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案学习
一、医案学习要点
(-)把握诊察辨证经验
    辨证是立法处方的前提,要取得疗效,辨证正确是关键。如何判断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等,可以从医案中学到前贤辨别的经验。辨证必须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细致地审察体征,然后才能作出准确诊断;稍有疏忽,就会导致误诊,轻则加重病情,犹如雪上加霜,甚者令人夭亡,含恨九泉。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认真吸取前人误治的教训,对于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是十分有益的。智者以教训防止事故,愚者以事故换取教训,务必多读医书医案,防患于未然。


屯田孙侍御潇湘夫人。久痢不止,口干发热,饮食不进,犹服香连等药,完谷不化,尚谓邪热不杀谷,欲进芩连,数日不食,势甚危迫。余诊之,脉大而数,按之极微。询之小便仍利。腹痛而喜手按,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小便利则不热可知,腹喜按则虚寒立辨。亟进附子理中汤,待冷与服。一剂而痛止,连进一十余剂,兼服八味丸而康。
                 (《删补颐生微论》卷四)

荔翁尊堂,年届六旬。初发寒热,疏散不解。越日头颅红肿,渐及面目颐颊,舌焦口渴,发热脉数。予视之曰:“此大头时疫证也,东垣普济消毒饮最妙。”翁云:“家慈向患肠风,体质素弱,苦寒之剂恐难胜耳。”予曰:“有病当之不害。若恐药峻,方内不用黄连亦可。”市药煎熟。仅饮一杯,旋复吐出。病人自觉喉冷,吸气如冰,以袖掩口始快。众见其拒药喉冷,疑药有误,促予复诊,商欲更方。细审脉证,复告翁曰:“此正丹溪所谓病人自觉冷者,非真冷,因热郁于内,而外反见寒象耳。其饮药旋吐者,此诸逆冲上,皆属于忙也。如盈炉之炭,有热无焰,试以杯水沃之,自必烟焰上腾。

前治不谬,无庸迟疑。”今将前药饮毕,喉冷渐除。随服复煎,干渴更甚,头肿舌焦如前。荔翁着急,无所适从。予曰:“无他,病重药轻耳。再加黄连,多服自效。”如言服至匝旬,热退肿消,诸恙尽释。可见寒热真假之间,最易惑人。若非细心审察,能不为所误耶。(《程杏轩医案初集》)

 

一儿四岁,泻久不止,每日夜必数次,间发潮热,作渴唇红,而貌羸瘦,其腹如鼓。喜其善饮,故可治耳。若竟投诃果,必致不救。丹溪云:“善食而瘦者,此胃中有伏火,易于消化也。”此儿平日善饭,且系疳火作泻,如用木香、肉果等类,反助其火,则清纯中和之气,变为燥热燔燎之症,火愈甚,则泻愈迫矣。予先用化食消积药,次投以平胃散,加黄岑、黄连、白术、神曲、麦芽,二剂而泻减,后以五疳九调理而愈。此乃实症似虚之侯,切勿防其慢惊而投温补之剂也。
                                 (《医验大成·泄泻章》)


李中梓云:“夫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虽在庸浅,当不大谬。至如至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阳症似乎阴,温之转伤。当斯时也,非察于天地阴阳之故,气运经脉之微,鲜不误者。”“大抵症之不足凭,当参之脉理;脉又不足凭,当取之沉。……脉辨已真,犹未敢恃,更察禀之厚薄,症之久新,医之误否。夫然后济以汤丸,可以十全。”

华岫云谓:“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至于识证,须多参古圣先贤之精义,由博返约,临证方能有卓然定见。若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矣。”(《临证指南医案》)医生若要提高识证能力,除了临床实践外,尚需向经验丰富的中老年医生请教,更重要的是多读医书,多看医案,积累有关的知识和经验。除此,没有捷径可走。


(二)体会立法用药精义
历代医案众多,用一般常规方法治疗常见病,在医案中比较少见,而所记录的,大多是疑难的、复杂的、严重的和一般中有特殊性的病证。其中有与众不同的治法,简便有效的单验方,数种方法同时运用的综合疗法,药物的配伍,对某种药物独到的用药经验和古方新用等。特别要注意经过反复验证的方药,超越前人的新疗法,对疑难病证出现有新苗头的方药。

多年漏经证
      唐家湾有钱连源者,为苏北永兴集人。旅沪多年,其妻年当三十二岁时,以产后失调,续患漏经证。虽所下不多,而断续不已。延医诊治,数易其医,而均无效。如此一年有余,所费颇可观。以其下血不多,或昨有而今无,或朝无而夕有,遂忿恨而绝药,于是不信医矣。年复一年,延至十二年之久,病者已四旬有四岁,而病依然如旧。……因思以单方试之,曾记《医宗金鉴·妇科心法》中有地榆苦酒煎一方,姑一试以瞻其效否。因为处方如次,嘱其如法服之,每剂分早晚二次服,计四剂八服而痊。

地榆一两,陈醋六两,煎滚,再慢火熬片时。次晨空心,炖温服之。(《金鉴·妇科》)中此方醋无分量,予酌定之。)
                                          ( 《翼经经验录》)
按:本案朴实无华,对一位久治无效的病例,作者没有讲任何大道理,病因、病机、辨证一概不谈,只提出~张方试用,但写明了出处。这种治疗经验往往是很宝贵的。常言道:“单方一味,气煞名医。”多年漏经仅用地榆治愈,余无言又用此方治疗其他患漏经的病人,亦获良效。此方亦载于丁福保译著的《化学实验新本草》,系译自日本医书,方名为地榆醋方,煎法稍异。像这种价廉效高,能经得起重复的单方,应大胆学习、在临床上加以应用。


消渴引饮。白芍药、甘草等分为本,每用一钱,水煎服,日三服。鄂渚辛祐之患此九年,服药止而复作。苏朴授此方,服之七日顿愈。古人处方,殆不可晓,不可以平易而忽之也。
                    ( 《本草纲目》卷十四芍药条引文)
按:芍药甘草汤为养阴缓急柔筋之剂,《伤寒论》对该方没有治消渴的记载。此案用于消渴证取效良好,实属古方新用、本案记载尚见于《类证治裁》卷四“三消”、《续名医类案卷九“消”。建国后经深入研究,终于制成新药“甘芍降糖片”用于临床。


一友偶患伤寒,将及月余矣,因食糯团子,为食所伤,自用自专,竟(服)消食降气之剂,有伤元气。此时稍进粥一杯许,则腹左右痛不可忍,必待手按摩之,此痛方止。余到,问目下所取何方,彼云补中益气汤。正合愚意,然痛不止者何故?盖以多用木香之故也。气多弱而反欲行气,焉有不痛之理。余即以此方去木香一味,加参一钱,服药而痛竟立止矣。食饮大进矣、乃知医之长短,止在药之一二味也。
                                          《医验大成·恶心章》)

缪仲淳治娄东王官寿,患遗精,闻妇人声即泄,瘠甚欲死,医告术穷,缪之门人以远志为君,莲须、石莲子为臣,龙齿、茯神,沙菀蒺藜、牡蛎为佐使,丸服稍止,然终不断。缪于前方加鳔胶一味,不纯剂而愈。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遗精)
此二案原辨证立法正确,而用药稍逊一筹。前案秦景明经治脾胃虚弱腹痛案,减去理气上痛的木香、加重健脾益气的人参而收效的经验,耐人寻味。后案说明鱼鳔胶对治遗精有显著作用。类似的例子尚多,学习医案时,应注意积累前贤处理疑难病症的选药经验。发掘有价值的单验为方,以提高用药水平。

 

(三)重视医论医嘱
      医论主要见于综合性医书或医家的专著中。历代医案中医理论述一般较为简要,但部分议论甚详的医案著作,如《诊余举隅录》、《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其中亦有不少精湛的论述及经验的总结,值得重视。


 医嘱是指导病人如何调养休息、用药宜忌、防止复发、及早恢复健康的指南,至关重要。医案中有关医嘱的内容,一般较为原则,如戒烟酒,适寒温,慎起居,忌肥甘,远房事,怡悦开怀等。对于某种病的调治,详细开列注意事项、服食宜忌的医案,在历代医案中虽然占的比重不大,但从中可以学到某种疾病的防治经验。此外,古代医家遇到病家不遵医嘱,致病情加重转危的情况,大多记载在医案中,作为后车之鉴,这种案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徐某,年约三旬,秋间陡患腹痛吐利,发热口渴,烦躁不安,舌黄腻,脉息滑数。盖暑湿蕴伏中焦,肠胃中有宿滞也。与黄连香需饮合平胃散,一服吐利止,身热退。接服一剂,知饥欲食矣。大凡黄连、石膏之病,其舌苔必黄腻或黄燥,其小便必红赤。若小便清长,舌光无苔,则膏、连二药皆为禁剂。盖舌质之光否,可现胃脏之虚实也。                  (《丛桂草堂医案》卷~)


予族八一兄,素能饮酒,年五十,得肿胀病,通身水肿,腹胀尤甚,小便涩而不利,大便滑泄,召予治。予回:“若戒酒、色、盐、酱,此病可保无危,不然去生渐远。”兄曰:‘自今日戒起”。予以丹溪之法,而以参术为君,加利水道、制肝木、清肺金等药,十帖而小水长,大便实,肿退而安。又半月,有二从弟平日同饮酒者曰:“天民弟素不饮酒,山中之鹿耳。我与兄,水中之鱼也。鹿可无水,鱼亦可无水乎?”三人遂痛饮,沉醉而止。次日病作甚于前,复来求治。予曰:“不可为矣。”挨过一月而逝。
                                         (《医学正传·肿胀》)


前案指出临床用黄连、石膏的经验。后案对肿胀禁忌,嘱咐甚为明确,病家犯禁,以致不救。可见医家详加嘱咐,病家遵循医嘱的重要性。


(四)揆度转方心法
    对一个连续治疗的病例,每次诊治,都存在“守方”(坚持原有治疗)和“转方”(改变原有治疗)的思考。在处理复诊病人时,有两句常用的术语:“中病即止”,“效不更方”。前者多指实证而言。所谓中病即止,即医生使用峻猛攻邪之剂治疗实证,取得效果后,即应转方,不要继续追不舍,以避免损伤正气,即遵守《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精神。

    效不更方,主要针对虚证、虚实兼杂或慢性病病情变化不大者而言。一般患者服药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但主症仍在,病机未除,疾病未愈,都应坚持针对病因病机的治法方药,在守方的基础上,依据兼症情况适当加减。除此2种情况外,更方与否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何掌握更方时机、更方法度大有讲究,和疗效关系甚大。历代名医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重视他是在读医案时必须仔细用心之处。


俞哲生。初诊:微觉恶寒,头痛发热,脉浮小紧,直麻黄汤。净麻黄三钱,桂枝三钱,生草一钱,光杏仁三钱。
    二诊:汗出热除,头痛恶寒止,惟大便三日不行,胸闷恶热,脉浮大,宜承气汤,所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也。生川军三钱(后入),枳实四钱,川朴二钱,芒硝二钱(冲)。拙曹注:服药后,下四次,病全愈。
                  《经方实验录》下卷)


真州张右山兄令眷。久便血不止,以病状来郡,问治于余。询前治法,先用归地凉血不效;继用补中益气不效;又用归脾汤,重用人参,亦不效。困惫在床,求药治疗。证经三治法罔效,岂非阴结乎?经曰阴络结则血下溢,余用桂技、赤芍、生姜、大枣和营而开络,人参、白术、茯苓、炮姜、甘草补脾以助其健运之常,当归、枣仁引血归肝,姑以此试之。不意竟属斯证,三次来都取药,半月而血全止。
                 (《素圃医案》卷四)


 (五)掌握名言警句
   一则完整的医案,包括理法方药4部分。医案说理部分及案后的述评按语,经常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至理名言、医学谚语,亦有经作者根据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反复锤炼而成的医学警句。这些名言警句对于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学习医案时应注意随时收集、理解,掌握其要义,以便日后应用。

 病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形寒寒饮则伤肺。膏梁无厌发痈疽,淡泊不堪生肿胀。
病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痰喘之病,浅则在肺胃,深则属肝肾。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肺病以中气健旺,能食便坚为佳。
治则:治病必求于本。缓则疗病,急则顾命。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莫见血以投凉,勿因嗽以理肺。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当以病因传变推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朝宗医论集
《历代名医医案赏析》六:怔忡案《古今医案按》
新书资讯 | 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二集
(血从口鼻出)吐血,鼻子出血 辩证施治
名医验案之附子泻心汤(上热下寒|呕血便血|上消化道大出血|发热|沙门氏菌属感染) www....
【名医讲名方⑥】 高建忠:清胃散,治胃火牙痛经典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