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42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简句: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
(1)、【释义】太阳病外证来解,是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仍在,此时应当汗解。但外证表实、表虚之分,治法有开腠,解肌之异,究用何法何方,还当据脉分辨,如脉见浮紧为表实,当用麻黄汤开腠理以发汗,今脉见浮弱为表虚,当用桂枝汤解肌以祛风,因此,脉之浮紧与浮缓(弱),实为表实表虚之重要区别点。
【选注】方有执:外证未解,谓头痛项强恶寒等证犹在也。浮弱,阳浮而阴弱。此言太阳中风凡在未传变者,仍当从表解肌,盖严不得下早之意。
喻昌:浮弱即阳浮阴弱之谓,外证未解,脉见浮弱,即日久必当以汗解。然汗解要当遵桂枝汤之法,且不可误行发汗之法也,至于不可误下,更不待言矣。
柯琴:此条是桂枝本脉,明脉为主。伤风、中风、杂病,皆有外证,太阳主表,表证咸统于太阳,然必脉浮弱者,可用此解外,如脉当浮不弱,或浮而紧者,便是麻黄证。要知本方只主外证之虚者。
汪琥:外证未解,谓头痛项强恶寒等证犹在也,脉浮弱者,即阳浮阴弱之谓。辨证据脉,则不论日久,犹当以微汗解肌,故云宜桂枝汤也。
何仲皋:外证对里证而言,太阳病外证未解,谓太阳病已入于里而外证犹未解也。太阳之外证如发热汗出恶风皆是,脉浮弱者,谓阳浮而阴弱也,或寸口脉浮而无力亦为浮弱,此皆病肌腠之脉证。既病在肌腠,则宜解其肌,纵或有里证,亦姑置勿论也,宜桂枝汤。
【讨论】本条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强调使用桂枝汤的标准之一,是脉浮弱。柯韵伯认为“必脉浮弱者,可用此解外”并明确指出“本方只主外证之虚者”,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另外,方氏从条文中理解为表里同病不得下早之意;喻、汪二氏认为外证未解,病虽日久,仍当汗解;何仲皋认为本条文说明表里同病,病情偏表者,仍当解表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原文精神,均有一定指导意义。(后学按:纵观诸解,总不离文字表义,然于此列出此条,经文定另有深意!)
(2)、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尤在泾:“太阳外证,即头痛,发热,恶风寒之属,外证未解,宜从汗解…然必审其脉之强弱而施治,若脉浮弱,则是中风阳浮阴弱之候,治宜桂枝汤,助正以逐邪。
按:纵观第3、46、47、55条典型的麻黄汤证之脉象为“脉浮紧”,而不典型者为第51条所述的“脉浮' 若“脉浮弱者”,宜桂枝汤。由此可知,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的鉴别要点:主症是有汗与无汗;主脉是浮紧与浮弱。脉浮弱者,即使无汗,亦不可专用麻黄汤,可用桂麻各半汤。
以上“在连续七条论述麻黄汤以及大小青龙汤这些伤寒表实诸证治之后,从这一条开始又再次论述桂枝汤证治,这就有一个虚实对比,可以深化辨证论治的思想”——刘渡舟
(3)、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发端但言太阳病。原不能定其伤寒中风。设伤寒发汗以后。尤见有汗恶风之象。即为外证未解。要其为病在肌腠。即与中风无别。按其脉浮而弱。浮为风邪外薄。弱则血分热度太低。不能抵抗外邪。故亦宜桂枝汤。以助营分之热。但令热度略高。足以蒸化汗液。则余邪悉从汗解而病愈矣。
(4)、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征引】方有执:外证未解,谓头痛项强、恶寒等证犹在也。
山田宗俊:此亦论太阳病发汗后当解而不解者也(后学按:此言发汗后尤不解,为诸贤所未明示之处),故不言不解,而言未解(后学按:虽是日人,不得不叹其之秀矣!),所以示其业经发汗也。
张:外证未解,曾服过发汗药可知。(后学按:此“张”为何人?)
【讲义】太阳病,发汗施治后外证(头痛、项强、恶寒等)未能尽解时而见表虚之阳浮阴弱脉(中风浮缓脉),即当以微汗之法解之,不可用麻黄汤。因属表虚,故以桂枝汤最为相宜,从脉法也。
【附注】(1)太阳病通称表病,表病之证通称外证。惟经文每见麻黄汤解表、桂枝汤解外之句,似解表之名多属于麻黄汤证,亦用于桂枝汤证,而解外之名辄多属于桂枝汤证,罕见用于麻黄汤证,因无明文,存参可也。(后学按:师之为师矣,非全文了然于胸,无此创见!)
(2)“未解”有两义:①病证数目原有四五证,今只余少证,病证减少未尽解也。②病之情势已见和缓,程度减轻而未全解也。
(3)不解,病无解之可能(未解),病减轻而未尽。
按:本条未详病证者,以桂枝汤证已为上篇所详述故也。外证未解者,或经汗后,或经时日,桂枝汤主证仍在,纵有伤寒证,若脉象浮弱,桂枝汤为宜,因见表虚之脉也。表病经汗、吐、下后,表证仍在者,以桂枝汤救逆为常法。如本条虽非纯桂枝汤证,若见表虚之脉,辄以桂枝汤微汗为宜,此又一法也。
(5)、姜春华《伤寒识义》:魏荔彤说:“太阳中风,固以桂枝汤为正治。然有久在太阳并未传里,是不可以日久而误为里证也。”
(6)、李翰卿《伤寒讲义集要》:[外证]指头项强痛、恶风有汗之桂枝汤证。
[弱]指脉的力量不足。有人说脉浮弱仍是阳浮阴弱。
【按语】读本节后,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桂枝汤证果是脉浮弱的话,使用桂枝汤,应在初起时体质上没有显著衰弱现象时用之,否则有增加补益药品的必要。
(二)桂枝汤虽有解肌和荣卫之说,但仍是发汗之方。(后学按:反以桂枝,欲攻其表——此之谓也!)
(三)太阳病是外来的病,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是发汗剂。
(四)发汗应针对由经验得来的“证”用之,不可随便乱用。
(7)、倪海厦《人纪》:这条辨的意思在说:治病是以脉证为重,时间再久, 如果还是「桂枝汤」证,照样开「桂枝汤」,不是只有七天,病情不一样,所以北极的人和非洲的黑人得到感冒,开的药不一样,中医用症状来区分,来开药,像登革热刚开始时开「葛根汤」就好了。
可见本条在侧重外证未解这句,不论病之时日多少,苟无「里有虚寒」,槪与汗解,即里有实证热证,亦以汗解为先,此为仲师之心法。
(8)、聂氏伤寒学:【阐论】“太阳病,外证未解”,是恶寒、发热头痛等症仍在,若脉见浮紧相兼,则为表实证,宜麻黄汤解表发汗。本条为脉见浮弱。弱者,乃脉见缓弱之象,凭脉辨证,则不宜过汗,故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为宜。缓弱之脉,为正气不足之兆,若用麻黄汤发汗,唯恐太过,招致伤阳损阴之弊,故取权宜之计,选用桂枝汤。从而得出临床应用桂枝汤的指征,主要是太阳表证出现自汗出或脉见浮缓、浮弱者。太阳表证,凡是未见传变者,仍应从表解肌,驱散外邪,切不可改变治法。(后学按:脉,或示邪气,或示正气,新院肺痨之李某某,诊其脉浮大而洪,应指有力,果第二日吐血加剧;仲景之脉学,似与濒湖有异而较简。)
(9)、冉雪峰《冉注伤寒论》:冉雪峰曰:凡风寒暑湿温热,六淫客邪从外来,统名伤寒。经论举风寒为例,故风寒二者,可包括外证,桂枝麻黄二方,可包括外证疗法。用之得当,一解表无余事,有何合病并病坏病可言。此以上都是昭示风寒总纲、义例、脉证、方治和轻重出入,进退加减方法,自此以下十六条,反复究研,辨其可与不可与,以承上文未尽意叉,是经论注意太阳病,注意表证,注意桂枝麻黄二方,均可窥见。而可与不可与,亦业经示范,无须再另立篇名。太阳病外证未解,此必太阳伤寒,已用麻黄,当解未,尚有余疾,故不曰不解,而曰未解。证即如斯,当辨以脉,脉浮为太阳病此是大眼目。倘浮缓或浮细成静象,此必如上二十四条的欲愈,三十七条的己解,今不是浮缓浮细,而是浮弱。弱中固赅缓赅细,但较缓细更进一层,此乃体工反应机能减退,尚差此最后几微的抗御力,故用桂枝氤氲鼓荡扶持,以完成此未完成的全功。此可看出桂枝外证得之为解肌,内证得之为补虚。亦可看出服桂枝后,不再服麻黄,服麻黄后,可再服桂枝,备注泥于脉缓用桂枝,但就伤风一方面言,其说亦通。又谓只主表证之虚者,其实表未解,何尝是虚。且脉弱不是脉缓,弱是内虛,不是外虚,外证羁延多日,往往有此脉象,当以汗解。桂枝不发汗而发汗、学者当合内外虚实,常变本末而彻贯之。脉缓为桂枝证,前各条巳详,何必再赘此。故此条麻桂二方分解,不如麻桂二方合解,较为切当。究之经论浑含,并未言寒言风,学者由方溯证,由证辨脉,前后融贯,以意逆志,庶几于平平无奇中,寻出所以真正出奇者在。(后学按:冉师之解,确异于诸贤,似有所得,然不可言说!)
(10)、刘绍武《伤寒论阐释》:条文一开始标明是太阳病,而治疗方祛是桂枝汤,正好相反,这样就没有舍取,不然是会有差错的,因古今都是用桂枝汤治太阳病,这样就去有错,根据第2条,另立命名,表面上看像太阳病,实质上不是,说是厥阴病又不像。因它无有手足厥冷,如果本质上是厥阴,此处要另立名为“中风”,应当把条文这样改一下:“中风。外症未解……宜桂枝汤”。凡是使用命名法是不得已的事,有命名不易鉴别,这条应当与第13条联系起来,外证指的是第16条的“头痛、发热、恶风等症状。这条是第12条桂枝证在这里又重复的叙述,治疗大法自按第12条桂枝汤煎服法为宜,在叙证上也应当参考第12条之证,以补上条文的缺失。
(11)、张正昭《伤寒论归真》:第13条详症略脉,此条详脉略症,皆为桂枝杨适应证之定理性条文,可互参。太阳病外证未解,表明正气仍有驱邪外达之势,纵有里热,也当顺其势发汗以解。然外证有虚实之分,属实者其脉必浮紧有力。今脉浮弱,浮为卫强,弱为营虚。故须健中益营,培其汗源,才能使汗出卫和,外证得解。由此可得出一个定理:凡外证未解,不论见症如何,只要脉浮而弱缓无力者,便是桂枝汤证.
【按】 由此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之文可知,太阳病并不等于表证。旧注谓太阳病即表证,于此可见其误。
(12)、张横柳《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此条言太阳病在服用麻黄汤发汗后,外邪仍未得解的治法。
麻、桂二方是太阳病解表的代表方。桂枝汤治太阳表虚自汗,服后,表邪不解可连续服用(以第12条煎服法可据)。麻黄汤治太阳表实无汗,发汗后表邪未解,便不能再用,过剂则有亡阳之虑。故原文中“脉浮弱者”是已服麻黄汤发汗之后的脉象。由此,本条文的辨证要点及难点在于“太阳病”二个字。“太阳病”意指太阳伤寒证并经已服麻黄汤后,仍有“外证未解……”再言“脉浮弱”一脉,“浮”者,表证在也。“弱”者,经服麻黄汤,表未解,卫气又有所受伤,不可再用麻黄汤,故云:“宜桂枝汤”。推理“脉浮弱”为太阳中风证脉象之一,也可以说是桂枝汤证的脉象之一。临证运用桂枝汤时,这种脉象每每可见。
(13)、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頭痛發熱惡風寒之「太陽病」,經過若干時日,其頭痛發熱惡風寒之外證仍未解,而脈見浮弱者,仍當使之汗解,宜「桂枝湯」治之。
就外證未解句看,知此病已有相當時日矣,否則「太陽病」「桂枝證」,已言之屢矣。何必一再言之不休?可見本條在側重外證未解句,不論病之時日多少,苟無裏有虛寒,概與汗解,即裏有實證熱證,亦以汗解為先,此為仲師之心法。
本條有頭痛發熱惡風寒之「太陽」表證,復有浮弱之「太陽」脈證,當然以「桂枝湯」微汗之。其脈雖浮而弱,但弱非「少陰」之脈,以病有時日,神經之興奮力漸退,故見脈弱。病之症狀依然,故脈仍浮,不能以其有弱象而即認為有入「少陰」趨勢也。
於此亦可知治病以證與脈為主,不以時日為主,「傷寒」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等依日傳變之說為不足信也。
(14)、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太阳证无汗,因与麻黄汤等以发汗。汗出后,表证未解,不可更与麻黄汤以发其汗,应与桂枝汤解肌以宣未尽之邪。外证未解,就是表证未解,也就是太阳病的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证未解。脉浮弱,即桂枝证的阳浮而阴弱。脉之所以浮弱,是由於卫气不固,阴气虚弱所致。凡卫虚阴弱之体,慎勿妄用麻黄等攻表之剂,以免摧卫伤阴,导致疾病的演变和发展。可用调营卫之桂枝汤,在扶阳益阴之中,兼能宣邪外出,使邪去而正不伤,方称万全之策。
(15)、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本条以脉弱不弱来辨桂枝汤证。72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疼而恶寒等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小汗解,宜桂枝汤。此条于此与麻黄汤鉴別:浮弱之脉有点汗,从12条“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可知,浮弱,尺弱亦不可用麻黄汤。脉浮紧才能用麻黄汤。这也是仲景反复吿诫后人,应深入理解桂枝汤的适应症,和与麻黄汤方证方面的鉴別。
(16)、伤寒论现代解读:解读:外证就是表证,也就是感冒。太阳病表证未解,应当用解表的方法治疗,但是表证有表实、表虚的区别,解表的方法有开腠发汗与调和营卫的不同,必须辨别清楚。有汗为表虚,无汗为表实,除此而外,脉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太阳病表实证,脉多浮紧有力;太阳病表虚证则多浮而无力,所谓脉浮缓,脉阳浮阴弱都属于表虚证。本条以“脉浮弱”为根据,指出桂枝汤与麻黄汤的适应症不同,必须区别清楚。麻黄汤的适应症是:冬春季节受到寒冷刺激,高热、无汗,身体强壮能经得起发汗的病人,一般病情比较严重,即西医所谓的重感冒(包括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身体强壮者。桂枝汤的适应症是:受到风寒刺激,发热、出汗,脉象浮弱,身体比较弱,禁不起发汗的病人。在现代就是一般的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病人。现代很少人使用麻黄汤,一是现代人体质与古代人不同;二是现代治疗方法比古代先进而多样(后学按:此为事实),有更多的选择;三是疾病谱的变化(后学按:此书处处立足于现有事实,真为可贵),由于古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在和平时期传染病较少,因为衣食不足伤寒与胃肠道感染病较多;现代传染病多而且严重,绝大多数传染病是禁止用发汗法治疗的。麻黄汤的副作用是,发汗作用比较强大,容易引起水电介质紊乱;对某些传染病(一般指温病)具有极其严重的后果,在《伤寒论》中反复强调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区别,其目的就是强调麻黄汤不可滥用。
(17)、陈亦人《伤寒论译释》:词解  ①“外证’:就是表证。《淮南子精神训》说:“外为表而内为里。有人认为外证的涵义较广,表证的涵义较狭。其实外与内相对而言,与表里外没有大的区别。
语译  太阳病,在外的表征未解,脉象浮弱的,仍当解以汗法,宜用桂枝汤。
提要  脉证合参,据脉定治。
浅释  太阳病表证未解,治当解表,但表证有表虚、表实之异,解表法有开腠发汗与调和营卫的不同,必须辨别清楚。表虚表实之辨,除根据汗之有无以外,脉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条正是以脉象为辨证的依据,太阳表实证,脉多浮紧有力,表虚证则多浮而无力,所谓脉浮缓,脉阳浮阴弱,都属之,今脉浮弱,可以肯定不是表实证,因而宜用桂枝汤解肌发汗。
(18)、边正方《伤寒论译注》:张隐庵:“自此以下凡十五节,论桂枝麻黄二汤,各有所主,为发汗之纲领。言邪有在肌在表之浅深,汗有津液血液之变化。夫皮毛为表,肌腠为外,太阳病外证未解,肌腠之邪未解也。浮为气虚,弱为血弱,脉浮弱者,充肤热肉之血气两虚,宜桂枝汤,以助肌腠之血气而为汗。”
(19)、李克绍《伤寒论语释》:【注释】①外证:对里证而言。除了里证都是外证,所以表证,半表半里证都算外证。本条的外证是指表证说的。
【提要】用桂枝汤的主脉是浮弱。
【语释】凡太阳病,不论有汗无汗,也不论已未汗下,只要还有些外证未解,如发热恶寒,身疼痛等,脉象又是浮弱的,就应当用桂枝汤。因为脉浮应当发汗,脉弱又不宜峻汗,而桂枝汤是在调和荣卫的基础上,缓缓发汗,所以最适用于外 证未解,而脉浮弱者。
(20)、贺有琰《伤寒论纵横》:钱天来:脉浮弱,即前阳浮阴弱之义也。外证,即前发热、汗出、头项强痛、恶寒等证也。言凡见外证未解而脉浮弱者,无论为日多少,未经传变者,其“犹在太阳,不可误与麻黄发汗及犯下早之戒,仍当用解肌之法,以桂枝汤汗解之。此所以叮咛之意也。
(21)、赵桐《伤寒述义》:赵桐曰:此再详桂枝也。太阳病即太阳中风证也。外证未解,即头项强痛、汗出恶风仍在也。脉浮弱,即论中之阳浮而阴弱也。阴阳不指尺寸,而指营卫。真尺弱则当禁汗,而不宜桂枝矣(后学按:角度不同,我等后学但虚怀习之,谨慎用之,小心验之,不论出处于何!)。兹卫分邪强,不与营分谐和,故三菽之重卫分之邪强,六菽之重心营之阴弱(见《难经》)。脉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解见十二),故以调和营卫之桂枝,汗而解肌也。然伤寒脉浮弱,亦可藉用桂枝,定方之中又有活法也。亦可谓弱对紧言,即伤寒之不浮紧,而阳浮阴弱者则宜桂枝。更可谓伤寒汗后不解,阳浮阴弱者,则用桂枝也。
(22)、姜建国《伤寒析疑》:【译义】本条重点在于脉浮弱,浮主表证,弱示不足,这说明“外证”是表虚证。无论恶风恶寒,无论有汗允汗,无论汗下与否,只要脉浮,就应当发汗;只要脉弱,就不宜峻汗。所以凡表证而脉示不足者,就宜桂枝汤调和营卫,轻缓发汗。
此条的意义有二:第一,提示中风表虚证的主脉,非只浮缓,亦见浮弱。其实缓与紧相对,除示风性致病特点外,本身亦寓示不足。第二,脉弱,亦未必专示营弱,泛指正气不足。提示桂枝汤证亦不必具备汗自出。在“外证”中,无论脉象还是病状,只要显示正气不足的,就宜桂枝汤。
[析疑]脉浮弱:浮主表证,弱示正虚,可见脉浮弱本不属什么疑难问题。但读近代经 应用医案发现,有的医家亦迳称“脉浮弱”,这就有问题了。弱脉概念,古今有别(后学按:语境不同,换位思考?)。现代中医脉法的弱脉概念是沉而细软乏力。換言之,弱脉若按浮沉脉分类,当属沉脉的范畴。那么,这就说明弱脉与浮脉是绝对不可以同时并见、相兼的。“脉浮弱”本身是违背脉法形象逻辑的。或问:《伤寒论》的“脉浮弱”岂不亦错? 不然,因为汉代中医脉法,尚处一种“效象形容”的初级阶段,脉象的概念比较笼统、原始。所谓“脉弱'仅是一种按之乏力的形象。不似我们当代脉法如此详细、明确、公认。所以《伤寒论》云“脉浮弱”是正常的,而我们云“脉浮弱”则是错误的。
【选注】略
【医案选录】43
(1)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予曰,当服桂枝,彼云家有自合者,予啜之,而病不除。予询其药中用肉桂耳(后学按:黄煌师言肉桂可代桂枝,不知确否?)。予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汤,一啜而解。《伤寒九十论》(后学按:对症对证对方对药,方有效,而临床变数尤多,非心细不可察矣!故医学之难,莫过于实践!)
(2)女患,37岁。一年来,嗜睡多梦,经多方治疗罔效。刻诊嗜睡多梦,不分昼夜,心悸头暈,恶风自汗,食欲不振,时有泛恶,脉弱。余沉思良久(后学按:此案实际,名医也凡人,不思如何辨准),拟调和營卫之法试治。(后学按:书上“恶风自汗脉弱”,大体桂枝汤范围,可实际临床中如何从嗜睡多梦之主症中联系到桂枝证,实为难矣)方选桂枝汤加味。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三片大枣5枚炙甘草菖蒲郁金各6克(后学按:由此可知菖蒲、郁金为治嗜睡之对症之药!)。煎服3剂,嗜睡见轻,纳食增加,心悸头晕亦有好转。守上方 随症加减,计服15剂收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3)、新世纪伤寒学:“太阳病,外证未解”当指太阳表证仍在,如发热、恶寒、头痛等证仍然存在,从用桂枝汤来看,肯定不是风热,当属风寒可知,治当辛温解表。若无汗,脉浮紧,乃表实之证,当以麻黄汤发汗解表。今见“脉浮弱”,无论其有汗、无汗,均宜桂枝汤。若汗出、脉浮弱,属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桂枝汤为正用,即使无汗、脉浮弱,提示正气不足,亦不可用麻黄汤峻汗,恐有大汗亡阳之变,只宜桂枝汤解肌祛风。本条说明桂枝汤可作为发汗轻剂使用。……
(24)、高级伤寒学:太阳病,外证未解,即太阳表证仍在,如发热、恶寒、头痛等,治当辛温解表。其法有二,一为麻黄汤发汗解表,一为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本条曰"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说明未解之证为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弱等,方为风寒袭表、营卫不调之象。或问太阳中风之脉为浮缓,今脉浮弱,似属不侔?知浮缓与脉紧相对,若脉虽浮而不紧张,呈现宽缓之象者,曰浮缓。此言脉浮弱,亦与浮紧相对而言,意为脉诊时,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与阳浮阴弱同类。脉证如此,自宜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总之本条辨证,以发热恶寒、头痛自汗为凭,而脉浮缓、浮弱,当属脉证合参之例。
(25)、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山田氏云:此亦论太阳病发汗后,当解而不解者也,故不言不解,而言未解,所以示其经发汗也。浮弱乃浮缓也,对浮紧言之。
渊雷案:此言太阳无汗之证,服麻黄诸方,汗出而表仍未解者,宜桂枝汤以解未尽之表也。赵刻本每篇必重出各方,此条下出桂枝汤方,今从成氏本删之。
(26)、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指出,不论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只要是表证未解,脉浮弱,都当用桂枝汤汗解。
本条可分为两个层次理解。首先,太阳病,不论伤寒、中风,不论汗下与否,只要外证未解,按仲景的原则,必须先解外。因此文中的“当以汗解”是针对“外证未解”而言。其次,仲景解外有若干方略,而对典型的太阳病的治疗,则不外麻黄汤与桂枝汤二方。本证仲景言“宜桂枝汤”是针对脉浮弱提出来的。“脉浮弱”是与麻黄汤证之脉浮紧相对而言。
纵观本论第1条、第3条、第47条、第55条等,典型的太阳伤寒麻黄汤证的脉象应当是浮紧。第51条又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从而又提出脉浮而不紧也可以用麻黄汤。这样,在运用麻黄汤时,对脉象的要求就由“浮紧”放宽为单浮不紧。那么,不“紧”到什么程度,还仍然可以应用麻黄汤呢?从本条“脉浮弱”,“宜桂枝汤”中可见,麻黄汤证对脉象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浮而不弱”。若“脉浮弱”,只能用桂枝汤而不能用麻黄汤。
仲景在这里明确了一个问题,即桂枝汤不仅仅是用于太阳中风,在特定的情况下, 太阳伤寒也可以应用桂枝汤(后学按:可惜未有医案佐证。如“渴者,寒去欲解者”之小青龙汤,未见有医案佐证。所以诸贤之解,虽合情合理,可总有纸上谈兵之嫌!)。如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上述这些条文 所表述的“太阳病”,当然包括伤寒;另外,典型的“太阳伤寒”,在未下、未汗之前, 其脉象当是浮紧,或浮而不弱,若脉不浮紧或浮弱,必不能诊断为伤寒。此伤寒由于已经发汗,已经误下,正气受到不同程度地挫伤,故其脉必由“紧”而变为“不紧”由“不弱”而变为“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有汗还是无汗,只要是表证未解,脉浮弱者,只能用桂枝汤而不能用麻黄汤。此从中也可见,后世“无汗不可用桂枝汤”说之谬。
【启示与范例】
(一)白某,女,23岁。体素弱,产后十余日,衣着单薄,感受风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厌油食减。先经某中医用银翘散辛凉轻剂以疏表,一二剂病无进退,某医认为病重药轻,第三剂遂加重剂量投之,至夜汗出不止,内衣湿透,病益加重,心悸难忍。夜半邀予往救。查,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诊毕,谓曰:此本桂枝证,非银翘证也,产后得此,亦可用桂枝汤解肌发汗,幸勿拘于产后禁用桂枝!以桂枝汤原方治之。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6枚。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药进1剂,即热解汗止;2剂则外感痊愈。(熊寥笙医案)
(二)于某,女,15岁,1976年6月20日初诊。主诉:因前月感冒,高烧38.5C 左右,经用解热镇痛和抗生素类药物,高烧已退,但尚有低热,体温每日37.5左右,巳有二十余日,经胸透、抗“0”试验、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曾用清热解毒中药无效。现时头痛,倦怠乏力,纳谷不佳,二便正常。观其面容萎黄,精神颓靡;察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诊其脉,寸浮缓尺微弱。此乃感冒之后,邪未尽除,致使营卫不和而发热。拟以解肌退热之法,宗张仲景桂枝汤之原方。桂枝10g白芍15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嘱服药2剂。服药1剂而热退,以后未再复发。(柯利民医案)
(27)、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太阳病脉见浮弱者,治宜桂枝汤。
这一条应与第C38条.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合看(后学按:指“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后学按:本书之“坏”,在于省文,如同红崖悬书,各解一是)(后学又按:若非后人掺入,一条之出,当有其出之理)(后学又按:读该书,有猜谜之乐,于治病救人,又有越货杀人之忧)。第C38条的太阳病.脉但浮.,实际上指的是浮紧之脉,应属伤寒表实证,治宜麻黄汤。这一条的太阳病脉非浮紧而见.浮弱.,弱是缓弱之象,应该考虑是中风表虚证,治宜桂枝汤。
在连续七条论述麻黄汤以及大小青龙汤这些伤寒表实诸证治之后,从这一条开始又再次论述桂枝汤证治,这就有一个虚实对比,可以深化辨证论治的思想。
后学按:辨证之意易明,辨证之术难精!
(28)、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他说太阳病外证未解,外证其实就是表证了,他这为什么搁个未解呢?这就说明这个太阳病啊,依法服完麻黄汤,如果这个表还没解(按:也说明伤寒论之方,并非某些前贤谓之神方,一投即愈,如JJ之言神方,反观西医有病程之讲,似更合乎实际!),脉浮弱者还应该以汗解,宜桂枝汤。这个外证和表证是两码事(后学按:困惑之一,如外证不是表证,应是什么证?),在他这个书上,这个表证啊只是不得汗出,在体表那里呢。麻黄汤的表不解常说表不解,这个桂枝汤呢,咱们头前讲的桂枝汤,本为解肌呀,它这个病在肌肉这一层,他比表深,可也在人体的外,体表、体外,所以他叫外证(后学按:胡师之解,自成体系),桂枝汤证他常叫外证,他与表证作一个区别(按:陈师慎吾老也有此疑?)。
所以这一段就是这样,太阳病它外证还没解,表是解了,就是吃完麻黄汤,太阳病还没解,这就叫做“外未解”。这个“脉浮弱者”,脉拿手一诊呐,虽然浮,这个脉往外,但是一按呢,不禁按(按:呵呵,胡老不经意间道出经验所在)。“弱”,缓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浮于外弱于内的这种脉。这个还应该以汗解,应该“宜桂枝汤”。这个桂枝汤的应用啊,主要是津液有所丧失,再用桂枝汤,不然的话应该用麻黄汤(后学按:换言之,麻黄汤不宜津液有丧失之人,胡师希恕谓津液为阳气)。那么桂枝汤这个方剂,我们头前有个桂枝加葛根了,所以当大夫不能守方治病啊(后学按:经方并非不可加减,前有经文示前,今有胡师解后,更有曹颖甫、邢锡波、贺有琰诸师医案于实际证之),他要是与桂枝汤证有些出入呢,就要加减了,他底下就说的是一个加味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辑疏16
脉促应为寸脉急迫
伤寒论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外证未解,脉浮弱
[每日学伤寒】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伤寒论》表证与外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