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痤疮

   青春痘除了找皮肤科专科医师诊治之外,也可以用中药来治疗,在中医的辩证上除了有“火气”这一类型外,也有所谓的“气虚”型的青春痘,所以可不是都用“降火气”的中药(例如黄连、芦荟、椰子水等)就能奏效的!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类型如下:

  一、火气大的症状:

  第一型:青春痘属于丘疹型,平时容易口干、心烦,舌苔呈现黄色,脉象浮数,这是属于“肺热”的症状,可以用枇杷叶、桑白皮、黄芩、菊花、白茅根等中药来治疗。

  第二型:青春痘属于脓疱型、有疼痛感,并伴有口臭、便秘的症状,舌苔呈现黄腻,这种“湿热”型的体症状可以用茵陈、栀子、大黄、板蓝根、蒲公英等中药来治疗。

  第三型:青春痘已经呈现硬硬的一块、囊肿型,平时容易怕热、动不动就出汗,大便不成形,可以用当归、赤芍、昆布、海藻、夏枯草等中药来治疗这种“痰瘀”型的症状。

  二、气虚型的症状:

  青春痘常反复复发,平时常熬夜、口干,甚至有腰酸、容易疲倦的症状,这一类型的症状可不能再用退火的中药,而是应该用一些具有凉补作用的中药,例如:黄芪、皂角刺、川芎、泽泻、牡丹皮等。

名医治疗痤疮经验介绍
1. 禤国维经验
  
   痤疮的产生主要是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禤教授在30多年的对痤疮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中,发现当今病者除青少年多见外,30~50岁,甚至50多岁亦屡见不鲜。工作紧张,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则病情加重。妇女月经不调亦多发此病,病情轻重与月经来潮有关。采用滋肾育阴、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法,能收到满意的疗效。现代医学已知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发病主要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内微生物感染和全血粘度增高等因素有关。从有关实验研究分析,滋肾育阴的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减少皮脂的分泌;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中药有抑菌消炎和改善血液粘度的作用。[1]
   2.朱仁康经验
  
   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或“洒刺”,女性有的与擦劣质化妆品有关,故称“粉刺”;男性与吸烟喝酒及吃刺激物有关,相当于囊肿性痤疮。《外科正宗》说:“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可见我国古代医家已观察到痤疮、酒渣鼻之类,是同属于皮脂腺炎性一类疾患。辩证论治可分为二型:
   (一)肺风型;
  
   证属:过食油腻,脾胃积热,上熏于肺,外受于风。证见;面起红丘疹,挤之有粉渣。脉细滑,舌质红,苔薄黄或薄布。治则:清理肺胃积热。方剂:枇杷清肺饮加减。药用: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枇杷叶9克、桑白皮9克、知母9克、黄芩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
   加减:大便干燥加大黄6克(后下)、大青叶9克,或配合服栀子金花丸或大黄zhe虫丸。
  
   (二)痰瘀型:囊肿性同时有瘢痕疙瘩损害。证属:痰瘀交结。治则:活血化瘀,消痰软坚。方剂:化痰散结丸。药用:归尾60克、赤芍60克、桃仁30克、红花30克、昆布30克、海藻30克、炒三棱30克、炒莪术30克、夏枯草60克、陈皮60克、制半夏60克。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二次,每次服9克。
   外治法:(1)颠倒散每日晚上用茶水调后搽一次,白天可洗掉。(2)去斑膏每日外搽一次。
  
   防治:轻者有自愈倾向,可用热水肥皂洗面,减少油脂。感染时不宜挤压,免细菌扩散。少食油腻脂肪、糖、酒、辛辣之物,多吃水果蔬菜。保持消化良好,大便畅通。
  
   [例一]张某,男,43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8月4日。主诉:口鼻周围反复出现脓疱十余年。十年前开始于鼻尖部出现小红疙瘩,渐延及鼻翼部及颊部,后又发展到下颌部及口唇周围,先为丘疹损害,后多变为脓疤,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口唇周围起脓疱,疼痛,严重时影响张口,进食困难。
   检查:鼻准鼻翼及两颊部集簇之丘疹,潮红,浸润性损害,在口唇周围可见集族之脓疱,基底部红肿。脉弦滑,舌质红,苔黄腻。
   中医诊断:羊胡疮。西医诊断:1.玫瑰痤疮,2.须疮。证属:脾胃湿热,上熏于肺。
   治则:燥湿、清热、化毒。药用。马尾连9克、黄芩9克、丹皮9克、赤芍9克、银花9克、连翘9克、蚤休9克、生甘草6克、苍术9克三剂,水煎服。
  
   二诊:(8月7日)药后仍起脓疮。治拟凉血清热,燥湿清肺。药用: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批把叶9克、桑白皮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马尾连9克、大青
   叶9克、苍术9克、陈皮9克 共服十二剂。
   三诊:(8月22g)药后鼻准部潮红减轻,丘疹减少,口唇周围仍不断出现新的脓疱。
   治则:清脾燥湿为主。方药:苍术9克、陈皮9克、黄芩9克、马尾连9克、赤芍9克、泽泻9克、银花9克、生甘草6克
  六剂,水煎服。
  
   四诊:(8月28日)鼻颊部位疮已大部消退,口周围脓疱亦已少起。大便不畅。宗前方,加生石膏30克、大青叶9克,六剂。加服大黄zhe虫丸10丸,每日早晚各服一九。
   五诊:(9月4日)脓疱基本不起,嘱继服前方,并配合大黄zhe虫丸,每日二九,以巩固疗效。
  
   [例二]刘某,男,21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年1月20日。主诉:脸面出现痤疮疙瘩成囊肿状,己三年。三年来脸面经常出现痤疮,开始起黑头粉刺,面部油多发亮,并起脓疱及囊肿,痒疼相兼,挤出脓后形成疤痕疙瘩,时轻时重,缠绵不断,屡治无效。
  
   检查:脸面颊部可见密集之黑头粉刺,散在脓疮,囊肿。成萎缩性疤痕。两领部可见疤痕疙瘩,皮脂溢出明显。颈部、前胸、后背亦见多数类似之损害。脉弦滑,舌质红绦。
  
   中医诊断:面疱。西医诊断:囊肿性痤疮。证属:脾胃积热,熏蒸于肺,日久痰瘀积聚成疮。活则:凉血清热,消痰软坚。药用: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公英15克、
   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先后服二十一剂,逐渐趋轻,囊肿较平,已不常起脓肿,后即改制成丸剂,便于长期服用。方如下:生地60克、丹参60克、赤芍60克、昆布30克、海藻20克、炒莪术60克、公英60克、蚤休60克、夏枯草60克研末,水泛为丸,日服二次,每次服9克。服丸剂二、三月后,面部囊肿,大致趋平,明显改善。[2]
   3.乔树芳等经验
  
   乔氏等采用以下方法治疗痤疮,取得了较好疗效:治疗组口服疏肝冲剂(组成:陈皮、柴胡、莪术、红花、赤芍、栀子、黄芩、当归、甘草、薄荷)。对脓疱性痤疮的脓疱常规消毒,然后用无菌的一次性耳血针将脓疱顶端刺破,并将其中脓液轻拨出。再将经氯柳酊浸过的棉签按压皮损处,持续半分钟后取下棉签即可。对照组:不损皮疹,在脓疱上直接压经氯柳酊浸后的棉签,亦半分钟后即可。对照组不加服中药。氯柳酊组成:氯霉素1g,水杨酸2g,加至70%酒精100ml。治疗结果为:两组均用药24小时观察,炎症全部吸收,皮疹消失为有效,脓疱消失但脓疱下部皮疹仍发红或原有脓疱疹仍存在者为无效。结果:治疗组有效29例,无效6例;对照组有效12例,无效18例,治疗组有效率为82.8%,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
  
   乔氏等分析认为:痤疮的形成目前公认为内分泌皮脂作用及毛囊内微生物有关,最主要的是痤疮棒状杆菌。该菌释放的脂肪酶可以使皮脂中的甘油三脂水解成大量的脂肪酸,而游离子的脂肪酸刺激毛囊引起炎症。痤疮棒状杆菌属于厌氧的白喉杆菌。将毛囊顶端脓疱刺破即是破坏了痤疮棒状杆菌的厌氧环境。同时氯柳酊中的氯霉素对厌氧菌很敏感,通过抑制菌体蛋白合成而杀菌。此外,打开脓疮也使得内部的游离脂肪酸排出体外,减轻了对毛囊本身的刺激作用。有人认为皮脂溢出率增高也是痤疮形成的重要原因,而皮脂腺的发育和皮脂的分泌直接受雄性激素的支配。疏肝冲剂经动物实验表明可以调节体内雄性激素水平,从而可以降低皮脂溢出率。祖国医学认为,痤疮形成多与醇甘厚味有关,正所谓《内经》所云:“膏梁厚味,足生大疔”。至于病损局部《医宗金鉴》有“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遏气血凝”。对于火毒之邪必须给予出路,正是基于此,打开脓疱,排除细菌及细菌分解甘油三脂而产生大量的游离脂肪酸,“邪去正自安”。疏肝冲剂一方面可以疏泄脾土,不致使厚味化火为毒,另一方面使阻遏的经络气血得以畅达。内外并治故疗效满意。[3]
  
   [1] 禤国维 皮肤病临证见解 新中医 1996(1):14
   [2]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编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乔树芳 中西医结合治疗35例脓疱性痤疮临床观察 天津中医 1993;(5):37

4.苏永才经验

苏氏认为痤疮一般多与心肝肺等关系密切,《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或肝气不疏,气郁化火,火性炎上而生诸病;或肺热郁闭,宣泄不畅,而致皮肤之疾。苏氏自拟苦参枯矾汤治疗痤疮数十例,有效率达100%,方药如下:苦参20g、枯矾5g、蛇床子、香附、丹皮、连翘芯、酒炒黄芩、苍耳子、白芷、地肤子各10g、白芍10g、生甘草6g。水煎,一日一剂,头二煎混合,分三次内服,药渣再煎水洗患处,每日2—3次。该方具有疏肝理气、凉血散瘀、疏散风热、清心泻火之功效。主要适用于风热郁闭、肝气不疏、心火旺盛、湿热内蕴、火气上炎等所引起的丘疹型、脓疱型、混合型痤疮。

附一则病例:某男,20岁。1990年7月,因高考落榜,情志不畅,继而出现颜面部丘疹,黑头粉刺。因痒痛难忍,常用手挤压,造成感染;又因常食热物,病势更剧。就诊时患者神情抑郁,心烦苦闷,局部浸淫红肿淋漓。颜面部呈密集性丘疹、粉刺、黑头痤疮成混合状发红,痛痒。双上肢三角肌双下肢大腿外侧呈对称性分布。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用本方3剂,1剂后,痛痒减轻,分泌物减少;2剂后,诸症消失,见溃疡处结痂,3剂告愈。[4]
5.张锦经验

张氏根据《医宗金鉴》指出的“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认为素体肺胃热盛,加之饮食不节,外邪侵袭致使气血凝滞,血瘀痰结,脏腑积热,上熏于面,发为本病。张氏采用穴位药物注射的方法治疗痤疮,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取穴:主穴肺俞。配穴:脓疮取心俞,血瘀取肝俞。湿盛取脾俞,月经不调取肾俞,每次选取二组(四穴)交替使用。药物:炎性丘疹取板蓝根注射液4ml,结节囊肿型取当归注射液4ml。
张氏认为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俞穴,俞为阳,分布在背部的膀胱经内为阴病行阳的重要位置。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当归活血化瘀。作用于背部五脏之俞穴,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药物和针刺的双重效应,以宣肺清热,活血化瘀,邪祛正安,皮损自愈。此种疗法标本兼固,在治疗痤疮的过程中可同时治愈或改善哮喘、失眠、便秘、月经不调等症状,且疗程短,治愈率高,痛苦小,无副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痤疮的新方法。[5]
6.董淑侠经验
董氏应用自拟的石膏四黄汤治疗面部痤疮60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方药为:生石膏、黄连、黄芩、黄柏、大黄、连翘、生地、赤芍、银花、生甘草、蝉蜕。董氏认为,内分泌失调、皮脂腺分泌过盛、痤疮棒状杆菌感染、胃肠功能紊乱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内分泌失调是本病的重要原因,有许多女性往往在月经来潮前症状加重则说明者一点。据药理实验证明:黄连、黄芩、黄柏、大黄、连翘、银花有抑制和杀灭痤疮杆菌的功能;大黄黄连乃胃动力药,可促进胃排空,增加肠蠕动,减缓胃肠节律紊乱;大黄、生地黄、赤芍可改善微循环,增强脂代谢,降低血脂,减轻皮脂腺分泌。此为石膏四黄汤治疗本病的药理学基础。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尚需调适情志,少食辛辣肥甘,多进水果蔬菜,切勿滥搽外用药。[6]
7.倪大钧经验
  倪氏治痤疮,多以心施治。临证见疮疹颜色鲜红,面部或灼热感,尿黄舌尖红,心烦急燥者,宜从心施治,投以水牛角地黄汤加味治之。本病反复发作,痼疾难愈,乃系心经伏热,恋而不去,每遇辛辣厚味,或七情化火之因,增加血热,疱疹则随之而起。水牛角地黄汤加味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用以治疗心经血热,血热去,瘀滞散,疱疹继之得解。[7]
8.双安安经验
  双氏认为痤疮喜发于男女青春期是因为青春期乃人生长最速之时,如天之春,其性生发畅达,若稍有抑郁,则血络不通,郁而化火,烧灼肌肤而成此疾。故其治疗,应清其热、解其毒、发其郁、升其性、通其络。双氏曾遇一例男青年痤疮合并感染,面部红肿,痤疮密集成片,两颊化脓破溃,斑痕挛缩桥连,并有新成之皮下脓疖10余处,小如谷粒,大如蚕豆,触之有波动感,面容可怕。以普剂消毒饮去芩连之苦寒,加桑叶、菊花、蝉蜕、银花、丝瓜络,初服两剂,面部肿胀消退,痤疮渐没,续进3剂,脓液吸收,面容焕燃一新。[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读书笔记】
张志礼医话验案精选(六)
怎么祛痘痘?
中成药治疗寻常痤疮专家共识(2016)
痤疮有哪几种,痤疮分为几种,痘痘的种类有哪些
陈彤云治疗囊肿型痤疮医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