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学基础|传染病学重点

第一章

一、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二、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包括外毒素、内毒素);数量; 变异性。

三、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侵犯:阿米巴原虫

毒素作用: 霍乱、白喉

免疫机制:麻疹、AIDS

四、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点:潜伏期:检疫工作的依据

前驱期:非特异性甚至缺失

症状明显期:存在顿挫型

恢复期:可残余病理、生化改变及传染性

复发与再燃

后遗症

五、传染病的诊断

1、临床症状和体征

2、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生活习惯

预防接种史

过去病史

集体发病史

家族史

3、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三大常规、生化检查

病原学检查:直接检出;分离培养;动物接种

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杂交 、聚合酶链反应(PCR)

免疫学检测:特异性抗体检;特异性抗原检测;免疫标记技术;细胞免疫功能检查

其他:内镜检查、影像检查、活检

六、传染病的治疗:一般及支持疗法:隔离、护理和心理治疗、营养

病原/特效疗法:抗生素、化学制剂、抗毒素

对症疗法:减轻痛苦、保护重要器官;水和电解质平衡

其他:康复疗法、中医中药、针灸疗法

七、传染病分类:甲类 霍乱、鼠疫(强制管理) 城市2h;农村6h

乙类(26种 严格管理)城市6h;农村12h

丙类(10种 监测管理) 24h

附:乙类中传染性非典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高致病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按甲类上报、管理

第三章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一、 病原学(了解):病原体为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HGV、TTV、SENV无定论;巨细胞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SARS冠状病毒

1、甲型病毒性肝炎(HAV)

1)甲肝病毒结构:呈球形;实心颗粒——完整的HAV,有传染性;空心颗粒——未成熟的不含RNA的颗粒,有抗原性,无传染性;共分7个基因型,我国均为I型;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

2)甲肝病毒特性:灵长类动物对HAV易感;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酸碱,室温下可生存1周,在贝壳类动物、污水、淡水、海水、泥土中生长数月;100℃下1分钟才能灭活;乙型病毒性肝炎

2、乙肝病毒

1)、乙肝病毒结构:大球形颗粒,完整的HBV颗粒,包括:a.包膜:含HBsAg、糖蛋白、细胞脂质b.核心:含环状双股DNA、DNAP、HBsAg;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2)、乙肝病毒特性:对HBV易感的动物很局限,如黑猩猩;

HBV抵抗力很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消毒剂耐受

100℃下10分钟、高压蒸气消毒可被灭活

3)、乙肝病毒基因组及编码蛋白

A、HBV基因组由不完全的环状双链DNA组成,分为长链(负链)、短链(正链)

B、S、C、P、X区均位于长链

S区前:S1 preS1 ; 前S2 preS2 ; S HBsAg

HBsAg抗原性复杂,共同抗原决定簇“a”,亚型决定簇“d/y”和“w/r”;分为10个亚型;长

江以北 adr;长江以南 adr和adw

C区 : 前C基因 HBeAg ; C基因 HBcAg

P区编码多功能蛋白,包括DNAP等

X基因编码HBxAg,具有反式激活作用

4)、基因突变:A、 S基因突变:HBsAg亚型改变或HBsAg(-)乙型肝炎

B、 前C区及C区启动子突变:HBeAg(-)/HBeAb(+)乙型肝炎

C、 C区突变:HBcAb(-)乙型肝炎

D、 P区突变:复制缺陷或复制水平降低

5)、抗原抗体系统

(1)、HBsAg与抗HBs

HBsAg:A、成人感染HBV后1~2周,最晚11~12周先出现HBsAg。

B、急性自限性HBV感染HBsAg多持续1~6周,最长20周。

C、无症状携带者和慢性患者HBsAg可存在多年,甚至终身。

抗HBs:A、抗HBs为保护性抗体,HBsAg转阴后一段时间出现,6~12个月内逐步上升至高峰,持续多年;

B、少部分病例HBsAg转阴后不产生;

C、可见于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2)、PreS1与抗PreS1

PreS1:在感染早期紧接HBsAg出现,在急性期很快转阴提示病毒清除和病情好转;其阳性为HBV存在和复制的标志。

抗PreS1:抗PreS1被认为是保护性抗体,感染早期可出现。

(3)、PreS2与抗PreS2

PreS2:提示HBV复制。

抗PreS2:为保护性抗体,可作为乙肝病毒疫苗接种效果观察指标

(4)、HBcAg与抗HBc

HBcAg:血中HBcAg主要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游离极少;肝组织中HBcAg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核内。

抗HBcAg:抗HBcIgM为较早出现的抗体,绝大多数在第一周,多存在6个月;提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可保持多年。

(5)、HBeAg与抗HBe

A、急性感染时HBeAg出现时间略晚于HBsAg,病变极期消失,持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

B、慢性感染时HBeAg持续存在提示高感染低应答期;

C、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血清转换,每年约10%自发转换;

D、抗HBe阳转后,病毒复制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6)、分子生物学标记

HBVDNA: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定期检测对判断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有重要意义;

HBVDNAP:位于HBV核心部位,具有反转录酶活性,为判断病毒复制、传染性高低指标之一。

3、丙肝病毒

1)、形态及生物学特性:HCV呈球形颗粒,内有核心蛋白和核酸组成的核衣壳

HCV对有机溶剂敏感,煮沸、紫外线可灭活。

2)、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

A、为单股正链RNA,基因组两侧分别为5`和3`非编码区,中间为ORF;

B、编码区从5`端依次为核心蛋白区(C),包膜蛋白区(E1、E2/NS1),非结构蛋白区(NS2、NS3、NS4、NS5)。

C、HCV基因组具有显著异质性,同一基因组不同区段变异程度有显著差别;

D、5`非编码区最保守,E2/NS1区变异程度最大;

E、同一病例存在准种,即HCV感染后,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

F、HCV可分为6个基因型,我国以1b型为主。

3)、抗原抗体系统

(1)、HCVAg与抗HCV:血中HCVAg含量很低

抗HCV为感染标志:抗HCVIgM持续1~3月;如持续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易转为慢性。

(1)、HCV RNA:第1周即可检出,但含量少,随病程波动

其阳性为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

定量测定有助于了解复制程度,抗病毒治疗的选择及疗效评估

4、丁型肝炎病毒

1)、概念

A、 HDV是缺陷病毒,在血中有HBsAg包被,其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须有HBV或其他嗜肝病毒DNA辅佐;

B、细胞核内的HDV RNA能自行复制

C、多在HBV感染的基础上引起重叠感染

2)、抗原抗体系统

HDVAg:为唯一抗原成分,HDVAg最早出现,然后分别是抗HDVIgM和抗HDVIgG;抗HDV不是保护性抗体。

HDVRNA:诊断感染最直接依据。

5、戊型肝炎病毒

1)、概述:1983年发现,1989年分子克隆获HEV DNA

为单股正链RNA,含3个ORF,至少两个基因型

黑猩猩,多种猴类易感

HEV在碱性环境中较稳定,对高温、氯仿敏感

2)、抗原抗体系统:HEVAg可在肝细胞胞浆中检出,血液中检测不到

抗HEV IgM发病初期产生,多在3个月内转阴

抗HEV IgG持续时间差异大,多在6~12个月转阴,亦可持续数年

HEVRNA在发病早期粪便中和血中可检出

6、其他相关病毒

1)、HGV/GBV-C于1996年发现,为单股正链RNA;常与HCV混合感染;主要在淋巴细胞内复制,经肠道外途径传播;是否引起肝损害目前暂无定论,多认为无。

2)、TTV、TLMV、SENV归于TTV家族,以胃肠外方式传播,多无肝损害表现。

二、发病机制(了解)

1、甲型肝炎:早期为细胞免疫,后期体液免疫参与。

2、乙型肝炎

1)、HBV感染自然史:病程复杂多变,受多因素影响,包括年龄、病毒因素、宿主因素、其他外源性因素;约15%~40%的慢性感染者会发展为肝硬化和晚期肝病;围生期和婴幼儿感染HBV者,分别有90%和25%~30%发展为慢性感染;青少年和成人感染,5%~10%发展成慢性;6岁前感染人群中,约25%在成年时发展成肝硬化和HCC;慢性乙肝中,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年发生率约5%,5年累及发生率约16%。

2)、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免疫耐受阶段

第二阶段为免疫清除阶段

第三阶段为非活动或低(非)复制阶段

免疫耐受状态——不发生免疫应答——多成为携带者

抗体免疫功能正常:多表现为急性肝炎

免疫功能低下、不完全免疫耐受、自身免疫反应、HBV基因突变:慢性肝炎

机体超敏反应—Ag-Ab复合物并激活后解体系统+TNF、IL-6等—重型肝炎

肝外损伤主要由免疫复合物引起;

HBV含量变化与大部分慢乙肝急性发作有关;

乙肝慢性化,免疫耐受为关键因素之一,与免疫抑制、遗传因素有关;

慢性HBsAg携带者的发生可能与年龄、遗传有关;

HBV与HCV关系密切。

3、丙型肝炎:HCV感染自然史难以评估,很少出现重型肝炎;

慢性化率为60%~85%;

自发痊愈病例很少;

HCVRNA很少自发清除。

20岁以下丙肝慢性化率为30%,40岁为76%;

感染20年后,<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和>50岁分别有2%、6%、10%、37%和63%发生肝硬化;

女性HCV感染者慢性化率低,特别是年轻女性。

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和ALT水平为预后标志

肝硬化和肝癌为主要死因

HCV致肝细胞损伤因素:(1)HCV直接杀伤作用;(2)宿主免疫因素;(3)自身免疫

(4)细胞凋亡

慢性化的可能机制:(1)HCV的高度变异性;(2)HCV对肝外细胞的泛嗜性

(3)HCV血液中低滴度

4、丁型肝炎:HDV本身及表达产物损伤;宿主免疫反应

5、戊型肝炎:与甲肝相似,细胞免疫损伤是主因

三、病理解剖(了解)

1、基本病变:以肝损害为主,肝外器官有一定损害;

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

2、各临床型肝炎病理特点

1)、急性肝炎:

(1)肝肿大,变性坏死;

(2)黄疸型病变较非黄疸型重;

(3)如出现碎屑状坏死,极可能变慢性

轻度:G1~2,S0~2期;中度:G3,S1~3期;重度:G4,S2~4期

3)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坏死肝细胞占2/3以上;

(2)亚急性重型肝炎:坏死面积小于1/2;

(3)慢性重型肝炎

4)肝炎肝硬化:(1)活动性肝硬化:明显炎症,假小叶边界不清;

(2)静止性肝硬化:炎症轻,假小叶边界清;

5)淤胆型肝炎

6)慢性无症状携带者

7)黄疸

8)肝性脑病:(1)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潴积

(2)AAA/BCAA失调

(3)假性神经递质假说

9)出血

10)急性肾功能不全

11)肝肺综合征

12)腹水

四、临 床 表 现

潜伏期:甲型肝炎 2~6周,平均4周

乙型肝炎 1~6个月,平均3个月

丙型肝炎 2周~6个月,平均40日

丁型肝炎 4~20周

戊型肝炎 2~9周,平均6周

1、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三期)

黄疸前期:甲、戊型起病急,消化道症状,ALT升高;5~7天。

黄疸期: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出现黄疸;1~3周内高峰。

恢复期:症状渐消失,肝功能渐正常;1~2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发病率高;恢复较快,病程多在3月内。

A、急性丙型肝炎临床表现轻,ALT轻-中度升高,多为无黄疸型;

B、急性丁型肝炎可与HBV传染同时发生,取决于HBV感染状态;

C、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相似,黄疸前期较长,症状较重。

2、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肝炎或原有HBsAg携带者因同一病原再发。

轻度:病情较轻,部分无症状或体征,肝功能1~2项异常。

中度: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明显或持续肝炎症状,明显体检异常,肝功能异常。

3、重型肝炎(肝衰竭)

1)、病因及诱因复杂:包括重叠感染、免疫状况、妊娠、HBV前C区突变、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伴其他疾病。

2)、临床表现:(1)极度乏力;

(2)严重消化道症状;

(3)有明显出血征象,PT显著延长及PTA<>

(4)黄疸进行性加深,T-Bili每天上升≥17.1u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

3)、分类(1)急性肝衰竭: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病死率高。

(2)亚急性肝衰竭: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可分为脑病型及腹水型。

(3)慢加急性肝衰竭

(4)慢性肝衰竭

4)、分期:SALF和ACLF可分为三期

(1)早期:A、极度乏力,并有明显消化道症状;

B、黄疸进行性加深;

C、有出血倾向,PTA≤40%;

D、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

(2)中期 出现以下之一者

A、发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

B、出血倾向明显,且20%<>

(3)晚期 出现以下之一者

A、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

B、III度以上肝性脑病

C、严重出血倾向,PTA ≤20%。

4、淤胆型肝炎:有梗阻性黄疸表现,消化道症状轻,PTA>60%。

5、肝炎肝硬化:活动性;静止型

代偿性肝硬化:Child-Pugh A级;ALB≥35g/L;T-Bil<35umol ,pta="">60%;无腹水、上消化道大出血。

失代偿性肝硬化:Child-Pugh B、C级; 肝炎肝纤维化

6、特殊人群肝炎

小儿病毒性肝炎

老年病毒性肝炎

妊娠期合并肝炎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重型肝炎白细胞可升高。

2、尿常规

3、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ALT:最常用的指标,特异性高;急性肝炎时明显升高,AST/ALT<1;慢性肝炎肝硬化alt轻-中度升高,ast lt="">1。

AST:升高提示线粒体损伤,病情持久且严重。

LDH:显著升高,肌病时亦升高。

γ-GT

CHE:其活性越低提示病情越重

ALP

2)、血清蛋白 由A、α1、α2 、β及γ球蛋白组成;

急性肝炎时可处于正常范围

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时,白蛋白(A)下降。

3)、胆红素

4)、PTA

5)、血氨:升高见于重肝、肝性脑病

6)、血糖:降低见于重肝

7)、血浆胆固醇

8)、补体

9)、TBA:肝炎活动时升高

4、AFP: 肝炎活动、肝细胞修复时可升高

5、肝纤维化指标

6、病原学检查

1)、甲型肝炎:抗HAV IgM 新近感染

抗HAV IgG 保护性抗体

2)、乙型肝炎:HBsAg与抗HBs

HBeAg与抗HBe

HBcAg与抗HBc

HBVDNA

组织中HBV标志物的检测

3)、丙型肝炎:抗HCV IgM和抗HCV IgG

HCVRNA

HCV基因分型

组织中HCV标志物的检测

4)、丁型肝炎:HDVAg、抗HDV IgM和抗HCV IgG;HDVRNA

5)、戊型肝炎:抗HEV IgM和抗HEV IgG

HEVRNA

7、影像学检查

8、肝组织病理检查

六、并发症

1、肝性脑病;2、上消化道出血;3、肝肾综合征;4、感染

七、鉴别诊断

1、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1)、溶血性黄疸

2)、肝外梗阻性黄疸

2、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A、其他病毒

B、感染中毒性

C、药物性

D、酒精性

E、自身免疫性

F、脂肪肝及妊娠急性脂肪肝

G、肝豆状核变性

八、治疗

治疗原则:充足休息、营养为主、适当药物、戒酒、避免过度劳累、避免使用肝损药物。

(一)急性肝炎: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急性期应隔离

一般不抗病毒治疗,急性丙型肝炎例外

(二)慢性肝炎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合理饮食、心理辅导

2、药物治疗

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1)非特异性护肝药

(2)降酶药

(3)退黄药物

2)、免疫调节

3)、抗肝纤维化

4)、抗病毒治疗

(1)适应症:A、HBV DNA≥105copy/ml(HBeAg阴性者≥104copy/ml)

B、ALT≥2×ULN;如用干扰素,ALT应≤10×ULN,血TBil<>

C、如ALT<>

D、丙型肝炎HCV RNA阳性

(2)疗效判断:完全应答:HBV DNA或HCVRNA阴转,ALT正常,HBeAg血清转换;

部分应答

无应答

IFN-α

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使用:每次3MU~5MU,每周3次,疗程1年,可延长1年;PEG IFN,每周1次,疗程1年。

不宜用:(1)TBil> 2×ULN;(2)失代偿期肝硬化;(3)自身免疫性疾病;

(4)重要器官病变

不良反应:(1)类流感综合征;(2)骨髓抑制;(3)神经精神症状;

(4)失眠、轻度皮疹、脱发;(5)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HCV RNA阳性伴ALT升高均应治疗,联合利巴韦林可提高疗效;

疗程4~6个月,无效者停药;有效者可继续治疗至12个月。

干扰素治疗的监测与随访

1、治疗前应检查:(1)生化学指标;(2)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尿常规

(3)病毒学指标;(4)中年以上者,作心电图和测血压;(5)排除自身免疫疾病

2、治疗过程中应检查:(1)第1个月,每1~2周查1次血常规,以后每月1次;

(2)生化学指标:每月1次,连续3次,以后每3月1次;

(3)病毒学标志:每3月检查1次;

(4)其他:每3月检查甲状腺功能、血糖、尿常规

(5)定期评估精神状态

核苷类药物

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HBeAg血清转换继续用药1年以上;

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至少2年以上;

肝硬化患者长期服用

1、拉米夫定

有下列情况停止治疗

(1)治疗无效者

(2)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3)依从性差

1~5年耐受率分别为14%、38%、49%、67%、69%。

2、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变异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均有效;有一定肾毒性。

3、恩替卡韦:每日口服0.5mg,发生YMDD变异提高至1mg。

4、替比夫定:不受进食影响,肾功能不全者减量;妊娠安全性分类的B级药物。

5、其他

核苷类药物耐药突变及处理

基因耐药 病毒性反跳 肝炎发作,定期密切监测可把握耐药治疗最佳时机。

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均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

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应先联合拉米夫定1~3月,待HBV DNA下降后,再次单药治疗。

阿德福韦酯耐药可改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

核苷类药物的监测与随访

1、治疗前检查:(1)生化学指标;(2)病毒学指标;(3)根据需要,查血常规、CK-MB、Cr等;(4)有条件时,治疗前后肝穿检查。

2、治疗过程中监测;(1)生化学指标:每月1次×3,以后每3月1次;

(2)病毒学标志:每3月1次;

(3)根据需要,查血常规、CK-MB、Cr等。

3、治疗后:论有无应答,每3月查1次生化学指标和病毒学标志,以后每3~6月1次,至少随访12个月;治疗1年时HBV DNA仍可检到,或HBV DNA下降2个log值以内者,应改用其他抗病毒药。

特殊情况核苷(酸)类似物使用

应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肝移植患者

其他抗病毒药

(三)重型肝炎

1、一般和支持治疗

2、促进肝细胞再生:(1)G-I疗法;(2)HGF;(3)PGE1

3、并发症的防治:(1)肝性脑病

(2)上消化道出血

(3)继发感染

(4)肝肾综合征

4、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应尽早进行;以核苷类药物为主;对近期病情改善不明显,对长期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5、人工肝支持系统

1)、适应症:(1)肝衰竭早、中期,PTA在20%~40%间和血小板>50×109/L为宜;晚期肝衰竭者也可治疗。

(2)肝移植术前、术后等。

2)、相对禁忌症:(1)严重活动性出血或DIC者

(2)血制品过敏

(3)循环衰竭

(4)心脑梗死非稳定期

(5)妊娠晚期

6、肝移植

1)、适应症:(1)中晚期肝衰竭,内科治疗无效;(2)终末期肝硬化

2)、禁忌症:(1)绝对禁忌症;(2)相对禁忌症

7、肝细胞及肝干细胞或干细胞移植

(四)淤胆型肝炎

(五)肝炎后肝硬化

(六)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第五节 禽流感

一、 传染源(了解):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其他禽类、野禽、猪也有可能。

二传播途径(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被感染

三、病原学(了):16个H亚型和9个N亚型,目前感染人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H5N1病情重,死亡率高

第九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一、临床表现(分五期)

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两周多见

本病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主征,以及发热、低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等五期临床过程。

1、发热期

1)、发热: 稽留热和弛张热,3~7天

2)、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胃肠、神经-精神症状

3)、毛细血管损伤:充血:“三红”:酒醉貌、结膜、口腔软腭和咽部粘膜充血

出血:腋下和胸背部搔抓样或条索点状瘀点,黏膜腔道出血,DIC

4)、渗出性水肿:球结膜水肿、腹水

5)、肾损害 尿蛋白、管型

2、低血压休克期:(第4~6天 ,持续1~3天)

1)、血容量下降: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2)、脑供血不足

3)、长期灌流不足:DIC、脑水肿、ARDS、急性肾衰竭

3、少尿期 (第5~8天,持续2~5天) 24h尿<><>

1)、尿毒症

2)、酸中毒

3)/水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血钠、低血钙

4)/高血容量综合征:蓄积组织间隙的液体大量回入血循环和输液过量、过快静脉充盈,收缩压↑,脉压↑,脸部胀满,心率↑

5)、肺水肿

4、多尿期(第9~14天,持续1天~数月) 移行期:尿量400--2000ml

多尿早期:尿量>2000 ml

多尿晚期:尿量>3000 ml--8000 ml

1)、继发性休克

2)、低钠、低钾

3)、继发感染

5、恢复期(尿量恢复为2000ml以下)

少数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垂体功能减退

二、实验室检查(了)

1、血常规:感染→WBC↑、Plt↓;血液浓缩→RBC、HGB ↑;

2、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可见巨大融合细胞;

3、血气分析:呼吸性碱中毒(发热期)→代谢性酸中毒(少尿期);

4、电解质: Na、Cl、Ca均↓ ,早期K↓后期↑;

5、肾功能:BUN、Cr 均↑;

6、凝血功能:BPC↓,DIC时可见凝血功能障碍,PT延长;

7、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体:IgM 1 ﹕ 20;IgG 1 ﹕40,一周后滴度上升4倍;

特异性抗原:汉坦病毒抗原 EHFVAg(早期患者的血清、白细胞、尿沉渣细胞 均可检出)

8、B超检查:肾脏肿大,肾皮质回声增强

三、诊断

1、流行病学:季节、疫区、接触史

2、临床特征:三大表现:发热、充血出血、肾损害

五期病程: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血小板↓

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异常

特异性IgM阳性或IgG两次有4倍增高

四、鉴别诊断:发热、休克、少尿、出血、腹痛

五、治疗

早期: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原则:“三早一就”: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就近治疗

1、 发热期:病毒作用→感染中毒症状、血浆外渗

感染中毒症状:抗病毒:利巴韦林

改善中毒症状:物理降温;地塞米松

忌:发汗退热药

血浆外渗:减轻外渗:维生素C;补液

预防DIC: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分子肝素

2、低血压休克期:血容量下降,循环障碍→脏器灌注不足

血容量下降:补充血容量:晶体液;胶体液

循环障碍: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5%碳酸氢钠;必要时: 多巴胺

3、少尿期:水钠储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尿毒症

水钠储留:利尿:呋塞米;酚妥拉明

导泻、放血:甘露醇、硫酸镁导泻

放血疗法→高血容量综合征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稳定内环境:控制入液量;控制氮质血症

尿毒症:透析疗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

4、多尿期:继发休克、低钾、低钠,继发感染

继发休克、低钾、低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含钾食物;口服补液

继发感染:防治继发感染:忌用肾毒性抗生素

5、恢复期:补充营养;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

6、并发症治疗

消化道出血:止血敏、止血芳酸、凝血酶等。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安定;20%甘露醇。

ARDS:地塞米松;必要时行呼吸机治疗。

心衰:半坐位;吸氧;控制入液量;强心利尿;透析

第十节 流行性乙型脑膜炎

一、 传染源(了):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由于人感染后病毒数量少且持续时间短,所以不是主要传染源

二、 传播途径(了):蚊虫叮咬。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品种都能传播本病,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三、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21天,一般10-14天

1、 典型临床表现:(分四期)

1)、初期:病初1-3天,起病急,体温1-2天内上升到39-40度,伴有头痛、精神怠倦、食欲差、恶心、呕吐和嗜睡。少数神志淡漠和颈项强直。

2)、极期:第4-14天,初期症状加重,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

(1)、高热:高达40度,持续7-10天

(2)、意识障碍:嗜睡、谵妄、昏迷、定向障碍等

(3)、惊厥和抽搐:系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引起

(4)、呼吸衰竭: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如呼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

附: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表现,三者互相影响,呼吸衰竭为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5)、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在10天内出现,浅反射消失或减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症。深昏迷可有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昏迷可有肢体强直性瘫痪,偏瘫较单瘫多见,或者全瘫,伴有肌张力增高

(6)循环衰竭:少见,常与呼衰同时出现,表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休克和胃肠道出血

3)、恢复期:持续低热、多汗、失眠、痴呆、失语、流涎、吞咽困难、直体强直性瘫痪或不知主运动,以及癫痫样发作等。

4)、后遗症期: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及痴呆等

2、临床分型

1)轻型:体温39度以下,神志清,可有轻度嗜睡,无抽搐、头痛及呕吐不严重,脑膜刺激症不明显。约1周可恢复。

2)、普通型:体温39-40度,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偶有抽搐,病理征可阳性。病程7-14天,多无恢复期症状

3)重型:体温持续40度以上,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瞳孔缩小,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常有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和体征,可有肢体瘫痪和呼吸衰竭。病程2周以上,有恢复期症状,部分有后遗症。

4)、极重型(爆发型):起病急骤,体温1-2天升到40度以上,反复或持续强烈呕吐,伴深度昏迷,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及脑疝,病死率高,多在极期中死亡,幸存有严重后遗症。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增高,10-20×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在80%以上

2、脑脊液:无色透明或微混做,压力增高,白细胞50-500×106/L以上。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随后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轻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

3、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测定:最早2天可测到,早期诊断指标

补体结合实验:不用于早期诊断,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血凝抑制实验:用于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4、病原学检查(确诊):病毒分离

病毒抗原或核酸的检测

四、 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夏秋季节,10岁以下儿童

2、 临床特点: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例反射及脑膜刺激症阳性

3、 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脑脊液检查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测定可助确诊;恢复期血清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大于4倍增高者,或急性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者,或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特异性核酸者均可明确诊断

五、 鉴别诊断:

1、 中毒型菌痢:肛拭或生理盐水灌肠镜检粪便,可见大量脓、白细胞

2、 化脓性脑膜炎

3、 结核性脑膜炎

4、 其他病毒性脑炎

六、 治疗

1、 一般治疗:隔离、消毒、护理、心理治疗

2、 对症治疗:

1)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主,同时降低室温,使肛温保持在38度左右

(1) 物理降温;(2)药物降温;(3)亚冬眠疗法:用于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具有降温、镇静、解痉作用

2)/抽搐:去除病因及镇静解痉。

(1)、因高热所致者,以降温为主;(2)、脑水肿所致,加强脱水治疗;(3)、脑实质病变,使用镇静剂

3)、呼吸衰竭:针对病因治疗 (1)、氧疗;(2)脑水肿所致者,加强脱水;(3)、呼吸道分泌物阻塞者定时吸痰、翻身拍背,必要时用化痰药物;(4)、中枢性呼吸衰竭用呼吸兴奋剂,首选洛贝林

4)、循环衰竭 补充血容量,升压药、强心剂、利尿药

5)、肾上腺皮质激素

3、恢复期及后遗症治疗:加强护理,防止褥疮和继发感染;进行语言、智力、吞咽和肢体的功能锻炼,理疗、针灸、推拿按摩、高压氧、中药等治疗。

第十一节 登革热

一、典型临床表现:

1.发热:起病急,高热持续5-7天;部分病人呈双峰热。可伴有骨关节痛、乏力、消化道症状、结膜充血、颜面潮红、淋巴结肿大。儿童病例病毒血症较轻、恢复较快。

2.皮疹:病程3-6天出现,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点,持续3-4天

3.出血:消化道、泌尿道、腹腔、胸腔等,多在病程5-8天出现

4.其他:肝大、黄疸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WBC、PLT减少,N减少

2、血清学检查:单份学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滴度超过1/1280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高四倍以上可确诊。IgM抗体:早期诊断

三、并发症:急性血管内溶血性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蚊隔离。

(二)对症治疗

1.高热: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避免引起血管内溶血,必要时可短期小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宜口服,慎用静脉补液,以防诱发脑水肿

3.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止血药、输全血或血小板、制酸药

4.脑型病人予甘露醇、地塞米松降颅内压,中枢呼吸抑制及时予人工通气

第十五节 艾滋病

一、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感染者和病人。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接触,母婴传播。二、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同性恋和杂乱性交者、药瘾者、血友病患者以及HIV感染者的婴儿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三、临床分期:

1.急性期:初次感染2-4周;HIV病毒血症、免疫系统急性损伤,症状轻,1-3周后缓解。CD4+淋巴细胞一过性减少

2.无症状期:继续6-8年,无明显症状;CD4+淋巴细胞逐渐下降,具有传染性

3.艾滋病期:1.HIV相关症状:持续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神经精神症状:头痛、癫痫、淡漠、记忆下降;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CD4+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少于200/mm^3.各种机会感染肿瘤。

四、实验室检查:

1免疫检查:T细胞总数降低CD4+T细胞减少,CD4/CD8<>

2病毒分离:血浆、单核细胞、脑积液

五、治疗:(一)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三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蛋白酶抑制剂(PI):利托那韦、茚地那韦、奈非那韦、沙奎那韦等

(二)免疫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

(四)对症治疗

(五)预防性治疗

第十六节 严重呼吸综合症

一、SARS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1~16d,常见为3~6d

1、初期:急起,畏寒、发热,呈弛张热、不规则热或稽留热,热程多为1~2周,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部分患者有腹泻,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3~7d后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胸痛,部分可闻少许湿啰音

2、极期: 10~14d达到高峰,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加重;频繁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渗出、多器官衰竭、死亡、死亡率10%左右(有基础病40%~50%);易发生继发感染

3、恢复期:病程2 ~ 3周后,发热渐退,其他症状与体征减轻乃至消失;肺部炎症吸收和恢复则较慢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清学检测 ELISA和IFA检测血清中SARS-CoV特异性抗体;IgG在起病后2周末检出率80%以上,第3周末95%以上,病后6个月仍保持高滴度;IgM发病1周后出现,急性期和恢复早期达高峰,3个月后消失;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特异性抗原,用于早期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 RT-PCR法检查SARS-CoV RNA

2、影像学检查 ( X线和CT检查)磨玻璃样影像和肺实变影像;绝大部分患者在起病早期多呈斑片状或网状改变;起病初期常呈单灶病变,短期内病灶迅速增多,常累及双肺或单肺多叶,部分患者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重症患者X线胸片显示两侧肺野密度普遍增高,心影轮廓消失,仅在肺尖及肋膈角处有少量透光阴影,称为“白肺”;肺部阴影吸收、消散较慢;阴影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有时可不一致

四、治疗:1隔离和护理;2一般治疗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4抗菌药物的应用 5抗病毒治疗6免疫治疗7中医药治疗8重型病例的处理

第四章

第三节 恙虫病(选)

一、传染源:鼠类、其他动物 传播媒介:恙螨(Chigger) 传播途径:由感染东方体的幼虫通过叮咬人传播。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病程第1周:发热、寒战、头疼、全身酸痛、胃肠道反应,食欲下降,全身中毒症状;体征:颜面潮红,结膜充血 焦痂,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

三、鉴别诊断钩端螺旋体病:有特征的腓肠肌压痛,无皮疹、焦痂、或溃疡

第五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伤寒(大题)

一、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7~23天,平均10~14天;

1、 初期病程第一周;起病较缓慢 ,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常伴有全身不适,全身乏力,咽痛与咳嗽等 ;发热呈阶梯样上升,有畏寒但少寒战,退热时不出汗或很少出汗 ;

2、 极期:病程2~3周,易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3、 缓解期:病程4周,仍可出现并发症。

4、 恢复期:第5周,大约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主要表现:

1. 发热:持续不退,呈稽留热型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伤寒面容,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 (虚性脑膜炎)与病情轻重成正比

3.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或腹胀、便秘或腹泻

4.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重脉

5. 皮疹:玫瑰疹,出现时间、大小、部位、色泽、数量、分批出现

6. 肝脾肿大:脾肿大常见,中毒性肝炎

特殊 小儿伤寒: 临床表现不典型,起病较急,并发症少,病死率低。 老年人伤寒: 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心功能不全,病程长,恢复慢、病死率高。 复发与再燃

三、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外围血象:白细胞、粒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嗜酸细胞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价值。嗜酸细胞>2%,绝对计数>4×109 /L,可基本除外伤寒。

2细菌学检查:

· 血培养 第1-2周,阳性率最高。(确诊最常用)

· 骨髓培养 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已抗菌治疗尤适。

· 粪尿培养 第3-4周,阳性率最高。

· 胆汁培养 慢性带菌者。

· 玫瑰疹吸取物培养

肥达试验 应用伤寒沙门菌的“O”与“H”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1周左右出现抗体,3~4周阳性率可达70%。“O”抗体≥ 1:80,“H”或其他鞭毛抗体≥ 1:160或有4倍增高者更有意义。

四、并发症

1.肠出血(最常见的严重并非症 治疗:卧床、禁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

2.肠穿孔 (最严重的 治疗: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严重时手术)

3.中毒性肝炎

4.中毒性心肌炎

5.支气管炎或肺炎

6.溶血性尿毒综合征7.其他并发症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消毒隔离、休息、护理、饮食

2、对症治疗:降温、便秘、腹胀、腹泻、激 素

3、病原治疗:喹诺酮类:首选; 注意:孕妇和儿童禁用,口服或静脉给药;头孢菌素类:首选;适用于:孕妇、儿童及埔乳期妇女。肾功不全者可减量应用;氯霉素:已少用。 疗程:7-14d 治愈标准—体温正常15天或每隔5天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4、隔离的解除:体温正常15天或每隔5天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大题)

一、 临床症状

1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病情较轻

2临床症状大致相似: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

3恶心

4呕吐

5腹痛 (上腹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多见)

6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7可伴有发热

二、治疗:

(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流质半流质食品,沙门菌食物中毒应床边隔离

(二)对症治疗:解痉、补充液体、维持电解质平衡

(三)病原治疗: 一般可不用抗生素按不同的病原菌采用抗生素

第四节 霍乱

一、病原学:革兰染色阴性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 1~3天 分为三期

1. 泻吐期:(1) 先泻后吐;(2) 特征性的粪便: “米泔水样”便,无粪臭;(3) 无腹痛(O 139型可有);(4)无里急后重; (5) 无发热(O 139型可有);(6) 症状持续几小时到几天

2. 脱水期: (1)脱水;(2)肌肉痉挛;(3)低血钾;(4)尿毒症、酸中毒;(5)循环衰竭

3. 恢复期

三、临床分为三型

(1)轻型: 排便每日小于10次, 血压、脉搏和尿量正常

(2)中型: 排便每日在10到20次,收缩压在70~90mmHg, 24小时尿量小于500ml(少尿)(3)重型: 收缩压小于70mmHg,24小时尿量小于 50ml(无尿)

四、实验室检查

1. 一般检查(1)血常规和生化检查

(2)尿常规:镜检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

(3)粪便常规

2.血清学检查 抗凝集素抗体 恢复期/发病 : 4倍以上升高

3. 病原学检查(1) 粪便涂片染色(2) 动力试验和制动试验 粪便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 特征性穿梭状运动的霍乱弧菌(3)增菌培养 (4) 核酸检测

五、治疗

1、治疗原则: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对症治疗治疗关键:及时补液,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使心功能改善

2、补液: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霍乱的关键环节,补液原则应早期、快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适时补碱、及时补钾。液体总量应包括正脱水量和维持量。液体量及速度:①轻度脱水以口服为主,如呕吐明显可用静脉输液3000~4000ml/d。②中度脱水液体量4000~8000ml/d。③重度脱水液体量8000~12000ml/d,先快速补液(40~80ml/min)半小时后20~30ml/min,至休克纠正减慢以补充累积损失,以后按生理需要量。儿童易发生低血糖昏迷、脑水肿、低钾、应及时补液、补钾及纠正酸中毒。

3、抗菌素及抑制肠粘膜分泌的药物:均为辅助治疗。复方磺胺甲噁唑多西环素

4、并发症的治疗:纠正酸中毒、休克、心衰、低钾,和抗肠毒素治疗

第六节 急性菌痢(注意粪便)

一、 典型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泻、叩痛感、黏液样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

类型:

⑴轻型:多无全身中毒症状,体温正常或者稍高,腹痛不明显,腹泻每日3~5次,大便为黄色糊状或水样,带有少量粘液,里急后重也不明显,可有呕吐。病程约3~6天。易误诊为肠炎或结肠炎,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易转变为慢性。

⑵普通型:起病急,有中等度毒血症表现,见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发热的同时或数小时后,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为阵发性,位于脐周或左下腹部;腹泻每日10~20次或更多,大便初为水样,或黄色糊状,后粪质逐渐减少,待肠内容物排空后,转为粘液脓血便,每次量少,并伴有明显的里急后重,左下腹部有压痛,肠鸣音亢进。严重者发生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病程 1~2周。

⑶重型:多有严重的中毒症状,起病急骤,高热,伴呕吐,大便频繁以致失禁,带脓血粘液便,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著,失水明显,全腹压痛,尤以左下腹为明显,随后病人极度衰竭,四肢湿冷,意识模糊,谵妄或惊厥,血压下降以至休克。 

⑷中毒型:大多发生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相当于中医的“疫毒痢”。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时,即可有高热、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而浅、反复惊厥、神志不清、皮肤发花以及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表现,最终可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本型以重度毒血症、休克和中毒性脑炎为主要,而腹泻、呕吐不一定严重,出现也较晚,大便次数不一定很多,性状也未必呈脓血样。呕吐物可呈咖啡色。本型可分为: ①休克型②脑水肿型 ③混合型:。

二、实验检查

1、大便常规:粘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高倍视野)、脓细胞、少数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则有助于诊断

2、细菌培养:培养出痢疾杆菌可以确诊

3、免疫学检查:辅助检查

三、鉴别诊断(阿米巴痢疾)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病原 志贺菌 (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流行病学 散发或流行 (散发)

潜伏期 数小时~7日 (数周至数月)

临床表现 起病急,多有发热及毒血症,腹痛、腹泻较重,便次频繁里急后重明显左下腹压痛明显

(缓起,多无发热,腹痛轻,便次少,里急后重不明显,右下腹轻度压痛)

粪便检查 便量少,粘液脓血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少量红细胞及巨噬细胞,粪便培养有志贺菌生长

(便量多,暗红色果酱样,腥臭味浓,红细胞多、白细胞少,可见夏科雷登晶体,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

结肠镜检 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直肠乙状结肠为主(肠粘膜大多正常、散发性、深切溃疡,周围红晕)

血白细胞 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早期略增多)

四、治疗:

1、抗菌治疗:轻型在充分休息、对症处理和医学观察的条件下可不用抗菌药物。重症如出血性腹泻等则需要

中毒性菌痢治疗

2、对症治疗 降温止惊;休克型;脑型

第十三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易感人群(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1~10天,平均2~3天。根据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不同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型。

(一)普通型:

1、前驱期:低热、咽痛、咳嗽等上感表现。

2、败血症期:①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②皮肤粘膜瘀点瘀斑70%以上。

3、脑膜炎期:此期多与败血症期同时存在,持续2~5天⑴发热、感染中毒症状加重⑵中枢神经系统症状:①颅高压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②脑膜刺激症:颈项强直、Brudzinski征和Kernig征阳性③脑炎症状:谵妄、抽搐、神志障碍、恢复期

4、恢复期①体温下降至正常;②瘀点瘀斑消失或溃烂结痂愈合③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实质损害征象好转;④1~3周痊愈

(二)暴发型:

1、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2、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膜和脑实质损伤

3、混合型: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症状

三、确诊:1、脑脊液检查:确诊的重要方法,典型脑膜炎期,压力增高,外观浑浊米泔样,白细胞增多,糖和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2、细菌学检查:a.涂片:皮肤瘀点处的组织涂片,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b.细菌涂片。

四、治疗:

(一)普通型:

1、一般治疗:

2、病原治疗:在流脑应用抗生素时,既要考虑抗生素的敏感性,同时应考虑抗生素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 (1)首选青霉素(2)氯霉素(3)头孢类 (4)磺胺类

3、对症治疗;(1)高热可用物理降温及药物。(2)脱脑水肿:20%甘露醇,0.5~1g/kg/次

(二)暴发型:

1、休克型:

(1)尽早应用抗生素,青霉素 20~40万μ/kg/日

(2)迅速纠正休克,扩容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3)肾上腺皮质激素。

(4)DIC的治疗:肝素、凝血因子

(5)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如西地兰等。

2、脑膜脑炎型:

(1)抗生素的应用

(2)脱脑水肿

(3)皮质激素的应用

(4)呼吸衰竭的处理

(5)对症处理:高热、抽风的处理。

第七章

第一节 钩体螺旋病

一、临床表现 主要为急性发热,全身酸痛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等

临床可分为3期——早期、中期和后期,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可长达28天,短至2天

(一)早期(钩体败血症期)起病后3日内,为早期钩体败血症阶段。急起发热——体温39°C 左右,多为稽留热。第一病日可出现腓肠肌疼痛、眼结膜充血。第二天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

(二)中期(器官损伤期) 起病后3~10天,症状明显阶段,其表现因临床类型而异。

1. 流感伤寒型:无明显器官损害,病程5~10天。

2. 肺出血型:于病程3~4天开始。

(1)肺出血轻型:痰中带血或咯血,X线见肺纹理增多。

(2)肺弥漫性出血型:分先兆期、出血期、垂危期。

3. 黄疸出血型:可出现肝损害、出血、肾损害。

4. 肾衰竭型:黄疸出血型的肾损害最突出。

5. 脑膜脑炎型:有头痛、烦躁、颈抵抗等脑膜炎表现。

(三)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少数患者退热后于恢复期可再次出现症状和体征——钩体后发症

1. 后发热:退热后1~5天再次发热。

2. 眼后发症:退热后1周至1个月出现。

3. 反应性脑膜炎:在后发热的同时出现。

4. 闭塞性脑动脉炎:病后半月至5个月出现。

二、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季节,疫水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急起发热、全身酸痛。

突出表现 : 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

并发:肺出血,黄疸血,肾脏损害,脑膜脑炎,或出现“赫氏反应”。

(三)实验室检查: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或病原学检查阳性。

三、治疗

(一)一般治疗 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近就地治疗。卧床休息。

(二)病原治疗1. 青霉素:首选,(易发生赫氏反应,宜首剂小剂量和分次给药)2. 庆大霉素3. 四环素

(三)对症治疗1. 赫氏反应:镇静剂,激素。2. 肺出血型:及早用镇静剂,激素;心率快用西地兰;慎用升压药。3. 黄疸出血型:护肝、解毒、止血。

(四)后发症治疗1. 后发热:简单对症2. 葡萄膜炎:阿托品或去氧肾上腺素扩瞳3. 闭塞性脑动脉炎:青霉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第八章

第一节 阿米巴病

一、部位:多发于右半结肠和盲肠,其次是直肠、乙状结肠、阑尾和回肠末端。

二、临床症状:普通型:粘液血便,呈果酱样,每日3-10余次,便量中等,有腥臭。

三、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在粪便中可检出滋养体和包囊,标本必须新鲜,排出半个小时内送检。

四、鉴别诊断:细菌性痢疾,肠结核。

五、病原治疗选用:硝基咪唑类(首选甲硝唑)阿米巴肝脓肿:病原治疗:甲硝唑;肝穿刺引流后注入甲硝唑

第二节 疟疾

一、典型症状:周期性突发寒战、高热、大汗;典型体征:贫血、脾大。

分型:间日疟,卵形疟:周期,48小时,潜伏期:13-15天。三日疟:周期,72小时,潜伏期:24-30天。恶性疟:周期:36-48小时潜伏期:7-12天。

二、治疗:一.抗疟原虫治疗:1: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疟原虫的药物:氯喹。2:杀灭红细胞内疟原虫配子体和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伯氨喹

第九章

第三节 华支睾吸虫

一、部位:主要寄生在人肝内中小胆管

二、诊断:流行病学史:居住或到过流行区,有生食或半生食鱼虾史,确诊有赖于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找到虫卵

三、治疗:药物:首选:吡喹酮;另:阿苯达唑(肠虫清)

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病毒性肝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病毒性肝炎检验诊断进展与评价
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验,你知道多少?
《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建国以来防控病毒性肝炎工作进展
世卫组织乙肝、丙肝检测指南简要解读
名家视点 | HBV和HCV共感染的特点及治疗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