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完成多项在轨实验 发现了什么?有何意义?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二课将于今天(23日)15时40分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这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行太空授课。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完成各项在轨实验,这些实验获得了怎样的成果?有何意义?

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研究员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李莹辉:神舟十三号任务在神舟十二号的基础上完成了二十余项(在轨)科学实验。这些实验一方面围绕航天员健康监测新技术,另一方面围绕着科学新知识新发现,第三方面围绕数据积累,完成了一系列创新研究。

空间站的太空失重环境,为人类开展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依托中国空间站,我国在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期间,首次建立了空间条件下细胞的长期培养体系和细胞模型,利用这样的体系和培养模型,科研工作者完成了几项国际领先的生命科学实验。

人类首次观测到失重条件下的心肌细胞“钙信号闪烁”

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研究员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李莹辉:我们完成了国际上首例从人体尿液中的肾上皮细胞,通过基因重编程的方式,把它转化成生机勃勃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干细胞,又分化成为心肌细胞。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编辑了一个荧光蛋白,那么通过荧光蛋白的荧光,我们就看到在收缩过程中钙信号的闪烁过程,这也是国际上第一次看到了心肌细胞(在失重环境下)美丽的收缩过程。

利用心肌细胞对重力敏感的特性,科研工作者根据航天员在轨实验观测,比对心肌细胞在重力条件下和失重条件下的收缩过程、收缩特点,以便更好地解读失重对人类的影响。

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研究员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李莹辉:这个技术一方面可以来了解我们失重条件下的心血管变化特征,另一方面也对大众健康、人类的再生与衰老,包括人类的长寿和心脏病的发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实验模型。

我国完成国际首次皮肤干细胞失重悬浮培养实验

此外,依托中国空间站和神舟十三号,我国科研工作者还完成了国际上首次皮肤干细胞长期失重条件下的悬浮培养实验。

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研究员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李莹辉:细胞是在我们的一个小房子里,那么这有4个通道,这个细胞可以在我们这个体系里(完成)长达一个月、30天的生存和存活,为我们进行长期失重条件的细胞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

专家介绍,开展这样的细胞空间实验,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生命、突破自身。

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研究员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李莹辉:我们还有一些课题,比如说衰老和分化。为什么我们做干细胞,(就是)为人类的健康提供很重要的基础科学支撑。我们航天员要想飞得更远,飞得更健康,和我们的航天医学这些不断获得的新收获、新认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这些新收获、新认识越来越多,我们对航天员的支撑作用才越来越强。(总台记者 刘冠青 占康 赵思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完成多项在轨实验 发现了什么?有何意义? 央视新闻 2022年03月23日 08:54:26 45人参与2评论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二课将于今天(23日)15时
刘洋成为首位女航天员原因
200秒超燃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梯队
揭秘航天员太空生活:吃在神九睡在天宫
神舟十四号将返回,航天员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看完让人心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