,夹血块,4~5天净,无明显痛经,伴腰酸痛,白带多,纳便正常。B超检查:子宫三径之和11.3cm,子宫内膜厚度5mm。性激素测定:雌二醇101.2pmol/L(正常值202~774 pmol/L),孕酮3.11nmol/L(正常值10.62~81.28 nmol/L),睾酮值在正常范围。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子宫偏小。(2)闭经。

治法:补气血,益肾。

方剂:薯蓣丸加减。

淮山药15g  当归9g  桂枝6g  神曲10g  熟地15g  甘草5g  党参12g  川芎9g  芍药12g  白术12g  麦门冬12g  杏仁10g  柴胡10g  桔梗5g  茯苓10g  阿胶(烊冲)10g  干姜5g 大枣6个  菟丝子10g  巴戟天10g,7剂。

二诊:2006年1月5日。经水未转,B超提示子宫三径之和11.9cm,子宫内膜厚度6mm,下腹微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槟榔10g,14剂。

三诊:2006年3月17日。月经分别于1月20日、2月20日来潮,经量一般,5天净,末次月经3月11日来潮,经量不多,4天净,舌脉如上。

中药守12月28日方,7剂。

四诊:2006年3月27日。B超提示子宫内膜厚度6mm,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12月28日方,菟丝子改为15g、巴戟天改为12g,14剂。

五诊:2006年5月18日。4月、5月份月经周期均正常,持续服用上方28剂,以巩固疗效。

7.闭经

初诊:2006年5月29日。刘某,23岁,末次月经2月13日来潮,至今3个多月未转。月经史:15岁初潮,既往月经周期1~4个月不等,经量中等,经色鲜红,无血块,无痛经,3~4天净,经常服用安宫黄体酮催经。经前乳房胀痛明显,小腹及腰痛,带下不多,纳可,二便正常。尿妊娠试验阴性。B超检查:子宫三径之和12.3cm,子宫内膜厚度6mm。生育史:0-0-2-0。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偏小,活动,质地中等,无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1)子宫偏小。(2)闭经。

治法:补气血,益肾。

方剂:薯蓣丸加减。

淮山药15g  当归9g  桂枝6g  神曲10g  熟地15g  甘草5g  党参12g  川芎9g  芍药12g  白术12g  麦门冬12g  杏仁10g  柴胡10g  桔梗5g  茯苓10g  阿胶(烊冲)10g  干姜5g  大枣6个  菟丝子15g  淫羊藿15g,7剂。

二诊:2006年6月6日。末次月经6月4日来潮,经量中等,无血块,今未净,小腹隐痛。性激素检测:睾酮3.1nmol/L(正常值0.5~2.6 nmol/L),雌二醇、孕酮、催乳素均在正常范围。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闭经。(2)经期紧张综合征。(3)高睾酮血症。

淮山药15g  当归9g  桂枝6g  神曲10g  熟地15g  甘草5g  党参12g  川芎9g  芍药12g  白术12g  麦门冬12g  杏仁10g  柴胡10g  桔梗5g  茯苓10g  阿胶(烊冲)10g  干姜5g  大枣6个  益母草15g  香附10g,7剂。

8.闭经

初诊:2006年7月4日。陈某,20岁,未婚,末次月经3月21日来潮,至今3个多月未转,无不适。月经史:15岁来潮,月经周期30~120天,经量中等,经色鲜红,夹小血块,7天净。经期小腹隐痛,带下不多,纳可,二便正常。B超检查:子宫三径之和10.9cm,子宫内膜厚度6mm。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子宫偏小。(2)闭经。

治法:补益气血,调经。

方剂:薯蓣丸加减。

淮山药15g  当归9g  桂枝6g  神曲10g  熟地15g  甘草5g  党参12g  川芎9g  芍药12g  白术12g  麦门冬12g  杏仁10g  柴胡10g  桔梗5g  茯苓10g  阿胶(烊冲)10g  干姜5g  白敛5g  防风10g  大枣6个,7剂。

二诊:2006年7月11日。月经于7月10日来潮,经量少,经色紫红,夹有血块,无腹痛,咳嗽,舌脉如上。

治法:和气血调经,止咳。

当归芍药散加益母草15g、桔梗6g、牛蒡子10g、蒌皮10g、杏仁10g、前胡10g,5剂。

【按语】

薯蓣丸在仲景为数不多的补益剂中,是一张可以使用相对频繁的方剂,这从该方适用于“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中可知。然而,此方又偏偏被人淡忘。方中以八珍汤、淮山药、阿胶、麦冬补气滋阴血,柴胡、防风、桂枝、豆卷行气疏风,曲、姜、杏、桔、敛行气开郁,使补药不滞,合而成为一张扶正祛邪的方剂。薯蓣是寻常食物,常常不被医家重视,而仲景于方中重用薯蓣,又以此药冠名,可见薯蓣在此方中的重要地位了。张锡纯善于用薯蓣疗疾,也证实了薯蓣在治疗中的不可替代。陈修园曰:“妇人经产之后,尤易招风,凡此皆为虚劳之根蒂。治者不可著意补虚,又不可著意去风。若补散兼用,亦驳杂而滋弊。惟此丸探其气味化合所以然之妙,故取效如神。”

案1月经后期,经量过少,但无明显不适,先责之于虚,平素用薯蓣丸加减补益气血,经期经量少,则用抵当汤合红蓝花酒加益母草、川牛膝,行血畅流行瘀通经,此为传统的“先予后夺”之法。对于一般原因不明的患者,此法比较适用。

案2、案3均为经期过长。案2发生于产后半年,除了倦怠,腰背疼痛之外,并无其他不适,推断由于劳累过度,气血两虚所引起,故用薯蓣丸加减以补益气血,一方而愈。案3由于经期过长,多年失血,气血两虚引起的头晕,如《灵枢·五音五味》所说的“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素问·标本病传论》还说:“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就是说,先患某病,而后气血违逆不和的,治其本病。而该案的本病,即是出血,故首当调经止血,血止之后,次以薯蓣丸变通补益气血,经过数个月经周期的调整,终于治愈。

案4为经行头晕,属于《素问·本病论》中的“目瞑掉眩”范畴。患者经行头晕而面色少华,当为血海充盈之时出现的髓海空虚之症。《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补上治上,制以缓”之谓,意为补上部治上部的方制宜缓,可用发挥缓慢作用的丸药来补益,薯蓣丸正为可选,只没有现成丸药,惟能使用汤剂治疗,薯蓣丸可以补气血以填髓海,血海充足,髓海不虚,则经行头晕自除矣。

案5适值地道将绝,肾气渐衰,崩漏日久,气血又亏,故用薯蓣丸加减,补益气血,止血,漏疾终止。案2以薯蓣丸补益气血,而该案以之补气血止血何也?此方已经变通之后而用,因方中损归、芎、桂,益参、草分量,易干姜为炮姜,添仙鹤草、荆芥炭之故,此时柴、防诸药非为解表,实具升发阳气,助诸药止血之功。

案6、案7、案8均为闭经,虽月经数月不潮,但并无明显异常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也存在困难。对于此类没有临床症状的闭经患者,如果就诊时子宫内膜尚未达到来经之前的厚度,大都可以先作虚证论治,暂时用补气血、益肝肾的方法治疗,通过对于子宫内膜厚度的观察,对于有疗效的患者,只要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多数可以促使内膜达到月经来潮的要求,而使得月经来潮,并且还有可能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这类没有临床症状的闭经患者绝非少见,应严格遵守《素问·奇病论》“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的教诲。

对于薯蓣丸有人做过实验,以证实该药对于肾气虚患者血清过氧化脂(LPO)的影响:本实验分为薯蓣丸组、维生素E组和正常人对照组。肾气虚证辨证标准:按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及防治老年病会议拟定的标准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薯蓣丸与维生素E均可降低肾气虚证患者血清LPO含量。服药前,薯蓣丸组与维生素E组患者血清LPO含量均高于正常人(P﹤0.05)。薯蓣丸组与维生素E组患者之间血清LPO含量在服药前无显著差别(P>0.05),服药30天后,两组患者血清LPO含量均有降低,与服药前比,有显著意义(P﹤0.05),与正常人比,血清LPO含量接近正常人(P>0.05)。说明该方与维生素E均可降低肾气虚患者血清LPO的含量。《张仲景方剂实验研究》(彭鑫、王洪蓓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年出版)这实验大概可以说明该方能够通过补益肾气,来达到调节月经的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人必须知道的妙方!医圣张仲景最宝贝它,这4类人赶紧收藏!
黄煌教授推荐的两个“留人治癌”的方剂
这6则经典医案,横跨女性一生丨黔贵丁氏妇科丁启后教授
金匮要略方剂——薯蓣丸——阴阳解析
师说:条辨与方剂
《金匮要略》薯蓣丸新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