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脉学之浮脉、迟脉详解

浮脉:脉象名。脉位浮浅,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脉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病在表。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多见于感冒,某些急性热病初期。但应注意某些久病阳气虚损而不能内守,浮越于外,也可见浮大无力的脉象。

脉决1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脉决2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虚兼木旺,尺中馊便不流通。

脉决3

体象歌: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 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

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 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 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 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

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 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 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 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脉绝4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的部位表浅、浮在皮肤上,手指轻按即可摸到搏动,重按稍减,但不空泛无力。

主病:

主表证,表实证或表虚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部位,邪袭肌腠,卫阳奋起抵抗,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脉气鼓动于外,脉应指而浮,故浮而有力。如果表证脉见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为表虚证的表现。若内伤久病体虚,阳气不能潜藏而浮越于外,亦有见浮脉者,必浮大而无力,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

机理分析:

浮脉的形成,多因外邪侵袭肌表,体内卫阳之气抵抗外邪则正气外充,阳气浮越,鼓于表而致脉浮。如《诊宗三昧》所载:“浮为经络肌表之应,良由邪袭三阳经中,鼓搏脉气于外,所以应指浮满。”这表示机体对疾病抵抗力的增加。若里虚血脱,气浮于外,则脉气不能内潜,有如浮荡精败,浮散神消。正如《诊宗三昧》所载:“病久而脉反浮者,此中气亏乏,不能内守。”故脉呈浮大而无力之象,表示机体衰弱,抵抗力低下,心脏极度衰弱,是阳气外脱的先兆。

浮紧脉主病:

(1)风寒喘证:

病状:喘急胸闷伴咳嗽,痰白稀薄而带沫,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风寒束表,毛窍闭塞,邪无从以散,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因致喘息。脉浮为风鼓,紧为寒束,兼观舌苔薄白,风寒之证明矣。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肺原型心脏病等疾病。

治法:散寒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汗已出而喘未平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内有郁热而表邪尚在者以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或与大青龙汤。针风门、风池、合谷、列缺、肺俞、定喘。

(2)寒痰哮证:

病状:呼吸急促,喉中如拽锯声,咳痰清稀,色白呈沫状·胸闷如窒.面色晦滞,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脉浮数。

分析:痰浊伏肺,阻遏气道,痰气相搏,乃发哮鸣。胸闷如窒者,寒痰内伏也。面色晦滞者,胸阳不运也。喜热饮者,寒痰之象也。苔白寒之征,滑腻痰之象。脉浮紧,寒痰之确兆也。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和肺气肿等疾病。

治法:温肺散寒.豁痰利窍。方药:射干麻黄汤合三子养亲汤,苏子降气汤,冷哮丸,寒哮丸。针肺俞、定喘、膻中、列缺、风门。

(3)表寒里热

病状:恶寒发热之表证与便秘或协热利同时存在。

分析:表寒未罢,热已入里。或索有郁热,复感寒邪。类似现代医学之普通感流、感冒极盛期,或部分胃肠感冒、胃肠炎等疾病。

治法:解表清里。方药:便秘者用防风通圣散,协热利用葛根芩连汤。

(4)风寒痉病

病状:头痛,项背强急,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浮紧。分析:风寒湿邪阻于经络,故项背强急。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是外有表证,苔白腻是风寒湿之明征。脉浮主风,紧主寒。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感染性疾病、中毒性脑病的初期症状。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方药:羌活胜湿汤,葛根汤,有汗用瓜萎桂枝汤。针风门、风池、合谷、列缺。

(5)阳明初实

病状:口苦咽燥,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脉浮紧。舌上黄白腻苔。

分析:邪热在经,咽燥口苦;邪气入腹,腹满而喘;阳明炽热,恶热汗出;热伤津液,肉不和则身重。舌苔黄白夹杂谓之垢苔,是热客胸胃之征。脉浮紧,知邪在表也。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中毒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热盛期症状。治法:透邪泄热,除烦解郁。方药:栀子豉汤。

(6)风寒耳聋

病状:头痛身疼,恶寒发热,无汗,鼻塞,耳鸣,耳聋,苔白,脉浮紧。

分析:风寒束表,经脉凝滞,窍闭不聪,因致耳聋。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普通感冒。治法:祛风散寒。方药:九味羌活汤。

(7)风寒眩晕

病状:头额疼痛,骨节烦痛,喘逆头眩,脉浮紧。

分析:感受风寒时邪所致。类似现代医学之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治法:祛风散寒。方药:羌活防风汤,羌活败毒汤。

浮数脉主病

(1)风热感冒

病状:身热微恶风,或有汗出,头痛且胀,咳痰稠黄,或有咽痛,苔黄,脉浮数。

分析:风为阳邪,阳从热化。风热袭脑,故头痛且胀;上蒸清窍,故喉痛。肺失清肃故咳痰稠黄。苔黄乃热之象,脉浮为邪在表,数为热之征。此病属现代医学之上感、流感,或其他流行性疾病初期。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轻者桑菊饮,重者银翘散等。 针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

(2)风热咳嗽

病状:咳而不爽,咳痰稠黄,咽痛口渴,身热头痛,有汗恶风。舌苔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犯肺,煎熬津液,肺热津伤,诸证生焉。身热头痛,有汗恶风是邪客皮毛之故。脉浮乃风之象,数乃热之征。本病类似现代医学之上感、流感、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方药:桑菊饮、银翘散。针肺俞、列缺、合谷、天突。

(3)风水肿病

病状:目睑浮肿如卧蚕,继而肿遍四肢全身,来势迅速,肢节酸痛,小便不利,发热恶风,咳嗽而喘,舌苔薄白夹黄,脉浮数。

分析:内有水湿,外感风邪。风善行,水主流。水风合邪,来势迅猛。风水犯于肌表经隧故肢节酸痛。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不利。风水犯肺故咳喘。脉浮属风,数有化热之兆。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肾炎、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肺原性水肿等疾患。治法:祛风、发汗、行水。方药: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针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三焦俞。

(4)风热头痛

病状:头痛如裂,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发热恶风,便秘溲赤,苔黄,脉浮数。

分析:风为阳邪,热属火性,风助火势,火借风威。上扰清窍,阻滞经络,故头痛如裂。热灼津液,故口渴,面红,目赤。发热恶风是风热在卫。邪热犯腑,故二便不调。苔黄,脉浮数是风热之明征。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治法:清祛风清热。方药:桑菊饮,消风散,黄连上清丸,盐汤洗法方。针大椎、曲池、攒竹、太阳。

(5)风热喉痹

病状:咽喉干燥,灼热红肿,吞咽不利,红肿渐加,疼痛渐剧,痰黄粘稠,如有异物,脉浮而数。

分析:风热犯肺,结于咽喉,邪热内盛,乃生诸证。浮数脉是风热本脉也。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等疾病。治法:疏风解表,清咽利喉。方药:清咽利膈汤,桔梗汤,玄麦甘桔汤,桔梗甘草汤,清咽双和饮。针大椎、合谷、鱼际、外关。于少商、尺泽点刺放血。

(6)风热眼痛

病状:白睛突然肿赤,流泪刺痛,羞明而涩,且兼头痛发热。苔黄脉浮数。

分析:忿郁暴怒,风热外侵,木盛火炽,同类相求,游于目窍,故致眼痛。苔黄脉浮数,风热明矣。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急性传染性结膜炎、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等疾病。治法:散风清热。方药:羌活胜风汤,救苦汤。针睛明、承泣、合谷、阳白、太阳。

(7)风热咳血

病状:发热口渴、口干咽燥,胸闷而痛,痰稠黄而夹血,头身痛或兼热。舌红苔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乘肺,灼烁肺阴,肺络受伤,因致咳血。舌红乃伤阴之渐,苔黄是热烁之征。脉浮示风邪仍在,脉数乃热邪未退。此病属现代医学之肺支气管疾病、心脏血液病范畴。治法:清金润肺,宁络止血。方药:桑杏汤、桑菊饮、银翘散。针合谷、曲池、大椎、外关。

(8)风热牙疳

病状:齿龈红肿疼痛,发热恶寒或寒热交作,继而齿龈糜烂,易出血,或伴便秘,恶心呕吐,苔黄,脉浮数。

分析:阳明蕴热,外感风热,邪热上冲,客于牙龈,因致为病。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口腔炎、牙龈炎、舌炎等疾病。治法:疏风清热,泻火解毒。方药:黄连解毒汤,清胃散,玉女煎。并用银花、甘草、薄荷煎汤嗽口,或以食盐稀释汤嗽口。

(9)风热耳聋

病状:耳痛,耳鸣,耳聋,头痛,鼻塞,苔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上攻,清窍受扰,气机不利,耳聋作矣。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上感及中耳炎初起的症状。某些传染病如腮腺炎等初起,亦可有此症状。治法:疏风清热佐芳香开窍。方药:银翘散。

(10)风热眩晕

病状:头目昏眩,胸中不舒,烦闷欲呕,苔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上壅,为病。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普感、流感的症状反应。治法:祛风清热。方药:防风通圣散,羌活汤。

(11)风热惊悸

病状:身热昏睡,惊悸不安,苔黄,脉浮数。

分析:心脏壅热,外感风热,两热相搏于心,犯及神明,是证生焉。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感染性惊厥。治法:疏风清热定惊。方药:导赤散,牛黄镇惊丸。

(12)风热腰痛

病状:腰痛强急,牵连脚膝,口渴,苔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之邪侵袭肾为病。类似现代医学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全身症状。治法:疏风清热。方药:小柴胡汤,人参败毒散。

(13)风热瘰疬

病状:耳下颈项生肿核,皮色红而发光,寒热作痛,甚则破溃,脉浮数。

分析:肝胆有火,外感风热。类似现代医学之淋巴结炎。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方药:活络疏肝散。

(14)风热疮痒

病状:四肢胸胁起丘疹,剧痒,久搔成疮,甚则渗出鲜血。

分析:风热郁肺,发于肌肤。治法:疏风清热。方药:消风散。

浮迟脉主病

(1)风虚隐疹

病状:皮肤起块如豆瓣,遇风易发,或皮肤受特殊刺激诱发,或嗅特殊气味亦发。偶有发病上吐下泻者及人事不醒者。古称痦痦,因时隐时现,故名隐疹。罕有痂癞有隐疹之前驱症状者。痂癞古称疠风。脉浮迟。

分析:《素问》云:“少阳有余,病皮痹隐疹。”《金匮要略》云:“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此病属现代医学之荨麻疹、过敏性肠炎、丘疹性荨麻疹。多由消化不良,或进食某种蛋白类食物、药物、生物制品,或病灶感染,精神因素,肠道寄生虫,外界冷热刺激,麻风病先兆等有关。治法:祛风解肌除湿。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玉屏风散。针曲池、血海、风市、三阴交、膈俞、天井、足三里。或梅花针叩打。灯火双曲池、长强穴。

(2)风寒表虚

病状: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迟或浮缓。

分析:正邪相争则发热,卫外不固故汗出恶风,风伤肺胃则鼻鸣干呕,脉浮迟或缓皆中风脉也。此病属现代医学之普通感冒,或部分流行性感冒之初起症状。治法:解肌和营卫。方药:桂枝汤,疏邪实表汤。

(3)风寒郁闭

病状:面有热色,身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脉浮迟。

分析:营卫不和,复为表邪郁闭。治法:调和营卫,开表发汗。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

浮虚脉主病

(1)伤暑后期

病状:神困肢倦,胸满气短,身热心烦渴而不食不饮,头身重痛,或有吐泻,脉浮虚。

分析:湿邪伤阳。暑邪伤津,乃有此病状。此病属现代医学之病源微生物所致之胃肠感冒与胃肠炎后期症状。治法:清暑益气。方药:清暑益气汤,薷藿汤。

(2)气虚阴吹

病状:女人阴道排气有声,自觉有气下泄,面色咣白,语言低微,头痛且重,神倦畏冷,气短乏力,腰酸肢软,脉象浮虚。

分析:身体虚弱,气机不运,肠胃津液缺少,升降失其常道,而致是证。气虚脉虚,理必然矣。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女性生殖器炎症诸疾病。治法:补气生津。方药:补中益气汤加酒黄连。

浮弦脉主病

(1)痰饮

病状:身痛无汗,咳嗽哮喘,咳痰清稀,尿清,口不渴,或发热恶寒,舌苔白,脉浮弦。

分析:素有水饮,复感寒邪,寒与饮和,化为痰饮。脉浮为有寒,弦为有饮。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潴留、肾炎、肺源性心脏病、胸膜炎、胸腔积液等疾病。治法:解表化饮。方药:小青龙汤。 (2)凉燥

病状:头痛身热,无汗恶寒,鼻塞而鸣,唇燥嗌干,干咳连声,胸满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脉浮弦。

分析古谓凉燥为小寒,故头痛恶寒,鼻塞而鸣。脉弦者,寨兼饮也。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治法:平以苦温,佐以甘辛。方药:杏苏散。

浮洪脉主病

(1)虚火热证

病状:低热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唇舌嫩红或绛,脉浮洪而虚。

分析:丹溪云:“虚火由于劳损,燥火本于血虚。”房劳过甚,嗜欲精竭,肾水不足,阴虚火动,无水则龙难以潜藏,易遭火迅龙飞之患。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各种原因贫血与结核病等消耗性疾病。治法: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药: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汤。

(2)阳明温病

病状:身热,口渴引饮,汗出蒸蒸,不恶寒反恶热,脉浮洪或促。

分析:热扰气分与胃府,灼烁津液,脉浮洪乃温之象,促急是火极之征。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感染性疾病极期症状。治法:清凉荡热。方药:三黄石膏汤,竹叶石膏汤,白虎汤。

(3)心小肠火

病状:心烦,口舌生疮,尿赤或刺痛,甚或带血,舌尖红,脉浮洪。

分析:心乃君火,与小肠为表里,又心通窍于舌。君火一动,相火亦炽。洪乃心火之本脉。此病属现代医学之口腔感染、尿道感染。治法:清心导赤。方药:导赤散,加味导赤汤。

(4)温毒发斑

病状:高热不退,头面或咽喉肿痛,出血性斑疹,脉浮洪。

分析:温毒气分未解,而营分邪热已甚,甚至入于血分,昔贤谓之“气血两燔。”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猩红热、斑疹伤寒、过敏性紫癜、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治法:气血两清。方药:化斑汤,消斑青黛饮。

浮滑脉主病

(1)风痰中风

病状:手足麻木,肌肤不仁,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甚则半身不遂,或寒热,肢体拘急,舌苔白腻,脉浮滑。

分析:正不足,脉络空,腠理疏,风乘虚入,气血不畅,营卫失和,风扰宿痰,乃成风痰。苔白腻为痰湿内盛,脉浮为风,滑为痰。此病属现代医学之中毒性脑病、脑血管系统疾病范畴。治法:祛风通络除痰,养血和营。方药:大秦艽汤,半夏白术天麻汤,青州白丸子,愈心汤。针哑门、大椎、风池、合谷、内关、神门、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

(2)风寒子痫

病状:妇人妊娠,头痛目眩,全身疲倦,或有潮热,下肢或面目浮肿,心急气短,上腹胀满,小便频数;突然呕恶,身热肌肤起粟,昏不知人,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淡苔润,脉浮滑。

分析:素有痰湿,血虚,复感风寒,邪伤太阳之经,筋脉拘急。此病属现代医学之妊娠水肿、妊娠高血压、产前子痫、妊娠中毒等疾病范畴。治法:养血镇痉,祛风散寒豁痰。方药:痫病方。

(3)痰热喘咳

病状:面赤自汗,胸膈烦闷,呼吸急促,甚或喉中哮鸣,痰稠黄,舌质红绛,脉浮滑或浮滑而数。

分析:素体阳盛,嗜食肥甘,积痰生热,热蒸痰结,痰热胶固,肺气不畅,气壅而为喘咳。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等疾病范畴。治法:清热化痰,止咳定喘。方药:泻白散,桑白皮汤。针肺俞、定喘、丰隆。

(4)痰热结胸

病状:胃脘胀满,按之则痛,舌苔黄腻,脉浮滑。

分析:素有痰疾,复感风热;或伤寒误下,痰热互结心下,乃有此证。此疾类似现代医学之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和部分胃炎、胃下垂、胃溃疡等疾病。治法:清热,开结,涤痰。方药:小陷胸汤。

(5)风痰头痛

病状:头痛眩晕,目闭不欲开,胸闷恶心,体倦懒言,两颊青黄,或吐痰涎,脉浮滑。

分析:风痰上扰,乃发头痛。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血管神经性头痛。治法:祛风化痰。方药:甘菊荆芥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盐汤洗法方。

(6)风痰眩晕

病状:头眩头痛,两目昏花,肩背拘急,身重多睡,胸闷心悸,呕吐痰涎,脉浮滑。

分析:风痰壅闭,而生眩晕。此病属现代医学之脑血管系统病、美尼尔氏综合征范畴。治法:祛风化痰。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丸,白附子丸。

浮芤脉主病

(1)大失血后

病状:面色自光白,短气乏力,指甲亦白,或有烦热,心慌眩晕,脉象浮芤。

分析:《图注》云:“凡人十二经络以应沟渠。是荣卫血气不能盈满经络,故见芤脉。”凡衄血,吐血,便血,外伤出血,以及女人崩漏出血,产后出血,失血极虚,乃生是证。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外出血、内出血引起的贫血病。治法:峻补阴血。方药:当归补血汤合生脉饮倍人参。

(2)伤津竭液

病状:口干舌燥,眼球凹陷,皮肤失去弹性,甚则虚脱,脉芤。

分析:津液者,血液之源泉,津液极耗,岂异失血。必由大汗,大吐,大下,或高热不退得之。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疾病。治法:增津补液。方药:增液汤加味。失血失水两证,中药有鞭长莫及之虞,应结合西医之输血输液抢救。

浮濡脉主病

(1)阴虚盗汗

病状:睡中汗出,夜夜如是,脉浮而濡。《内经》谓之寝汗。

分析:汗者心之液,肾主五液,故凡汗证,不离乎阴虚。阴虚血损,阳蒸阴分,乃生是证。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神经衰弱症状和能量代谢增高的疾病。治法:清骨退热。方药:清骨散,当归六黄汤,益阴汤。

(2)妇人崩漏

病状:阴道突然下血,色红黑淋漓不绝,神困肢倦,脉浮濡。

分析:血虚气无所依,血不循经。气血虚而生化之源不足,血不浓缩故血行亦快,是证作矣。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子宫出血,功能性子富出血。治法:竣补阴血,浓缩血液。方药:当归补血汤猛加熟地、麦冬。

浮长脉主病

风痫

病状:面红目赤,项强直视,手足抽搐,口眼歪斜,痰涎溢流,不醒人事,脉浮而长。

分析:热而作汗,汗出当风,风邪扰心,心窍被风痰而迷,迷而发痫。脉浮而长乃风之征。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癫痫、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等疾病。治法:祛风除痰。方药:化风丹,牛黄丸,定痫丸。针百会、印堂、人中、内关、神门、三阴交。

浮结脉主病

寒滞经脉

病状:肢体拘挛疼痛,痛有定处,夜甚昼静,阴天甚,晴天缓。得热痛减,脉浮结。

分析:此为寒瘅,又为痛瘅。乃寒邪凝滞为瘅。脉浮主表,结为寒滞。须知浮结为寒滞,而寒滞未必皆浮结,医贵通变,勿胶柱鼓瑟。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非活动期。治法:温经散寒。方药:加减五积散,乌头汤,三瘅汤,羌活胜湿汤,蠲瘅通络法方。温针拔罐。

浮散脉主病

虚剧

病状:呼吸急迫,不能平卧,脉浮且散,病属垂危。

分析:热病过后,气阴两伤,肾不纳气,气阴不敛,故有此脉证。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心功能不全,或严重之心功能衰竭。治法:补益气阴,收敛心气。方药:生脉散,大剂独参汤。

浮微脉主病

(1)劳极

1.久视伤血

病状:视物昏花,头晕耳鸣,面色少华,肌肉发颤,发毛作穗,脉浮而微。

分析:久视书文或其他目不转睛之作业伤及血分,而有是证。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贫血性眩晕及贫血性痉挛等疾病。治法:补血益气。方药:人参养荣汤。

2.久卧伤气

病状:短气乏力,力不支身,食不知味,甚或麻木,汗出如洗,脉浮微。

分析:贪睡久卧之辈,而致气不和而血不行,阴不使而阳不守,是证生耶。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等疾病。治法:补气养血。方药:十全大补汤。

3.久坐伤肉

病状:肌肤麻木,甚则不仁,酸痛无力,汗出困倦,或骨削如柴。脉浮微。

分析:久坐而致气血不调,肌肉不能得到气血敷布和濡养,而生是病。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肌营养不良、周期性麻痹、肌强直综合征等疾病。治法:补益心脾。方药: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4.久立伤骨

病状:足膝软弱,腰脊酸痛,头晕耳鸣,牙齿咀嚼无力,甚至松摇或堕落,或骨折不易愈合。脉浮微。

分析:久立伤骨,累及肾脏,肾不生髓,是证作矣。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骨软化症及骨质疏松症等疾病。

治法:补肾添髓壮筋骨。方药:八味肾气丸,健步虎潜丸,薯蓣丸。

5.久行伤筋

病状:筋脉弛缓,步履艰难,或有麻木。

分析:长途旅行·无有休时,筋疲力竭。罢极之本受损,乃生是证。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韧带损伤、肌肉损伤、肌腱损伤及滑囊损伤等疾病。治法:强筋壮骨。方药:养血壮筋健步丸。

(二)虚损

1.肺脾虚损

病状:四肢无力,懒于言语,动辄气短,自汗心烦,脉浮而微。

分析:饮食伤脾,或病后失于调理,土不生金,乃生是证。治法:补中益气。方药:补中益气汤。

2.心肝俱虚

病状:吐血便血,或女人崩漏,头晕眼花,或成千血痨。脉浮微。

分析:喜过伤心,怒过伤肝,或强力举重,皆成是证。治法:补心养肝。方药: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3.脾肾虚损

要病状】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腰膝软弱,神疲无力,畏寒肢冷,阳痿滑精,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微。

分析:饮食劳倦伤脾,酒色房劳伤肾,乃生是证。治法:温补脾肾。方药:附子理中丸,桂附八味丸,右归丸。

4.肺肾虚损

病状:干咳带血,口干咽燥,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舌红少津,脉浮徽。

分析:房劳伤肾,或病后失调,或接触痨虫病人而传染者。以上虚损四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结核病、贫血病、自血病、神经官能症以及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治法:滋阴补肺肾。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大补元煎,六昧丸,大补阴丸。

浮促脉主病

阳明温病

病状: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结,小便赤涩,舌苔老黄起芒刺,还兼外邪症状。脉浮促。

分析:脉浮者,是邪气近表。促是火亢物停。阳明脉荣于面故面目俱赤;金受火刑故语声重浊,呼吸俱粗。阳明府实,故大便闭而脉促。火府不通故小便涩。舌苔老黄是脾受胃府浊气而不化阴之象。芒刺为热极之征。此病类似现代医学之感染性疾病中期或极甚期。治法:辛凉透热解表。方药:竹叶石膏汤。

浮脉:

手指轻按即得,重按稍弱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表浅。浮脉主要主表证,按之感觉有力的为表实证;按之感觉无力的属表虚证。浮脉也主虚证。浮脉主表证,反映病邪处在经脉肌表部位,外邪侵袭肌表,卫气与之相争,脉气鼓动于外,因此脉浮而有力。内伤久病体虚也可出现浮脉,但浮大无力,多为气虚血脱的重证,属虚脉一类,不可误作外感表证。正常人因形体瘦弱,桡动脉浅露皮下,举指即得,常似浮脉,不可作为病脉看待。在外感发热或热病初起时,因散热的需要,机体调节使外周血管扩张,血管阻力下降,心率加快而心输出血量相应增加等,常可造成浮脉。浮脉常见于感冒初起,亦可见于急性肾炎水肿(风水)、急性支气管炎和某些传染病初期。使用异丙基肾上腺素等药物,造成血管扩张、血管阻力降低时,亦可呈现浮脉。浮脉与紧脉相兼为表寒证,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与数脉相兼为表热证,以发热为主,见有咽痛、口渴、苔薄白而干等;与滑脉相兼,为表证夹有痰湿者,可见恶寒发热,呕恶腹痛等,亦可呈表证而有咳嗽、痰白量多等症。浮脉作为脉位轻浅的一类脉象,必须与洪脉、濡脉、芤脉相鉴别。洪脉轻取即得,脉形宽大,脉搏充实有力,但脉去骤然,呈来盛去衰之象,主外感热病、邪热亢盛之证,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及细菌感染高热等病。洪脉与浮脉在浮取时脉体均清晰,其区别是洪脉应指力量常大于浮脉,在中取时脉力并不减弱,反较浮取时增强;而浮脉轻取有力,稍重按(中、沉取)则脉力减弱。濡脉以细软无力,轻取即得,稍按脉力微弱为特点,实际上是浮、细、虚三种脉象的复合脉,主病以湿、虚为多,可见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芤脉则以轻取即得,脉体大而应指无力,按之空虚为特征(浮大中空),但其脉体尚有一定硬度呈微弦之象(如按葱管)。芤脉是出血过程中的一过性脉象,主病以出血及阴津损伤为主。芤脉的中空指感明显,脉管硬度较浮脉为大;而浮脉无中空指感,脉管较软。浮脉与沉脉在脉位变化上恰好相反,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弱;沉脉重取始得,轻取不应,容易鉴别。

浮脉,轻触也感到动弹觉的脉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浮脉的部位表浅、浮在皮肤上,手指轻按即可摸到搏动,重按稍减,但不空泛无力。总之,浮脉是脉搏动的部位浅显,有的甚至看得到搏动,摸到浮脉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与外邪相争斗,将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象显浮而有力。如果表证脉现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这样的表证就叫表虚证。若久病见脉浮而无力,摇摇晃晃的,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

浮脉的形成,多因外邪侵袭肌表,体内卫阳之气抵抗外邪则正气外充,阳气浮越,鼓于表而致脉浮。如《诊宗三昧》所载:“浮为经络肌表之应,良由邪袭三阳经中,鼓搏脉气于外,所以应指浮满。”这表示了机体对疾病抵抗力的增加的表现。叵里虚血脱,气浮于外,则脉气不能内潜,有如浮荡精败,浮散神消。正如《诊宗三昧》所载:“病久而脉反浮者,此中气亏乏,不能内守。”故脉呈浮大而无力。这表示了机体衰弱,抵抗力低下,心脏极度衰弱,是阳气外脱的先兆。这是浮主虚的实例。

中医脉学之迟脉详解

迟脉: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主寒。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的脉象。迟脉主寒证。因寒凝气滞,气血运行缓慢,因此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若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为虚寒证。迟脉须同近似脉缓脉相区别,迟脉来去较慢,脉率小,缓脉从容和缓,,脉率正常。迟脉与数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迟脉常同沉、滑、涩、细等脉兼见。这种跳得很慢的脉,表示寒邪为患。寒则血凝,使血气运行缓慢,所以脉搏跳动也慢。迟而有力是实寒证,即实实在在的寒邪致病。迟而无力是虚寒证,主要是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这种寒是因为阳寒引起的,如冬天的寒冷,是因为阳光弱一样,并非实在的寒邪或寒水,所以脉现迟而无力。

脉决1: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兼脉主病诗:

迟缓寒湿胸阳阻,迟浮表寒沉里寒。

迟涩血虚弱阳虚,迟滑痰浊迟弦寒。

迟脉主脏病、里病,主要反映阳虚阴盛。迟脉主八病:1.血热此即热入血室(邪热结聚,阻滞血脉运行可见迟脉)或多痰,2.沉寒痼冷,3.癥瘕痃癖,4.胸阳不畅,5.胃阳不足,6.府实壅结,7.瘾疹痒甚,8.结胸谷疸。兼脉主病:迟而有力为冷痛,迟而无力为虚寒,浮迟为表寒,沉迟为里寒,迟涩为血虚,迟弱为阳虚,迟滑为痰浊或气病,迟缓为寒湿或胸阳闭阻,迟弦只为寒盛。

脉决2:

迟脉人逢状且难,遇其季夏不得痊。

神工诊得知时候,道是脾来水必干。

今人皆言三至为迟矣,究未得迟脉之情状也,其于指下寻之,重手乃得隐隐耳,故曰:迟脉人逢状且难也。今人皆言迟则为寒矣,究未尽迟脉之体性也,其理又主脾来克水,肾虚不安,如此则迟脉不专主于寒可知矣,然脉迟而曰遇其季夏不能痊者何也,以迟脉属土,季夏又值土旺之时,水得土而绝,故曰遇其季夏不能痊也。然季春季秋季冬,皆土旺之日,何独见畏于季夏也,不知季春虽土寄旺之月,而木气尚余,子能扶母,即迟脉来见,土其畏木而不暇克水,季秋亦土季旺之月,而金气尚余,金能生水,纵迟脉来见,子受母荫,而水不畏土,季冬亦土寄旺之月,水适当旺,旺者不受邪,纵迟脉来见,亦无所畏,惟季夏乃土正旺之时,谓之长夏,言其生长于火也,况火为土之母.所畏者水耳.今借居土后,则火挟子势,而反来侮水,夫火乃耗水坚土之物也,今得土以合之,而水未有不涸者矣,故曰遇其季夏不能痊也。

按经云:迟而涩,中塞有 结。又云:迟而滑者胀。又云:迟而缓者有寒。仲景曰:如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 然汗出,则用大承气汤。又洁古曰:迟.阴也。季夏,阳也。此证为失时反候,阴盛阳虚治之,宜泻心肺,补肝肾。泻心者,导赤散。补肾者,地黄丸。

脉决3:

寸口脉迟心上寒, 当关腹痛饮浆难。

流入尺中腰脚重,浓衣重覆地也嫌单。

寸口脉迟心上寒:

寸口,阳位也。所以候胸中者也,心居

上,迟脉为寒,今见寸口,故曰心上寒也。

按脉经云:寸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脉影云:手足厥冷,气胀攻痛,主上焦寒。

当关腹痛饮浆难:

关所以候腹中者,关脉见迟,为寒湿之气大作,燥热之气不行,寒湿之气作,故腹痛,燥热之气不行,故饮浆难也。

按脉经云:关迟胃中寒,宜桂枝丸,茱萸汤,针胃管补之,脉影云:关迟中焦寒,吞酸吐水。

流入尺中腰脚重,浓衣重覆地也嫌单:

尺部法地,所以候腰以下之疾者,迟为寒湿之脉,腰脚者,肾之所主,尺部而见迟脉,则为寒湿之气,客于下焦,故腰脚重也。人身之所以常温暖者,以下焦命门之真火,得以温分肉也,今尺部而见阴寒之脉,则寒气作,而真火无光,是以浓衣重覆也嫌单耳。

按脉经云:尺中迟,下焦有寒,背痛。又云:尺脉迟,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针气海关元补之。

脉决4:

体象歌:

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 息。 

主病歌:

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 关迟中寒,癥结挛筋; 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 疝痛牵阴。 

兼脉歌:

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 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脉象特征:脉来迟慢, 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迟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临床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机理分析:脉管的搏动缘于血流,而血的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推动。当寒邪侵袭人体,困遏阳气,或阳气亏损,均可导致心动迟缓,气血凝滞,脉流不畅,使脉来迟慢。若为阴寒内盛而正气不衰的实寒证,则脉来迟而有力;若心阳不振,无力鼓运气血,则脉来迟而无力。 

阳明腑实证多因邪热亢盛与糟粕相搏,结为燥屎,阻塞肠道,腑气壅滞不通,气血运行受阻,经隧阻滞,脉道不利,故必迟而有力。所以迟脉不可概认为寒,临床当脉症台参。 

此外,运动员或经过体力锻炼之人,在静息状态下脉来迟而和缓;正常人人睡后,脉率较慢,都属生理性迟脉。

脉诀5:

一息三至脉为迟,阴寒湿困气血滞。

虚如静脉浮大软,一息四至脉为缓。

轻刀刮竹脉见涩,缓而一止复来结。

浮迟虚寒卡它炎,荨麻皮疹流行感。

迟弦细虚心胆战,迟细诸虚四肢寒。

迟弦肝胆胃胰炎,寒湿闭塞肢脉管。

关节脉管曲张炎,生殖炎症阴吹烦。

多种贫血脉迟涩,下痢肠炎迟滑观。

三焦寒邪脉迟缓,腰背疼痛脉桡边。

迟因机体代谢慢,传导阻滞或窦缓。

一次呼吸脉动三次为迟脉,多见寒证、阴证、气滞血瘀等证。 迟脉应与浮、缓、涩、洁脉鉴别,脉的浮迟多见虚寒等症,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过敏,流感等。一般脉迟兼弦、细、弱的人多见心的气量小,胆小怕事,四肢怕冷。迟弦脉多见肝、胆、胃、胰的慢性疾病,部分见下肢脉管炎。还见静脉曲张脉管炎,生殖系统炎症,妇女可见阴吹症。迟涩脉可见各种贫血,而肠道炎症多见尺脉的滑。脉的迟缓多见寒证,若伴体表组织的炎症会出现边脉。生理情况下脉的迟是人体代谢缓慢的缘故,但注意排除心动阻滞等。

脉决6:

五迟者,阴也。指下寻之,重手乃得隐隐曰迟,主肾虚不安。

迟者,阴土也。何为阴土,土之性也,缓迟则较缓更甚,故亦曰土也。观其指法,则曰重手乃得隐隐,是病在里而为阴可知矣,自古迟则寒,此节独不言寒,而专言肾虚不安者,何也,以迟为阴土,是土不务其德,而乘其所胜,夫土所胜者。水也,肾为水藏,乘其虚而克之,肾其能安乎哉。

按脉经云: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一曰举之不足,按之尽牢,一曰按之尽牢,举之无有,经云迟则为寒。

引起迟脉的直接病理因素是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兴奋如黄疸、呕吐、神经官能症、疼痛等,可引起神经性迟脉。

迟脉可见于心肌病变,如急性心肌梗塞时出现迟脉,可能为较严重的心律紊乱。此外,还可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症等。

迟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1 心源性迟脉:指因心脏疾病而导致的脉迟,如窦性心动过缓,心肌梗塞、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室性心率及心肌占位等。

2 神经性迟脉: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过低,神经官能症,颈动脉窦压迫性病变,眼球压迫性刺激,膈肌的刺激症,如频繁性呕吐、恶心等。

3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为病因:甲状腺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高钾血症,尿毒症,中毒性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等。

4 药物性迟脉:心得安、安定、苯巴比妥、希力舒等,洋地黄、夹竹桃、巴豆等中毒,麻醉药过量,高钾血症等。

迟脉的寸口脉分部:

脉迟是心动频率的缓慢,对寸口脉来说不可能出现寸、关、尺的独迟,独不迟。但迟脉中有心功能的不足、血管的充盈、微循环的灌注程度的改变和寸口脉分属器官的独病变化,在迟脉脉体上会出现一系列独异的脉晕点。研究迟脉上脉晕点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对机体在低代谢情况下脏器的功能有特殊意义,见脉晕点章。

迟脉的兼象脉:

迟脉不能同心动频率大于4至以上的脉象兼脉。因此,它不能同数脉、疾、促、动等脉相兼脉。一般常见迟脉的兼脉有:浮迟脉、沉迟脉、滑迟脉、涩迟脉、实迟脉、缓迟脉、紧迟脉、细迟脉、边迟脉等。

迟脉兼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1 滑迟脉:见于各种肠炎、细菌性痢疾、低钾血症等。

2 涩迟脉:见于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 实迟脉:见于各种疼痛等。

4 缓迟脉:见于膈肌痉挛、食道及胃部肿瘤,风湿类风湿类关节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等。

5 紧迟脉:见于各种寒症及痛症。

6 细迟脉:见于部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脑皮质功能失调、肠胃功能及子宫宫缩泛力等。

7 边迟脉:见于各种肌肉、肌腱、肌膜无菌性炎症等。

8 弦细迟脉:多见神经系统病变,如精神病等。

传统医学对迟脉脉理的认识:

传统医学认为:迟脉是寒邪凝滞气机,阳失健运,则脉迟而有力,阳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行,故脉迟而无力。若邪热结聚,壅滞气机脉亦迟无力。

迟脉类的鉴别:迟脉应同缓、涩、结鉴别:

1 迟脉:每息三至。甚至是每息少于3至的外延。

2 缓脉:每息四至。是正常脉动范围。

3 涩脉:血行不流利,脉感如:“轻刀刮竹”。

4 结脉:脉缓或迟,时有一止,止无常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浮脉与证治——快速做临床系列
秋季脉象,何为正常?何为病态?
中医四诊学习之 闻诊 问诊 脉诊(李氏全息汤创始人:李芳祥 主讲)
濒湖脉学白话解
教你学诊脉2
好记的脉诀 医道捷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