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故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系,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种机能由气推动和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医学的精气理论接纳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将其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引入其中,与其自身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既包括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

     中医学的精理论,来源于古人对人类生殖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验,是由对生殖之精的认识发展而来。古代哲学的精学说,对中医学的精理论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方法学作用。


     古代哲学所谓的精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人体内的精是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化生之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认识的产生,无疑在方法学上起到了类比思维的启发作用。人体的各脏腑形体官窍,是由精化生的“同源异构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与神,也由精化生,精是气和神的化生本原。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形成根源“水地说”的出现,对中医学精理论的建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水即是精,水生万物对两性相合产生生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气的不断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激发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负载和传递着生命信息,推动和调控着脏腑的机能,从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中医学的气概念,虽然源于古人运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下》)的观察思维方法,对人体各种显而易见但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呼吸之气、体内散发的“热气”、体内上下流动之气的观察、体悟、抽象和纯化,但与哲学气学说的渗透与影响密切相关。

     中医学关于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的认识,与古代哲学关于气是运动不息的,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动力等思想对中医学的渗透有关。《管子·枢言》“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等的气的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产生了“人气”能激发和调控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之间及其与无形之气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理论。这可以说是古代哲学中的“有形生于无形,有形化为无形”的气化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人体之气,既是这一气化过程的推动力和调控力,又是这一气化过程的中间产物。精化气,为有形化为无形;气生精,为无形化为有形。但中医学所说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转化,比古代哲学更为具体,更为细致。如对气生精,一般少说气凝聚一起则变为精,而是说气的运动促进精的化生,即消耗了能量而获得了营养物质的产生。由于人体内之气的不断运动,推动了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产生了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因而维系了人体正常的生命进程。若人体之气的运行失常,出现气郁、气滞或气逆等,则可致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的运行代谢失常,或郁滞不行,或凝聚为★积,而调理气机,是防治此类病证的主要方法。中医学的重气化轻形质观念,无疑是受《道德经》的“有生于无”的深刻影响而产生。

中医学的“气本一气”,人身诸气皆一身之气之划分的认识,无疑受了古代哲学“元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中医学将“元气一元论”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类比人体内的各种气也有共同的化生之源。即一身之气由精化生,并与吸进的自然界之清气相融合而成;人体内的各种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各脏腑经络之气,都是一身之气的分化。此即所谓的“气本一气说”。

     古代哲学中的气别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之气升降交感,阴阳上下合和而生养万物的观点,对中医学气学理论中关于人气分阴阳,阴阳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维持人体生命进程等理论的产生,起了积极的影响。由精化生并与吸进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形成的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根据其运动趋势和所发挥的作用,可分为阴气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肃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阴阳二气的运动和功能有序谐和,平衡稳定,人体则健康无病。如《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命曰平人。”


     人气在体内不断升降出入运动的认识,可能来源于古人在“导引”、“气功”锻炼中对自身之气上下运行的体悟,但无疑也与古代哲学的气学思想的渗透有关。古代医家运用类比思维,将人体比作一个小天地,认为人体内的气,与宇宙中的天地之气相同,也在人体内不断地升降出入运动,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宇宙中的天地之气的运动规律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即阳降阴升,交感合和,协调有序。人气的运动规律也类同天地之气,在下之气升,在上之气降,即阴升阳降,协调共济,畅达有序。如心火下降,肺气肃降,犹天气下降;肾水上济,肝气升发,犹地气上升。如此则维持了心肾水火协调共济,肺肝二气运行有度。而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斡旋诸气于人体之中,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人体之气的运行协调有序,称为“气机调畅”,标志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稳定有序。

     人体中的气是感应传递信息之载体的认识,无疑是受古代哲学中气是宇宙万物之联系中介思想的影响。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皆可通过在体内升降出入运行的气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建了人体之内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之间的密切联系。外在的信息感应和传递于内在的脏腑,内在脏腑的各种信息反映于体表,以及内在脏腑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皆可以体内的无形之气为信息的载体来感应和传导。如内在脏腑精气的功能正常与否,其信息可以气为载体,以经络为通道反映于体表相应的部位,“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肺气通于鼻”,“肾气通于耳”。气为精化,色随气华,脏腑所藏精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强弱常变,皆可通过气的介导而反映于面部、舌部等体表部位。脏腑之间的各种生命信息,还可以气为载体,以经脉或三焦为通道而相互传递,以维护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外部体表感受到的各种信息和刺激,也可由气来负载以向内在的脏腑传导。如针刺、艾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经气的负载以传导于内脏而发挥整体调节作用的。古代哲学关于通过气的中介作用而使宇宙万物得以相互感应的认识,渗透到中医学,对人体之气的负载传递生命信息的理论的产生,提供了一种类比思维的方法。
     总之,古代哲学的精与气,其内涵是同一的,是关于宇宙本原的概念;中医学所讲的人体内的精与气,其内涵是有别的,是关于人体生命的产生和维系的认识。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是有明显区别的:人体内的精与气的概念是具体的,宇宙中的精或气的概念是极为抽象的。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是被中医学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来应用的。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认识。它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生活在自然、社会环境中,必然受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各种变化的影响,人类在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认为,精气的概念涵概了自然、社会、人类的各个层面,精气是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人类为自然万物之一,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化生之源;运行于宇宙中的精气,充塞于各个有形之物间,具有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使万物之间产生感应。这些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时刻进行着各种物质与信息的交流。通过肺、鼻及皮肤,体内外之气进行着交换;通过感官,感受与传递着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因而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自然、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则产生一定影响。剧烈的气候变化与社会动荡,则引致病邪的产生,侵犯人体而致疾病发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从宏观上、从自然与社会的不同角度,全方位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解密中医》:庸胜堂中医基础讲座实录第四讲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理论的影响
中医精的概念及分类
中医理论:认识精、气、血、津液
气一元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