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59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简句: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亡津液。勿治之,得小便利自愈

(1)、伤寒论古今研究:【释义】尿液为津液所化生,由膀胱气化而排除体外,今用下法,阴津必,复用汗法,更伤津液,阴液耗损,故见小便不和,即所谓“亡津液故也”。此时可待其津液恢复,小便通利而病必自愈。“勿治之”三字要灵活看待,一方面说明本证是由于津伤而阳未亡,自能化气生津,津液自复;另一方面,本证小便不利颇似蓄水而非蓄水,故不能使用利小便方法治疗。此外,根据具体病情,使用一些滋养阴液的药物治疗也未尝不可。
通过本条学习,我们乜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从小便利否可以测知津伤与否及其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选注】成无己: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不可以药利之,俟津液足,小便利必自愈也。
方有执:复之为言反也,未汗而下谓之反下,已下而汗,渭之反汗。既反下,又反汗,谓之重亡津液。津液重亡,则小便应不利,非病变也,故曰勿治。言若治之以利其小便,则小便无可利者,不唯无益而反害,害则转增变矣,亦戒慎之意。
柯琴:勿治之,是禁其勿得利小便,非其自愈之谓也。然以亡津液之人,勿生其津液,焉得小便利?欲小便利,治在益其津液也。
章楠:下多亡阴液,汗多亡阴津,散小便不利勿妄治之,以饮食调理,得津液生而小便利,必自愈也。349
何仲皋:大下之后,复发汗,既大伤其里又重伤其表,宜其病变无穷矣,乃仅小便不,非如下节之必振寒,脉微细。此其人禀素强,不因汗下而遂大伤,所亡者,不过津液而已,其阴阳之和,已可概见既无所大伤,亦不必更施其治,津液乃谷气所成,俟纳谷既多则小便利而其病内愈,所以然者,大下之后,复发其汗,虽伤其津液而表里之病已无存矣,若津液足,小便利,其病焉有不愈者哉。
【讨论】历代注家对本文注释均较精当,着重讨论了“勿治之”和“必自愈”之旨。对“勿治之”认为不能施利小便之法是一致的,但对需不需其它方法治疗,注家认识尚有不同见解,柯氏认为非坐视等待,应予滋养阴津之剂以促津生,津生液足,自然小便通利而病愈;多数注家认为阴津损伤不甚,或阳气未伤,能化气生津,加上饮食调理,则亦可津生而利,其病自愈。各家从不同角度立论,均有道理,综合起来,更为全面。
(2)、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原文】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征引】《医宗金鉴》:大下之后,复发其汗,重亡津液,小便当少,以水液内竭故也,勿利其小便,须俟其津液回,小便利则愈。
按:阳明篇,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宜与本条互参。
喻昌:言下后复发汗,有俟津液自回之法。若强责其小便,则膀胱之气化不行,有增硬满、喘、胀者矣,故宜以不治治之。
【讲义】大下之后复发其汗,以此小便不利者为水液内竭,亡津液之故也,勿治之。言不可见小便不利而利其小便,须恢复其机能,小便自然得利。换言之,得见小便自利之时,亦即津液恢复之日也。
【附注】本条与60条同为58条举例作解。本条是伤津未至亡阳,下条下条是亡阳已转虚证。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无以后继。
(3)、倪海厦《人纪》:攻下再发汗,大下了之后,会造成里虚,所以开承气汤不能开太重,要恰当,如果发表太过,造成病人里虚,里面就是阴虚,表就是阳虚,这时候津液亡了,肠里面都没有津液了,怎知病人没有津液了?因为病人小便减少了,小便只有一点点,如果病人精神好,就不用开药让病人自己好,等到小便正常了,就好了。如果病人精神不好,才开药去治疗,如果很危险了,如人已昏厥了,开「四逆汤」去救他。
用了吐法与下法之后,怎么知道病邪去掉了没有,就是看病人口渴与否,如果病人口渴,就是病邪已经去了,不再给药了;如果没有口渴,才考虑再攻。所以像是开十枣汤这种药,一般都只开一剂,一剂吃完之后,问病人口渴不渴,口渴就不再给药。
(4)、聂氏伤寒学:临床遇呕吐、腹泻患者,经反复吐泻,津液耗伤,见津亏而小便短少,类似现代医学中脱水无尿者,可补充津液,促其津复。若吐泻已止,津亏小便不利者,可 “少少与饮之”,促进胃气调和而愈。若吐泻未止而小便不利者,当辨证治疗原发疾病。
(5)、冉注伤寒论:汪友苓曰:先汗后下,治伤寒之正法也。今病未曾发汗,而先大下之,即下之后,复发其汗,是为汗下相反,津液重亡。按此论条,必病人表里证悉具,以故汗下相反,但小便不利,无他变也,设使无里证而先下,无表证而复汗,則病人变证蜂起,岂特小便之不利哉。……喻嘉言曰:泉之竭矣,不云自中,古今通病。其人巳亡津液,复强责其小便,究竟膀胱之气化不行,转增满硬胀喘者甚多,故宜以不治治之,俟其津液回,便利,自必愈也。于此见汗下恰当,津液不伤,为措于不傾,藏于不竭之良图矣。
冉雪峰曰;按伤寒疗法,先表后里,此为常规。但有病的现象在表,而病的机窍在里,虽发不汗,虽汗不解。亦有表证里证俱具,表证不甚,里证反甚,里急当救里,病变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因之不同,常法之外,又有变法,定法之中,又有活法。此可参观经论第九十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先后汗下,意义瞭然。本条条文:大下之后,复发汗,玩一复字,必是初期先已发汗,故此曰复发,复发汗而病当愈,而不愈者,必其即有表,复有里,故汗后用下,必其里甚急,故大下,大下之后,之后二字当着眼,盖大下巳过,并非下之利不止,不过表证仍在,病仍不愈,故又复发汗、下、大下,汗、复汗均是依照病的现实状况出发,不为错误。观此条文,并无一字批评汗之误下之误可知。且仅小便不利,并无其他误汗误下特殊体证,更可知由此可推出几个道理,汗果如法,表气通则里气通,何为尚待下,下果如法,里气通则表气通。何为尚待汗?待下,这个汗法,就未圆满。待汗,这个下法,就未圆满。况特下大下,汗而复汗,种种病历,过程,均有彻底商讨的必要。此是就疗法深层言,汗下均耗津液,仅止小便不利,未至真正亡阴,不幸之幸,这也是汗下不大错误,才有此邪正俱衰的收场。得小便利,得字宜重视。倘汗下果错果误,其何能得之有,即这个得字,就可看出非疗法的疏漏,而是病机的杂复,伤寒可治杂病,常法变法,定法活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后学按:真师,确有干货!)
(6)、刘绍武《伤寒论阐释》:本条首先要区别于五苓散证,五苓散证是喝了水还口渴,是消渴证,本条是喝了水小便就会利的,而五苓散喝了水,仍然小便不利,本条是喝了水后病就解决了,无须用药,但要少少与之,不然会产生五苓散证。
(7)、张正昭《伤寒论归真》:此条承前举示“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实例。
《伤寒论》第82条云: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梔子干姜汤主之,王宇泰《伤寒准绳》注云:“按丸药,所谓神丹甘遂也,或作巴豆。”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亦注云:丸药,盖汉时俗医习用之剂,有巴豆者,虽制为丸,吐下之力仍剧,通观《伤寒论》,凡云“大下”,均与二氏之注相吻合,说明所谓“大下”,概指以含巴豆的丸剂攻下。巴豆虽系峻下之品,但因其性大热,故以之涤荡胃肠实积則可,以之泻热则不胜任。此条证医始用大下之法,说明当时热象较甚。但下后又复发汗,则知虽经大而热仍未去,且尚有表证存在。由于所用下剂为巴豆,其时之证为表热,故虽经汗下逆施,并未引起阳虚、中寒之变,而仅仅只是导致了小便不利。也正是由于仅仅小便不利,再无他症并见,故知此小便不利必非水气不化所致,而是汗下后津液大伤的缘故。既然反复误治只引起津液损伤而未导致阳气衰亡,故知小便必能自利,其病必能不治自愈。
(8)、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本條之舌證、脈證:從亡津液而小便不利,推測其脈與舌證,脈當為微弱,舌當為光絳。
本條之針法:小便不利,既為陰虛,祇有用藥滋補,非針力所能及。
(9)、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与20条比,28条、40条別之。如区別时还要靠其他证候。不能单依小便不利一点,而独推断则逆矣。
20条的“小便难”是因为“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以致汗多伤阴报阳,故出现“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症状,用“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更加附子助阳,以溫通经络来治疗“小便难”等上述诸证。
28条的“小便不利”,并有“心下满微痛”同时出现,发生于“服桂枝汤,或下之”后,实为饮停中州所致,所以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达到淡滲利湿以去饮邪,治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症。
40条为“或小便不利”,是外有风寒內停饮的并发症状,故曰“或小便不利”,是个可有可无的症状,文中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小便不利……”,用小靑龙汤外去风寒內去饮,不必单纯利小便,待咳嗽等症状消失的同时,其小便又可自利。
本59条的“小便不利者”是汗下伤阴引起,不可见小便不利就利其小便,则犯虛虛之戒,待其津液自行恢复,或加服些养阴润液之剂,则小便可以自利而自愈。这也是待其“阴阳自和”,“必自愈”的旨意。
(10)、边正方《伤寒论译注》:山田正珍:“其得小便利四字,疑是古注文,或叔和语已,宜删。若有此四字,则必自愈三字,果是何等病证乎?”
(11)、李克绍《伤寒论语释》:以下各条,如伤荣身痛,不恶寒但热,漏汗恶风等,不是伤阴,就是伤阳,都属于阴阳不和,都要应变处方,随证治疗。
(12)、赵桐《伤寒述义》:此所以证上章也。竭而幸愈,如衄以代汗类。竭不是竭尽,而是负戴。《礼》云:五行之运,迭相竭也。三焦竭部之竭同此。详《金匮述义五脏风寒积聚》。
(13)、程昭寰《伤寒心悟》:旣要明小便不利之证,又要明利小便方法,勿犯利小便之禁,如此才属善治。
(14)、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山田氏云:自此以下数条,承上章,说阴阳不和者也。其得小便利四字,疑是古注文,或叔和语已,宜删。若有此四字,则必自愈三字,果是何等病证乎?按方有执以勿字管下六字看之,其说虽足,文法不稳,不可从矣。《金鉴》云:大下之后,复发其汗,重亡津液,小便当少,以水液内竭故也。勿治之,言勿利其小便也,须俟津液回而小便利,必自愈矣。
(15)、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指出,下后复汗,津液轻微耗伤,病情轻缓者,得小便利则愈。
大下后,复发汗,可以不出现变证,也可以出现变证,即是出现变证也各不相同,这是由病情以及下法和汗法对机体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如第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第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等等。
本条之所以文曰“勿治之”,是因津液轻微耗伤,病情轻缓,仅小便不利。虽云 “亡津液”,但不可以辞害义。亡,丢失。“亡津液”,谓津液耗损。轻微的津液耗损,可以通过机体阴阳自和而恢复。故云“必自愈”。津液恢复的见证是小便由不利而变为畅利。
(16)、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举例说明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表里同病,治疗应当先解表后攻里。如果先下后汗,为治疗失序。大下之后又发汗,出现小便不利,是因为汗下津伤所致,并非水饮内停。因此,不可见到小便不利就误用渗利之品。针对这种情况,当以饮食水谷调养为主,待体内津液慢慢恢复,小便必然通利。小便通利反映阴阳已经自和,所以说.得小便利,必自愈。.
这一条告诉我们,临证时不要见到小便不利就利尿。如果属于亡津液的尿源不足之证,越用渗利方药,津液损伤越重,小便也就越不利。因此,可以通过饮食水谷调养,滋其源而开其流,等津液回生,化源充足,阴阳调和的时候,小便自然畅利。
(17)、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大下之后,吃的这个重下剂了,尤其巴豆这类的下剂,病不好而复发汗,这有这样的大夫吗。这个汗下倒置啊,一般都是有表证先解表,表解再治里。没有这个先治里,大泻之后还有表证的,很少了,就有表证也不能再发汗,那个发汗起码也是要用这个解肌这类的药物,像桂枝汤这类的,不能再用麻黄汤,他这个说的是用麻黄汤。那么这个汗下倒置,这种治疗啊没有个不亡津液亡血液的,那么津液体液亡失太多了,小便也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小便不利是由于亡津液的结果呀。这是误治,这就告诉你呀不要利小便了,所以在临床上不能(见)一个症状(治一个症状)。我们遇到小便不利,当然要利小便,可是由于亡失体液造成的这个结果小便不利,他没有水分,(你如果治疗)反倒为逆了,所以他说是“勿治”,千万不要再利小便了。“得小便利,必自愈”,他由于津液恢复,小便自然利的。这一节就是承着上节说的,就是阴阳自和,表没有什么病,里没有什么病(按:津液亏虚也不为病?),只是由于这个大下、复发汗,体液亡失太多了,造成这么一种情况,没有其他的关系,这个你不要瞅着小便不利就治,他根据这个阴阳自和,小便不利也是一个不和呀?这个不和没有关系,还算自和之内的,所以这个不要治,他这个津液会恢复的。如果不恢复怎么办?当然也要治,治你不要利小便了。
这个59条以下全是汗下失法,而造成种种的疾病变化。大伙要注意,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几个是顶主要的,那么另外有一些合方、加减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这是合方。另外呢有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那么这些都是一些加味的方子,桂枝去芍药汤,都是加减的方子。那么回头这些主要方子在脑子里头得有个体会,因为桂枝汤它是解肌,它既能够亢进胃气而生津液,他这里头甘温嘛,这个胃是喜甘、喜温、恶寒、恶湿的这么一个脏,所以桂枝汤这个甘温能够亢进胃气而生津液,它是这么一种发汗药,所以我们用桂枝汤啊必须以津液丧失为先决条件,你像我们头前讲的这个开始有这个表证,有自汗的需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自汗者就丧失体液,我上面给引征内经那一段,阴阳交,本来这个表证就是人体利用这个精气,想达到出汗的目的把这个病邪驱除出去,就是这么一种病机,我们根据这个症状分析也是这样的,可这个桂枝汤证出了汗了而病不好,足证他这个精气呀力量不足,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他不足以驱邪,所以虽然汗出而病不愈,但是他不到阴阳交那么一个严重的状态,他能吃,没到那个不能食,所以他不要紧,但是我们治疗啊可不能用麻黄汤,必须用养津养液的桂枝汤,这是桂枝汤。这个麻黄汤呢你看正相反,麻黄汤治表实证,由于表实,体液一点也排泄不出去,那么压迫人身上哪都疼,头、项、关节、腰,无处不疼,桂枝汤也疼,他比桂枝汤严重得多。同时,由于表气一点也不解呀,必波及到肺,他要喘,所以这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区别。这两个方剂在太阳篇里最主要。你看葛根汤,里头既有桂枝汤,又有麻黄,所以葛根汤(证)一定恶风,因为有桂枝汤的关系,他也恶寒特别厉害,他有麻黄汤的关系(按:胡老于恶风与恶寒有别之见确也!)。所以葛根汤这个方剂是一个清凉性、滋润性的一种解表、解肌,解肌是有桂枝汤的问题了,同时葛根这味药也解肌,那么主要的是项背强几几。太阳病也头项强,但是背不强,所以葛根汤能治痉病,如果这个项背强的程度达到一定程度,这个人就要抽,叫痉病,这个葛根汤也治,那是刚痉了,在《金匮要略》里有的。这个方剂呀在临床上是最常用的,凡是表不解,没有汗,恶风寒得厉害,觉得怕冷得厉害,无论他项背强几几还是不项背强,都可以用葛根汤。第四个就是大青龙汤了,大青龙汤是越婢汤与麻黄汤的合方,他这个方剂就是不汗出而烦躁,要不怎么咱们方才讲那个二阳并病,当汗不汗,其人躁烦,我怎么说是个大青龙汤证呢?就因为这一点。本来应该出汗,而汗不得出,这个人就烦躁,这是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是大发汗药,麻黄用6钱啊,恶寒也相当的凶。大青龙汤与葛根汤这两个方剂的主证啊,全是表实无汗,而恶寒较比严重,可是这两个好辨,一个有石膏,这是大青龙汤证,必烦躁,或者口舌干,他有内热,这葛根汤没有。葛根汤有项背强,大青龙汤没有。这两个方剂啊全是恶寒较比厉害。这个小青龙汤证就是咱们平时所说那个外有风邪、内有痰饮的病,心下有水气,表不解嘛。那么这个方剂偏于温,它有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些药,他有咳喘,咱们说这个痰饮咳嗽这类的病。同时大小青龙汤都能发水气,那么这也治溢饮那,这个是在《金匮》上。我们讲完这些,(就知道)所以中医这个发汗啊,你拿这几个方剂(来讲)是各个不同,所以在临床上错了,错了就不行,你像我们方才讲这个二阳并病,他也先发汗,他用这个发汗方法不合适,所以还有大青龙汤证发现,他那个病可见开始就是大青龙汤证,他也许用桂枝汤了,也许用其他的方剂,都是没达到目的,所以这个汗出不彻,与一般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全不同,他不好病,甚至于还出大毛病。这是我们上面讲这些发汗剂里头有这么几个主要的方剂,这几个主要的方剂你心里要有个数,那么其他几个加减方剂你就容易理解。咱们今天就讲到这了。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反应,自和这就自愈,上次这个59条啊,就是一个自愈的一个例子,说“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是也,勿治之,则小便自利,必自愈”。那么底下这个例子就是相反了,非治不可的,这就是 60条。
(18)、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自和、自愈的前提,当昆治后大邪已去,正气有所损伤,并非凡病皆可自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每日学伤寒第49条—桂枝二越婢一汤
夜读伤寒-14
《伤寒论》试解No.16
天使说伤寒24
《伤寒论》学习笔记:第二条太阳中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