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十篇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这里是分了三个病,腹满、寒疝、宿食。

【原文1】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原文1,趺阳脉指的就是脚背上的把脉。“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要说趺阳脉,就是把手的脉是“微弦”的,像沉、细、微这一类脉都是虚证,再加上弦的,这里等于是中阳方面出问题了,才容易出现腹满的情况,要么是腹部或者中焦或者脾胃,脾胃大肠方面的问题。“不满者必便难”,如果没有腹满的必然是“便难”。便秘的病人在临床中分两类,一类是几天不大便的,很硬的;还有一类是比较溏的、比较正常的,但也是腹部胀满、多天不便的,这些就是阳虚的便秘。同学们要注意,不要听到“便秘”就用芒硝、大黄来通,病人就更严重了,多通几次也没效果了。“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这个都是里面的阳不足的情况,张仲景这里说“当以温药服之”。张仲景这里是从把脉、望诊、看腹部来辨证,我们现在对于腹满、便秘的,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跟大便硬的一类是不同的。大便硬的一类病人是偏黑、偏瘦、容易口干,舌苔可能是焦黄的。阳虚的便秘,牙龈、嘴唇、舌头是偏白,很容易看出来的,感觉上是血气不足的,因为病人长期中阳不足、便秘,消化吸收能力跟不上来,病人也有血虚的情况出现。这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如果是偏阴虚的大便硬的病人,牙龈、嘴唇、舌头都是偏深颜色的,是可以分得很清楚的,那一种的腹满不是胀满、按下去硬硬的,表面是不突出的。阳虚的病人小腹是有突出的感觉。我也碰到过几个,年轻的、小腹突出的,大便也不理想,用了健脾、温脾的药,很容易就转过来了。

胠(qu):腋下的意思。其实也可以不用抠字眼。我在学中医的过程之中,我也没有在意去了解字是什么意思,我是跳跃式的,整句话、整段内容来理解,我觉得这样比较好。如果一个一个地咬文嚼字,有的时候可能印刷打印错误或者搜索编辑的时候弄错了,我们学习就会跟着错了,如果是整句话、整段话就不容易出错的。我这个看书跳字的习惯是我小时候看侦探小说《福尔摩斯》,外国人的名字很长,我没有耐心看,就大概认得这一串字是哪一个人,所以变成现在,看到自己不熟悉的字就跳过去了。这个习惯也有点不好。

【原文2】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原文2,阳气虚的腹胀是按下去软的。“痛者为实”,本身是有大便而十天八天不大便的,按下去肯定是痛的,大便干的病人舌头也会黄的。学中医,很多同学就留意到,有社会经验的人学中医特别容易上手、特别容易学得好,年龄小的、没有社会经验的就比较难感受到中医的魅力。我们以前看《读者》、《福尔摩斯》,我就很羡慕福尔摩斯的观察能力,我玩古董的时候也用上这种观察能力,做中医也是一样,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比如看眼睛,眼黑、眼白、内眦、外眦是怎样的,眨眼次数的多少,眼睛有没有搭下来等,还有说话、说话的语气,都是需要大家的观察能力的。其实,艺术是共通的,很多事情在走到一定程度后,共同点是很多的。很多某一个行业的大家、名家,往往在音乐、绘画等其他的专业上也是很出色的。我文言文水平也不高,为什么我能讲《伤寒》,好像这里说“痛者为实”,如果你有生活经验,就会知道腹胀、大便硬的情况,往往都能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医,要多多发挥你的感受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感受能力的话,可是会失去很多机会的,好像谈恋爱,这个都是两个人的感受,没有感受力就不来电了。原文中,“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很简单,用泻法把大便通了、把热去了,舌黄的情况就没有了。同学们要理解,这里的“舌黄”和前面的“腹满,按之不痛为虚”,这是两个症状,一阴一阳的。

【原文3】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原文3,张仲景说这是寒了,“当与温药”。我在刚刚临床时也试过一个便秘的女病人。我当时懂得用药的阴阳,但不懂得药的阴阳,也不懂得找别的药去通。中药上的通的药就是芒硝、大黄、麻子仁、桃仁等这些润通或者泻下的通。阳虚的腹满就不能用这些润和泻了,如果用了话,就像张仲景这里说的“腹满时减,复如故”,用芒硝、大黄的时候是通了,但是后面又满了,这个就是寒了,病人也受伤了。同学们如果在诊断方面多观察、多留意、多学习的,也能够避免了。用药前也可以先试一下,就能够分辨寒热了。如果用辨证的话,相信同学们也能分得清了,看看舌头黄不黄、牙龈嘴唇的颜色深不深,也按按病人的腹部,知道虚实。

【原文4】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原文4,出现痿黄都是一个人营养不足了,在中医上来说,就是阴精不足了,阴髓方面。我在临床中也遇到过,特别是肿瘤病人,调理了几个月后,病人的各方面都很好,但就是痿黄、比较虚。草药中滋阴的有熟地、生地、生首乌等,但怎么滋阴、怎么补都没有动物性的补得快,植物方面最好的核桃仁,蛋白质也是很高的。蛋白质为什么和中医的“阴”有关系呢?表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同学们在查药的时候可以留意下,猪肉中的精瘦肉,在于我们的前辈都说这个药是“大补阴气的,能够令痿黄、虚弱的病人迅速改善”的,所以我在临床上用了肉松。有同学看到自己的方子里,有一个猪肚、半斤瘦肉,植物性和动物性放在一起熬药,觉得很奇怪,其实,我在交流单中看到病人牙龈、嘴唇等,血气不足、有点萎黄的情况。用了半个月之后,病人马上痿黄的状态就改善了。查药的时候要互相来参考,可以看到更多。这就跟福尔摩斯查案一样,同学们一定要仔细、细心,充分发挥观察能力。说到“萎黄”,以后同学们在临床中看到萎黄的并热,就可以叫他多煲几次瘦肉汤,情况就会很快改善。“躁而不渴”,等于我说的,萎黄的病人阴不足,所以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寒实”并不是说“寒”“实”两个症状,而是说病人中寒的时间已经比较久了,积累得比较实了,“利不止”了,这是中阳很虚、都收不住了,小便失禁那类都收不住了,这种病人确实是很差了。肿瘤、癌症在现在来说很难治,病人本事是萎黄、虚,也有实证、虚证,光是通血、清热解毒,病人是受不了,光是补,虚火又上来了,所以辨证方面一定要比较清楚。为什么阴不足还不渴,这个是阴髓、阴精,是真阴方面的那一种。渴的阴不足和营养方面的阴不足还不一样。渴有阳虚的渴,也有阴虚的渴,“躁而不渴”是病人循环方面比较差了,寒得比较厉害。有些时候,可以去理解,不要过多抠字眼,就好象“阴血不足”,张仲景这里也分开了,把津液、血气分开了,血和气其实也是分开的。同学们重点在理解,看书的时候,有问题就记着,机会成熟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了,这样的方法是比较好的。很多同学是这样的做法,把中基里所有的问题,包括五运六气也好、五行也好,他都要弄得明明白白的才读后面,这样就不好了。《中医基础》只是告诉你,中医里面有这么多的东西,要能完全掌握一门就很厉害了,但如果把每个字都弄明白的话,十年八年都转不出来。我在前面的课里也说过,在火神派、滋阴派、五运六气、脾胃论等等各学几年,二十年之后,能不能在各门派间转出来还是个问题。在学习计划中提到,《中医基础》和《各家学说》当作看小说一样,找到感觉就可以了,不用完完全全地理解,现在的医书有几万本,看完都已经老了,没有时间去思考了。看书,看完要思考、要理解,《中医基础》是基础,《各家学说》是历史,学习计划中后面的那些书,是教同学们一步一步地深入,一个范围一个范围深入,等学到后面阶段,就知道为什么不让大家读《中基》那么认真了。

【原文5】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原文5,拘急的情况一般都是阴不足的问题。阴不足有这个症状,“痛”,血气方面不足才会出现这里痛、那里痛。“啬啬恶寒”的是阳也不足,这里的病人是阴血、气都出现问题了。“脉弦”指的是虚的脉。把脉要先分阴阳,再像福尔摩斯查案一样,把症状一一排开,你对病人的身体状况就比病人还了解。有同学疑惑,我在看诊时为什么能看到比他多的情况,只不过是我掌握了规律。还有,走路的时候,看到比较典型的气色,我就问他“看到了什么情况”,他就看不到,我就跟他说了,他觉得我的观察能力很好。其实是我懂得先抓重点。一搭眼,先看病人是阴虚还是阳虚、整个人的气色,还看看哪个开窍的部位有没有特殊的,眼睛有无黑眼圈、耳朵颜色、鼻子有无特别红、地格有无痘痘等等,这个都是望诊的基础,只要大家在诊断基础上下一下工夫,没有百分百,也有七八十能够知道病人大概是怎样的身体。一次和同学去佛山看病,吃饭的时候,看到旁边的一个妇女,一搭眼就知道她有肝炎。中医懂得望诊可以看出很多东西的。从这些症状也可以一二三四来分清楚的,中医也不是那么神奇、神秘的,只要你懂得诊断、基础,也是很简单的。病人腹部是没有声音的,也能告诉你是什么症状的,就好象刚才的,“按之不痛”的是虚,痛的是实,不用病人开口。

【原文6】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原文6,欠的解释:打哈欠。“寒家”是平素脾胃里面有寒。在望诊方面,这个人寒不寒是很容易看出来,从牙龈、舌头、嘴唇、眼睛,把脉时手脚冷不冷,都能够知道病人是不是“寒家”,是真寒还是假寒。前面张仲景也说了,病人里面热外面冷的是不喜欢穿衣服的,这个是从病人的习惯来看出来的。病人里面寒的,舌头是白白的、软软的,里面热的,舌头是偏深颜色、硬硬的、比较热、实的,看舌头比较容易看出虚实。“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一般卫气可以的,打个喷嚏没关系;卫气不好、免疫能力差的,旁边人打个喷嚏他就感冒了。张仲景也告诉我们,“寒家”喜欢打哈欠、清涕容易出,都是有寒的情况。有同学问到慢性鼻炎的问题,其实慢性鼻炎是好治的。这一类都是中阳虚的、脾胃阳虚,只要把中阳一提,鼻炎就好了。但是现在医院也好,很多医生本科毕业了,却在中医基础没有下过功夫。一个人要跳得高,要先蹲下才能跳得高,直着腿是跳不高的。学习也一样的,要把心态放下来,用一两天的时间把《中基》《各家》看一下。打一打基础,后面的路子才好走。

【原文7】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原文7,中阳不足、里面虚、收不住,这个是中寒。想打喷嚏打不出来的,这个是腹寒。同学们留意下,临床中可以问问痛经的病人能不能打出喷嚏来就能知道是不是有张仲景的这个症状了。我的临床中没有留意到。腹寒,欲打喷嚏而不能,这个应该也有关系。腹冷的就没有阳气,就会少打喷嚏,这个也是对的。

【原文8】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原文8,现在很多女性痛经,甚至有的人不是经期也肚子痛。这个等于就是张仲景这里说的“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腹冷、宫冷、命门冷、下焦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中阳有风冷、寒,消化能力就低,谷气就不行,这个是很简单的辨证方法。中阳不足的还有一个症状,一天大便几次的病人都是中阳不足、脾胃阳虚很严重的情况,都是谷气不行,消化能力低下。这时再用下法,就更加冷、更加不行。“心下痞”,也是腹部、中焦、中焦之上阳不足的症状。我们在临床当中能否用望诊的方法看出来呢?也是很简单的,嘴唇、牙龈、舌头白白的。这个白的具体表现就要同学们在临床中自己把握了,就好像把脉,重点是自己慢慢去感受。

【原文9】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原文9,脉浮是有表证,“数”是有热。如果中阳不足,消化力是低的,“饮食如故”说明这个人是有消化能力。看下这里的用药: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有同学说这里的用量很大,我之前讲过的,这个量在两千年下来都是有变动的,当时的半斤应该是不同于现在的半斤。张仲景同样的一个方,量都是根据不同的症状来变化的。腹满是气胀,这里主药用厚朴来下气消胀,这里是气的问题,不是中阳的问题。桂枝、大黄、枳实、生姜都是对肠胃的蠕动力起作用的。枳实才用了五枚,要注意。

厚朴

【性味】苦、辛,温。

【归经】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张仲景在两千年前已经懂得“下气除满”了。这个腹胀不是湿的那种胀,如果是中阳不足的腹满,饮食是吃得很少的那种。作为一个医生,问病时要多问一句,有的时候病人认为自己正常,但是实际上医生看来是不正常的。

【原文10】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原文10,张仲景这条开头就点明了,“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腹中寒痛就好比现在的痛经,有的女性痛经痛得冷汗都出来了,痛得很厉害的。附子粳米汤里的药,附子能强心、稳心率,但附子的热并没有热到病人的腹部、里面,只是在肌表。半夏稍稍能够健脾祛湿,有点提的作用。张仲景在当时寒气、腹痛的情况,用附子是能够改善,但是用多次了效果也不好。有临床经验的同学就知道了,痛经的病人看了很长时间也不好,去医院也只能给个止痛药,没有好好地疏通。如果痛得不厉害的,用当归、芍药也能缓解的。若是痛得非常严重的,我的临床中用的是续断。同学们可以在药典中查一下“宫寒”,就能查到用什么药是对痛经有效的。我的临床中,有一个女病人,痛经痛得冷汗都出来的,我的主药就是用了续断,再加上一些调理脾胃的,喝了一个月左右,第二个月就减轻了,第三个月就更好了,慢慢就回转了。所以,不是说张仲景时代的医生不厉害,这个是时代的问题,时代在发展,可以用更好的药来代替的,我的用药是用经方的路子,用民间用药,很多民间用药的力度比经方里的药有过之而无不及。用张仲景的理念是可以的,这里的附子是热到背后,背后凉的用附子可以,半夏、甘草、大枣、粳米就是对着都是脾胃。我在临床上也喜欢用四逆汤加上续断。续断用时间长了,月经时的血块都没了,腰酸痛的也都会好转。大家也可以查百家,我们的很多前辈都是在用这个药的,能够在百家里面站住脚的都是大家,对特别有效的药,他们都是应用得很好的。

【原文11】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原文11,痛是血气的问题。闭是肠胃闭塞问题。看下厚朴三物汤的用药就知道病人是有什么症状了。厚朴,是有气胀的情况。大黄,说明病人是偏实证,病人的大便偏硬一点或者舌头偏黄。枳实是增加胃肠的蠕动力。厚朴的下气、大黄的通,都能改善情况。有同学说,小承气汤是否可以用在这里?我觉得这个用什么汤不重要,重点是怎么辨证。张仲景这里的条文,痛而闭的,确实是大黄的通、厚朴的下气再加上枳实的蠕动力,针对胃肠痛是好用的。

【原文12】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原文12,为什么张仲景这里的“下之”,不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用大柴胡汤呢?我们看看大柴胡汤里的药,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这里针对“心下满痛”而“下之”的,最主要的药是枳实、大黄、芍药。芍药可以舒缓痉挛、补阴;枳实是增强蠕动力;大黄是泻通的作用。柴胡、黄芩是对肝胆里的热,把上焦、中焦、下焦的热都通了,也加上了滋阴润通,这是很实在的一个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也好,在张仲景眼里都是猛药。症状不严重的、可以选择的,就用小承气汤;厉害的,才用大承气汤。张仲景这样用,是因为泻下的都是会使病人身体受伤的,要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来选择用什么药,先稳妥后慢慢深入,一步一步来,这样就比较理想了。

【原文13】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原文13,前一条的“满痛”情况用了大柴胡汤,不减或者减得不多,这是力度不够,所以这里才用比较猛的药,这样比较稳一点。如果同学们在诊断方面有底子的话,病人该用大承气汤、大柴胡汤还是小承气汤,从病人的阴、血气、是内热表热、是肝胆热还是脾胃热等,就会知道病人身体里是哪里出问题,都会清清楚楚的,看到症状了,用药才会准确的。

【原文14】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原文14,这个病人心中大寒、里面寒得非常厉害,寒得厉害的人连消化力都没有,所以不想吃东西;“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是指腹中的气上冲,皮肤突起,出现如有头足状的硬块。这个情况用腹诊比较好了解。张仲景这里用的是大建中汤,我们看看用的是什么药,蜀椒、干姜、人参,补阳补气补火。蜀椒或者辣椒,都是用它的药性,配上了干姜、人参。辣椒吃多了,肛门、大肠会发热的。这里腹中寒、不能饮食是胃肠寒了,张仲景这里用这些药。干姜也是温里的药,但张仲景觉得腹冷得很厉害,用干姜还不够,还加上蜀椒。在我的临床上,对于“呕不能饮食”“腹中寒”的,喜欢用一个药,丁香。这个药是大热的。(花椒是用来防虫的。)丁香是能够刺激胃酸分泌,热力是很强的。我之前讲到过,腹水的病人从医院里面出来,胃肠消化力没有了,药在肚子里几个小时,吐出来的胶囊还是完整的。我给了丁香,到了晚上就想吃东西了,第二天就有饿的感觉了,消化力上来了。有的人口气比较大的,丁香也能够去口气,也是很有用的药。但湿热的人丁香可以去口气,但是脾胃就更热了。对消化没力的口气,丁香是很好用。用药是用方理,具体用药要看你在临床中觉得哪个药更能把握。蜀椒是“温中止痛”,丁香是“温中降逆,补肾助阳”,有些类似性,这两个药都是归中的,我觉得丁香的力度更强一些。到底张仲景的年代是否用丁香,就不一定了。(有同学提问)是公丁香还是母丁香?药典上是母丁香多。临床、药店也没分的。重点是要自己在临床中灵活运用。

【原文15】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以大黄附子汤。

原文15,胁下是肝胆的问题。脉紧的话一般是阴血不足。弦也是阴血的情况。为什么这里说“此寒也”呢?这里就有点巧妙了,用的还是大寒大热的药。附子、细辛是大热,大黄是偏寒的。张仲景这里脉、症状都是阴虚的情况,这个条文可能有点凌乱也说不定,同学们姑且听之,也可能是前人编排的时候出现错误。这里后面用的是温药,应该不相对的。同学们要辨好症状来用,附子是大热,阴虚还用大热的药就不太好了。讲《伤寒论》《金匮》,讲到这里出现了这一个我不认同的。我们存疑,今后读书可以发现,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是给我们一个启发,看到不理解的地方,往后的时候多对比、求证。

【原文16】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原文16,张仲景点明是“寒气厥逆”,就是很厉害的那种。我们看下赤丸的组成:茯苓、半夏、乌头、细辛。乌头、细辛都是大热的药。茯苓、半夏是对脾胃祛湿的作用。乌头、细辛是去寒,细辛才用了一两,茯苓是四两,半夏是四两,乌头是二两。以现在的用量,一般茯苓是十克、十五克,半夏用到十五克就偏多一点了。有的同学说,我开给他的方子中半夏是二十克,其实是一副药熬后分两次的喝的,等于一次是十克。这里的茯苓是细辛的四倍,“细辛不过钱”,那茯苓就是十二克,也是不过量的。阳虚火旺,阳虚的话阴就多了,这里指的是寒、阳虚,所以这里用了半夏。

【原文17】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原文17,脉弦而紧是偏虚一类的,这里指的是阳虚。“紧则不欲食”,大便硬的,确实也是吃不下饭的。前几天有个病人,我让他填交流单,他发脾气,不给照片,交流单也填得不三不四的。我都没有开方,因为没办法辨证。他也是这样吃不下饭,跟这里的症状一样。“寒疝”是中阳不足了,寒气很严重,所以辨证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同学们可以想象出,这个病人比中阳不足还严重,寒结在胃肠方面,已经出现败相、败证了,所以张仲景这里用的大热的药。

草乌头

【性味】辛;苦;热;大毒

【归经】心;肝;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头风头痛;中风不遂;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阴疽肿毒;麻醉止痛

可能有的同学不理解,经常看到中药里有写“大毒”“小毒”,一看到就不敢用了。其实,中药里的“大毒”“小毒”“有毒”是指的这个药的偏性,不是砒霜之类的“毒”。这里的“大毒”是说乌头的偏性偏得很厉害,是大热的药,是用在寒结的时候。中阳不足的情况,张仲景是用干姜、附子。这里的乌头还要“熬去皮”,为什么在《伤寒》、《金匮》里面都要熬或者处理,因为两千年前用的都是生药,比如生地、生葛、生半夏等,都需要医生把要制过、处理过,去掉毒性、副作用、过敏等等,才给病人用的。现在药店的药,都是制作过的,有些还制过头了。有同学试药用了一克黑附子,我曾经试过十多克黑附子,力度很低的。现在的制首乌,要不制得不好,会泻肚子,要不都制过了,把药性都改变了。所以我喜欢用生首乌。偏性太大的药,我建议大家尽量少用,《伤寒论》里张仲景用药也是很小心的,发汗、针灸、火攻、下法都是很稳当的。今天晚上我们讲过,腹部痛的情况,不是很严重的先用大柴胡汤,严重的才用大承气汤,都是按照病人的体质来处理的。这里是寒结了,没办法了才用乌头。用法:“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我不知道“七合”到现在来说是什么意思,但张仲景这里也分了强人、弱人,还有“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这个偏性很大的药,张仲景用得是很小心的。附子,试用附子,想怎么好用、热力是热到哪里去,我觉得夏天来喝就更容易知道药的作用。我试药的时候,都是夏天试阳性的药,冬天试凉性的药,马上见效的。天很热的时候吃清热解毒的药,肯定不是很有力的。下雪的时候,只有一点点阳气,试寒的药马上就见效。这是个人的一个感受,我不是叫同学们这样做,我以前是这样用过。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同学们,大家辛苦了。

 

细说《金匮要略》(九)(12.15)

【原文18】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今晚继续讲《金匮》,原文18。我记得有同学问过我,冬天时吃羊肉还是吃狗肉好。羊肉是温里的作用,我们看看张仲景的配伍,生姜第一是温里,第二是有小小解表的作用,主要的是用上了当归的活血化瘀、生血的功能,所以这是个温里、生血的方。张仲景用在这里,是针对部位性很强的,“寒疝腹中痛”,就是说腹部里面寒;“胁痛里急者”,我都说过的,里面拘急、绷紧的都是血气不太足的一类,所以张仲景这里也用上了当归。他用药也是分阴阳的,这里是腹中寒痛的那一种,所以用上了羊肉的补、温里,再加上生姜,还有当归的生血、补气血的作用。

【原文19】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原文19,我讲课之前讲过过,逆冷的、手脚冷的情况都是中阳、中气、中寒,是腹部、胃肠的阳不够的表现,或者是消化力不好、脾胃阳虚、脾胃寒,都是一个意思。张仲景这里说的“寒疝”。这里要留意到,前面手足冷的,张仲景用的是四逆散。这里是“手足不仁”,“寒疝”比中阳不足更加严重,“寒疝”是寒结在中焦和腹部。现在很多人痛经,也是用了很多方法,灸、刺、用了很多药,这个也是一个比较难治的病,很多都是痛得时间很比较长的。张仲景这里用的是“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我们看看这个汤是怎样的,“乌头五枚,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就是说乌头要制过才行,到现在来说乌头是很猛的药,是大热的药。“以桂枝汤一起”,桂枝汤也是能行气活血、增强表的循环能力,对于“手足不仁”的,桂枝汤也能起到作用。现在有些荨麻疹的用上桂枝汤的原理,也是这个道理和作用。桂枝汤的组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根据病人寒的情况,中阳不足或者中气不足或者寒结,张仲景也是根据病人的不同的情况来针对性用药。

【原文20】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原文20,这篇主要是讲脉理,用把脉来判断病人的寒热虚实。之前都讲过的,“脉数而紧”的是里面阴不足的情况;“弦”也是气不足的情况。“当下其寒”,张仲景认为是里面有寒的情况。但是,在临床中,是否把脉就能断定呢?我觉得,作为一个医者,还是要全面一点,病人“数弦”“沉弦”都是里面阴不足、气有所虚,在别的地方加以辨证会更好。“脉紧”是阴不足,迟、缓是虚弱的体质,“心下坚”也是中阳不足、寒重。这里说“阳中有阴,可下之”。张仲景这里也没有说怎样的“下之”,就是让我们从把脉方面来大概得判断下,同学们要注意了,一定不要单一辨证。今天有同学问,脑瘤的怎么治,有同学回答说“要填交流单”,这样就比较好了,作为一个医生,不能单一地凭一个症状就简单地开方下药给病人,这个是对病人的不负责,对自己的不尊重,一定要充分了解才好。

【原文21】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原文21,张仲景的同学问,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张仲景也是用把脉的方法来回答,“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这个是从把脉单一就能看清楚呢?这个也不一定。“脉浮而大”,用力按反而涩的,“脉涩”是血气不足、阴不足的情况,“尺中微而涩”,也是证明病人胃肠阴不足了,这个应该是阳明证,所以张仲景用的是大承气汤。之前讲课也说过的,看一个人有无宿食,可以从舌头、鼻根两边、鼻颊两边,这些都是胃肠的反射点,都能看得到的,再笨一点的也可以问病人吃饭、大便情况,都能够知道的。

【原文22】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原文22,宿食就是一个人过了一个晚上,食物都消化不了,都没有大便的或没有胃口的。但是消化不好有两样东西,有些病人是完谷不化,一天几次大便,拉出来东西都是没有经过消化的,吃进去什么样,排出来还是什么样,这个也是消化虚弱的情况。张仲景这里说是“宿食”,就是说消化了,但在胃肠里面排不出来,消化力也不好,不过跟前面的一天几次大便的情况,一个是阳虚,一个是阴虚。这里的“宿食”是阴虚,一天几次大便是脾胃阳虚的一类。把脉也是一样的,“脉数”是偏阳、阴不足的表现。如果单纯从把脉来判断病人有宿食,就比较武断了。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张仲景也是分得比较清楚才用的,要注意。

【原文23】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原文23,这里的条文很多用到了大承气汤,但症状都是有所不同的。这里是说,下利不想吃东西的,认为也是宿食。我刚才也说过了,一天大便几次、消化不良的,这个也是有“宿食”。张仲景在这里是以通为治,用的是通法、下法。

【原文24】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原文24,脘,胃脘就是上脘,“宿食在上脘”就是在胃脘、腹部硬硬的那类,张仲景用的是吐法,就是说食物在胃里,在消化能力比较差,这里用的是瓜蒂散。说了这么多张仲景的条文,到这里才看到这个瓜蒂散,吐、下、发汗、针灸等方法在张仲景手里运用一直都是很小心的,这里是确实没办法,病人吃食物到胃里还是不能消化的,所以只能用吐法来吐掉了。我们看下瓜蒂散就是瓜蒂和赤小豆。赤小豆是利湿的。为什么吐的还用了赤小豆的利湿呢?张仲景认为“宿食在上脘”是偏阳虚了,阳不足了津液就会过多了,所以这里用上了吐和利水,都是把可以过多的阴、津液排掉。

【原文25】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原文25,张仲景这里也是用上了把脉,“脉紧”是阴不足的体质。“如转索无常”,这个是一个形容词,是比较难解释的,如果在问病、辨证的时候,看到有宿食的病人有这个“如转索无常”的症状的,就会更容易感受了,我不能讲得很白了,因为感觉上的东西是很难说清楚的。这里的释义也是说,“像转动的绳索一样,忽而紧,忽而不紧。”这个也是一个感觉,但到底是怎样的感觉,我相信,同学们去自己感受了就知道了。

【原文26】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原文26,“头痛风寒”是中阳不足才容易出现这个情况。如果中阳充足、消化力好、卫气好的话,是不会有宿食的。原文的“脉紧,头痛风寒”,这是一个连带的关系,这一条原文的意思在中医基础里面有白话文,同学们应该看得更容易明白。

第十篇指的是三个病,一个腹满、一个寒疝、一个宿食。“宿食”是中阳不足,“寒疝”也是中阳不足,“腹满”也是中阳不足的情况,但“腹满”也有阴不足、阴虚的,需要按一下的,软的是虚的,硬的是实的,张仲景也是这样来辨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大夫讲金匮要略18
《金匮要略》讲课文稿3
华医世界《讲透经方》笔记之李赛美教授讲《伤寒论》四诊(三四)
卢崇汉: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
第05 讲 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
四逆汤里的附子到底要不要先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