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辨病机

病位,包括表、里、半表里,上、中、下三焦。 病理,包括寒热虚实。

对于时方理论来讲,一般包括有虚热、实热、虚寒、实寒、虚实寒热夹杂等。把寒热虚实之间的关系搞的很复杂,尤其在虚实上,更搞出了阴虚、阳虚等概念,绕了很多大圈子,很容易把人弄糊涂。


我们经方理论上,则来的很直截了当。经方理论对寒热两种病邪,往往称之为“虚寒”和“实热”。三阴病划归虚寒,三阳病划归实热。临床上,为什么这样划分呢,从病理根源角度上说,经方理论最重视阳气,人活着靠的就是这个阳气。经方是以阳气的盛衰作为寒热虚实的参照标准的。


比如说:

三阴病,属于寒邪为主,又称虚寒,是阳衰导致的水饮和瘀滞,包括饮证和滞证。这里的虚,特指阳气不足。 三阳病,属于热邪为主,又称实热,是阳盛导致的热燥津亏,包括烦证、燥证。这里的实,特指的阳气过旺。

寒热虚实夹杂的,属于痞证范畴。


在病理上,虚又特指正气虚或者慢性病,实特指邪气实或新病、急病。


所以归根结底来讲,虚寒和实热,最终造成的都是病理上的寒热之邪。


经方认为,凡是病邪,就都是实邪,要祛邪才能恢复正气。因为,只有正气虚到一定程度,不能抗邪了,才会生病,这就叫正虚而邪盛。正气恢复起来很慢,而病邪发展的速度很快,你补的再快,也不如邪气发展的快。靠扶正去祛邪,那是杯水车薪的做法。正确的做法,该是首先祛邪,病邪去掉了,正气才能得以逐渐恢复。这叫祛邪以扶正。


因此说,经方治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补法,他都是汗、吐、下、温等祛邪法。金元时期的张子和,对此认识的比较深刻,他在《儒门事亲》一书中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所素有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


是药三分毒,古人把药,又称作毒药,偏性是很大的,因此药补是一种错误观念。吃药补养,那不叫养生,那叫没病找病!真正的补,是食补,食物都很平和滋养,偏性很小。用药把病邪祛除,然后才能靠饮食来补养,恢复正气。因此古人告诫我们说,药补不如食补,道理就在这里。


我们每天都是一日三补,吃三顿饭,还嫌不补吗?


另外,严格讲,寒热没有绝对的寒热,绝对的寒热一旦出现,那就是阴阳离绝了。


虚实还有一个含义,大家要知道,那就是,从体质上讲,虚,指体质弱,实,指体质强。


由此可见啊,对病、证、症、体征的辨别,要最终落实到病机上,也就是病位和病理上,而病位病理的病机理论,则脱离不开三阴三阳这个六纲和五行五证病机框架。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394011940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虚实辨证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
病性转化及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虚证 实症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病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