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摧毁一个人有多简单?

本篇文章,将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阐述摧毁一个人的方式。(仅供交流)

这个话题非常有意思。

首先,从摧毁一个人的动机去看,为什么有人想要摧毁另一个人?

因为爱且得不到。

无论是孩子对家长的爱,还是伴侣对彼此的爱,又或者是学生对老师的爱。

都因爱出发,却夭折在半路,之后变成畸形的报复。

'因为我得不到,因此,你们也别想得到。'这样的思想困惑着自己。

最终产生了摧毁他人的想法。

从心理学角度去看,摧毁一个人能其实非常简单。我们将漫漫人生分成好几段去一一对应解析。

1. 儿童期的个体,摧毁方式---贴标签。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生分成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来看,儿童期(3-6岁)主动对内疚,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实现。(6-12岁)勤奋对自卑,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此时孩子经常会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如果孩子足够勤奋,他们在这个时期中能够掌握大量的交往和学习技能,并将因此感到自信,如果不能掌握这些技能,孩子会感到自卑。(12-20岁)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此时的青少年正处在幼稚与成熟的交界处,他们会不停地追问:'自己是谁'这样的问题。此时的青少年更需要同龄人或权威人士正向引导,才能整合自我同一性,发现更好更完整的自己。

而这三个阶段中,家长或周围环境中权威人士只要做一件事就足以摧毁一个孩子。

那就是贴标签,具体说:就是贴负向标签。

比如:上学时,对孩子说:'你就是这么懒。所以成绩差。''你一点都不聪明,所以要勤奋啊!''你没有什么优点,除了缺点一无是处。''再这样下去,你怎么办?以后只能捡垃圾了。'

摧毁一个孩子的方式就是贴负向标签,让他成为一个以他人评价为主的人。

2. 成年期的个人,摧毁的方式-----斯德歌尔摩。

(20-40岁)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获得情谜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在这个阶段的成年人,会与他人的交往中感受爱情与友情,如果找不到友谊或爱情,个体会感到孤独。配偶和亲密朋友是个体在这个时期的重要社会他人。

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最关键的是发展亲密关系。假如遇上了擅长运用斯德歌尔摩原理操纵他人的人。那足以摧毁一个人。

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它属于变态心理学的一种。施暴者会通过一开始的暴力和威胁,再到旁敲侧击的施以小恩小惠的糖衣炮弹,不断对他人单方面次机,要么通过重罚来达成服从目的,要么通过糖果来负强化,最后目的是控制对方。在这样的组合施暴下,人的正常思维往往被混淆。最终会成为被控制的人,会感受到不受虐待方而心里不舒服的结果。

恋爱期的男女,摧毁对方的方式非常简单--------让对方爱上自己,又得不到自己,转身随时可以离开对方。刚开始从不同角度摧毁对方自信,造成对方能和自己在一起是对方的'福份'的假象。之后控制对方,让对方患得患失。被施暴的被害人,将会迷失自我,产生自卑心理,无条件服从对方。

3. 成年中后期的个体,摧毁的方式----不自律。

(40-65岁)成年中期,繁殖对迟滞,获得繁殖感和避免停滞感。在生活中承担起养活家庭和子女的重任。不能或不愿担负责任的成年人,会变得迟滞以及自我中心。

一个不自律的成年中期的个体,没有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遇事都逃避或者推卸,往往会得到最后在成年晚期里悔恨和未能实现目标的痛苦记忆。只有在成年中期自律的人,才能最终达成完满的晚年生活。

从人生的一辈子的年龄段分别阐述了摧毁一个人的简单方法。目的不在于摧毁,而在于避免。

想要获得幸福,从内心没有报复的动机开始;

想要获得完满,从避免被摧毁的3条原则着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个人是不是真爱,“自我同一性”会告诉你答案
华师大发展心理学笔记
《长安三万里》——大唐盛世的兴衰演替,讲述了文人墨客的心路历程
武汉大学学习、游记
《告别不安》:揭示真实的自我,寻找安全感的来源
每日心理学--依恋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